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先行科学发展交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改革开放30年,江苏省江阴市从乡镇企业起步,在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始终明确自身的历史定位,准确把握中央的发展战略,将国家大政方针、外部环境变化与江阴的实际紧密结合,找准发展突破口,不断实现新飞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以大企业集团迅猛发展和成批上市而被誉为“华夏A股第一县”,以华西“天下第一村”为样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名扬全国,成为“苏南模式”的象征。
江阴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只要立足科学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敢为人先,不失时机地抢抓发展机遇,因地制宜地创新发展理念,就能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把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竞争优势,为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江阴位于长江三角洲苏锡常地区几何中心,是一个曾被誉为“江之尾海之头”的滨江港口城市。江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已有7000年人类生息史、5000年文明史和2500年文字记载史。地域面积988平方公里,长江岸线35公里,户籍人口1**万。
一、30年来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江阴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显著:一是经济发展突飞猛进。1978年—**07年,江阴地区生产总值由4.3亿元上升到1190.56亿元,年均增长2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63美元上升到13627美元,年均增长**.5%;财政收入由8836万元上升到190.5亿元,年均增长**.4%。**07年,一般预算收入达82亿元,在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连续5年位列第一。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978年—**07年,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26∶55∶19,调整为1.5∶63∶35.5,其中第一产业占比虽然明显下降,但增加值却年均增长了**%。三是对外开放全面拓展。1978年—**07年,进出口总额由219万美元扩大到1**亿美元,年均增长34.2%。**07年,实际利用外资60亿美元,境外投资额达1亿多美元。曾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五强县。四是企业规模日益壮大。1978年—**07年,江阴大中型工业企业由1家发展到146家,其中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家。**07年,在境内外上市企业达22家,数量居全国县级单位首位,被誉为华夏A股第一县。五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78年—**07年,江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341元和199元提高到2**13元和**641元,年均分别增长15.3%和14.7%;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由18元提高到30708元,年均增长29.3%;**07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2岁;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公交,公路总里程3397公里,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六是社会发展全面协调。1978年—**07年,每万人拥有医生由8人增加到25.7人,年均增长4.1%;人才总量由2.7万人增加到24.6万人,年均增长7.9%;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教育入学率分别由97%、80%、19%和7%增加到**0%、**0%、95.7%和58.7%。江阴共获得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首批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中国最佳经济活力魅力城市、首届十大“中国和谐名城”等79项全国性荣誉称号。
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在改革开放30年来的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江阴都能始终准确把握中央的发展战略,并将中央的政策、国内外环境变化与江阴的实际紧密结合,不失时机地抢抓机遇,及时确定、调整和更新发展理念。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大胆探索、顺应民意,使江阴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实现新飞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其做法和经验主要有:
(一)不失时机地抓住了3次大机遇
1.抓住了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经济的机遇,实施了全面推广经济承包责任制,在社队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工补农的发展战略。掀起了全民大办工业的创业高潮,使乡镇企业如同燎原之火,从而实现了工业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实现了由农业县向工业市的历史性跨越。这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现象曾被作为“苏南模式”的典型,引起了国内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和研究。
2.抓住了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快速发展的机遇,提出了大力发展民营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思路。尤其针对当时中央确定的加快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有利契机,江阴及时提出接轨国际首先接轨上海尤其是接轨浦东开发开放的思路,大力兴办与上海产业对接配套的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走出了一条民营企业的技术、管理、市场与外地外资企业相对接的发展路径,呈现了由集体经济为主转向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外向经济三足鼎立的态势,到**07年,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9.7%、49.8%和**.5%,实现了江阴由工业市向经济强市的跨越。
3.抓住了21世纪推动科学发展的机遇,提出了富民增收、生态绿化、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发展理念。实施了优化经济结构、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加大节能减排降耗、增强自主创新、发展品牌战略、完善全民社保、建立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倡导社会诚信等一系列得力措施,促使了江阴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05年末,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达标,实现了由经济强市向小康达标市的跨越。
