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构建良性互动党群关系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构建良性互动党群关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构建良性互动党群关系

构筑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是政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在执政条件下,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公共权力,其运作的各方面各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的评价。

党群关系的实质是政党与社会的关系,即政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在社会中生存之必要与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问题。鉴于此,构建良性互动党群关系就成为政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

一、时代的发展需要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

在政党的诸多功能中,利益表达功能是首要功能,而这一功能的实质无非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代表”性问题。能否代表特定人们的利益并为其服务,是政党生存之根本理由;为了更好地体现特定群众的利益便需要去影响甚至掌握国家政权。但政党组织一旦掌握政权,作为执政者,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便成为现代政府不得不考虑的首要问题。能否与特定群众、与全体人民始终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就成为事关党的群众基础是否巩固的重大问题。这是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的一般理由,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如此。

在当代中国,架构这种党群关系更有时代的特殊性。

第一,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党群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在社会领域,便要求构建一个和谐社会,需要各种社会关系良性互动。而在中国,能够起到“牵一发动全身”效应的,首当执政党与民众的关系。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则是以人民权利为本位,这对中国社会的政治伦理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对党的建设带来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可以预料的是,科学发展观的整体性、合作性、互利性的思维特点将影响到整个政治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与此相应,要求党与群众的关系体现其精神实质,要求执政党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决策目的。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价值理念必然导致出现新型的党群关系。

第二,社会利益群体多元化格局对如何处理党群关系提出了新的考验。当前社会利益群体多元化格局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各利益群体分享改革成果的迫切性直接性更强烈;二是各种利益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性更突出;三是各阶层客观上的相互依存与心理上的差异逆向发展,即各个阶层都是当前社会结构中的必要元素,相互依存,但其心理上的差距或隔阂有拉大之态;四是生存于群众之中的党员,社会身份隶属于不同阶层,社会差距与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同步且同质,造成党内党员思想状态的复杂化,等等。这些问题是新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新问题,无不与党的执政能力、决策水平、自身建设紧密相关,无不对党群关系形成新考验。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党领导社会领导群众的方式有相应的发展变化。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建设高效、透明、服务的责任型政府;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间有了重要发展,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人权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逐渐觉醒,互联网、新型媒体的出现则为民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公民社会的雏形日益显露出来。党在民主政治的环境中如何获得群众的拥护,是严峻而深刻的考验。

二、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的基本特征

在上述背景下,笔者认为,党与自己的执政基础或群众基础应是良性互动的关系。其基本含义是指党以自己的方针政策和服务行为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获得群众的拥护;人民群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自己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为党提出的共同的目标奋斗。

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具有下述特征:

民主性。既有自上而下的执政党的领导,也有自下而上的群众政治参与和有效的沟通。

合作性。任何良性关系都是各个主体之间的自愿合作,党与群众亦如此。党能够执政依赖于群众的支持。换句话说,人民群众不是被动的被代表者,群众是有自己的选择权的。同时,群众也需要引导。群众可以创造历史,但往往以眼前利益为导向,因此需要政治上的引导,并且,人民群众不可能人人直接从事国家权力的运作,才有了政党领导的需要。

动态性。党与群众关系是一个过程。一是党群关系是整个政治体系中的一部分,政党在政治体系中的全部行为表现决定了党群关系的状态。二是党与群众的连结方式,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发展有所变化的,即受制于社会环境和时代特点。

这种关系的本质就是党代表民众但融于社会之中,其理想效应就是人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充分保证,党的执政基础得到巩固和扩大。

党群关系的评价主体可以是多元主体,但最重要的评价主体是人民群众。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党可以有自我评价,也确实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评价;但另一方面,党是否代表了全体人民利益,更要由被代表者——群众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评判。其评价标准,主要看党是否做到了“三个代表”。当然,政党的代表性都是相对的。政党组织毕竟不等同于群众组织,对群众意志的反映只能是相对的,并且,执政党的群众基础越广泛,所包含的不同利益群体越多,其代表性就越是相对的,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度就越加复杂。

三、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贯穿于政治体系运作过程

在执政条件下,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公共权力,其运作的各方面和各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的评价。因此,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体现在党的实际工作和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

