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古冶区有农业人口9.2万,耕地面积11.7万亩。近年来,古冶区把“三农”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实施“三化”(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年全区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7.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9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12.2%,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一、实施产业化战略,发展现代新农业
1、培育龙头企业,发展龙型经济。以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培育壮大了伊家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鲜鲜食品有限公司、富瑞食品有限公司、锦丰北方实业有限公司等1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伊家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穆斯林特色的清真肉制品屠宰加工企业,*年羊、牛屠宰量分别达到30万只和6万头,进入全国前三名和前十名。产品畅销*冀及东北、*、*、*等地,并远销中东地区,连续两年向中东国家出口冷冻羊肉居全国第一位。被约旦国武装部队确定为冷鲜羊肉供应基地,*年向其供应冷鲜羊肉6500吨,创汇800万美元。鲜鲜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果菜清洗、加工、速冻、冷藏、包装、外运等。投资1.6亿元建设的10000吨冷库项目,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是河北省重点项目,唐山市十大标志性农业重点项目。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生产的30多种冷鲜农产品全部销往*等国际市场,年可出口8万吨,创汇3000万美元。
2、加强基地建设,实施集约生产。为解决龙头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供应不稳定,质量无保证等问题,古冶区积极引导协调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通过合同、订单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仅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有了保障,还解决了农民生产的后顾之忧,维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鲜鲜食品有限公司在区内建立了甜玉米、辣椒、胡萝卜、青豆等万亩专用农产品种植基地,直接带动农户6000户,在周边县区建立基地5万亩,带动农户2万户,年拉动农民增收每亩可达500元。为进一步加强基地管理,该公司还准备实施向农民统一提供种子、化肥、农药、技术指导和统一收购的一体化集中管理模式,连片开发基地,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伊家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在本区和周边县区建立了30万只羊养殖基地,在张家口建立了稳定的肉羊供应基地,带动牛羊养殖户4000户,年拉动农民增收1000万元。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区共建立蔬菜、果品、花卉、专用农产品种植基地6万多亩,直接带动农户1.9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61.3%,基地农户比过去的分散种植每户年增收2000多元。
3、发展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古冶区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农业有效投入,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结合城郊型农业特点,2003年以来共实施农业重点项目103项,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实现经济效益1.4亿多元。大力开展采煤塌陷土地复垦工程,落实国家专项复垦整理资金3500万元,整理土地14000亩,在复垦后的土地上建种养小区50个,形成了以养殖业为主导,蔬菜、果品为支柱,花卉、专用农产品为特色的五大产业格局。*年,投资1137万元,复垦整理土地8721亩,新增耕地1344亩,采煤塌陷区景观再造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闲置塌陷土地综合利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育了“伊家”牌清真食品、“鲜鲜”牌冷鲜农产品、“紫魁”牌罐头饮料、“农魁”牌蔬菜、“新秋”牌黄瓜、“东方美格”牌优质瘦肉型猪等20多个品牌农副产品。*年,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5%,蔬菜、果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8%,花卉和专用农产品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
二、实施工业化战略,开辟增收新空间
1、加强四大工业园建设。古冶区以四大工业园建设为平台,全力推进工业发展,工业经济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2003年以来,全区共建设工业项目217个,累计投资48.86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4个,1亿元至10亿元的项目8个,1000万元至1亿元的项目41个。以唐山不锈钢有限责任公司、唐山开滦东方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唐山风帆宏文蓄电池有限公司三个立区项目为基本骨架,构建了新兴工业园;以荣义、永顺、汇丰三个大型焦化企业和国义、春兴特钢为基本骨架,构建了煤焦化工业园;以六九、京华、燕南等水泥企业为基本骨架,构建了新型建材工业园;以三鑫、利康、红星等制药企业为基本骨架,构建生化制药工业园。四大工业园的建设,有力带动了古冶区经济的发展,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延长产业链条的好项目纷纷入驻园区。*年,全区城乡工业现价产值完成125.8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7.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2%和85%,工业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68.8%。
2、加速发展服务业。服务业的发育程度体现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还能增加就业。近年来,特别是区委七届五次全会做出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决定》后,古冶区坚持以扩大就业为着力点,大力发展服务业,为农民转移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累计投资5亿多元,先后兴建和完善了唐山市驾驶员考试中心、冀东商贸城、宏源污水处理厂、古冶旧货市场、花卉交易市场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商贸流通、邮电通讯、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水平明显提高。*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4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8.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8%和16%。总投资8.5亿元,总长40.39公里的城区外环路所经地区大部分为农村,已基本完成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将于今年春季开工建设。对此,古冶区超前谋划,确定了以外环路为依托,打造沿线经济隆起带的构想,为农村劳动力的加速转移提供又一个广阔空间,将成为一条引领农民致富的“金路”。