(二)与时俱进地坚持体制创新
改革开放30年,是江阴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30年,江阴体制机制创新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从跨江联动到港城互动。21世纪初,适逢江苏省委和省政府加快沿江深度开发和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有利契机,江阴大胆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与隔江相望的靖江市实施联动开发,创立了全国第一个跨行政区划的联动园区——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开创了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先河。**05年,江阴又实施了港城一体化发展战略,打破原有“四镇两办”的行政区划,设立了临港新城,完成了港口吞吐量由**05年的5万标箱到**07年的30万标箱的跨越,从沿江工业为主转变到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驾齐驱,实现了港口的发展带动城市的发展。
2.从资本经营到战略经营。资本经营造就了“江阴板块”和“江阴现象”,促进企业通过上市募集资金实现了规模化的发展。战略经营则是将城市作为一个经营整体来运作。将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全部推向市场,通过层层严格招标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目前,江阴的体育中心建设、干线公路建设、垃圾发电厂运营、城乡污水处理厂网建设都成功地运用了这种经营模式,成效十分显著。
3.从政府包办到社会共建。对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从以往单一依靠政府向政府与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合作转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政策、引导舆论的方式,组织和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共同实现社会事业建设和发展投入的多元化、多样化。如今,江阴的国际教育模式、农民医疗保险模式、繁荣城乡文化、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和管理等,都是通过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共建、捐建、认养、认管、转让冠名权等形式完成的。近5年累计吸纳社会资本28亿多元。
(三)坚持不懈地做强民族企业
为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江阴不断引导企业走高质量、高效益、高科技、集约化、节约型、低消耗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使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到**07年,江阴民族企业所创造的产值已占经济总量的79.5%。
1.优化企业结构,引领企业上档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江阴就开始运用先进技术改造纺织、冶金、化工、机械等传统企业,促使了冶金行业“普转优”、纺织行业“低转高”。到**01年,乡镇企业和大型企业就已基本完成改制。企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了一大批技术含量高、创利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巨头,成为江阴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目前,江阴有集团企业155家,其中国家级集团46家,省级集团84家。**07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290亿元,**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0亿元,295家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16家企业上缴税金超亿元。
2.推动自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05年末,江阴就成立了江苏省首家由30所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江阴58家重点骨干企业及高新技术创业园组成的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技术引进、项目孵化、交流合作等形式,促进企业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强力推进企业品牌、产品标准、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战略,并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如今,江阴涌现出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市场独占鳌头的龙头企业和冠军产品,有48种产品市场占有率名列国内第一,有86家企业参与国标和行标的制定,每年专利产品都达**00多件。**07年,江阴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8%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达26%。探索出了一条创新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企业发展模式,使企业成功实现了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从加工制造向研发创造、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的转变,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从产品到产业、从品牌到标准的演变,实现了从“江阴制造”到“江阴创造”的飞跃。
3.强化企业培训,提升企业家素质。从1985年开始,江阴就多次免费组织企业管理者参加国内外培训和到著名企业考察,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使企业在经营、管理、技术、市场等方面加快与国际接轨。进入新世纪以来,江阴每年都组织企业家到国内和世界500强企业学习考察,并邀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对企业进行绩效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培训。从**06年开始,江阴每年安排**00万元专项经费实施“百名企业家创新培训计划”,组织企业家赴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定期培训。从而拓宽了企业家的视野,提升了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
