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节水型社会建设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这次全国水资源工作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验交流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和交流全国水资源工作,主要是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经验,研究和部署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会上将考察学习*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验。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切实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水资源工作,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下面,我代表水利部讲几点意见。
一、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
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在全世界致力于应对水问题的21世纪,我国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大国,面临着更为紧迫的压力。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已经成为未来20年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中国国情、水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节水是一项重大国策,也决定中国必须走节水型社会之路。
(一)我国水资源形势严峻。首先表现为人均水资源少,不足2*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其次是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不相适应。第三是水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造成一些地区旱灾频现、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此外,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按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我国目前年缺水量约为300~400亿立方米。全国660个城市中,有近400个城市缺水,全国城市年缺水量为60亿立方米左右。城市缺水有资源型、水质型和工程型三种类型,主要表现是供水紧张、地下水超采和水环境恶化。据预测,我国人口在2030年左右将达到峰值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750立方米,将列入严重缺水的国家。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估计用水总量为7000~8000亿立方米,而全国实际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000~9000亿立方米,预计的用水量已经接近可利用水量的上限,水资源进一步开发的难度极大。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我国有可能在未来出现严重的水危机。
(二)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我国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2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537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许多城市输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水损失高达20%以上,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此外,我国在污水处理回用、海水、雨水利用等方面也处于较低的水平。我国用水效率与世界的差距,也预示着节水的巨大潜力。在用水需求方面,有很大的可压缩空间。
(三)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做法已不适应形势的要求。近年来,在国务院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全国节水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如果按照*2年价格水平计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已从1980年的3158立方米降至*2年的537立方米。在农业节水方面,从1998年开始,对247个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目前已形成了110亿立方米的节水能力,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43亿亩,在2.5亿亩农田中推广了各种形式的非工程节水技术措施,显著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在工业方面,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这几年的年度降幅达20立方米。城市年实现节水38亿立方米。总的来看,节水使农业、工业用水定额减少,用水效率提高,延缓了总用水量的增长势头。
但是,目前中国节水水平与严峻的水资源形势还很不相称,从1980年到现在,中国总体缺水形势未得到缓解,水资源质量总体呈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控制。节水的战略地位还不够突出,全民的节水意识还有相当差距,节水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行政推动层面。如何在水权水市场理论指导下,改革水的管理体制,建立节水的运行机制,更多地依靠经济手段、科技进步促进全社会水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总书记指出:“节水,要作为一项战略方针长期坚持。要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积极发展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总理要求:“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社会,应该作为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这些重要论述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阐明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水利部在全国部署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通过典型引路,逐步推广,为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实践经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此一定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做好这项工作。
二、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998年以来,水利部党组在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的指导下,进行了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探索,治水思路发生了深刻转变,为节水型社会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各地在落实新治水思路中,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实践基础。*1年以来,汪恕诚部长发表了以《水权管理与节水社会》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文章,初步形成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指导体系。在此基础上,水利部确立了甘肃省*市、四川省绵阳市和辽宁省大连市为首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目的是在不同的水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下,选取试点内容各有特色或各有侧重的不同地区,开展这项工作,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经验。
*市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黑河流域的中游,降水稀少,蒸发强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黑河中游地区特别是*市,用水量大幅度增加,而经济结构和用水方式并未改进,用水效率低下,导致黑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下游长时间断流,已经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引起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东西居延海先后干涸,大片胡杨林死亡,荒漠化发展迅速,成为我国北方沙尘暴发源地之一。国务院非常重视黑河流域的生态修复问题,于*1年批准实施了黑河治理规划。为了保证黑河规划的顺利实施,实现下游生态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水利部率先在*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通过水权理论的探索和实践,在全面改革用水制度的基础上,采取经济结构、种植结构调整、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及一系列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措施,以提高用水效率,减少用水总量,保证完成国务院制定的向黑河下游分水指标。
