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交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学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入地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深入地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取得的最新成果。这里,谈一些个人的学习体会和研究心得,供大家研究问题时参考。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总书记“6•25”重要讲话的主题。他深刻地回答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我们应该联系实际,深入领会,进一步统一思想,迎接十七大的胜利召开。
(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团结奋斗的旗帜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举什么旗”的问题也愈益突出。总书记的“6•25”重要讲话,明确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我们之所以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首先是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创造,是我们在实践中付出巨大代价和创造性的劳动获得的理论成果。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都参加了这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了我们每个人的劳动、心血和经验,是我们自己的宝贝。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真理,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真理。来自实践的认识是珍贵的,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认识是更珍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如果从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提出这一科学命题算起,已经经历了25个年头;如果从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探索算起,已经经历了29个年头。近30年的实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泉源,又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试金石。近30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广大人民脱贫致富,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中国经受住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和90年代中期亚洲金融危机、21世纪初“非典”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提高了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同时激发了13亿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最广泛最充分地凝聚了各个阶层的人心,促进了中国各个政党、民族、宗教、阶层和海内外同胞的和谐相处。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回顾我国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我们的体会是多方面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不是我们的旗帜,民主社会主义也不是我们的旗帜,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高举的理论旗帜。
(二)发展中国、富裕中国的必由之路
道路问题事关全局。从革命到建设、改革,选择什么道路,坚持什么道路,从来都是党的事业成败得失的决定性因素。在我国改革攻坚和发展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走什么路”的问题再次成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原则问题。总书记的“6•25”重要讲话,明确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说过两句非常重要的话。一句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另一句是:“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该注意的是,这两句话是统一的。正如在论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基本原则的时候所强调的:“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全党同志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超越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立足中国现实,能够解决中国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包括在经济上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要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政治上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文化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要坚持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等等。这是我们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历尽曲折和成功,在改革开放中找到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必须指出的是,这是一条前无古人的独特道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因此,在实践中难免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不足,对此,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惊慌失措,更不能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以发展民主反对腐败为名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党的领导。事实上,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和不足,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越来越宽广。
(三)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归根到底,是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我们所讲的“全面”,就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大建设。众所周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已经精辟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在“6•25”重要讲话中,总书记进一步论述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特别是,他强调:“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在今天,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这一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法宝,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这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坚定不移地坚持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牢记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清醒而又顽强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扎实奋斗、不懈奋斗。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天,就是要认真总结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十六大以来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六大是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党代会,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的历史盛会。十六大后我们党的全部工作,就是在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而奋斗。为此,党中央召开了六次全委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决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思想。这些重大的战略思想,即十六大以来党在理论创新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在学习和研究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三点:
第一,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六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总的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重要目标,并以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简而言之,就是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什么叫发展”、“怎么样发展”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其实质是要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为此,一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二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三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要求;四要坚持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特别是统筹好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这五大关系。我们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必须时刻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一切问题的解决都要靠发展;必须时刻牢记发展是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与此同时,必须时刻牢记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应让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当前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还要解决三大突出问题: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二是落实国家创新体系,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和谐发展,就是要根据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以社会和谐为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形成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而又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此,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就要一手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一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
坚持和平发展,就是既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要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加快发展,同时要坚持实行对外开放;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要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永远不称霸。为此,就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与此同时,还要把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文明复兴有机地统一起来,既要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结合中走出一条文明的发展道路,又要在调整民族心态和提高国民素质中展现中国人的文明形象,使得正在崛起的社会主义中国以既不同于美国又不同于苏联的“和平中国”、“文明中国”的新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第二,贯彻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关键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关键也在党。十六大以来,我们在党的事业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建工作新思路。这就是,要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完善监督制度,加强廉政建设和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这是我们坚持执政为民,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第三,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现阶段的新特点、新要求。
当代中国政治演进到今天,由于社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动,社会分层出现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新情况,社会主要矛盾也出现了许多阶段性的特点。
因为,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多样化的社会已经取代过去那种单一的社会,一个开放的社会已经取代过去那种封闭的社会,成万上亿自由流动的“社会人”正在取代过去那种一辈子依靠单位的“单位人”。诸如此类的变化,既使一个古老的民族重新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也给中国社会特别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许多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难题。
我们注意到,在社会发生结构性变动的时候,当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新的表现形式。比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矛盾加剧了;经济总体发展与社会成员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扩大了;快速增长的多样化的公共需求与公共产品严重短缺、公共服务落后的矛盾突出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式发展与国际摩擦增多的矛盾发生了;等等。
由于今天我们面临的这些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还是要靠发展;由于这些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现、新形式,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靠发展的新思路。党的十六大以来之所以要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所以要提出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深刻的原因即在于此。
这样,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了,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即反映了或者说展示了当代中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政治走向。
(二)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
总书记强调,长期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富有高度使命感的党。从诞生之日起,党就把中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因为,中国自进入近代以来,就面临着“落后就要挨打”这样一个严峻的形势。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正是为了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从开始,到邓小平、,一直到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以历史的使命感,高度重视对发展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持续的理论创新。我们研究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必须把握这一历史大背景和基本线索。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中国在人民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原本就很脆弱,又被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迅速改变面貌。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的:在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后,一方面要继续完成尚未完成的革命任务,另一方面要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开展各方面工作;在建设中要善于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革命知识分子,还要尽可能多地团结同我们合作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之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其基本思想就是在发展中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篇著作和后来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都已经触及到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后来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重大关系问题,提出了要协调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等诸多方面的关系,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还特地强调:“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这些重要的论述及其所包含的深刻思想,来自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初的实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今天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源头。
全党集中精力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始的。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无畏的革命胆略和审慎的科学态度,果断地在改革开放中推进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在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从而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对中国的发展问题,以新的伟大实践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科学发展问题的基本思想,正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和推动下形成的。比如在“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上,邓小平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时代特征和面临的机遇等各个方面,作了以往从未有过的系统论述,得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结论。比如在“什么叫发展”的问题上,邓小平强调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强调发展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又比如在“怎么样发展”的问题上,邓小平的论述更为丰富,包括发展要抓住机遇的思想,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思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通过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国内稳定和国际和平是发展的必要条件的思想,等等,从各个方面阐述了不仅要坚持发展,而且要坚持科学发展的基本思想。可以说,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是第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的发展理论。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检验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
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形成和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在努力纠正邓小平指出的“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失误的同时,不断从新的实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观点、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理论。特别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方面矛盾也以更为突出的形式显现出来。党中央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实践创新中不断推进发展理论的创新,为21世纪中国的发展指出了继续前进的正确方向。在发展的观念、发展的全面性、发展的质量、发展的模式、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观点。这些来自于实践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丰富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提出的直接思想来源。
正是这样的历史实践及其提供的丰富经验,使我们党在进入21世纪以后,能够在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总结、提炼并精辟概括出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以“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实质的科学发展观,从而实现了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总书记在“6•25”讲话中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提出的一个新命题。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我们都知道,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不仅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要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使人民得到实惠。这几年,我国经济较快平稳发展,总体是好的。但是,投资拉动的结构性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还有所发展,出现了信贷过多、投资过多、贸易顺差过多等突出问题,发展速度由偏快向过热转变。为了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大局出发,按照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要求,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因此,总书记要求我们:一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二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系列重要举措,必须结合今天的实际,认真落实。特别是在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密切联系的今天,还要考虑进一步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个资源这一关系全局的战略问题。总书记强调,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一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二要深入财税、金融、计划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三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进一步树立改革意识和大局意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改革和发展中,我们必须立足实际、顾全大局,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局,团结协力,把科学发展的各项决策落到实处,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