4.全方位服务企业,降低企业办事成本。江阴市委和市政府历届领导对企业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服务意识,极力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一是实施全过程服务。从企业用地、立项、注册、贷款、生产、技改、销售、改制、上市等各个方面,政府都给予周到的协调和服务。二是实施一站式服务。早在上世纪末,江阴就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使企业待审批项目全部进入一条龙、一站式、一单制的服务超市,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办事成本,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三是实施分类别服务。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特点,江阴建立了市领导、相关部门与企业挂钩制度,实施分类指导,对大企业集团实施“一企一策”、对优势成长型企业实施聚焦服务、对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四)坚定不移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培育出华西“天下第一村”。江阴历届市委和市政府领导班子都非常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培育出闻名中外的华西村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典范,华西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到**07年,华西村总资产达160多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26亿元,上缴国家税金8亿元,人均交税40多万元,税后净利30多亿元。如今,村民户户有百万元以上的资产、400平方米以上的别墅、1—3辆小汽车。华西村先后获得中华环保第一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等40多个国家级的先进荣誉称号,并在全国村级单位中第一家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以华西村为旗帜,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江阴以华西这个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全国乡村典型为典范,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城市化促进农业的新农村建设的新道路。主要做法:一是以工业反哺农业。将工作重点和资金投入重点向农村倾斜,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并采取以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以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农业,以现代工业的经营方式管理农业。到**07年,江阴工业累计投入农业32亿元,农业规模化经营比例达到65.8%。二是以企业联手农户。出台了以奖代补、金融扶持、税收优惠、供地优先、服务优质等一系列激励政策,积极支持企业参与农业开发、企业与农户联手,积极搭建一头连农户一头通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平台,形成“一村一企、一村一品”特色。到**07年,村企联姻村达70%,企业带动农户59215户。三是以强村帮扶弱村。选择一批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村级收入**0万元以上的富村与经济相对薄弱的村联姻。1990年—**07年,共实施每轮3年共6轮的强村对弱村的扶持工程,有90多个经济强村对140多个经济相对薄弱村实施合并。并且脱贫标准已由1990年的**万元/村,提高到**07年的**0万元/村。四是以城镇带动乡村。极力促进城市优势生产要素向农村扩散,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通过建设大批农村新型社区去引导和促使农民集中居住,让农民真正能享受到城里人的社会保障、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到**07年,农民集中居住率达70.6%。如今,江阴农村的道路、水电、文化、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居住环境已完全具有城镇化特色。五是以科技提升农业。江阴以农业企业和农业园区为载体,与国内外**多家著名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开展技术合作、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到**07年,已完成对农民各类专业实用技术培训2.8万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2**0户;制定农产品地方标准和农业企业标准77个;通过无公害认证农产品53个;获得农产品绿色食品证书37个。六是以人才引领农民。大力培养农村勤劳致富的明白人、组织创业的带头人、共同富裕的领路人。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农村一线。近年来,先后选拔近**0名优秀人才进入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全市248个村中有**0多个村书记由优秀企业家担任。**07年又实施了“百名大学生村官计划”。目前,江阴农村以科技入户、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引领或参与创业的科技人才超过1500人,走出了一条科技人员带动本地农民创业的新路。七是以财力激活“三农”。江阴始终对“三农”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不断完善政府对农村投入的持续增长机制。“十五”期间,财政直接投入“三农”近**亿元。**07年,直接投入“三农”建设的资金达7.8亿元。
(五)不遗余力地构建民生工程
江阴始终坚持将发展的成果更多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07年,江阴用于惠民的各项财政支出达9亿元,占可用财力的15%。**07年6月,江阴在对各种行业、各类人群、各个年龄段的市民抽样调查中,有97.2%的人为自己是一个江阴人而感到自豪和幸福。
1.建立了阳光普照的社会保障体系。江阴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保障制度,**05年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向农村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向城镇企业覆盖、农村养老保险向各类人员覆盖、社会保险向困难群众覆盖4个覆盖,达到了城镇保障、农村保障、被征地农民保障覆盖率3个**0%。目前,江阴在政策层面上已实现了社会保障对城乡所有人群的全覆盖。
2.完善了全覆盖率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江阴在全国率先建立和完善了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和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0%。并在城乡全面实施“幸福江阴·免费健康体检行动”,65万农民都建立了健康档案。
3.实现了城乡居民较充分就业。一方面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大力培育企业集团、龙头企业,以及发展为其配套的民营中小企业和服务业提供创业机会。**07年末,江阴个体私营企业达1.57万户,民营注册资本6**.29亿元。另一方面以培训增加就业,通过大力创办各类市场、强化就业创业培训、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等方式增强就业能力。**07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7%,农村调查失业率为3.47%,城乡失业人员大多为主动失业人群。
4.促进了教育公平。江阴在均衡城乡教育资源、全面发展教育并普及12年教育的同时,全面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入学享受市民待遇。目前,江阴所有外来务工子女全部在公办学校就读。江阴已在全省首批通过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
5.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长期以来,江阴通过扩大就业、全民创业、多路置业、完善保障、扶贫帮困等措施,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30年来,江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7年列全省第一。**07年,江阴企业职工平均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2万元和1万元。
