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发展马克思主义典范交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典范交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发展马克思主义典范交流

《文选》全面反映了以同志为主要创立者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清楚地表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典范。我们要通过学习,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方面及其实现的具体途径。

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一脉相承

*0年5月,同志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上说,我们现在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很多,而且错综复杂、相互交织,但归根到底是要遵循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内在规律,根据经济基础的发展自觉改革和完善上层建筑中不相适应方面的问题。他还要求全党牢记“三个代表”要求,看看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所做的工作是不是符合这些要求,从而或坚持或积极调整补充或实事求是地予以纠正。同志的这些论述,说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论。它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首先就表现为它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综合其研究成果,完整地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理论,并用这一理论分析了社会结构,揭示了社会变革的机制,证明人类历史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1957年,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把这两对矛盾概括为社会基本矛盾,并用它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说,这个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事情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首先,马克思在这里所用的方法,是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最基本的原始关系,这就第一次使人们有可能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对待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其次,马克思把生产关系划分为社会结构,把有些人认为不能应用到社会科学上来的“重复性”这个一般科学标准应用到这些关系上来,从而第一次把社会科学提高到科学的水平。最后,这个理论又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一脉相承,还表现在它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主动顺应时展的潮流,反映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于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以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发展了与社会基本矛盾论直接关联的生产力论、文化建设论和人民是历史主体的理论。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论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社会生产力看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要求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说,一要通过促进生产力各要素的发展来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要通过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工人、劳动者是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随着知识要素在生产力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思想道德与科学技术素质、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成为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所必须履行的要务。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组成要素,马克思根据他所处时代的情况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同志依照当今时代的特点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根据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地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推动的现实,强调科技还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要求我们党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就既坚持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论。

马克思主义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坚持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要按具体情况不断解决生产关系中和生产力发展相矛盾的不完善方面;邓小平同志更明确地提出,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在坚持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强调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经济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通道。这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论的发展。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论

马克思主义在主要论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又强调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和引导作用,认为在先进文化中,将培养出与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完全不同的人,培养这种新人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条件和目标。邓小平同志在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论宝贵探索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否则物质文明建设就要受破坏、走弯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面对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是说,要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论的坚持和发展。

坚持和发展了人民是历史主体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与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过去一切运动不同,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同志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同志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来概括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任务。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根据我们党取得执政地位以来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说,党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既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看作是最要紧和最有决定性的因素,又正确反映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兼顾不同阶层和不同方面的利益,绝不容许党员干部以权谋私、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用手中的权力去谋取不正当利益。这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解决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主体的理论。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个代表”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统一,是历史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主体的统一,是理论概括与行动指南的统一,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于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