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城郊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城郊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城郊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

火红六月,走进*区广袤乡村,目之所及: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千家万户,一座座红墙碧瓦的房屋整洁亮丽,一块块农田叶茂粮丰,一张张笑脸透露出农民的幸福生活。我们走近它,品读它的丰饶与秀美,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脉搏正在强劲跳动,蓬勃的激情正在燃烧……“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农村日新月异的可喜嬗变,正是源自于该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产业建设为核心,以基础建设为重点,以文明建设为支撑,创新工作机制,切实加大投入,扎实办点示范。

农民致富经:城郊农业产业化

为筑牢新农村建设经济支撑,该区坚持把推进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以“服务城市、发展城郊型农业”为突破口,引导农民为城市提供"七鲜"农产品(鲜菜、鲜果、鲜花、鲜鱼、鲜肉、鲜奶、鲜禽),先后建成了生猪、蔬菜、水产、葡萄、花卉苗木、肉鸽、草莓等20余个全市第一的专业村,发展集休闲、旅游、观光、垂钓、采摘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基地6个;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培育品牌、做大基地、拓展市场,打造出了中富油脂、易龙冷鲜肉、立得皮革、华湘米业等一大批农产品加工知名品牌,并力促村企联姻,引进大汉集团、建民集团等知名企业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先后建成花卉苗木基地1500亩、油茶基地1200亩、大汉太美新农庄。3年来共取得*省无公害产品认证4个,无公害产地认定4个。全区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28家,位居全市榜首。此外,该区还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园10余个,发展各类农村专业组织26个,形成了*批发一条街。农民运销专业从业人员达6000余人,每年解决近万名农民再就业问题,构建起了龙头企业直销、中介组织帮销、流通大户促销的立体销售体系。全区农业总产值由20*年的3.17亿元增长到20*年的4.69亿元,年均增长12.4%;农民人平纯收入由20*年的4311元增长到20*年的6437元,年均增长12.5%。全区新农村建设呈现村强民富、产业发达的喜人景象。

农业保障经:强化基础增后劲

为搞好农村基础建设,该区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建设思路,对农业、水利、交通、扶贫、开发等资金有效整合、捆绑使用,全力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3年来共投入5000余万元,建成通村水泥公路158.8公里,修建通组道路252.5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2个,各行政村的通达率达98%;投入水利资金3500万元,完成水利工程5601处,维修治理病险水库11座,硬化标准山塘200余口,建标准渠36.8公里,完成安全饮水工程28处,解决了2.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人工造林8500亩,修建沼气池1454口,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90台,修建了全市第一口集发电、供暖、生活用气与一体的大型沼气池;新增联合收割机、耕整机等农机具1100台(套),农机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49.03%;100%的村通了程控电话、广播电视,100%的乡镇通了互联网,数字电视走进了千家万户;投资1600万元,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修、改建敬老院4座。同时,该区积极开展"四清、五改、二化"工作,3年来共投工30000余个,建垃圾围池350个,组建义务清扫队10支,清理垃圾6000余吨,改厕2600余处,栽植绿化苗木15万株,庭院绿、硬化200余处,新建村级组织活动中心21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小康生活经:文明新风进万家

该区不断强化农民培训,加强民主管理,着力提升新农村建设的乡风文明水平。全区建立农民素质培训基地12个,年均培训农民3500人次,新增劳务输出1000人次以上;积极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实施“双强双带”工程,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全区70%以上的村干部成为产业建设带头人或营销农产品的佼佼者。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组建“村民理事会”,把公道正派、热心公益事业、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的“五老”人员选入理事会,认真落实“一事一议”、村务公开制度,使村务管理更加民主;通过规范红白喜事的管理,有效遏制了铺张浪费、封建迷信活动。该区还经常开展“五下乡”活动,引导和带动各行政村组建秧歌队、腰鼓队、龙狮队,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深入组织开展“五好家庭”、“文明创建进农家”、“文明卫生流动红旗”等评比活动,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文明新风蔚然成风。。火车站乡莲荷、*镇长木村连续3年被评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城东乡被国家三部委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镇长木村20*年入选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50例、20*年被省人民政府正式授牌为全市唯一的"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