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党思想创新交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党思想创新交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党思想创新交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历史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科学概念,不久前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再次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从制度层面深入到价值层面,也标志着党的思想文化建设进一步从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跃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对党的思想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新概括

社会主义价值观指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未来社会价值诉求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要求。它融汇了理想与现实、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的有机整体,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所有价值目标中居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魂。

纵观我们党80多年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智慧。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对思想文化建设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实践和探索。回顾、总结这些实践和探索,可以得出如下几点启示:

第一,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一样,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国近代以来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历史要求。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提供了契机,指明了方向。20世纪中国先进文化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有随实践发展而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

第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通过建设先进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落后的文化,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大力弘扬高昂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实践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是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而文化发展也因为缺少重要的精神源泉而在其发展中丧失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第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共同的思想道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一个社会如果只讲物质,不讲理想和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行为的正确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对党的思想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新的概括,是思想理论上的一大提升。构成其基本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有过十分丰富的论述。《决定》把这四个方面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完整体系,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这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作用与功能的充分发挥注入新的动力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赋予了思想文化从未有过的时代重任。通过建设和谐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于,它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作用与功能的充分发挥注入新的动力。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和谐文化的灵魂,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正是这个过程赋予和谐社会的发展、前进以无限的活力。通过建设和谐文化,在全社会成员中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良好风尚,真正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牢固的思想保证和深度的精神支撑。《决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和谐文化的灵魂,这就给和谐文化为社会提供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作用和功能的充分发挥注入强大的动力,从而形成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崇尚和谐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进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表现出的极其可贵的文化自觉。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实现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提供科学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文化即人化,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等方面及其成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各种社会关系日益丰富,人会获得多方面的社会规定性,成为日益全面性的人。这就从客观上对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邓小平在强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把根本点和着眼点锁定在提高人的素质上。他提出培养“四有”新人的文化建设的目标,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蕴涵了文化建设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进一步强调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明确把促进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包括文化工作在内的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新的执政理念,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高目标所作的最为科学的概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关键,在于尽一切可能弘扬人的主体性,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充分激发人的创造活力,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创造全面的社会关系而全面地创造自己的本质。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实践证明,人要想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使自身达到全面性,需要有进行社会活动所必须遵循的科学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恰恰在于,它的基本内容的四个方面是迄今为止对中国当代核心价值体系最为全面、系统的理论概括,为广大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提供了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思想文化的新的模式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模式,其中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既同政治、经济模式密切相关,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模式的形成、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思想文化建设服务于阶级斗争为特征的思想文化模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思想文化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模式;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逐步形成、确立起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价值取向为特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的思想文化新模式。这是我们党深化对思想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重要成果。这个思想文化模式之所以“新”,就在于它显示了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体现了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崇高目标。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真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各方面的变化及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时代赋予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使命,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

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现阶段,我国呈现转型期利益多样化、思想多样化的局面,然而,这种情况决不可以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置于四个方面基本内容的首位,凸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而其关键在于“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之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体现了和谐文化的理想性和现实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现阶段思想文化的又一特点,即理想性与现实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

体现了文化发展上的继承、借鉴与创新的结合。推进思想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今天,我们倡导的和谐理念、和谐精神,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的继承,又增添了现实实践的内容,实现时代精神的转换。同时,中国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又离不开世界各国文明的成果。需要学习、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这是中华文化跻身世界先进文化之林的必由之路。

体现了思想文化建设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的跃迁。《决定》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搞好理论武装、理想信念教育、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人们对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主义思想共识。所有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复强调的“重在建设”方针在新形势下的创造性的发挥,也为和谐文化建设从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跃迁指明了正确途径。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思想战线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云南省教育厅

思想与文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毛泽东思想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