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科学的发展水资源管理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科学的发展水资源管理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科学的发展水资源管理思考

这次省厅召开水资源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精神,总结经验,部署工作,推进水资源管理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去年的12月我们在仪征市召开了一次水资源统一管理工作座谈会,在那次会议上,我讲了一些意见。今天陆厅长要代表省厅就水资源工作做具体部署,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贯彻。下面,我就学习和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谈一点个人体会,供大家在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时参考。讲三个问题。

一、学习科学发展观,认识*治水的新任务

我们大家都知道,水是万物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是水造就了人类的生命,也是水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在现代社会,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说明了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重要性。现在科技最发达的美国发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器进行太空科学试验,登陆火星后的首要任务也是在找水,因为找到水,才知道这个星球上的生命所在,也才能知道这个星球的形成过程,我们如果找到了外星球的生命将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重大突破。这些都说明了水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地处长江、淮河流域下游,1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要承受上游*万平方公里的洪水过境的任务,再加上*处于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是一个水旱灾害比较频繁的省份。解放以后的50多年中,我们经历了19次比较大的洪涝灾害和9次较大的旱灾,还有16年涝旱灾害交替发生,真正风调雨顺的年份只有6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几十年持续不断的团结治水,形成了防洪、挡潮、排涝、灌溉、降渍、调水五大体系,*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们经历了治淮、治太、治江三大治水战役,使*的防洪保障能力和水资源的调配能力大大增加,保障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在资源水利、环境水利、城市水利等水利现代化方面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为“两个率先”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日益加快的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中,*水利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新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洪涝灾害的威胁依然存在。水利工作最优先的任务是防洪减灾,这个任务现在依然艰巨。一方面,我省防洪工程建设起步较早,许多工程的功能在衰减,抗洪抗灾的能力在降低;另一方面,流域上游治水力度的加大,洪水下泄的速度更快更猛。例如,从去年淮河洪水过程看,入江水道的设计行洪能力是1*0m3/s,但是当行洪流量达到8700m3/s的时候,许多河道就超过行洪1*0m3/s的设计水位;分淮入沂原先设计相机行洪的能力是3500m3/s,但是去年行洪1860m3/s时候,许多地段也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主要原因就是河道几十年淤积阻水,水闸功能衰减,穿堤建筑物病险严重。而在淮河的上中游,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治理,今后洪水下泄将更快更猛。*1年淮河最大入洪泽湖流量是11000m3/s,去年则高达14500m3/s,再一轮的治淮建设规划的入湖最大流量将达到19*m3/s。相比之下,我们下游现有的下泄能力明显不足,洪涝灾害对我们的威胁并没有消除。此外,由于我们长期以来比较注重流域治理,区域治理重视不够,所以因洪致涝的问题很突出。在去年淮河大水中,我们没有一个流域性的堤防决口,也没有一个水利工程失事,但是部分区域性的涝水造成的损失很大。这也反映出了我们在治水上的薄弱环节。

二是时段性、区域性水资源短缺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水利的一个突出成就,就是建成了一个比较科学的水资源调度系统。这就是以江都水利枢纽、常熟枢纽为龙头,通过一系列泵站和水闸的调度运行,把一江(长江)、一河(大运河)和三湖(洪泽湖、骆马湖、太湖)连接起来,实现长江、淮河和沂沭泗三大水系的互通互济,既可以使淮河的洪水入江入海,又可以抽引江水北上济淮,通过运河调水到洪泽湖、骆马湖,把水送到徐州、连云港,甚至送到微山湖;也可以引江济太,把长江水调入太湖,解决太湖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还可以江水东调,通过泰州引江河、新通扬运河和通榆河把江水送到沿海地区,为滩涂开发提供淡水资源。但是即使这样,我们的水资源仍然存在时段性、区域性缺水问题。比如:在淮北地区、沿海垦区、丘陵山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这些地区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对水资源需求的增长速度在加快,而我们水资源调节的能力还跟不上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是水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在发展。我省的人均gdp已突破*0美元,根据国际一般经验,人均gdp在*0-3000美元之间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又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十分敏感的时期。也就是说搞得不好就容易造成经济发展、环境变坏的结果,这在国际上既有处理成功的经验,也有处理失败的教训。目前我省水环境恶化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全省70%以上的河道水质劣于ⅲ类,在工业发达的苏南地区的许多内部河网都越来越依靠抽引长江水来稀释冲污。太湖治水效果明显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利用长江的水量优势调水改善水环境,只要常熟泵站连续运行三至五天,太湖的水质就有明显改善。如果没有引江济太的效应,太湖治理是很难达到今天这样水平的。即使在工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的苏北,淮河流域的水环境同样令人担忧,南水北调沿线大部分河段的现状水质达不到ⅲ类水的标准,治污成为南水北调东线的首要任务。就全省而言,现在不仅城市许多河道清污不分、污染严重,而且农村河道的淤浅、水环境恶化的情况也十分严重。水环境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

四是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普遍。有一个观点需要纠正,不少人认为*的水资源比较充沛,实际上,*本地的水资源只有320亿立方米,人均本地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丰富是指过境水资源较多,而且90%以上在长江。但是,我省的社会节水意识普遍较差,有关地方性的节水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节水管理体制也不统一,节水管理政策又缺乏力度。在中央人口环境资源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把节水作为节约能源的一项重大政策提出来。节水和水环境保护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用水量越大,污水的排放量也大,对水环境的压力就大。所以,保护水资源必须从节约水资源开始,包括推进中水回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五是“多龙管水”的体制影响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多龙管水”、城乡分割的管水体制违背了水资源的客观规律,阻碍了对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我们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时,必须围绕*“两个率先”的要求,既要看到昨天*水利的辉煌成就,更要看到今天*水利面临的严峻挑战,确立新时期*水利的新任务。新时期*水利的新任务是什么?我认为必须确立“一个目标”,树立“两个理念”,加快“三个转变”,提高“四个能力”。

