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建设节水型社会思索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建设节水型社会思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建设节水型社会思索

*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的下游,地势平坦,河湖众多,水资源相对充沛,多年持续推进水利工程体系建设,使水资源的利用能力大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但是,我省的用水效率普遍不高,万元gdp耗水量330立方米,远高于发达国家(50立方米)的水平,与国内的上海、北京、天津、浙江等地区相比也有明显差距;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带来废水和污水的大量排放,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和水环境问题,大削弱了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十一五”*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辩证认识*“水少”与“水多”的关系

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从总体上讲,决定了*在水资源总量上存在着“四多”、“四少”的明显特点。一是过境的客水多,本地的水量少。*“水乡”的特色主要得益于过境水量大。据水文资料统计,多年平均过境水量达到9490亿立方米,是本地水资源量的30倍。而*本身的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只有32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432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十分之一。二是污染的水体多,优质的水源少。在全省日益加快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一度忽视了环境的治理和水生态的保护,水污染的形势相当严峻。全省68%的河段超过ⅲ类水标准,丧失了作为饮用水源的功能;保护区、保留区、饮用水源区、缓冲区等四类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平均只有50%左右。太湖大部分水域已处于富营养状态,我省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量也明显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三是南部的水源多,北部的水源少。我省水资源的区域分布差异很大,淮河流域占全省面积62%,但本地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47%,过境水量只有全省的3.7%;长江流域面积仅占全省38%,而本地水资源量占全省的53%,过境水量占全省的96.3%。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四是汛期的水量多,非汛期的水量少。汛期(6-9月)集中了全省降雨量的70%以上,非汛期降雨量不足全年的30%,加之我省地势相对平坦,这种降雨量的时间分布不均,不仅增大了防洪除涝的压力,也不利于水资源的调蓄与利用。

二、节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既然*过境的水资源总量很大,水利工程跨流域调度的能力又比较强,再强调节水型社会建设还有什么意义吗?回答是肯定的。

从水资源的自身运动规律看,必须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是属于可以再生的资源,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相互转换、良性循环,为人类永续利用。但是如果过度开发,破坏了水资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就会影响水资源的可再生和可利用性,甚至危及人类水资源利用安全。在*,多年平均社会用水总量达到500多亿立方米,其中年平均工业用水58亿立方米左右,按照每消耗1立方米清洁水源,产生0.7~0.8立方米废污水计算,每年仅排放的工业废水48.3亿立方米,其中城市综合污水20.3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农业面源污染。现实的情况表明,这些大量废污水的直接或间接排放,已经大大超出了水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严重破坏了水资源良性循环的生态条件,这是导致我省水资源、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通过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全社会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从源头上控制废污水的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把对水资源的消耗和废污水排放控制在水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维持水资源的良性循环,保证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从水资源对其它资源环境的影响来看,必须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与许多其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的大规模发展,因地表水的严重污染,导致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结果造成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严重地质灾害。为此,这个地区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投入上百亿巨资,通过实施区域供水工程,推行节水措施,减少废污水排放,禁止开采地下水等一系列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五年累计减少地下水开采量9亿多立方米,形成2亿立方米的节水能力,才实现了这一地区地质环境的有效改善,地下水位上升和稳定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9%,地下水漏斗从*0年的55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1468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平原水网地区,河湖众多,相互贯通,一条(个)河(湖)的污染往往波及到一个水系的水生态环境,一个点源的污染,常常影响到一个地区的水资源质量。在我省太湖地区,由于在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一度忽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节约和保护,结果导致该地区绝大部分河湖水质超标和水环境恶化,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生活和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这几年一些地区出现河塘干涸、河道断流的现象,都是由于人们过度的开发利用造成的。因此,越是工业文明、社会发展加快,人们越是要控制对水资源的过度需求,维护河湖的健康生命,建立人水和谐共存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与水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从资源占用成本和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必须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任何人类的生产活动都是以自然资源的直接或间接占用为基础的,在一定条件下,自然资源占用成本决定着经济增长方式。从水资源占用的直接成本看,在*,苏南水多,苏北水少,特别是在淮北地区,每年都要依靠庞大的江水北调工程系统,抽引长江水资源来缓解本地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江水北调工程最大年抽引水量达到70多亿立方米,多年平均40多亿立方米。据有关部门测算,从长江抽引一吨水送到徐州、连云港等地,仅花费电费成本就达到0.12元,如果再加上其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成本,每吨水资源成本0.30元以上。如果用这样的水价计算成本,按亩水稻耗水800立方米测算,再加上末级电站直接送水到田的成本,每亩水稻的供水成本300元左右。只不过这些供水成本的大部分是由政府支付,而不是生产者承担的。再从水资源占用的间接成本看,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的面源污染排放,需要兴建大量污水处理工程。据有关方面测算,每处理1立方米污水大约需要1.2元左右的成本。可见,节水的直接、间接的经济环境效益都是十分显著的。

