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党内人文交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新名词透露了中共“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以前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现在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关心人内心的感受,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这拉近了执政党与人民的距离。这一重要论述,充分表明了实现社会和谐,首先应该是个体的人生和谐,以人生的和谐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实现社会和谐,人人有责。每个人的和谐人生是小和谐,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和谐才是大和谐。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一起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是“以人为本”。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并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尽管这些主张早前已经提出并被民间广泛传诵,但见诸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还是第一次。这标志着中共政治思想工作新时期的到来。党员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由中共的执政地位决定,党组织对普通党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当前强调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背景下日重要,建立健康有效的人文关怀服务和社会心理疏导长效机制,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困难党员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这对于构建党内和谐尤为必要。
一、要科学理解人文关怀的含义和深刻认识建立健全党内人文关怀长效机制的必要性。“党内人文关怀”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党内人文关怀”命题的提出,标志着党组织对党员的主体地位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人文”是与“神文”相对立的,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其核心却基本保持了稳定,那就是承认人是本身就是目的,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文关怀是对资本主义的人文主义的扬弃。旧中国给我们留下的封建主义专制传统比较多,而民主自由的传统相当少。或者说,霸道多,人道少。像社会关系中至今残存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人身依附关系和干群关系中在身份上的某些不平等现象,不尊重人格、人权的现象,否定人的价值和个性解放,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主义作风,等等。而中共十七大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观点,这是伟大的革命和进步。在当代中国,人文关怀的实质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共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从经济和道义上给予关怀,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实现人的价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如何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将人文关怀引进党内,通过更多地关爱党员,激发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调动党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党的活力,促进党内和谐,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是一个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现阶段党内人文关怀问题是在社会大变革的深刻背景下产生的,是解决转型时期党内各种矛盾的必然要求,是由实践奠基和催生的,是时代催生的崭新课题。所谓“党内人文关怀”:就是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将“人文关怀”思想引入党内生活,在政治上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以及应有的权益和需要,通过各级党组织关怀党员、党组织内党员间相互关怀等措施,对全体党员进行真情关怀服务,使党员充分感受党组织的温暖,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党的先进性,实现党内和谐。“党内人文关怀”是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根据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意见,认真分析当前党建工作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践证明,“党内人文关怀”对新时期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实现党内和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党内人文关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而“党内人文关怀”则是正确处理党组织与党员间、党员与党员间的关系的根本渠道。只有正确处理党内这两类关系,才能保持党的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科学发展又有其动力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发展速度”及其可持续性,构成了推进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动力表征。其中包括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总和禀赋,以及对上述四种资本的合理协调、优化配置、结构升级以及对于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积极培育等,其中最根本的动力是人,作为执政党,其地位决定了党员动力的重要性。广大党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党的先进性要求党员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必要时甚至牺牲生命。但同时党员也是人民的一部分,同样要共享发展成果,党员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动力,就必须给党员以足够和持久的动力,这样才能为党的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源泉,否则就是形而上学,就是唯心主义。
