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公信力不可弃交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公信力不可弃交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公信力不可弃交流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公信力”一词被列入新词范畴,其意是指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在现代社会,一个政党或政府能否赢得公众的信任,是决定其兴衰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时候,特别强调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来说,提高公信力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经验表明,能否取信于民,事关民心得失、政权存亡。在我国历史上,不论哪一个王朝的灭亡,“信任危机”都是直接的导火索;而要推动发展、巩固政权,也必须从赢得人民的信任着手。《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向他请教治国理政的道理,孔子说,使老百姓吃饱饭、有充足的武器和军备、取得人民的信任,具备了这三个条件,国家就治理好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非去掉一个条件不可,应该先去掉哪一个呢?孔子回答:“去兵”。子贡又问,如果再去掉一个呢?孔子回答:“去食”,并解释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丢什么也不能丢掉信誉,是孔子对执政掌权者的一个忠告。

对人民讲信誉,“说得到,做得到”,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从“打土豪、分田地”到推翻“三座大山”,从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到解决温饱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以为民谋利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能从只有几十个党员的弱小的党发展成为今天拥有7000多万党员、领导13亿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而且始终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现代化建设任务,各级领导干部牢记党的宗旨、认真履行职责,树立了重诺诚信、真心为民的良好形象。但是,也有少数干部轻诺寡信、失信于民。比如,有的夸下海口、许下宏愿,就是不办实事;有的敷衍塞责、文过饰非,蒙骗上级、糊弄群众;有的好大喜功、追名逐利,尽干劳民伤财的事;等等。这样做的后果,不但损害了干部自身的形象和声誉,而且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信。

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讲诚信。一是言行一致,说话算数。《礼记》上说:“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那些言行不一、轻诺寡信的人,“把戏”早晚会被揭穿,最终将失去民心甚至遭到唾弃。二是实事求是,敢讲真话。讲真话是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向党和人民负责的表现。始终坚持对现实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说实话,道实情,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三是襟怀坦白,有错即改。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是能否取得人民群众信任的试金石。有的干部之所以不讲真话、文过饰非,并不是存心欺骗谁,而是过不了“面子关”。对此,陈云同志曾尖锐地指出:“有的时候你愈要面子,将来就愈要丢脸。只有你不怕丢脸,撕破了面皮,诚心诚意地改正错误,那时候也许还有些面子。共产党员参加革命,丢了一切,准备牺牲性命干革命,还计较什么面子?把面子丢开,讲真理,怎样对于老百姓有利,怎样对于革命有利,就怎样办。”实践表明,真诚地进行自我批评,怎样对于老百姓有利就怎么办,是取得人民群众信任的基本途径。四是既讲“约”信,又讲“义”信。凡是与人民群众有言在先、有约在录的,都要坚决地履约践诺,这是“约”信。有些事情尽管没有形式上的许诺和契约,但是只要对人民有利,是人民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应该做的,即“仁义”所要求的,也要坚决去做,这就是古人提倡的“义”信。只要“约”信、“义”信都做到了,就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