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十六大理论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十六大理论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党的十六大报告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文献。其独创性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在进入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探索和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与此相联系,这种理论创新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实践精神,坚持求实与创新相结合的思想路线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二是紧扣时代脉搏,坚持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为中心,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表明,能否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能否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前提。十六大报告总结了这一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并对马克思主义采取了科学的态度。

(一)坚持求实与创新相统一的思想方法。

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和发展总是同重要的历史时期或关键时刻联系在一起的。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确立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伟大胜利提供了思想保证。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在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与时俱进”的新的时代要求。十六大报告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的理论基础。

与时俱进既是一种精神状态,又是一种科学态度。“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就是要有时代意识,准确把握时代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把握规律性,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发展规律;既要把握一般规律,又要把握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阶段的特殊规律。要使我们的观念和行动符合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客观要求,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富于创造性,就是要开拓创新。十六大报告中多处提到创新,并把创新作为与时俱进的核心内容。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这三句话是相互联系的。与时俱进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从实际出发的,而不是随波逐流、急功近利。

(二)倡导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观。

十六大报告坚持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一脉相承”,这里的“脉”,就是马克思主义之“脉”,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二是“与时俱进”,这里的“时”,就是时代的脉搏以及实践和形势的发展。

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一脉相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客观现实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运用,着眼于对新的理论和新的实践的新概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

笔者以为,在十六大报告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目标和道路等问题,是包括执政党建设理论在内的广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其主要贡献是:

(一)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系统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应该怎么办?十六大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系统回答了这个问题。

十六大报告对当前我国国情作了科学的分析。“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种不平衡不仅表现在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我国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富裕群体与贫困群体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平衡,而且表现在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也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文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也不能满足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在“全面”二字。十六大报告对小康社会的阐述除了经济指标外,还有政治指标、文化指标和环境指标等。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二)揭示了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规律,系统阐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全面进步的理论。

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文明区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出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并提出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这在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中是首次出现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互动关系和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决不能忽视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以物质文明为基础,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条件;同时,政治文明又制约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既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前提,也是社会全面进步的表现。

十六大报告还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高度,进一步阐明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坚持法治与德治并重,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反映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呼唤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和思想道德体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廉政建设呼唤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来“从严治政”、“从严治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呼唤建立健全法律保障,呼唤树立健康向上的道德理想、人生信仰和正确的价值观。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的治国方略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思想的进一步成熟。

(三)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规律,系统地阐明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

十六大报告着眼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科学地判断了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反复强调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即从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高度,来认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规律。是否做到“三个代表”,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生死存亡。

围绕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十六大报告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方面,说明了如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报告特别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等。这些要求和措施,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对于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六大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经验的揭示和总结,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