6.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江阴就已在所有乡镇建立了文化站。在1994年,江阴所有的镇都进入了省级群众文化先进镇行列,在江苏率先实现“满堂红”。进入新世纪以来,江阴全面完善了市、镇、村三级文化阵地和服务体系,文化活动遍及城乡。
7.创造了生态环境。江阴市极力倡导把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优先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强力推进植树造林、水环境整治和大气质量整治工程,实行市领导和企业包片、包河、包厂责任制,严格一把手负责制,注重招商引资的环境要求,实现了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目前,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0%,空气优良率达到90%以上,江阴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率达到93.4%。
8.强化了社会管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江阴十分重视社会管理、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工作,全力打造平安江阴。投资1亿多元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置指挥中心暨公安1**指挥中心。目前,全市安装的各类监控探头覆盖了全市各重要区域、道路、社区、关口,江阴城乡居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高达95%以上。
总之,江阴通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实践,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使当地的经济社会、人民生活、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他们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和特色经验,凝聚了江阴几代人的不懈追求和艰苦奋斗,验证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大决策的英明正确,坚定了全国人民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信心。
三、今后的战略构想和发展目标
(一)战略构想
江阴对今后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构想是:以建设“幸福江阴”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将解放思想作为幸福江阴建设的思想源泉,将改革开放作为幸福江阴建设的强大动力,将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作为幸福江阴建设的根本要求。加快建设具有持久竞争力的现代化滨江城市、充满活力的学习创新型城市、投资创业的工商发达城市、适宜人居的环境优美城市。打造经济国际化的先导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现代化新农村的样板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巩固和提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幸福江阴”的核心内容是:以民生需求倒逼经济转型优化,以经济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提升,让每一个勤劳努力、善良淳朴的江阴人“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对于幸福江阴的构想,中央多位领导都曾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二)具体举措
1.以幸福江阴为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民生工程。在江阴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保障民生和人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提升人民生活的满意度。让老百姓的就业更充分、口袋更饱满、生活更安逸、生活更丰富、身心更健康。进一步实现江阴从满足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从为民谋富裕到为民谋幸福的又一次跨越。
2.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竭尽全力地释放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实力、体制机制活力和对外发展能力。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尤其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办事效能。加快推动江阴由地区生产总值向国民生产总值、由“江阴制造”向“江阴创造”、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办公室”的转型和提升,实现江阴经济好中求快、优中求强的良性发展,推动江阴向国际化城市转型。
3.以科学发展为准则,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与国外、县区与乡村、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统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一是结构调整更加突出调优调高。以建设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城市为发展方向,促使高新技术产业由低变高,现代高效农业由少变好,工业由大变强,现代服务业由小变大。二是城乡发展更加突出统筹兼顾。进一步把工作重点、资金投入重点向农村倾斜,促进城市优势生产要素向农村扩散,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三是环境建设更加突出生态文明。牢固确立生态环境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不断加大节能减排降耗力度,加快整治和改善生态资源环境,全力打造宜人宜居宜商宜游的生态城市。
(三)****年和****年总体发展目标
到****年和****年,江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05年下降**%,****年比****年再下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均递减5%;****年地区生产总值在**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年比****年再翻一番;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3000美元和25000美元(按现行汇率计算);预算内财政收入分别超280亿元和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6%和**%;城乡居民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和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00美元和7500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00美元和5000美元,城乡人均收入比分别为1.8∶1和1.5∶1;研究和开发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超过2.5%和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分别达到45%和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