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马克思中国化交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马克思中国化交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马克思中国化交流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我国革命和建设艰难曲折的历程,既是中国人民认识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不断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就面临着内忧外患,救亡图存成为中国人民在近代社会的主要任务。在种种思潮的比较中,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自觉选择,为中国的自由和解放指明了道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使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态即思想。思想以实事求是为其核心内容,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思考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结合世界的新变化,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马克思主义面临着种种挑战。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把当代实践的最新成果反映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这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途径。这也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就鲜明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与实践之间的本质关联。马克思主义决不是学院派,它永远指向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与人们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就必须立足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解决当代实践提出的问题,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与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决不可能是封闭的、僵化的理论,而必然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民族特色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与中华民族的民族感情相融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培育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具有德国的特点,但就其实质来说,马克思主义决不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理论,而是一种开放的世界性的理论。正如马克思本人所指出的,资本开创了世界历史,而文化也就不可能是狭隘的民族文化,而是世界性的文化。唯其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跨越国界,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精神财产。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欧国家,而在19世纪的俄国和中国得到验证与发展,决不是偶然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要为中国人民所掌握,就必须与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深层的文化传统相结合。无疑,在这一点上,同志的贡献是突出的。他所提出的实事求是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赋予了中国化的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样,邓小平同志在这方面也具有重要的贡献。他以简短明确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思想表达出来,同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志所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志所强调的“科学发展观”同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重要发展,也是与中华民族和合思想深层结合的产物,同样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由此可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层结合,并以中国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表达出来。只有这样,世界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才能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才能与广大人们群众的思想情感相契合,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成为真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时代内容

作为现代化时代精神产物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时代精神之精华,也超越了狭隘的地域、民族和时代限制,具有深刻的思想穿透力。任何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当作“圣经”来注释的做法,恰恰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神。正确的做法只能是,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核心思想,并与时代相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崭新的时代内容,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战争与革命年代的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和平与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因为二者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完全不同。这里所说的不同,不是基本性质和核心内容的不同,而是具体理论的不同。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永远保持生命的活力。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信仰危机、道德失衡、精神失落等现象侵蚀着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国际国内的种种考验。只有正视这些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时代内容,回应时代挑战。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信念,这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要求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任务。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决不是思想家用来孤芳自赏的与现实无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坚决地同那种书斋式的、孤芳自赏的、自说自话的理论倾向划清了界限。在马克思看来,理论是战斗的武器,是改变世界的武器。因此马克思早在1841年就指出,理论要发挥作用,就要说服人,就要为群众所掌握。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物质力量,才能发挥改变世界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是一种群众性的、大众化的理论,而不是精英式的理论。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态思想作为宣传的主要任务,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所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曾经一度走上了极端。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路线并没有错。当今社会我们同样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如果仅成为理论家的专利而与人民群众相脱离,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毋庸讳言,目前学术界存在着一种纯学术化的学院化现象,这种现象把学术性等同于学究气,把脱离大众的孤芳自赏作为学问之道,既与马克思主义的本性相背离,也与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发展相脱离。这种研究方式不可能真正取得理论创新。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学院化现象,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首先是一种研究取向,即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研究和解决大众所关心的各种问题,如此所研究的成果就是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也要重视宣传和教育作用,即用大众化的语言来把深刻的道理表达出来。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和普及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能力激发出来,投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