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劳动力转移交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劳动力转移交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劳动力转移交流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形成了政府推动与市场配置并举、就地转移与向外输出并重、自由外出和有组织输出结合的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河南省劳务输出总量居全国首位,已达1411万人,占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50%多。2004年,全省劳务总收入613亿元,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35%,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44%。劳务输出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农村劳动力顺畅转移之惠

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大批农民走出家门,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了解了市场,提高了技能,积累了资本和技术,产生了“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输出生产者、引回经营者”的效应。许昌市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已完成从“挣钱填肚子”到“攒钱盖房子”再到“筹资办厂子”的嬗变。同时,由于大量外出务工人员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因而有效地促进了农业资源的相对集中和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了民富省强。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起来的劳务经济,具有面广、量大、门槛低、收效快等特点,加之机制优越,示范、带动效应强,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发展局面。近年来,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增长变化的情况表明,发展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很多地方出现了“一人打工,全家脱贫;二人打工,全家致富;三人打工,全家驻城;四人打工(两代人),全家入市(市民)”的喜人现象。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社会和谐。人多地少、就业困难,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会影响社会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民之策。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不仅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而且城市文明也被带到了农村,推动了农村的开放和进步,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

农村劳动力顺畅转移之道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是破除体制障碍,统筹城乡发展。要自觉依据中央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按照统筹发展的理念,改革就业制度,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营造全体劳动者公平竞争的环境;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统一城乡户籍,为人口在城乡之间无障碍流动创造条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市养老、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范围;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改革,探索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是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适应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粗放输出向品牌输出转变的趋势,遵循“不培训不输出”的原则,按照现代产业工人的要求,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系,推行“订单培训”,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解决好劳动力有处学、愿意学和学得起的问题,不断提高培训效果。通过加强劳动力培训,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成为思想上进、业务熟练、行为端正、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新型蓝领工人。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服务水平。各级党委、政府应积极承担起服务的责任,树立“按需服务”的理念,提供及时、优质的信息服务、培训服务和管理服务,积极探索法律维权服务,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一体化服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