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执政党自身创新建设交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执政党自身创新建设交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执政党自身创新建设交流

政党文化建设是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系统性工程。本文从意识形态、组织心理、制度规范、作风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展示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要内涵。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为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个系统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文化建设囊括了政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要从意识形态、组织心理、制度规范和行为作风四个主要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如何加强党的创新建设,从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坚持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不动摇,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

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和强化共产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加强团结、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思想保证。邓小平一再强调,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职能,“使马克思主义的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宣传,特别是在一切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的正确观点,在思想界真正发挥主导作用”。(邓小平:《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1983年10月12日)[M],《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无条件的保证。现阶段,中国还存在全民所有、集体所有、个体所有等不同类型的经济关系,这些经济关系体现在意识形态上就是多种意识形态成分的存在。如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还有传统意识形态的残余,这些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意识形态必然会发生矛盾,甚至形成尖锐冲突,威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工作,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一方面是加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来实现社会整合。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符合中国实际的创新理论,深刻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改造了中国人的社会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认知,实现了有效社会整合。另一方面是加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其社会和政治的理想来引导、动员社会成员,使社会成员的行为目标达到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主题,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政治理想。在这个共同思想基础上,全国人民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达到高度统一。因此,坚持共产党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不动摇,就必须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处于不断丰富和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没有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将会完全丧失。

二、强化党内组织心理认同,创造党内和谐环境,提高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组织心理是政党成员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它是政党组织成员在政治活动和组织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风貌,是政党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大众心态。(赵理富:《政党文化探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党内普遍存在的这种心理状态,是创造党内和谐的基本要素,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基础。当前条件下,许多人主动加入中国共产党,使自己积极地置身于共产党的政治体系和政治关系中,这本身就是对党的基本价值和政治理想有一定认知和兴趣的反应。但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不同,党内组织心理是一种潜在的意识,它不是理论化的政治意识,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和党内腐败现象的加剧等一些不和谐因素,在相当程度上改变着党内组织成员的心理状态,弱化了党内组织心理认同。因此,在政治活动和组织活动中持续深入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党内组织心理认同,创造党内和谐环境,成为当前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党内和谐是政党成员对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达到的一种普遍认同的状态,通过党内组织心理认同达到党内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基本内容,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在于如何使全社会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和意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共同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这是和谐社会的灵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黏合剂。由此,党内和谐是社会共同价值观形成的思想保证和政治基础,没有党内和谐就无法扩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条件将无法形成。

三、完善党的制度规范建设,扩大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制度规范是党的重要执政资源,中国共产党要巩固和强化执政地位,就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资源建设,不断完善党的各项制度。党的制度是一个结构严谨、内容广泛的体系,它的实质和核心是把民主集中制原则运用于党的活动的各个领域,使之具体化、制度化。要推动党的制度建设,坚持作为根本制度的民主集中制,必须建设和完善党的基本制度和具体工作制度。“基本制度包括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选举制度、党的干部制度和党内生活制度这些基本制度,是规范机构运作和党员行为的法定程序和规则;具体的工作制度包括党委会及其常委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等具体工作制度,是维持各级组织日常工作的规程,是根本制度与基本制度的具体化。”(王邦佐、谢岳:《社会整合: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J],学术月刊,2001年第7期)这些基本制度和具体工作制度的完善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落实与发展,有利于反对和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反对好人主义、自由主义,体现了党内生活的原则性。

制度建设还必须发扬和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党员个体角色地位,激发党员个体的政治积极性,为党的各项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组织活力。要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这种对党内民主资源的充分享有,将会极大提高党员的政治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汇集、整合、开发和扩展新的执政资源,有效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战斗力。

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大力改进学风和文风,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作风状况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作风在党的创新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当前,要着力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大力改进学风和文风,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成为当前政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好地团结和带领人民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的,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把党的建设从整体上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总之,政党文化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个系统性工程,我们要以十七大为契机,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文化建设,巩固党的思想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