第二,“党内人文关怀”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前提。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教育是基础性、根本性的手段。但不能仅仅寄托在党员的高度思想自觉上。人是高度情感化的动物,人对一种事物的恒久追求往往源于人的内心信念和内在情感,源于对自己在这项事物中的地位作用及自身价值的认同。如果人对一种事物的追求是被动的、功利的或者难以感受到自身价值的,那么,这种追求不仅会缺乏内在的动力,还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异化倾向而走向事物的反面。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培养党员的主人翁精神亦不能忽视这种人的本性的要求。就党员个体而言,保持自身的先进性,需要有一种内在的动力。这种动力来自何处呢?就来自于党员的主体意识,即来自党员对党的事业的自觉认同、自觉参与、自觉奋斗的自主意识,亦即党员以党的事业为己任的自觉意识。而党员的主体意识能否得到长久维持又取决于党员的民主权利用的保障与否,如果党员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证,党员的主体意识就会萎缩,党员也就日益消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党员的利益需求也在向多样化发展。如果我们党不能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到党内,不能在科学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同时关注党员的权益问题,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先进性就得不到体现。
第三,“党内人文关怀”是实现党内和谐的必然要求。现代化的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加速,或者说当一个社会正在急剧转型,这时不仅社会问题频繁发生,而且心理问题也大量凸现。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重要的阶段,急剧的社会变迁引发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可分为精神压力、物质绝对贫困或相对贫困、事业缺乏成就感三类,而且这三类又常常交织在一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党员工人下岗引发的心理不公问题;党员婚姻家庭的调适问题;中年党员压力问题;空巢党员老人的孤独问题;灾后党员心理障碍问题;党员的合法民主权利得不到应的保障以及党员领导干部腐败现象严重而引发的党员对社会的不满问题;由于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而引起的党员心理不平衡问题等等。心理问题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影响形成,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在心理上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这既不利于党的工作的开展,也无助于党内和谐,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把“党员奉献社会、谁来关怀党员”的问题提上日程,就成为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四,“党内人文关怀”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等发生了重大变化,流动党员增多,党员与党组织的关怀日趋松散,党员的政治责任越来越难以履行。要切实解决好上述问题,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党内人文关怀”意识,通过党内帮扶体现党组织这个“党员之家”的温暖,增强党员的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把各级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第五,“党内人文关怀”是增强党的吸引力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党组织内部充满温暖和活力的自身建设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可以有效地增强党在广大群众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通过“党内人文关怀”进一步树立党的光辉形象,让群众看到党内生活的人性化、人情味,从而更加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
二、对策与建议
首先,要从政治上关心、保护党员合法权利,而制度建设则是根本性的,必须建立先进的党内人文关怀的制度和机制,使党内人文关怀制度化。“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是社会制度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制度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它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构建,保障生产力持续健康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制度的进步主要表现为以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为取向的经济政治制度日益建立和完善。”(1)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党内各项民主制度。使政治日益民主化。“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2)对党员的人文关怀而言,建立公平的干部人事制度、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就是对党员的最大人文关怀,也是对党员进行心理疏导的最有利武器。
其次,要在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引导、感情上慰籍、心理上疏导、发展上帮助党员。这是党内人文关怀总体思路。
(一)完善干部人事制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党员为本的思想,保证党员的事业成就感干部人事制度是否公正、合理、关系到党员的积极性并进而影响党员的心态和党员队伍的稳定。对于一个有志于从政并具有政治才能同时又能得到群众认可的优秀党员来说,能被重用就是最大的快乐,但如果长期不被重用就会成为阻障党内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诸如用人不公、买官卖官、拉邦结派、搞团伙的不正之风则会加剧党员的不平心理。完善干部人事制制度,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对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改革。要确保选拔任用机制科学、完善,在程序、结果上公开透明。围绕建立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探索规范领导干部权力运作的制度和办法。要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对富有创新精神的干部要少责备、多宽容。对干部要作全面了解,正如陈云指出的:“干部政策,拿俗话来讲,就是用人之道。”“我们现在来讲干部政策,只想用十二个字,分成四个问题来解释:第一,了解人;第二气量大------”。(3),了解人是干部任用的前提,由于领导干部不能充分、客观地了解下属,因而不能公平,公正地使用人才,导致下属缺少积极性,并进而产生对领导干部的对立情绪,这是导致党内不和谐的一个主要原因。使用干部必须全面地了解干部的长处和短处,干部的历史和现实,要客观辩证地看待干部的缺点和优点,“今天这个干部表现得好一点,就把他抬上天,同一干部表现得坏一点,就把他一打打到地下去”。(4),这样做是不行的。用人就是用人之长,天下没有一个人是毫无长处的,也没有一个人是毫无短处的,所以他认为。在革命队伍里,无一人不可用。看人不要只看一时,只看一面。对一个人没有根本的估计,用人就会造成很大在错误。这就为公正地使用人才提供了条件。从而为避免下属的不公正感提供了可能性。气量大,就是在时生重在变化的情况下,为了壮大革命的力量,“各色各样的人都有,复杂得很------我们要有大的气量”能容得下。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环境下,不同出身的人加入到了党的队伍里,尽管他们的各自具体利益不尽相同,但他们的根本利益是相同的,党的领导干部在党内民主生活中要能容得下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使党员保持正常的心态。其次,要健全干部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从干部需求的多元化规律出发,让能干事、会干事的党员干部受到激励,体会到党的关怀。缩小党员干部内部的收入差距,改革“官职定工资”的做法。探索能引导干部“不求做官、只求做事”的新型工资分配办法。再次,是要健全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深化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改革。