节水,不仅节约资源,而且保护环境;节水,是水资源自身运动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社会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本路径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追求以最少的水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污染,达到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国民经济体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牢固确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指导思想,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我省已经提出,“十一五”期间每年单位gdp耗水要下降4%的节水目标。首先,要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要求,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下决心淘汰高耗水、高污染的企业和产品;严禁在水资源短缺地区新上高耗水、高污染项目;要大力推进节水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用水的循环使用率。到“十一五”末,全省工业万元增加值耗水要从“十五”期末的94吨降到70吨。其次,要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我省农业灌溉渠系利用系数很低,节水的潜力很大,要通过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使农业灌溉渠系利用系数从“十五”期末的0.55提升到0.6。要继续推进农业灌区的节水工程改造,通过实施渠道防渗工程建设和推进节水灌溉技术,把全省大中型灌区努力建设成为节水高效型现代农业示范区;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水资源短缺的丘陵山区和淮北地区,适度控制水稻生产,积极发展瓜果疏菜、花果林木生产,推广地膜覆盖、地灌、滴灌等节水新技术;同时加强农村水系整治,积极改造农田水利设施,为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提供工程保证。第三,要积极推广节水型社区建设。据有关方面调查测算,一个城市人口的生活耗水量是农村人口的4倍,可见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加强社区的节水潜力很大。要认真规划实施城市中水利用,加强城市供水管网改造,积极推广节水型器具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宾馆、进家庭……,真正形成全社会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

加快完善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法规制度保障体系。水资源既是一种稀缺的自然资源,又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必须实行统一管理。长期以来,将水资源的利用管理人为的分割开来,严重违背了水的自然规律,是导致今天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之一。建立水资源的保护和优化配置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实行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今年,我省将出台《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省节水管理办法》、《*省取水许可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通过强化节水“三同时、四到位”管理制度,加大对行政区域用水总量、地下水开采总量、水功能区纳污总量、取水户用水总量“四个总量”的监测考核力??型灌区、节水型城市等各类节水标准和考核制度,进一步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力度,促进全社会转变用水观念,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重点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经济调节机制。水是自然资源,也是经济资源。《水法》明确规定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多年的实践证明,经济杠杆在调节水资源配置、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省从1994年起开始开征水资源费,并经过几次调整,有效地促进了工业企业和城市用水效率的提高。今后,还要在水权、水商品理论的指导下,积极运用经济手段和价格杠杆,加强对行政区域水资源总量和计划配置的考核,加强对高耗水、高排污企业用水计划和排污总量的监督和考核,加强对农业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面源污染情况的考核,积极培育水权交易市场,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利用发展,实现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大力营造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浓厚氛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需要全民行动、全社会参与。我们要切实加强节水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全社会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要认真普及节水知识、推广节水技术,真正让人民群众享受到节水所带来的经济实惠和环境效益;要积极开展“节水型社区”、“节水型校区”、“节水型企业”和“节水型城市”等创建活动,不断总结推广节水先进典型的经验,促进全员、全社会参与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而共同努力。

总之,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努力把握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的“两个率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