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开拓创新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开拓创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社区(街道)始建于19**年,总面积2.12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5.3万,常住居民6万,下划4个次网格街区,设17个居委会,是一个正在建设与发展中的纯居民居住导入区。由社区功能特点和人口结构而形成的社会发展形态,既是明确社区工作重点视角的直接依据,又是找准社区工作目标定位的现实要求。近年来,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将建设“安居乐业和谐新**”作为社区工作的主旋律,坚持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同步推进,促进人和社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形势要求

近年来,中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社区是党的工作、行政工作和社会工作的交汇点,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的经济、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给社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成员结构复杂,利益需求日益多元。

由于**社区的大部分居民因配合市政工程动迁而至,加上近几年房产市场的高度活跃,逐渐形成了社区老年人多、残疾人多、困难群体多的“三集聚”人口特征。目前,老年人达到11841人,占总人口的22.1%;残疾人963人,占总人口的1.7%;困难户数为772户,占总户数的3.7%。同时,随着人员的流动,社区来沪人员的比例增加,以平均每年0.8%的速度上升,目前达到6597人,占总人口的10.9%;人户分离的现象增多;大量的协保、失业党员回到了社区,流动党员300余人,占党员总数的9%,退休返聘党员491人,占党员总数的14.8%。社区成员结构日益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在社区工作中,针对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联系广大党员、群众,倾听呼声、了解需求,在服务、凝聚中提高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

2、各类组织出现,运行方式呈现多样。

随着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社区除党组织、行政管理组织外,还出现了其它类型的组织。如社区共治组织——社区委员会,成为社区成员共同参与治理的平台;利益代表组织——业主委员会,维护广大业主在物业管理中的合法权益;民间群众组织,满足具有相同或相似偏好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性公共服务组织,包括社区事务工作总站、居家养老服务社、海纳服务社、市容保洁服务社等,承接政府委托的政务性或社会性事务。各类组织按照不同的规则运行,又形成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各类组织的“自转”加“公转”中树立社区发展的共同愿景。

3、社会职能增加,工作重心逐渐下移。

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原来由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逐步向社区转移。如我们社区有离休干部1**多名,由社区负责老干部的社区高龄养老工作,其中,轻工、纺织系统老干部的关系划转到社区,由社区落实好各项待遇;**共有协保人员1**0名,由社区提供困难人员认定、生活费用领取、上岗就业推荐等相关政策享受服务;同时,社区要做好“两劳”释放人员的帮教转化、居家养老、社区老年教育、健康知识普及等社会工作。社区的社会职能不断增加,逐渐成为承接居民群众思想教育、生活需求、利益表达等职能的社会载体,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行政工作的方式,善于运用社会化手段来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做好社区“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工作。

二、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面对社区工作的新形势,我们围绕“社区党建全覆盖、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格化”的要求,以“基层有活力、管理出成效、群众得实惠”为标准,针对社区党建和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新格局。

1.强化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工作意识。

我们深入学习《中共上海市委关于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有关文件,认真把握社区党建和建设的发展脉搏,努力在思想认识上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区域整体意识。突破原来街道“内部小循环”的工作惯性,自觉把工作的视野和领域扩大到整个社区层面,在社区“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工作的规划、实施和反馈等各个环节中,把社区的各类成员和资源纳入其中,使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的松散型的党组织联系成为紧密型的共同体。二是强化服务为先的意识。面对日益开放、多元的社会,社区中的成员更为突出独立性和自主性,各类组织的功能和运行逻辑差异较大,我们对社区各类组织和各种重点群体进行分析,通过整合组织、设施、队伍资源,拓展服务功能,结合需求、寻求契合、提供服务,形成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的“大服务、全覆盖、广受益”的社区服务体系。三是强化协同整合的意识。在思想上防止“社区工作就是街道工作”的认识误区,促进社区工作力量从“一元单向”向“多元互动”转变,充分调动行政部门、群团和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区域性工作的整体合力。

2.完善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组织架构。

我们通过社区(街道)党工委、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委员会、社区委员会三类组织的有效运作,努力实现党的领导机制、行政协同机制和社会共治机制的有机统一。

一是构建社区党建“1+3”模式。针对社区党建领域向行政组织、自然人和法人单位拓展,建立党工委领导下“三条线”党组织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行政组织党组以“整合”为重点通过通报、督办、考核等制度,支持和保证行政单位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条线的“伞骨”和社区的“伞面”的联动效应得到充分显现。居民区党委以“激活”为重点探索党建“三三制”模式,实践“党员责任区制度”,围绕“社区成员组织化、党员教育管理便捷化、组织关怀精细化、作用发挥制度化”,探索新时期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综合党委以“拓展”为重点,依托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开展经济组织和业委会、社区协会、文化团队等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如针对社区各类协管员和服务队伍日益增多的情况,成立社工协会党支部,负责15支协管员和社工队伍的关心教育、规范管理、素质提升和力量整合;针对业委会管理矛盾复杂的情况,成立了由业委会主任、房管部门和街道有关人员及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代表、居委会主任代表、物业公司代表参加的业委会工作研究会,建立党的工作小组,开展业务法规培训,提升工作水平;群众文体工作协会党支部,加强对社区文体团队的引导和管理。

