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德育源于生活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德育源于生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德育源于生活

近年来,“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地中小学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小学探索并实践的校本德育课程——“生活德育”,对此进行了有意义的行动诠释和确证。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东营市实验小学校长李福新。

概念:“生活德育”渗透学生生活的所有时间与空间

中国教师报:“德育为首”一直是各级各类学校旗帜鲜明的办学方针,东营市实验小学提出的“生活德育”概念有什么特殊之处?

李福新: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只有与学生生活结合,在学生实际生活中或在预设的生活情景中对少先队员实施德育,才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式,这也是我校提出“生活德育”这一育人理念的依据之一。

小学生的生活空间由三部分组成,即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我们认为,生活德育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因素,善于抓住时机,采用机动灵活、方式多样、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小学生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都还处于启蒙阶段,对问题的理解认识不深。因此,我们的德育工作要力避空洞、抽象的说教,而应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他们周围熟悉的人和事中寻找教育的素材。只有这样,德育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师的教导也才能被他们理解和接受。

另一方面,德育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学校德育应以生活为起点,以生活为终点,让学生接触生活、亲近生活,接受生活的磨炼,在生活中理解人生的真谛,养成良好的品德;同时,生活又是阶段性的,每一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内容和侧重点。因此,为每一阶段的生活设定一个主题,以主题化的生活实现小学一至六年级德育的逐渐深入,体现“与时俱进”的德育要求,使孩子道德观念、道德情感的花园在逐渐深入的过程中不断扩大,滚动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正确的道德行为。

在学生生活的所有时间与空间,有意识地、主动地对其施加各方面有益的影响,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等,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德育”的基本内涵。

内容:六大活动模块的德育校本课程

中国教师报:“生活德育”作为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有哪些具体内容?

李福新:经过几年摸索,我们的“生活德育”课程已经开发并建构了“日常养成”、“课堂生成”、“主题实践”、“文化引领”、“家校互动”和“社区教育”六大活动内容模块。

1.日常养成。从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入手,是实施“生活德育”的有效突破口。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下,通过方向引导和训练强化而逐步形成的。在养成教育中,学校既严格要求,又通过说一说、听一听、看一看、议一议、想一想、练一练、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在反复强化中达到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相统一的目的。

2.课堂生成。课堂学习是学生在校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课堂中蕴含着许多德育因素,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教育意识,恰到好处地把握教育契机和教育资源,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实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德育。赫尔巴特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于是,任课教师结合学科特点,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内涵,成为学校实施“生活德育”的主渠道。

3.主题实践。德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和价值上的引导,不能任凭不良生活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而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是德育由静态的、单调的和知性的活动走向生动具体的道德行动与体验的良好载体。近几年,学校围绕文明城市创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等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实施“五自”教育,从培养儿童的“自理、自立、自律、自护、自强”能力入手,开展了“生活技能训练比赛”和“少年军校”等主题活动,并和“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每月颁发100枚雏鹰奖章,形成了“人人参与竞争,个个参与考评”的“争章”局面。同时,利用各种先进的设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成立了微机、摄影、剪纸、绘画、舞蹈、书法、机器人、天文台等20多个不同的兴趣小组(特色社团)、周六特长班,连续举办四届艺术节、体育节。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精心设计、规划并组织的主题实践活动,在直接的实践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生活的意义。

4.文化引领。这是实施“生活德育”的背景因素和重要途径。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文化环境的濡染,往往沉淀在他的性格、习惯和人格深处,并转化为基础德性。基于此,我们凝练形成并不懈实践“以人为本、以质立校”的理念文化;大力弘扬“乐、敬、爱、思”的教师文化;倡树“活、勤、信、究”的学生文化;努力营造“健康并快乐着,和谐并发展着,诚信并负责任”的良好校风;时刻提醒并实践“要从点滴小事做起”的校训。可以说,强化理念,达成共识,形成文化,内化为师生自觉自愿的日常生活行为,是“东实小”实施“生活德育”的基本思路之一。