(一)确立“一个目标”

就是要确立水利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今天的*水利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以水利的现代化为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树立“两个理念”

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和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以人为本”是治水的本质,治水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人民群众谋利,治水必须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水问题。人水和谐是治水的方向,我们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生态,这其中的最佳结合点,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我们既要避免洪水对人类的威胁,人类也要改善洪水的生存环境,真正让洪水安全下泄,让人民安居乐业。

(三)加快“三个转变”。

就是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从水利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首先,从治水思路上讲,新时期治水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工程水利的治水思路和目标都比较单一,而资源水利则包含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在内的多重治水目标,符合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其次,从治水手段上讲,治水手段要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用现代科技武装传统水利产业,加快提高水利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再次,从治水的体制机制上讲,水利建设与管理的运行体制要从过去完全的政府投资行为和计划管理体制,向社会化、多元化投资和市场管理体制转变,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发展的新机制,包括投融资机制和管理体制。

(四)提高“四个能力”

就是建立更高标准的防洪保安工程体系、水资源优化调度工程体系、水环境有效保护工程体系和水利工程的市场化建设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调配能力、水环境保护能力和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运用科学发展观,研究*水资源管理的新思路

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研究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任务。我认为,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应重点把握好五条基本原则。

一是有效保护的原则。水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人类社会的加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迅速增加,决定了保护水资源是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当前,我省水资源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方面要保护好地下水资源,防止盲目开采导致的地质环境恶化。苏南地区70到80年代大量开采地下水资源,导致地面沉降等严重的地质性灾害,现在花了很大的代价进行治理,目前超采区禁采的目标刚刚实现,地面下降的速率大大下降,地下水位已开始回升,地质生态环境得到很好改善;苏中、苏北地区正面临??起,就要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切实保护好地下水资源环境。另一方面要保护好地表水资源,防治水资源污染,保护水资源安全。清洁的水才是水资源,污染的水比洪水的危害还要大,是“祸水”。因此,我们必须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工程的和舆论的等多种手段,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水资源保护的有效体系。

二是全民节水的原则。节约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减少水资源污染的重要途径。在今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提出来,不仅在水资源紧缺地区,要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而且在水资源丰沛的地区,也要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一是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二是靠政策,鼓励各行各业节约水资源;三是靠技术,大力发展中水回用和循环经济技术;四是靠典型引导,总结推广节水减污型企业和社会的典型经验。只有建立节水型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节约的目标。这次根据国家的部署,我们选择了水资源紧缺的徐州市和工业发达、水资源也丰沛的张家港市,进行节水减污型社会建设的试点,探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路子,希望徐州市和张家港市在节水减污规划、体制机制、技术推广、政策鼓励等方面创造经验,为全省建立节水型社会提供示范。

三是科学开发的原则。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是水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全省而言,要通过总结经验,完善工程体系,优化调度方案,提高江水北调、江水东送和“引江济太”的水资源调配能力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水资源紧缺的丘陵山区,要通过筑坝建库,拦蓄径流,解决水资源短缺矛盾;在淮北地区,要通过运用现有水利工程体系,充分利用上游来水补充河湖塘库;在城市,要通过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回用,在工厂企业推广循环水等技术,既节约水资源,又减少污水的排放。

四是优化配置的原则。优化配置是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手段。从国家的南水北调、引江济太,到我省的江水北调、江水东送,以及区域范围内的各种功能的调水工程体系,这些工程规模虽然不同,但都是通过水利工程实现水资源的时空调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五是统一管理的原则。按照水资源自身规律,对地下水与地表水、供水与节水、排水与污水处理以及水资源保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保护,建立权威的水资源有效管理体系。

三、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今年水资源管理的各项任务

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主要任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对水资源管理的领域越来越宽,要求越来越高,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责任也越来越大。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落实好水资源管理的各项任务。

(一)突出抓好水资源综合规划

水资源综合规划是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目前,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正在抓紧推进,*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总体进展顺利。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规划的进度,提高规划的水平。一是牢固确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和尊重自然规律的要求贯彻到规划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二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务实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坚持科学系统的规划原则,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搞好各个专业规划之间的系统衔接;四是传统的治水经验与现代治水技术有机结合,治水既要继承经验,又要不断创新,要注意把传统的治水经验和现代治水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全省水资源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二)落实水功能区保护措施

经过大量系统的工作,我省已经全面完成水功能区划任务,并已报经省政府批准实施,为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在要按照水功能区划的要求,落实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和保护措施。今年的主要任务是抓好水功能区内排污口的调查。要做好水功能区保护,首先要搞清影响水功能区保护的问题,找准哪些是排污口,排污量是多少,然后按照水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实施有效的治理和监督措施。这项工作虽然面广量大,但是又是我们非做不可的基本任务。

(三)抓好水环境工程建设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抓紧推进城乡水环境工程建设。在城市,要把城市防洪工程和城市河道整治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保证城市防洪保安的同时,改善城市水质,美化城市水环境,把城市的水建成最美的水;在农村,要通过加强城乡河道疏浚力度,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四)推进水务体制改革

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保护是水资源自身规律的要求,已经实行水务管理的单位,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拓工作领域,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服务水平;尚未建立水务体制的单位,也要认真学习、借鉴水务改革的经验,努力创新,敢于实践,用我们自己开创性的工作成果赢得社会的认可,取得党委、政府的支持。不管是建立水务体制还是没有建立水务体制的单位,都要在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保护方面有所作为。

同志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的工作,我们的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让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两个率先”工作大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水利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