二是建立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统合协调执行机构。成立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委员会,下设市政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区服务和保障、社会事业四个职能委员会,吸纳派出机构的负责人和社区卫生中心、物业公司等有关管理服务组织的代表,明确由行政党组行使好协调权、考核权、督办权、评议权和建议权,负责贯彻落实党工委的决定和要求,领导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委员会的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单位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强化对行政单位的双重领导和管理。

三是搭建社区成员共同参与治理的机制性平台。建立社区成员单位和各界人士,包括来沪人员、困难家庭和残疾人等代表共同参与的社区代表会议制度,推选产生社区委员会,下设社情民意、决策咨询、沟通协调、监督评议四个专业委员会,实现社区各类组织和力量的有效整合,构建党领导下的社区建设共同体。党工委结合重点工作,通过“出题目、抓培训、搭平台”,积极为社区委员会发挥作用创造条件,通过社区委员会的运作确保各类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的意见能够导入党工委的决策过程。

3.健全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市容、治安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网格化指挥受理中心、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将社区划分成四个次网格管理区域,对警署、城管、市容等6个行政职能部门59名执法管理人员、13支协管队伍和社工组织、117名工作人员进行了队伍整合,工作力量下沉到四个街区次网格责任区,实现了各行政执法部门工作责任区的无缝对接,完善了“一般问题职能部门分头分类解决,综合问题街区牵头解决,疑难问题社区协调解决”的工作流程,有效地提高了社区管理的效率和处置综合疑难问题的合力。

二是建立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机制。一方面,发挥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公共服务中的主阵地的作用。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将劳动保障、民政事务、医保服务等涉及民生的7大类76项政务服务内容整合归并,探索“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的公共政务服务模式。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坚持“公益性”原则,设置20余个固定活动项目,引进茶艺、动漫、园艺专业工作室,举办书画、摄影、剪纸等百姓文化作品展示活动,形成了“政府为主导、社团为主体、群众为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社区老龄化的特点,完善了以基本医疗为内容、临终关怀为特色、温馨便捷为重点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另一方面,我们通过社区生活求助服务系统,整合服务资源,构建“星罗棋布”的社区服务网络,指导有关诚信服务单位为居民提供24小时全方位服务。同时,有效发挥星光老年活动室、健身点和社区服务站的辐射效应,争取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效率和共享程度。

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动员机制。一方面,加强居委会标准化建设,以服务群众和开展自治为重点,推行“一站多居”模式,剥离行政事务,回归居委会服务功能,通过“一部手机、一个信箱、一部录音电话”,建设全天候的服务型居委会。规范协调会、听证会、评议会的程序和内容,推动居民自治的深化。去年以来,居委会通过整合资源、发挥自??点选址、饭店油烟污染影响居民生活等问题,对业委会、物业公司的监督指导能力有所提高。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和引导各??队等活动团队130多个,完善了对各类民间组织的管理办法,以社区成员的参与度、团队自身的和谐度和对社区建设的贡献度为重要指标,引导它们按照党的主张共同制订社区治理的运行机制,围绕和谐社区建设的目标健康运行。扶持社工组织,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社会工作者队伍,通过契约化、项目化等管理方式,逐步导入评估机制和政府购买机制,推动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

三、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努力方向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谐”成为当前和今后社区建设的总基调,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认真研究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新形势,切实找准制约社区发展的新矛盾,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课题,力争开创社区工作的新局面。

1.党建求强,积极完善区域性大党建新格局,体现“总揽性”。

培育“三条线”党组织社会化工作水平,整合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委员会、社区委员会的力量,实现党工委的领导意图;提升服务凝聚能力,深入分析开放多元社会背景下社区中各类成员的需求差异和各类组织的运行规律,探索新型工作方式,提高社区向心力、认同度和归属感。

2.管理求严,积极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新机制,体现“科学性”。

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与市、区平台的有效衔接,加强信息交换共享,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的功能拓展和结构优化;立足锁定执法个体的职责,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并且能够如实衡量工作实效的考核方法,从环境和机制上解决“不敢跨前”、“不懂补位”、“不会配合”等问题,促进管理的精细化。

3.服务求实,积极拓展社区服务功能新内涵,体现“实效性”。

发挥“三中心”的基础平台作用,运用“行政、公益、市场、志愿”等四个领域的服务资源,建立符合社区居民基本需求的服务项目体系,尝试建立涵盖安全、救助、就业、健康、人居、教育、文化等一系列的“**居民幸福系数”反馈系统,提高对服务需求的响应能力。

4.自治求活,积极形成社会参与新局面,体现“自主性”。

紧密楼组层面上党的组织与自治组织的关系,努力形成“小资源大服务、小规模大文章、小活动大团结、小单元大作用”的效果;从完善社区利益协调机制入手,提高社区委员会在反映社情民意、开展协调沟通、参与决策咨询、实施评议监督方面的功能,探索“合作、协商、引导”等新的途径,扩大社区成员共同参与治理的渠道,真正成为社区事务的评价者和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