5.家校互动。家庭作为学生生活的最重要的环境之一,是不能忽视而且必须深度开发和利用的“生活德育”教育资源。所以,我们高度重视家校互动,形成脐带联系,由此搭建起了孩子德性成长的“德育场”。如学校每学期都召开一次家长委员会,及时向家长汇报学校的近期工作,与家长交流教书育人的思路,努力使学校倡导生活德育的理念、做法在交流中得到认可和支持。通过家校沟通,辅导员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原来单纯的家庭作业也变得丰富多彩,“帮妈妈做一次家务”、“调查一下周围的黑网吧”、“做一个绿色小使者”等,变成了家庭作业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互动方式,更新了学生家长的观念,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到社会中体验、实践创造了条件。

6.社区教育。为有效利用社区教育的资源优势,拓宽教育渠道,形成全社会关心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我们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由招生范围内的社会各界参加。社区教育委员会明确各参与单位的职责,分工协作,开展了系列活动。如成员单位——市消防支队,每年定期为孩子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感悟军营生活,学习火场逃生方法等。社区教育委员会成立以来,各成员单位积极协助学校建立校外教育阵地,利用人文景观实施教育,黄河大桥、黄河水体纪念碑、垦区抗日英雄纪念碑、驻地军营、胜利电厂等,都已成为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节假日、星期天,班主任也指导孩子们走进社区的银行、超市、幼儿园、老干部活动中心、医院等地开展活动,扮演着自己喜欢的角色,如推销员、修鞋匠、教师、经理、小记者等,在社区活动中共享着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

探讨:怎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中国教师报:课堂生成,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或者说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这也是德育的一个传统经验。但从实践效果来看,很生硬,效果并不好。“实小”是否要求老师在每一堂课中都必须坚持德育渗透?又是如何做到教学的科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的?

李福新:每堂课都有德育因素,要求教师坚持德育渗透是我们一贯的主张。要做到教学的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这里有一个教师德育意识问题。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是重要的德育资源。“孩子们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避免从他们的教师那儿‘获得’道德态度、信仰和习惯。”雅斯贝尔斯深刻地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学生的道德态度就在师生之间的每一次交往互动中得到了培养,如同人与人之间的所有的互动一样,这些互动具有道德意义”。如对待上课时师生相互问候这一细微环节(有些教师:上课。班长:起立,老师好。老师:同学们好,请坐。)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对其进行了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学生起立迎接,隐含着感谢教师到班内上课的意思。学生起立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起立要表示感谢,应首先向学生问好,学生回敬老师好后,教师请学生坐下。这是教师在态度上进而在行动上是否把学生当作主体对待的重要体现,这是决定师生双主体间对话是否可能的首要因素。“只要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的需要和他们自己的需要一样重要,就不可能有真诚的对话”,而缺失真诚对话的课堂,教学效率肯定会大打折扣。通过对这一细小课堂环节的讨论分析,老师们普遍意识到,课堂教学存在有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状,德育亦是如此。教师形成上述德育意识,会使其关注备课时在达成知识目标教学预设的同时,精心构思德育目标,注意自己课堂上的梳妆打扮和一言一行,认真对待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时自己良好德行对学生的浸润,从而达成教学科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质疑:“生活德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中国教师报:几乎每一所学校都会有您所说的“主题实践”这样的材料,校长谈起校园文化建设也都是头头是道。但事实上,学校的德育活动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李校长是如何做到材料汇报与德育实践的统一的。

李福新: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主体不清。“主题实践”德育活动的主体应是广大学生,但长期以来,由于德育为教育之首,出于功利目的,不少学校在德育汇报或经验介绍时描述了“主题实践”实施德育的外在理想状态,而在其办学实践中偏离了主体——“人”的精神诉求,不是为了人举办活动,而是为了宣传搞活动,主要精力放在对活动的宣传策划上,而较少考虑这一活动是否容易引发学生兴趣,存在假、大、空、浮等现象,说教的成分偏重,取材偏离学生生活实际与年龄特点,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具体实施过程不科学、教师职责不清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主题实践”活动为的是形象塑造而不是学生的幸福成长。