绵阳市位于西南长江上游地区,是西部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是国务院批准建设的科技城。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对长江水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选择绵阳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就是要突出节水减污,探索在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协调的经验,为南方水资源相对丰沛地区,特别是西部经济将要崛起的地区,起到示范作用。在全社会树立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也要节水的良好意识。
大连是经济高度发展的沿海城市,处于辽东半岛,水资源非常短缺,系统又相对独立,从外面调水的可能性比较小。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要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就需要建设节水型社会。大连试点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建立高效的节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主要内容,重点加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多种水源的联合调配,突出经济手段的运用,逐步形成以节流为本的区域水安全保障体系。这个试点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发展程度较高、但水资源相对短缺地区的一个典型。
目前,先期开展试点工作的*市已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取得了突破。*节水型社会建设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突出了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政府调控,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水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制定规划,建章立制,形成制度保障;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提供体制保障;建立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奠定技术基础,将全市用水权总量逐级分配到各县(区)、乡(镇)、村、社,明晰到户,配水到地,初步实现了“水权明晰”。市场引导,就是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水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一是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制定了《定额水价管理办法》,依据供水成本,兼顾用水户的实际承受能力,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合理核定基本水价,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二是允许水量自由交易,培育水市场。了《*市农业用水交易指导意见》,鼓励用水户将节约的水量以有偿转让出售,出售价格在接受政府宏观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市场交易中剩余的水量,政府水管单位(供水者)以标准价格的120%收购,鼓励节约用水。以此逐步建立水使用权的转让和水的准市场,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益的产业和产品流转。三是实行“水票制”。由用水户持水权证向水管单位购买每灌溉轮次水量,水管单位凭票供水,确保总量控制,促进水价到位,方便水量交易。在*,水票是水权、水量和水价的载体和媒介。公众参与,就是建立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的民主管理机制。结合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推行和村务公开制度的建设,以村和灌区为单位,通过用水户(村民)直接选举的办法,逐级选举产生用水者协会,在水管单位的指导下,参与灌区内水权、水价、水量的监督管理。通过开展以水权为中心的节水型社会制度改革,大大增强了群众珍惜水、节约用水的自觉性,以??亩节水45.8立方米;农民水费负担亩可减少7元。
(二)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上取得了突破。一是对产业结构进行宏观调整。*2年,全市实现gdp75.66亿元,人均gdp达到5973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的38:30:32调整为36:31:33。二是全面落实“三禁”政策(禁止开荒、移民和种植高耗水作物)。*1—*3年压缩水稻10万亩,带田40万亩,完成退耕还林还草71万亩,基本形成了草畜产品加工、种子加工、果蔬产品加工和轻工原料加工四大龙头企业群体,促进水资源向高效产业配置。三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加快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企业开发区和建制镇为支撑的小城镇建设步伐,增强城镇的服务功能和就业容纳能力,为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从而有效减轻农业和土地对有限水资源的压力。通过结构调整,*年可少引河水9800万立方米,新增黑河下泄量3900万立方米。
(三)在推广各项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上取得了突破。一是加强输水设施建设。结合实施《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1—*2年累计完成投资6.8亿元,改建干、支、斗渠近千公里,完成田间配套43万亩。二是加强水量监测控制设施建设。包括建设地表水引水口门的取用水计量设施和机电井井口地下水取用计量设施。三是积极推广农业高新节水技术。在井灌区建成以管灌、滴喷灌为主的高效节水面积18.42万亩。全市共引进示范推广各类节水新技术*余项、抗旱新品种近500个。四是加快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配置节水设施,采取循环用水、一水多用等节水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今年开工建设的火电厂,从设计之初就采用了中水回用技术,主要依靠处理后的废水进行生产。五是在城乡生活用水中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设施。通过节水技术推广和工程建设,使渠系水的利用率由50%提高到60%以上,年可减少河水引用量2.6亿立方米,新增黑河下泄量1.12亿立方米。
*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黑河规划的实施。从*0年实施黑河水资源统一调度以来,*市在逐年加大水资源削减幅度、完成黑河分水任务的前提下,主要依靠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低耗高效产业,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缓和了用水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速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幅度达到100—150元以上。今年8月14日,通过实施本年度第二次水量统一调度,黑河水再次到达东居延海,9月24日,黑河水流归干涸四十多年的西居延海,一曲绿色的颂歌又一次在戈壁大漠唱响。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节水是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取用水过程中的损失、消耗和污染,杜绝浪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科学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节水型社会要求人们在生活和生产的全过程中具有节水意识和观念,通过建立节水的管理体制,在全社会形成促进节水的机制,采取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宣传等多种措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使有限的水资源保障人民饮水安全,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节水型社会作为一种以节水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根本点应当是建立一种支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此来调整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核心的生产关系,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制度建设的过程。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涉及全社会各层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中国没有,外国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其经验只能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群众。以*为代表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正根植于实践的沃土和群众的源泉之中成长,它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市以水资源为焦点的矛盾十分突出,水资源总量不足与发展需求之间,生产发展与生态用水之间,完成国务院要求的分水任务与区域发展用水之间,都存在极其尖锐的矛盾。如何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道路,*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一些地区都面临着与*类似的问题,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供更多的水量;另一方面,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如何解决水与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经验表明,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提高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就能够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必须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不仅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调整,更会带来经济利益的调整,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制度来规范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关系。