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不合格党员问题交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不合格党员问题交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不合格党员问题交流

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这是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增强党组织战斗力所采取的必要措施,也是从严治党的一项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党员队伍的出口渠道不畅,入了党就象进了“保险箱”,不犯大错误出不了党,致使党内存在着一部分徒有其名的党员。群众称之为“挂着党员的牌子,不象党员的样子”。极少数已经堕落成为腐败分子。不合格党员尽管为数不多,但损害了党的形象,削弱了党的战斗力。因此,坚持从严治党,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这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何谓不合格党员,现在说法不一。有的认为,不合格党员就是犯错误、违纪的党员;有的则把落后于普通群众的党员列为不合格党员;还有的认为,不合格党员是介于腐败分子与合格党员中间层次的党员,等等。笔者认为,党员合格与否必须以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来衡量。所谓不合格,就是不合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的“格”。这是按照党员标准综合衡量的总体概念。犯错误、违纪的党员不能一概视为不合格党员,也不能将不合格党员的标准降低为落后群众的标准。腐败分子丧失了共产党员条件,从广义上讲,应属不合格党员的范畴,但二者的性质不同。现在我们党的文件中所说的不合格党员,据我理解,主要是指丧失共产主义信念,革命意志衰退,不履行党员义务,长期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根本不起党员作用的那一部分党员。

党内产生和存在不合格党员有诸多因素。就党员自身情况和党组织建设工作而言,主要有下列几种因素:

其一,先天不足。有些党员在入党时政治思想素质就不高。他们中有的是“守法公民”,或是企业“能人”,而不是工人阶级先进分子;有的加入党组织是为了面子好看、升“官”有望,而不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还有的入党是为了想从执政党的地位捞到好处。这些人因基层党组织把关不严或受不正之风影响而进入党内后,尽管也受到党组织的帮助教育,但由于原来素质差,发育不良,一直就是不合格的,有的甚至变成腐蚀党的肌体的蛀虫。

其二,思想蜕变。有些人入党前表现不错,但入党后,便以为功成名就,放松自我要求,思想渐渐退坡,经不起“权力”和“金钱”的考验。少数党员手中有了权,不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而是为了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搞以权谋私、以职谋私,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一些党员被“金钱”所诱惑,唯利是图,见钱眼开,丢掉了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成了“为人民币服务”。有的甚至“宁要一叠钞票,不要一张党票”。

其三,治本不力。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提高党员素质的治本措施。但不少地方“党不管党”的现象长期存在。一些基层党组织整天忙于日常生产(工作)、行政事务,无暇抓党的自身建设。有的基层党组织对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新形势下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适应,对外出从工、经商的党员,至今未建立管理制度,或虽有制度,但流于形式,使一些外出党员长期得不到管理教育,成为游离于党组织管理监督之外的“自由兵”,渐渐变成了“不合格”。还有些党组织只强调党员尽义务,不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不注意组织党员参加管理和监督,不给党员分配工作任务,使他们难以发挥作用,失去了先进性。

此外,有些党组织执纪不严,对党员的错误言行过于宽容,放任不管。在查处违纪案件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特别是对领导干部执行党纪很难下得了手,严“下”不严“上”。不仅使其有恃无恐,而且给不合格党员提供了继续存在的环境。

产生不合格党员除了党员和党组织的自身因素外,还有其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

首先,从历史根源看,我国有几千年封建主义的历史、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农民、手工业者是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中的主要劳动者,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员大都是由破产农民和小手工业者转化而来,这种历史情况造成了工人阶级队伍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内部构成的复杂性。解放后,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大大增强,但是工人阶级内部的庞杂性更为突出。农村党组织中95%以上是农民党员,城镇工矿企业中农民出身的党员也占有较大比例。小生产者中的一些人进入党内后,仍然同小生产习惯势力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不可避免地将小生产者的作风、习惯和思想意识带到党内来,影响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另一方面,随着我们党的事业的进展,特别在取得全国革命胜利处于执政地位后,极少数投机分子乘机钻入党内,使党员队伍中增加了一部分不合格分子。

其次,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落后,是导致不合格党员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出来的,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科技文化也很落后。文盲、半文盲约占总人口四分之一。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落后,一切有益于劳动者身心健康的物质、科学、文化艺术成果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这就制约了包括广大党员在内的全体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影响了党员的整体素质。

