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基层社会变迁建设交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在基层社会持续变迁的背景下,应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1)在党的十七大显性语境中去构思、谋划;(2)积极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3)拓展基层党组织功能,完善组织架构。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基础保障。在“革命党”到“执政党”、“计划社会”到“市场社会”的转变中,基层党组织和基层社会同时受到大的冲击,如何在基层社会持续变迁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基层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深远影响
首先,社会基层的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基层的管理模式以“单位制”为核心,党的基层组织网络根植于各类单位之中。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社会基层的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使单位产生了非行政化的趋向,单位的专业功能逐步增强,社会功能逐步剥离,在原有的单位体系之外,又生成了大量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单位组织、动员社会成员的功能不断减弱。“单位制”社会管理模式的解构弱化了党对各种单位和组织的政治约束力,也使党的基层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许多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不再是领导核心。党的基层组织设置也不得不跟着各类单位组织的分化、组合而不断调整,甚至在许多组织中出现了党建工作的“空白点”。
其次,社会基层的组织形态也正悄然发生变化。在一个“单位化”的社会中,社会基层是相对稳态的。但是,随着身份制度、户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推进,人们对单位在经济利益、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等各个方面的依附程度在不断弱化,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利益保障通过社会基层的途径可以得到解决,这就为社会成员完成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创造了条件,也为社会成员的流动创造了前提。社会转型期中利益的分化组合直接导致了社会流动的加快。一个稳态的社会基层正在转变为一个流动的社会基层,这种转变势必对条块分割、封闭运作的党的基层组织提出新的挑战。党组织整合组织成员,进而整合社会基层的能力也必然受到影响,自然会产生流动党员管理、新社会阶层成员党员发展等诸多问题。
再次,社会基层的民主意识正在逐步增强。市场经济弱化了人们对单位和行政组织的依赖关系,自由、平等等主体意识和独立的人格的增强,为基层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社会的发展,群众的视野的开阔,政治眼界和政治素质的提高,为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可能条件。所有制结构多样化引起的社会阶层的逐步分化,形成了在收入来源、社会地位、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有着显著区别的利益群体。多样化利益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增强了群众参与基层政治生活的内驱力和主动性。社会基层民主意识的增强对于社会基层民主进程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如果政治表达的渠道不通畅,就极易引发“积聚效应”;如果简单纵容政治参与,而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样也会破坏社会基层政治的稳定。这些问题已或多或少地在现阶段的村民委员会选举和社区直选中有所体现。在社会自治力量还不太成熟,社会基层治理结构还不太完善的阶段,拥有政治权威和组织资源的党的基层组织,无疑要承担起推动社会基层民主平稳、健康发展的重任。
最后,社会基层的各类矛盾正在逐步凸现。改革开放后,利益格局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社会的转型期就是矛盾凸现期”的特征在社会基层逐渐体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矛盾、多种利益群体的矛盾、城乡差距引发的矛盾、劳动保障和劳资纠纷等矛盾和问题,随着经济成分、经济利益、分配形式多样化的进一步发展,日益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也呈现多发的势头。上述种种矛盾和问题,绝大部分发生在社会基层,其实均是人民内部矛盾。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在社会基层建立完善的社会协商体系,进而形成一种矛盾的自我调节和化解机制,让大部分的矛盾、问题得以在社会基层消化和解决。这就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对其功能和定位进行进一步的拓展,通过政党的力量来推动社会基层的和谐。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当前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基层社会的“变”与基层党组织的“不变”之间的矛盾。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社会”向“市场社会”的彻底转变。基层社会空前解放,开放度、透明度、自由度空前增强,变动性和不确定性日渐增加。人们的行为、观念、思想日趋多元化和多样化。尽管基层社会变动剧烈,但党的执政不能变,社会主义旗帜不能变,基层党组织的宗旨、理想信念以及政治责任和使命不能变,那么处身于基层社会土壤的基层组织如何在这种“变”与“不变”中求得健康发展,就目前来讲依然是个问题。
其次,基层社会的自组织化对基层党组织的竞争。在中国社会走向开放和独立的过程中,社会相对于政治的博弈和竞争逻辑日渐显现出来。社会有机体的自组织性和组织化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对发展基层党组织所需的心理供给和组织行为输出展开竞争,尤其是当社会组织的崛起和发展直接与人们的经济利益关联时,自下而上的社会内在自发组织力量显然从动力和成本上要优于政治组织的外部输入,这一点已为大量新兴社会组织和新兴经济组织的迅速崛起充分说明。无可争辩,基于人的社会性基础上的组织性需要是客观存在的,但相对于既定历史时期和客观人口总量而言,这种组织性资源输出能力又是有限的,那么相对于社会自组织化的汹涌“攻势”,基层党组织又如何在“撕扯和拉锯”中“防守”,并“转退为进”,在当前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思考。
最后,党的内在改革自上而下带给基层党组织的压力与挑战。在政党、国家、社会、市场四个基本要素关系中,传统意义上的超稳定政治架构和逻辑显然已经被打破,而新的合作结构与秩序关系尚未建立起来,世界政治发展的偶然性和变数急剧膨胀,冷战时代以来的世界政治图景愈加扑朔迷离。为了应对这种考验,中国共产党加快启动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改革创新党的建设也好,发展党内民主也好,都是为了输出和供给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所需的政治资源和能量,都是为了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党际、党内、党群关系,这就为党自身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基层组织作为党内关系的一个方面,自然要受到这种改革创新压力和稀缺性的传导,而这无形中又构成基层党组织新的困惑和迷失。
三、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难题的几点思考
首先,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应在党的十七大显性语境中去构思和谋划。党的十七大是在当今世界广泛而深刻变化以及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召开的,对当代中国做了整体思考和占据,理应成为当代中国镜像最完整最有效最准确的语境和素描。党的十七大从整体上提出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包括流动党员管理、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等新的观点和思想,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具有直接指导作用。
其次,积极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基层创新。中国基层社会的解放和变迁应当说是空前的,这就决定基层党建的问题和环境也是前所未有的,唯有通过创新才能解决基层党建问题,而推动创新的动力和主体又是广大党员群众,只有通过发展党内基层民主激发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起到实际的效果。基层社会的变化根本说来是人们的利益得到释放和尊重,也正因为如此,基于民主关照下的利益也应该成为基层党组织发展的动力而非障碍。只要通过机制和体制创新,不断增强党员主体地位,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扩大乡镇直选,激发基层活力和积极性,基层组织建设的前途也就一定会因此而改善。
最后,就基层组织自身建设而言,要着力在功能定位拓展和组织架构完善上下工夫。基层党建之所以遇到问题,关键是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和组织架构不能够“适应”基层社会的发展变化,出现了脱节和空转现象。这就要求党的基层组织要主动承担起整合社会基层、协调与社会基层组织的关系、组织发展社会协商体系功能,把自身的功能拓展和调整到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上来。在新的社会基层管理模式和流动的社会形态下,党的基层组织架构也要从理念、网络体系、工作机制等方面做出新的调整,跳出就“党建抓党建”的圈子,树立带动区域和谐发展的“大党建”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