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企业新形势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国企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环境的变化给国有企业所带来的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但总的来看,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经济形势与体制环境的变化
近两年,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2***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变缓,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国际市场的需求与价格,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同样受到世界大环境的冲击。尤其是美元汇率的下跌,对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国有企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各传统产业已趋于成熟,产业竞争不断加剧,利润率平均化趋势加快,多数产业的利润率趋于下降,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感受到经营环境的严峻,国有企业所受的影响首当其冲。目前,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投资需求的增长并不稳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很有限,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形成制约。此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在转换经营机制、调整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快技术进步、优化组织结构、深化内部改革和节约挖潜等方面对国有企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政策环境的变化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我国政府已经对与WTO条款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投资、贸易、税收等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政府的作用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政府不再对国有企业进行直接的干预,并从以往主要进行行政审批转向主要为企业提供环境保障和优质服务,在政策方面政府开始着力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对于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上市公司来说,原有的各种优惠政策、税收减免和补贴等保护措施已开始逐步取消,对内资与外资企业开始实行统一的国民待遇。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减少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利润,使为数众多的国有企业面临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挑战。
(三)市场环境的变化
自上个世纪****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据有关部门对国内9**多种主要工业产品调查,一半以上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以下,最低仅为10%左右;国内一般消费品三分之二过剩,三分之一持平,已没有短缺产品。尤其是在近两年,随着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及其在工业生产、产品研究与开发中的广泛应用,许多产品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不少产品或行业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很快从高赢利转变为微利甚至亏损,产业技术升级的速度也明显加快,尤其是传统产业更是面临技术升级的压力,甚至面临着被新兴产业替代的可能。
加入WTO之后,关税减让、非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和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对国有企业产生了更大的冲击。以往那些受到关税或非关税措施保护的产业都直接面临进口产品的竞争,市场准入的放宽使外资企业能够以比过去更为优越的条件进入我国,而处于这些行业中的内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则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四)技术环境的变化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得更加迅速,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企业之间竞争或联合的方式、市场结构等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优势,跨国公司之间纷纷结成战略联盟,共同进行研究与开发。全球性战略采购成为跨国公司赢得低成本优势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些变化对中国的国有企业而言既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又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
(五)资源环境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都在扩大开放,原有的市场边界已经打破,空间距离相对缩短,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本、技术、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条件最适宜的国家或地区建立营销网络或投资办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初步形成了市场全面开放的态势。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的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都面临着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竞争格局。在国内市场对外开放的同时,国外市场也开始放宽对我国企业的开放。这意味着国有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产业结构调整等以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和如何生产等一系列基本生产经营决策都必须面向全球市场,考虑全球的竞争格局。
(六)国有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
国有企业的生存环境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在很多方面不是好转,而是更加恶化了。一是企业冗员和离退休人员负担沉重,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冗员平均占企业从业人员三分之一,同时,还有大量下岗职工等待再就业,继续精简人员已经相当困难;另一方面,平均每三个在职职工要负担一个离退休人员,同大多数非国有企业相比,企业冗员和离退休人员仍然是导致国有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二是企业债务包袱沉重,这个问题在许多企业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三是企业办社会现象依然严重,许多事情地方政府没有能力接管;四是相当一批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改制并上市后,将原有的烂摊子剥离后留在老的国有企业中,为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增添了一些新的不利因素,使国有资产的质量受到不利影响。
(七)所有制环境及主要竞争对手的变化
进入新世纪,许多原来被国有企业垄断的行业已经允许非国有经济成分进入,在这些行业中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同时,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迅速崛起,其产值已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国有企业在一些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受到强烈的冲击。特别是随着加入WTO,外资企业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一些以前无法进入的行业,这种形势对其进行兼并重组、扩充规模和实力十分有利。这种形势变化的结果,将使我国国有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从过去以内资企业为主向以外资企业为主转变,特别是一些实力强大的外国跨国公司将成为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与这些新的竞争对手相比,由于国有企业的债务包袱、企业冗员、社会负担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加之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使它们缺乏抗击经济形势变化和国际市场冲击的能力,在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八)游戏规则的变化
在WTO协定的框架下,我国政府已开始建立、完善并实施统一的、高度透明的法律体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管理经济。对于企业来说,则是游戏规则的变化,要按照WTO规则的要求,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再继续寄希望于依靠政府的行政保护措施,必须努力学会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提高自身应对外界冲击力的适应能力。
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
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以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重大问题,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在这一段时间内,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工作是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继续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
