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济体制改革创新交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济体制改革创新交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经济体制改革创新交流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我们在未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在近期,应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方面的改革,企业制度、社会信用体系、市场法制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所谓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由自主、能动的微观主体,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科学、有效的调控机制,普惠、适度的保障体制,以及严整、完备的法律制度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在未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近期,则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着力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

政府所拥有的权力和作为经济社会管理者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其在经济发展和改革中所起的特殊作用。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政府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但是,企业缺乏活力、投资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蔓延、地区封锁与市场分割严重、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长期存在,也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不合理紧密相关,主要表现在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政事政企不分、政绩考核体系不科学、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不完善等方面。因此,需要把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推进改革的关键。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成为从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力履行相关职责的责任政府;成为致力于为市场主体排忧解难和创造良好环境的服务政府;成为全面依法行政并受法律严格制约监督的法治政府。

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应当把握两点:第一,这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改革,涉及国有资产关系调整、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等许多重要方面,单靠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本身难以达到目的,而必须使相关改革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配套进行。第二,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改革,应当务实推进。就行政管理体制本身来说,当前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缩小政府从事事务的范围,把与政府性质及职能不相符的事务交给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方式,在继续缩小行政审批范围的同时,对能通过核准和登记备案方式管理的一律实行核准和登记备案制度,核准和登记备案制度要真正体现效率和便利的要求,同时规范行政审批的程序,使之简单快捷、公开透明、科学严谨;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强和完善从事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的机构,撤销直接从事和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的机构,并着眼于减少行政成本、抑制腐败行为、提高行政能力,优化组织结构,撤并相同和相近的工作部门,因地制宜减少行政层级;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政绩评价制度,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方面更多地运用竞争机制与社会评价机制,在领导干部政绩评价方面更多地使用反映人民切身利益状况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推行重大事项的调查研究、集体决策、社会公示、社会听证和专家咨询制度,推行重大决策失误引咎辞职、经济赔偿和刑事处罚制度;进一步健全政府管理的法律体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强化对政府行为的监管。

着力完善推动科学发展的经济调节机制

坚强有力、灵敏有效而又务实有度的经济调节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完善经济调节机制是建立健全落实科学发展观体制保障的关键内容。近1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关改革不到位,经济调节杠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应围绕推动科学发展,着力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形成完善的经济调节体系,促使市场主体把工作重心切实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上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应抓紧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相应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收支关系,确保财权、事权相匹配,使各级政府都能通过公共财政满足履行其承担的公共事务的需要。完善中央与地方、省对县乡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推进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物业税等改革,强化税收杠杆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引导和约束。

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应加快推进国有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革,形成能动、自律、富有活力而又具有健全内控机制的微观金融基础。推进政策性金融体系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金融机构。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构建满足不同类型需求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金融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强化金融杠杆的运用,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金融和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

在投资体制改革方面,应在进一步落实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自主权、完善相关风险承担机制的同时,健全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通过规划、政策、信息、严格市场准入等手段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抑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在价格体制改革方面,应着眼于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有利于促进协调发展的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水、电、煤、石油、天然气等基础产品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合理调整教育、卫生、文化及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价格,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

着力构建市场主体能动与规范运作的制度基础和社会环境

实现科学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科学管理和有效调节,而且依赖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社会成员的能动与规范性运作。这是政府实现管理和调节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的基础。形成市场主体能动与规范运作的制度基础和社会环境,应从三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加快企业制度创新。加大国有独资企业的改革力度,着力完善产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推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个体私营企业以改革独资产权和家族管理为重点,创新企业制度。

以遵规履约为核心,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和信用记录为重点,形成信用跟踪、征集、分析制度,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相应建立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着眼于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合理权益和推动诚实守信,全面推进市场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资产权利、市场交易、市场监管、劳动者权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法制基础。与此同时,加强执法和执法监督,保障各项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

着力形成合理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和有效的社会成员风险应对机制

立足于保障社会成员的公平就业权利,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就业是民生之本。应把促进就业作为形成合理利益分配格局和有效应对社会风险的最重要的途径。促进就业,关键是形成鼓励创业和推动就业机会公平的体制机制。应降低门槛、简化手续、放宽准入,促进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鼓励自己开辟就业门路;完善管理体制,强化政策支持,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打破行业、身份和岗位垄断,形成城乡劳动者、不同行业和地区劳动者、不同层次与性质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立足于维护分配过程和机会的公平,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除通过公平就业缓解收入差距外,应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切实解决利用公共权力、动用公共财力、依靠特许经营获得的垄断利润来提高少数人收入水平的问题,主要是抓紧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严格规范职务消费,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控制和调节垄断性行业收入水平。与此同时,建立健全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

立足于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利,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实现保障对象的广泛性,保持保障水平的合理性,形成保障手段的多样性。应扩大城镇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继续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失业保障制度,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商业保险。

着力打造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基础

目前,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比较滞后,城乡间公共服务差别很大,地区间公共服务基础极不平衡。应在深化经济领域改革的同时,着力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推进城乡间、地区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应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同时,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优化学校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完善职业教育体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分类改革医院体制,完善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为广大群众提供就医方便、医治安全、收费合理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普及工作;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医药分开。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企业转制,运用市场机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体制改革,建立富有活力的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完善农村文化投融资体制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