水权、水市场理论就是指导这样一套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其着眼点是通过对水的使用权的界定、分配和有偿流转,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从*的实际看,历史上就有过强制性的行政分水措施,但分了水却并不节水,“水从门前过,不浇也是错”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变;*也曾采取工程、技术等节水措施,但结果是政府有投入就有节水,没投入就没有节水,用水效率一直低下。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开始后,从用水制度改革入手,通过明晰水权,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对水的使用权进行层层分配,并允许有限有偿流转,初步形成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地,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量交易,水票运转,城乡一体”的一整套运行机制。农民从一张张水票中得到了节水增效的实惠,才从根本上解决了节水的动力问题。在这里,不是水权理论选择了*,而是*要解决水资源问题必然地选择了水权水市场理论的指导。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是促进全社会水资源利用方式深刻转变的伟大实践。水权、水市场理论是这一实践的指导,也在这一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形成节水运行机制,其关键是制度建设。*试点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关键是突出了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节水运行机制的形成。从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到一整套明晰水权和水权流转规范制度的形成,从用水户参与管理到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初步建立,以水为纽带的生产关系的初步变革,迅速促进了水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节水型社会与节水型城市、节水先进单位的区别,就在于节水型社会应该本身具有节水的机制,凭借这种机制,而不是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来促进全社会的节水。体制和机制的建立说到底是制度的确立。只有通过一整套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才能够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激励机制,使节水成为用水户自觉的、自发的长效行为,而不是靠行政推动的权宜之计。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的成效,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个是用水效率提高了没有,一个是用水效益增加了没有。前者衡量用水水平和浪费的状况;后者衡量经济产出,这两个方面反映了全社会各个层面对节水的目标追求。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是单纯地少用水、压缩用水甚至限制用水,而是要更科学合理地用水,用最少的水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所谓提高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包含这两个方面。我们说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用水上首先要达到这两个目标。
(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要突出经济手段的运用。长期以来,我国节水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对节水的经济问题,对促进节水的经济手段研究得很不够。我国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价格机制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水资源是带有社会公益性的特殊商品,优化配置水资源和建设节水型社会除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外,还要采取经济手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水价杠杆调节水资源的供求关系,引导人们自觉调整用水数量、用水结构并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在全社会优化配置水资源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的。*市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来,生活用水水价由*0年前的0.50元调至目前的0.85元;工业用水水价由1.00元调至1.20元。民乐县洪水河灌区还制定了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和季节浮动水价的计划,超定额1%-25%,加价50%;超定额26%-50%,加价100%;主汛期水价下浮10%-20%;非汛期水价上浮10%-25%。通过水价调整,水量交易,促进用水户主动节水,减少用水浪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的是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用水效率的提高可以通过行政措施、工程措施来实现,但用水效益的提高,是经济问题,涉及用水结构的调整,必须通过水权、水价、水市场等经济手段加以解决。
(六)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全方位节水措施的综合集成。从*、绵阳、大连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方案中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中的节水,并不是就节水谈节水,而是大节水的概念。既包括传统的节水,也包括水资源合理配置、经济结构调整、水污染防治、中水回用、海水利用等等。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要以节水为主线,加强各种管理。在奠定一个统一管理的体制,形成一个促进节水的机制,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采取法律的、行政的、技术的、经济的、宣传的多种措施,全面推进各行各业节水水平的提高。
除以上几条经验外,在*、绵阳、大连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中,还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是要因地制宜,编制好试点建设方案。节水型社会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试点工作就是要改??的前提和关键。水资源家底如何,存在的问题在哪里,试点的目标、思路以及内容和措施是什么,时间怎么安排,如何验收评价、推广,都要认真研究,在方案中予以具体体现。方案一定要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地方特点,同时要兼顾示范性,做到有特色、有创新、可操作、易评价、能推广。
二是要加强领导,广泛动员,形成社会合力。节水型社会建设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不是部门行为,而是政府的责任。*和绵阳的实践都证明,地方政府的强有力领导,是试点工作成功的保证。水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办而不包办,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各部门的力量,形成推进这项工作的合力。
三是要勇于创新,依靠科技支撑。试点的关键在于一个“新”字,没有创新、突破,就没有试点的必要了。从三个全国试点方案中可以看出,以前我们只敢想没敢做的,甚至想都没敢想的事都写进去了。要勇于突破前规,开拓创新。但创新要有科学作基础,不能拍脑袋。这三个方案的编制都花费了大量心血,水科院、发展研究中心、综合事业局等单位投入了许多智力,每个方案的审查都有水资源、环境、农业、生态、城市规划、经济、信息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参加,许多院士都是专家组的成员,他们为试点工作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为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不只是方案阶段,试点工作的各个阶段都要注意发挥专家的作用,取得科技支撑,使试点工作沿着科学的路走下去。
四是要认真总结,注重发挥示范作用。试点重在示范。*试点就是在不断总结、不断示范推广的基础上走到今天的。水利部先期确定的三个试点,分别处于我国的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水资源条件差异比较大;三个城市的用水结构也相差较大,节水程度不同,就是充分考虑了代表性和示范性。
四、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总体部署和近期工作安排
我国建设节水型社会将是长期的过程。通过试点,深化对节水型社会规律性的认识,摸索出一整套建设经验和措施,是现实可行的选择。通过建设一批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技术政策和宣传教育体系。
(一)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进行,总体部署为“两步两个层次”。