(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改革和完善党员动员机制,保证党员有政治上的参与感、主人翁感。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这是在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思路下的新发展。“党员的主体地位有三层含义,党员是党内的主人,享有平等参与党内重大事务的权力;党员是党内权力主体,党的各级领导机构和领导干部都由党员选举产生;党员是党内的行为主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广大党员带领群众去执行。”(5)。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相一致,十七大报告又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充分说明了党对“公民意识”的重视。而党员作为党的一分子和公民一分子具有双重身份,“公民意识”表现在党内就是要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党员的主体地位能否得到保障直接影响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并进一步影响党员的精神状态。要把改善党员政治生活作为党内和谐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党员的支持,使党员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党员缺乏主体地位就缺乏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6),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要改变长期以来单纯的“思想工作加行政命令”的党员动员方法,新的党员动员机制要强调两点:一是要体现党内人文关怀,要让更多的党员感受到创造性的劳动带来的愉快和幸福。二是要及时保持对党员的回应,对党员进行动员,也就等于向党员做出保证,要让党员知道自已的投入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才能提高党员对党组织的信任度。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要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
(三)科学管理,建立长效心理疏导机制,保证党员的心理健康
党员心理健康所呈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以烦躁、冲动、偏执为特征的非健康心理,可能会导致一些公共突发事件,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引发严重的事端。作为党内事务的组织者、管理者如果对党员的心理的变化没有充分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并对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包括心理救助,就会严重影响党内和谐,并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所以在实践中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第一、是要建立规章制度,经常性地与党员开展交心谈心活动
立足社情实际,注重党员心理疏导,把党员心理健康列为“关爱工程”的首要任务。凡党员有职务岗位变动、工作遭受挫折、家庭遭遇变故等情况,党组织都及时找党员本人谈心,真心实意地帮助党员解决实际问题;凡是党员要求反映问题、汇报思想的,各级党组织落实人员热情接待,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做好解释和疏导工作。
第二、提高领导者科学管理能力。作为党的领导者,单纯地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注重积极调适社会成员和社会心理,领导者在讲政治、讲经济、讲效率的同时,就必须以人为本,对党员心理做一些必要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把以人为本体现到各项工作和政策中去,努力做到未雨绸缪。
第三、探索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理论和实践表明,尽管危机本身具有不可预测的特点,但早发现、早干预是危机干预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定期对党员进行各种心理测试,并向党内通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及时的应对,提高党员的心理应对能力。
第四、理顺关系,加强对心理咨询机构的管理,提高心理咨询机构对党员的服务水平。关注人的心理健康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心理健康的追求,是社会运行的客观需要和人类发展的内在要求,应该成为整个社会和个人的重要生活主题。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各种形式的心理服务机构会应运而生,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加强对这些机构和人员的监督、管理和规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从促进人的心理和谐起步。心理和谐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力量,是人生的一个课题和使命。要积极推动党员心理和谐建设,努力探索在新的条件下有效提高人们心理承受力的方式方法,自觉地在教育、心理医疗以及各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几个重要环节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应对机制,营造培育和谐心理的氛围,从而为构建党内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人文环境保证(四)加强对贫困党员的管理和帮扶机制的建设,及时解决困难党员的难题,体现党的关爱,保证党员的正常生活和最起码的尊严。首先,要建立结对帮扶机制、相应的领导机构、搭建服务平台,探索服务凝聚党员的载体形式:一是定帮扶对象,重点帮扶因病因残造成生活困难的党员、遭受重大自然灾害造成暂时生活困难的党员、有一定劳动能力而缺资金、缺技术的困难党员。二是定帮扶责任人。组织有固定收入或有带动能力的党员干部与所在党组织困难党员开展“一对一、就近”帮扶,主要领导与困难党员户开展“多帮一”帮扶。三是定帮扶期限;四是定任务;五是定帮扶内容。坚持传统佳节要访,生产忙季要访,有了困难要访,子女开学要访,生老病死在访,出现纠纷要访;政策上帮,技术上帮,项目上帮,资金上帮,销路上帮,生活上帮。
其次,要建立就业援助机制。一是结对单位解决一批。各基层党组织结对帮扶,主动上门联系,提供有效岗位,帮助村、社区开发岗位,并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二是鼓励创业分流一批。为下岗、失业困难党员提供实用技能和就业技能培训,使下岗失业困难党员从简单介绍就业转为市场竞争择业。三是建立基地消化一批。各村、社区充分利用辖区资源,作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安置基地。四是开发岗位安排一批,优先向困难党员提供。五是“社区就业超市”上岗一批。组织区内企业举办专职招聘会,劳动保障部门在人才市场设立“政策咨询、代办保险、代管档案、技能培训”等咨询点,方便困难党员择业就业。
再次,要健全党内帮扶基金筹集机制。可采取“财政出一点、党费中拿一点、基层党组织捐一点、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和干部带头捐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的“五个一点”办法筹集党内帮扶资金。(五)要建立党内人文关怀的评价机制,促使党的领导干部把党内人文关怀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保证党内人文关怀的经常化和制度化。要把“党内民主”和“党内民生”问题作为评价内容。各基层党委要就党内人文关怀问题对下属的党组织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深入基层进行调查,了解民情,通过科学程序使党员对党的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政绩作出评价,把对党员的人文关怀成绩作为对基层党组织主要领导评价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