第三,从思想根源看,我们国家有着几千年的封建历史,近代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不仅封建主义和小生产习惯势力的影响既深又广,而且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也形成了一定的气势。实行对外开放后,从国外进来的既有新鲜空气,又夹杂着一些细菌和“苍蝇”,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比过去大大增加了。一些党员不注意清除自己头脑中残存的种种不符合党的要求的东西,就很容易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所击中,逐渐变成不合格党员。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新时期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是极端重要和十分艰巨的。基层党组织也可以从中引出许多有益的思考:

思考之一,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改革和全民族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不仅要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促进社会生产力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有效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削弱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侵蚀和影响。因此,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决不能关起门来抓,必须将党的建设寓于改革开放之中,认真研究解决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使之更好地为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比如,对发展党员的标准,要坚持党员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的统一。既不要把党员的政治标准与生产力标准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也不能对生产力标准理解片面化和庸俗化。不能把那些钻改革的空子,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将生产搞上去了,或是个人发了财的人,就认为对发展生产力有功而吸收入党。我们要真正把那些在改革开放中政治素质好、对发展生产力有贡献、真正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再如,最近党中央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深化改革的方针,这也是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有利时机。党员教育管理就要在这方面认真研究一些对策,立一些章法,以保证党中央战略决策的实施。总之,党员队伍建设只有放到当前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去进行,并努力去适应这个大环境,才能收到显著效果。

思考之二,提高党员队伍素质,既要重视直接效益也要抓好潜在效益。所谓直接效益,是指党组织通过某个时期的努力或者采取某项活动,使一些党员近期显露出来的思想觉悟的提高。所谓潜在效益,是指党组织通过长期抓党的建设,使整个党员队伍的内在素质获得提高。前者一般表现为不是十分稳定的,后者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这是因为,提高党员素质,优化党员队伍,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靠三、两年的功夫所能完成的,更不是仅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完全奏效的。因此,对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的七项经常性工作,基层党组织都要制订出实实在在的措施,一项一项地狠抓落实。我们不可企求通过搞突击运动的办法来彻底解决不合格党员问题。

思考之三,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必须坚持正确的精神导向与组织、纪律手段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党几十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正确的精神导向可以使人产生旺盛的士气和惊人的勇敢、毅力。在我国目前生产力还不发达,执行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尤其应强调精神导向的作用,强调共产党员的历史责任和仍应发扬自我牺牲的精神,不断向党员灌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正确的思想。但事实证明,在任何时候,党员思想教育都不是万能的,还必须辅之以组织手段和纪律手段。这方面我看有两点需要把握住:一是严密制度,改变一些党组织管不住党员、党员管不住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不起来)的状况。二是严肃纪律。除了应坚决贯彻党纪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外,还需要建立一个全党统一的、科学的、权威的党的纪律规范。所谓“统一的”,就是要在全党有一个明确的党的纪律的行为规范标准。《党章》和《准则》是规定党员行为规范的最高标准,它规定了党员应该怎么做,而对不该怎么做,哪些行为是违的纪律的,应该受到什么样的党纪处分,却没有统一的、明确的条文规定。如,党员违的纪律的五种处分,对违反哪种纪律行为,构成什么性质、情节,应受哪种类型处分,缺乏统一的规范化的衡量标准。这种状况,容易造成“人治”,在党纪面前不能人人平等。这些不良倾向应当尽快改变。纪律必须是有权威的。所谓“权威”,就是要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对于违纪的党员,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都要绳之以党纪。尤其是对党内的腐败分子,一旦发现,就要坚决清除,决不姑息养奸,以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思考之四,提高党员队伍素质,要在党内形成争先创优的机制。如党员教育,现在大家都在搞,谁搞得更有特色,更有成效,就应树谁为典型。好比许多人赛跑一样,谁跑在最前头,谁跑的成绩最好,谁就能夺魁。这几年各地创造了很多党员教育的新形式、新经验,诸如双向交流的对话教育,声象并茂的电化教育,一目了然的对比教育,催人奋进的典型教育,令人反思的案例教育。还有些地方开展了新时期党员形象与作用的大讨论、“我为党旗争光辉”等活动,这些都应该认认真真地总结推广。成效显著的单位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发展党员也要有这样的机制。这项工作各地年年都在抓,而且多数地方抓得比较好。这就要看哪个地方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更扎实,入党手续更完备,对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更严格,更富有成效,那个地方的建党工作就更值得总结推广。对入党积极分子来说,接受党组织培养教育的机会基本上是均等的,那么,谁先能加入党组织,这里也有个争先创优的问题。我认为,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单位发展的新党员,不仅要符合党员标准,而且还应是这个地方、这个单位众多的入党积极分子中的佼佼者。这样形成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势头,就会大大促进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