3、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古冶区坚持技能性培训与引导性培训相结合,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两年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000多人。一是建立培训基地。依托区内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建立了4个培训基地。严把培训质量关,建立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互动制度,积极推进职业资格和劳动准入制度,由区就业服务局与之签订目标任务责任状,使农民工通过培训熟悉相关工作程序,适应企业用工需求。二是搭建信息平台。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组织、协调作用,在区劳动力交流大厅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工信息库,每周求职和用工信息,各乡、村都明确专人负责信息交流,按照用工单位要求开展定向式、订单式培训,解决培训与就业脱节的问题。三是成立维权机构。区就业服务局和社会保险局联合成立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小组,负责检查拖欠工资、拒缴保险等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行为,有效保护了农民工利益。同时,加大引导性培训力度,重点对依法维权和安全生产等知识进行培训。2003年以来,每年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2500多人,在企业务工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达到了51%。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快速增长,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4%。
三、实施城镇化战略,建设现代新农村城镇化是繁荣农村的有效形式。古冶区按照“突出重点、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思路,大力加强精品城区、文明生态村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推进乡村城镇化进程,全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1、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精品城区。古冶依矿建区,城区建设分散,城乡混居现象明显,有31个村属于城乡混居村。因此,古冶区坚持以城带乡,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将村级建设纳入了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以31个城中村、城乡结合村为重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精品城市小区。大力实施农村平改楼工程,积极推行“村改居”管理机制,建设林、唐、古、赵、范城乡精品区,引导农村居民向城区集中,加快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目前已有9个村完成了农转非,1个村完成了村改居。
2、改善农村环境,建设文明生态村。2003年以来,古冶区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兴起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生动实践。到*年底,累计投入资金5324.9万元,圆满完成65个村的创建工作,培育了市级文明生态示范村4个。共拆除违章建筑5.2万平方米,清运垃圾28.9万立方米,新建公厕126个、垃圾池248个、养殖小区59个,新修村内沥青路59320平方米、水泥路65.27万平方米、石渣路41.55万平方米、排水沟4.03万米、路肩9.08万米,铺彩色便道砖1.23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545盏,栽植各种树木32.76万株、灌木花草11.85万平方米,新建小公园35个,新建翻新装修村级组织办公场所65个,新建文体活动场所65个。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的开展,使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初步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
3、共享发展成果,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成果由全区人民共享的理念,区委七届六次全会做出了《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决定》,加大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投资1350万元,建成全省一流的古冶区老年综合福利服务中心,实现了全区福利对象的集中供养;投资780万元,新建乡卫生院1座,扩建乡卫生院4座,提高了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水平;全面启动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区参加人数达82694人,参合率达到92.62%,为缓解农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总投资905.5万元,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全区村道总长度达到了43.95公里,全区122个行政村全部通了油(水泥)路;实施了农村客运村村通工程,通车率达到82%,有效改善了农民出行条件;在全市率先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选送80名农村青年到河北农业大学学习,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大力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有线电视入村率达到71%,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进一步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5000平方米,为农村中小学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备,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部实现了自来水入村入户,解决了农民群众饮用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全面落实了农村独生子女奖励政策,发放奖励资金102万元,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