1.确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

价值理念决定人的行为动机,政党亦如此。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既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价值取向,又与党的社会工具性相吻合。正如邓小平所说: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确认这个关于党的观念,就是确认党没有超乎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从这一观点出发,“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同上)在当前的条件下,党作为人民群众的工具,就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支持和引导人民群众当家做主。这种理念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体现出来:一是党的政策、治理模式符合人民利益;二是植根于社会之中的党组织和党员以自己的服务行为感召群众。

2.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社会整合机制

社会整合可以由多种组织承担,在中国,最有效的整合力量就是执政党。在社会转型时期,执政党与群众之间建立有效的社会整合机制,是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的基本环节。执政党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整合机制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直接性。中国政治体制决定了党可以直接把群众的利益和意志转递到公共权力机关,通过相应的法定程序,转变为国家的政令与法规,这是其突出特点。

二是系统性。即执政的地位决定其整合是由多方面内容构成的系统整合,最主要的是利益整合、政治整合、文化整合、制度整合等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利益整合。在当代,各国政党的上台下台大多与政党的利益协调有关。执政党政策的失败,意味着利益协调的失败,执政党必然会引起某些社会阶层的不满,导致其下台。一句话,党的政策过程,就是利益协调的过程。党的政策的受惠群体,就是党执政的利益依托、群众基础。其政策的受惠面越大,党的群众基础就越广泛。

三是整合机制运行的民主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社会资源的占有方式和占有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的背后隐含的最基本的问题是党的执政基础的变化。党需要重新架构社会整合机制,以便把全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志整合起来,造成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稳定局面和尽可能广泛的执政基础。这种整合与党的历史上其他时期的社会整合相比,其根本区别就是并非要把不同利益群体整合到同一所有制、同一分配方式和生存方式中来,而是在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和差异性的前提下,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遵循某种公认的规则而和谐发展,其基本特征就是多元的整合,由此造成在整合方式上的变革,即以民主的方式为基本的整合途径。

3.扩大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

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本身就具有民主特征。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原本是共产党的优势。在战争年代,恰恰是人民群众的参与,才使共产党获得了政权。在执政的条件下,群众的适度政治参与,恰恰可以形成党执政的合法性,形成党的支持系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第一,进一步推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基层民主的深度与广度得到切实发展,并向上一层次发展。第二,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的起点,也是政治参与的起点,是确认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正当性,构建多渠道沟通机制。没有这样的沟通机制,执政党的“最大危险”——脱离群众就会变成现实。第三,在党与群众之间,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使各种社会团体依法运作,成为他们所代表的群众意志和利益的表达渠道。这个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制度的包容性问题,是以制度化的方式化解社会冲突的能力问题。

4.强化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增强党的凝聚力

服务功能是指广义的服务。这里既指传统意义上的做好对群众有益的事情,即群众看得见的狭义上的服务;也包括沟通、协调、引导群众的政治参与等广义的服务。既包括对权力资源的运用,也包括党组织、党员个人在权力范围之外的服务行为。

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转换离不开大环境的支持:一是方针政策的支持。在我们谈到服务时,实际上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群众利益一致。在这个前提下,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工作就有明确的方向,就可在政策范围内尽最大努力为群众服务。有些问题,像“三农”问题,不是单个基层组织能够以服务来解决的。二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支持。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尽快实现政府职能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转换。一些基层党组织,主要是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实际上担负了很多应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政府的职能转换越到位,基层党组织行政化现象就越少,就越易于从政党的特点而不是别的特点来实现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三是资金的支持,加大对基层组织阵地的投入。四是具体制度的支持。制度对于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也需要有制度的引导,如完善全党上下沟通机制,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估基层干部的制度体系,等等。

5.形成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受群众欢迎的新作风

党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度。群众往往通过身边的领导者、党员来判断党的性质。这就需要党有与时代要求相符合的作风。这种新作风,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七大以来表现得比较鲜明。如务实、解放思想、民主、依法执政、亲民、勤政廉政等等。新的作风需要全党从上到下身体力行,并以制度化的方式加以巩固,在全党形成不以领导者个人的去留、个人注意力转变而转变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