我校轻说重做,关注主体,全员、全时、全地实施德育,做到了材料汇报与德育实践的统一。以具体的主题实践活动为例,近期我们创意举办了“迎奥运、庆元宵”赏灯游园活动,家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寒假放假前一个月,学校确定了活动方案,并进行了全面部署,班主任作了具体安排,科学教师进行了必要的技术讲解。为了让广大学生家长支持并参与该项活动,我们在校报上刊登了活动目的、意义及具体要求等,要求每一个学生将其作为必须完成的寒假实践性作业,于正月十三将作品交回学校布展,晚上学生与家长共同参加游园活动。正是由于活动选题具有时代性、民族性,贴近儿童年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顺应儿童的心理诉求,活动取得了学生、家长的共同认可。这一天,我们收到参展灯笼3000余盏,晚上参加游园活动的人数过万。卢梭提醒人们,道德教育不要违背儿童本然的天性,应符合儿童的实际生活需要和生活过程的秩序,让儿童在自身的生活过程中来获得道德体验、养成道德习惯,最终道德教育的目标应指向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这项主题实践活动,在全国上下喜迎奥运的氛围中,在民族传统佳节来临之际举办,选题恰当、组织运作科学,既勾起成年人对童年生活美好的回忆,又符合儿童当下的心理特点,贴近其生活实际,活动因此而取得圆满成功。通过活动的举办,孩子们加深了对传统节日——元宵节的印象,起到了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增加了对奥运知识的了解,培养了科学创新意识与动手实践能力。

总结我校成功举办各项主题实践活动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教职员工个人的德育角色定位。假如教职工认为德育是部分人的事情,或德育是时段性的,抑或德育只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域,这就表明其德育角色不清,职责不明。近几年来,我校倡导的“时时是德育之时,处处是德育之所,人人是德育的实践者”已深入全体教职工心中,为学校德育工作扎实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教师报:前几年,德育工作的“5+2=0”现象引发过很长时间的讨论。“生活德育”能在多大程度上抗衡目前家庭和社会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李福新:德育因生活需要而产生,在生活中进行并为生活服务。学校是德育主阵地,同时家庭、社区也是实施德育的主战场。出于尽可能减少“5+2=0”现象的考虑,我们开辟了“家校互动”、“社区教育”两大德育板块,边研究、边实践,有效消除了双休日家庭及社区一些不健康因素对孩子德行的负面影响。在“家校互动”过程中,我们重点强调“爱”和“尊重”。裴斯泰洛齐认为,儿童的道德首先在家庭生活的情爱氛围中萌生,“儿童在会思考和会活动以前就会爱,会信赖,而且家庭生活的影响刺激着他并提高他的道德水平……”通过家长学校、学校家长委员会及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让家长基本认识到,孩子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这个环境需要父母去创造。家庭教育重要的不是传授给孩子多少知识,重点在于家庭成员健康情趣和良好行为习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熏染。家长一改过去家教中的无奈和空洞说教,转而身体力行将“爱”和“尊重”转化为家庭生活或亲子交往中的具体行为,不断优化着孩子生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在社区教育工作中,我们注重社区成员单位教育职能的落实,重点在“防”上下功夫。社区教育委员会成员单位——各居民委员会,积极创设未成年人生长的环境氛围,举报有害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违法经营活动等。其他单位如周边的商场、书店主动为孩子们提供游戏、读书的好去处,防止孩子们进入游戏厅、黑网吧等不良场所,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学校、家庭、社区有效交流与沟通,育人理念达成默契,并综合做功,“5+2=0”现象得到有效遏止,随着学校工作的逐步深入,我们成功地扩展了家庭、社区生活的道德影响,“5+2=0”现象正在逐渐消失。

展望:重中之重仍在于抓好师德教育

中国教师报:生活德育在东实小已经实践了好几年,中间有过什么问题或困难?如何解决?现在有没有一些新的思考?

李福新:实施生活德育初始阶段,大家对其概念本身存在诸多疑惑。什么是生活德育,具体内容有哪些,与以往德育理念有何不同,等等。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适时开展了《生活德育》课题研究,并将其形成为学校核心办学理念,以生活德育为引领,创办特色学校。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与实践,以及聆听德育专家对我校生活德育理念的解读,大家普遍认识到,德育以生活为基础,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之中且为了生活;德育在生活之中即意味着德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思想决定行动,在明晰了生活德育理念后,大家结合学校的德育实践,逐步找到了各自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具体位置与承担的责任,践行着学校“人人是德育实践者”的号召,一群健康快乐、和谐发展、诚信负责的生命个体和一所充满德性的特色学校展现在公众面前。

我个人认为,其重中之重仍在于抓好师德教育。学校应努力建设一支热爱生活、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为培养人格健全、素质全面的社会主义合格小公民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