“两步”就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十五”期间和“十一五”前期,水利部重点在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有示范性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主要是大中城市和地(市)级地区。这个阶段的试点突出创新和特色,能够基本覆盖我国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同类型的地区,并能紧密结合国家水资源配置的宏观战略。第二步是“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以省和流域为单元的试点工作,建设省和流域节水型社会示范区,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两个层次”就是开展试点工作的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国家,通过确定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带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在水利部、各流域机构指导下进行建设;第二个层面是省(区、市),确定本省的建设试点,为本行政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示范。各省试点工作也可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进行。
(二)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要求。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节水运行机制、加强制度建设等为主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突出经济手段的运用,切实转变全社会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节水型社会试点的要求可用以下40个字概括:城乡一体,水权明晰,以水定产,配置优化,水价合理,用水高效,中水回用,技术先进,制度完备,宣传普及。
城乡一体,即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管理;水权明晰,即通过水权分配和制定用水定额,落实各行业及用户的用水指标,建立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以水定产,即调整产业结构,使其与当地水资源、水环境状况相协调;配置优化,即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水价合理,即改革水价形成机制,发挥价格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用水高效,即提高水资源的传输和使用效率,控制和减少水污染;中水回用,即对污水进行处理回用,也包括开发利用海水、微咸水、雨水等;技术先进,即研究、推广、使用节水技术,提高节水科技水平;制度完备,即建立健全节水法规体系,完善以取水许可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制度;宣传普及,即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
(三)采取的措施。试点建设可采取以下基本措施:一是制定节水政策,编制节约用水发展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二是制定主要行业、产品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制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供用水计划,初步明晰水权(取水许可权、水量分配使用权),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三是对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按照水资源条件调整现有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四是加强节水工程建设,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用水效率。工程措施包括农业节水示范项目、灌区及工业节水改造、城镇供水设施改造、海水及微咸水利用、集雨设施建设、工业及生活废污水减排处理和回用等。五是建立和完善以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包括水资源论证、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三同时四到位(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与节水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取用水户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节水产品认证等在内的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制度体系,加强节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六是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七是适时、适度、适地调整水价和水资源费,实行超计划用水或者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建立稳定的节水投入保障机制和良性的节水激励制度。八是推动节水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相关专题研究。九是建立节水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考核供用水单位节水实施情况,加强对高耗水行业、重点用水大户的监督检查。十是鼓励社会公众参与节水,积极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水的自觉性。
(四)近期工作安排。为进一步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近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继续加强对*、绵阳、大连试点工作的指导。全国首批试点正处于建设期,这些试点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节水型社会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部有关司局、有关流域和省水利部门要加大指导力度,形成地方建设为主,多方科学指导的工作机制,尽心尽力支持试点,使其健康茁壮地成长。试点所在省和地区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按照方案内容和时间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试点任务,为全国树立典型,提供示范。
2.组织编制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着手编制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深入分析水资源现状、问题及节水潜力,明确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统筹安排节水型社会建设布局,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措施。水利部将编制全国的规划纲要,各省、区、市要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规划纲要,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进行更科学的指导。
3.开展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为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落实中央领导指示精神,配合国家水资源配置的宏观战略,推动南水北调受水区“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水利部拟启动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在受水区内选择一些地区作为试点,促进这一区域内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有关省、市要抓紧做好前期工作,选好试点,做好方案,尽快开展建设。
4.进一步推动全国各省、区、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水利部发出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后,已有甘肃、新疆、青海、广西、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北、辽宁等省对此工作进行了部署,新疆、青海、广西、内蒙古已确定了本省、区的试点。但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动作。希望这次*会议后,各地要积极行动,狠抓落实,实实在在地把试点工作推动起来。部有关司局要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对试点情况及时通报。
5.注重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技术经济政策等问题的调查研究。要重视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问题,技术经济政策问题等开展专题调查研究,要善于总结经验,形成试点不停,研究不止的开放的学术研究风气,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认识。科研单位也要看到这个领域巨大的研究潜力,要舍得投入人力、物力,为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6.大力宣传试点经验,提高全社会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认识。这次会议,我们邀请了中央和地方的新闻媒体参加,就是要宣传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经验,提高全社会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会后,我们还将组织对这项工作的宣传报道。各地都要重视对试点工作的宣传,要象建设小康社会那样,使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人心。
同志们,我们这次召开的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经验交流会,也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动员会。以*为代表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取得了一些成效,也产生了一些初步经验,为今后的工作开了个好头。但我们必须看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才刚刚开始,还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要我们坚持中央治水方针,坚持部党组新时期治水思路,坚持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就一定能够走出这条有中国特色的节水型社会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