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理论经验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社会理论经验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社会理论经验思考

如何从规律和法则的高度来认识、理解和阐释我国的巨大变迁

从规律和法则的高度来认识、理解和阐释我国的巨大变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国正在经历的巨大社会变迁前所未有。近30年来我国现代化的人口规模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和变化程度之深在世界历史上是空前的。

人口规模之大,是说正处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我国有13亿多人口,而目前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也没有这么多。13亿人口迈向现代化,就像一辆庞大的列车,一旦发动起来快速前行,如何控制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变量是任何研究都难以回避的。我国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的变化,会改变很多发展的结果和规则。我国的发展不但与人口少的国家有很多不同,而且与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国家相比也面临着完全不同的要求。

发展速度之快,是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的发展并不是完全重复过去一般的现代化过程,而是把很多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变化过程压缩到几十年的时间里完成。现代社会,技术、资本、产品、思想等要素传播和流动的速度已经大大加快。在这样的快速变化之下,我国前工业化的、工业化的和后工业化的发展问题集中显现,前现代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现象同时并存,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因此,必须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探索社会整合、社会团结、社会和谐的新途径。

变化程度之深,是说社会变迁是全方位的。一方面,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同步进行。近30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往往使人们把社会结构的变化简单地视为经济改革的自然结果或伴随现象。实际上,社会结构的转型本身就是一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社会结构变化的优势是,弹性依然很大,具有很大的空间。农业生产中技术对劳动的替代、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乡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集中,都给社会带来巨大收益。另一方面,社会的就业结构、生活方式、行为选择、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也随之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比如,随着经济基础的重大调整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格局产生深刻变化,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产生不同的利益诉求。处理这种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摩擦、矛盾甚至冲突,是一个新的课题。

●如何回答我国发展中目前的和中长期的一些重大问题

社会学在历史上的几次大发展以及一些重要学派的形成,都与解决现代化过程中一些特定的重大问题有关。如何回答我国发展中目前的和中长期的一些重大问题,是中国社会学发展所必须面对的。

有些问题很难从过去的历史经验中找到现成答案。比如,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究竟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还是一个新的长期趋势,现在还难以定论。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是否符合先扩大、后缩小的收入分配规则,以及这种差距扩大的趋势最终会带来什么结果,目前都不太明朗。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不同产业的比较收益差距扩大,非实体经济的飞速发展使财富积累速度加快,产业集群化的现象使投资更加向特定区域集中,体力劳动的充分供给和竞争过度造成低位劳动工资水平停滞不前,加之非法收益的存在,这些都是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因素。

有些问题面临着两难选择。比如,一方面要解决社会保障资金短缺的问题、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又要注意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规律与社会福利刚性增长规律的差异,防止福利主义的陷阱;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扩大就业;一方面要继续维持低生育政策,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社会过快老龄化;等等。仅从就业问题来说,我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持续发展,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就业问题成为较突出的民生问题。由于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在不断降低,每年新增劳动力的供给还在持续增长,国有企业人员精减的改革还未全部结束,事业单位的改革还未真正启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压力还非常大。与此同时,我们又面临着就业紧张和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并存的新问题。我国劳动力低成本的黄金时代,将随着未来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在今后十几年逐步走向完结,“中国制造”必须考虑在低价制造之后如何继续保持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问题。

有些问题需要根据我国国情进行新的探索。比如,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的资源配置和社会的利益关系协调,这是现代社会运行的三种基础机制。换句话说,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的关注点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认识深刻变化了的社会,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起来,是需要重点研究的新课题。

●如何构建基于中国经验的社会建设理论

构建基于我国经验的社会建设理论,一方面需要社会学者沉下心来,做扎实的学术积累工作,提炼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建设规则,同时广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精华和西方现代社会建设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需要社会学者理论联系实际,注意把普遍的理论概念与实际操作衔接起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社会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要求,并把一系列关于社会建设的概念第一次写入中央文件,如“社会结构”、“社会体制”、“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社会心态”等等。这些概念在社会学中都是大家所熟悉的,但还需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地丰富其理论内涵,加强其解释力度,深化其实际操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