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济利益经验交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历史证明,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利益问题。经济利益是农民最基本的利益。**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切实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充分地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一、维护农民经济利益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思想与实践
党从成立那天起,就以关注人民利益为己任。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乃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可靠的同盟军。因此,如何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从而组织起浩大的农民革命队伍,参加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课题。
党牢牢抓住了关系农民“命根子”的土地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要解除农民的困苦,根本的是要实行“耕地农有”的办法。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就高度重视农民的土地问题,提出反对土豪劣绅、反对征收钱粮、拒交不法征收、取消苛捐杂税、加征殷富捐所得税等主张,并推动国民党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措施。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明确提出中国革命的任务是通过对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重新安排,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关系,消灭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并在实践中确立了土地的税收、分配和农民土地私有权政策,使农民得到了实际的利益,广大翻身农民为保卫革命成果踊跃参军、奔赴前线,推动土地革命的深入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党制定了减租减息的新政策,实行了统一税制、减低税率、取消任何附加或重征等既切合实际又能保护农民经济利益的政策。由于日寇的扫荡和国民党的围困,边区经济异常艰难。边区政府并不因此加重农民负担,而是实行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并想方设法改善农民生活。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尖锐地批评:“不知道首先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去帮助群众解决他们‘救民私粮’的问题,然后仅仅用百分之十的精力就可以解决救国公粮的问题,那么,这就是沾染了国民党的作风,沾染了官僚主义的灰尘”。(《选集》,第3卷,9**页)他还提出要打破害怕农民群众富裕起来的幼稚观点,对农民要多给予、少索取。这一点至今还成为我党做好农民工作、减轻农民负担的一条根本原则。正是由于我们党自觉地维护了农民利益,不仅减轻了边区人民的负担,而且发展了生产,积蓄起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力量。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积极进行反革命内战准备,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于土地的迫切要求,进一步发动农民,准备进行自卫战争,中共中央于19**年发出《五四指示》,及时地把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指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我党目前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的环节”(《刘少奇选集》,上卷,378页)。这一指示的贯彻,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政治和物质基础。
新中国使广大农民群众获得了政治上的权利,但要在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中使他们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还需要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加紧探索。建国初期为加快工业化步伐,曾出现过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当发现这一倾向时,及时地予以了纠正,提出必须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文选》,第7卷,2**页)中国革命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获得成功的,农民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中只能加强工农联盟,而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中出现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等同志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认为这是我们党目前同农民关系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指出对农民只能贸易,不能剥夺。出现的“穷富拉平、积累太多、义务劳动太多、共各种产”是我们所不许可的,并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确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这一原则即使在“”中也没有改变。
“”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克服了“左”的错误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高度重视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确定农业政策和农村经济政策的首要出发点,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我国八亿农民的积极性。”(《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183页)如何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邓小平认为最基本的途径有两条,即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和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党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关系进行了改革,肯定了农民创造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余都是自己的”分配模式。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价格,按价值规律调整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给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我们党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强调要重视和处理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看作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问题。针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负担过重的问题,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比如延长土地承包期,减轻农民负担,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切实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重大举措,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关系到党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我们党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基本经验
(1)维护农民经济利益是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郑重宣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83、285页)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本。**年多前,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开宗明义地表明了它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选集》,第3卷,**9页)邓小平说:“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邓小平文选》,第1卷,257页)同志指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年6月24日)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共产党人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进行民主革命,以及在革命胜利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不能忽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利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都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和创造。中国共产党从这个现实出发高度重视农民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因此,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体现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中,把维护农民经济利益作为我们党的历史责任。
(2)维护农民经济利益就是维护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
纵观中国共产党**多年的历程,有一条是反复证明并屡试不爽的,那就是:什么时候农民利益保护得好,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什么时候农民利益受到损害,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出现曲折。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紧紧依靠农民这个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解决农民经济利益问题,推翻了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一位美籍作者曾分析到:中国广大的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谁能够解决农民问题,谁就能够控制农村,谁就能够统治中国,就能使中国长治久安。当然和中国共产党早就敏锐地看到了中国政治上这个诀窍,这个千古不易的中国历史规律,所以中国共产党胜利了,国民党失败了。这一分析有参考价值,它抓住了农民经济利益这个关键。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只有使农民得到彻底的解放和实际的利益,农民才能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因为利益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原动力。“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82页)任何阶级的积极性都是以一定的物质利益和政治权利为基础的,离开了这个基础,他们的积极性就不可能产生和维系。因此,物质利益既决定农民是否有积极性,也决定他们的政治取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切实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党的农村政策得到亿万农民的拥护,因为这些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使农民的日子一天一天地好起来,绝大多数农民从解决温饱走上了小康之路,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我国已于1995年提前实现国民经济总产值比19**年翻两番的目标,并于20世纪末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为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3)维护农民经济利益是确定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首要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在**多年的光辉历程中,特别是近20多年来始终重视从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角度来激发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并以此作为制定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制定《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等重要文件,指出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快农业发展,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强调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实践证明,这是党在领导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在农村开展任何一项工作,实行任何一项政策,都必须首先考虑,是维护还是损害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是有利于调动还是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用是否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决定各项政策取舍和检验其得失的根本标准。党的农业和农村政策就是要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受市场等因素影响,农产品出现阶段性、结构性相对过剩,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及时决定,必须把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党中央的政策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4)维护农民经济利益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得出一条弥足珍贵的经验,那就是:维护农民经济利益决不单纯是个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始终把农业看作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安定的基础产业。在延安时期就提出了“以农业为第一位”的思想,并经过建国初期在处理农民问题上出现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著名论断。他指出,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邓小平指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邓小平文选》,第3卷,237页)农村稳定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真正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安定的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二是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二者紧密联系,后者是前者的前提条件。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同志深刻指出:“减轻还是加重农民负担,绝不是少拿多拿几个钱的问题,而是保护还是挫伤农民积极性的问题,是促进还是阻碍农村生产力的问题,是增强还是丧失农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问题。必须把减轻农民负担问题,提到这样的政治高度来认识,提到我们党的宗旨和农村政权稳定的高度来认识。”(《人民日报》,19**年6月4日)因此,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把维护农民经济利益作为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来看待,始终注意把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当前我们要以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领导能力,带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确保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