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的任务依然很重。分行业看,纺织、有色、煤炭、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行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紧迫。仅东北、华北九省(区、市),需要退出市场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就达1572户,而截至2**1年上半年,已经退出的企业仅有624户,占应退出企业总数的39.7%。
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把发展高新技术与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探索新的技术创新模式。要继续有步骤地做好企业破产兼并工作。积极调整企业结构,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厂小矿,对产品没有市场、资不抵债、亏损严重、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山,也要实施破产关闭。
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重组,力争用几年的时间形成50~1**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使它们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量大面广的国有中小企业,应以地方为主采取改组、联合、兼并、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方式进一步放开搞活。从政策上,应对国有资本进入的产业领域加以明确规定,凡民间资本可以进入、有能力进入并愿意进入的行业和领域,国有资本就不应再进入。国有资本要向那些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集中,充分发挥民间投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要进一步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继续推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革,促使国有大中型企业真正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在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现改制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二是进一步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三)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从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来看,当前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如国有企业的进入与退出、企业并购与重组、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以及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都要求改革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通过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一是要探索国家所有者行使出资人权力的途径和方式,建立明晰的国家所有权委托关系,明确委托双方的责权利;二是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明晰产权,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确立公司法人财产制度和投资者有限责任制度;三是要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与监管国有资本经营职能的分开,并形成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的专门机构;四是要实现国家所有者职能到位,使包括国有股东在内的所有者(代表)进入企业,并在企业内行使所有者职能;五是要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营运;六是要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金注入制度,分层次建立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
(四)抓紧推进垄断性行业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中央精神,要尽快实施电力、民航、电信、公用事业等垄断性行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并抓紧研究制定铁路管理体制的改革方案。通过政企分开和企业重组,打破行业内的垄断,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结构,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五)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内部的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
国有企业要通过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强化激励与约束,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一是要强化科学管理,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二是要在全面推行合同制的基础上,建立起“双向选择”、职工能进能出、企业经营者能上能下的劳动制度和职工收入随岗位变动、贡献大小而增减,奖勤罚懒、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三是要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建立起竞争性经理人员市场,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动,逐步实现国有企业经营者职业化、市场化机制。四是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经营者业绩考核体系、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经营者报酬方式和相应的奖励制度;同时,要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和监督,坚持奖优罚劣,对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责任者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
实践证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强企业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重点应放在加快企业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加强和改进企业质量、成本、营销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的、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以及推进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相衔接等方面。国有企业在强化各项专业管理,抓好以战略管理为重点的综合性管理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公司制改造的要求及时调整企业内部的管理组织结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必须处理好母子公司的关系、集团内部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充分发挥子公司和各基层经营单位的积极性。
(七)探索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于实现工业化、探索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承担着主要的责任。尤其是国有经济的作用已经定位于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产业领域,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关系国防安全的军事工业领域,以及关系到国家竞争力并具有战略性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这些产业都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我国工业化的推进速度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当中有的刚刚解决脱困问题,有的还主要依靠行业垄断,有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有的管理水平落后。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完成国有企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必须下大力量解决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八)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人员分流
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是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这项改革应达到以下目的:一是分离辅业,突出主业,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使主体企业在改制重组的基础上,按照公司制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化,为其在国内外证券市场融资创造条件。三是拓宽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的渠道,为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缓解社会再就业矛盾开辟新途径。四是对分离出去的辅业进行彻底的改制,积极吸收民营、集体、外资和混合所有制等多种经济成分参股,将其改造成为股权多元化的经济实体,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五是解决多年来形成的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促进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六是促进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实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六是妥善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关系,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实行主辅分离的改制企业用国有净资产支付解除职工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的政策,切实保障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