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在纪念第十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之际,我们召开这个座谈会,目的就是为了认真总结交流荒漠化防治工作经验,进一步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使之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今天,全国人大常委会许嘉璐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张思卿副主席在百忙之中出席会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我受周生贤局长委托,代表国家林业局向出席今天会议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奋战在荒漠化防治第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问候,向关心、支持我国荒漠化防治事业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一、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成绩斐然,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荒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推动了荒漠化防治事业快速发展。在组织机构上,成立了以国家林业局局长为组长、由18个相关部委组成的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对协调各方力量搞好荒漠化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重点工程上,进一步突出了荒漠化防治特别是防沙治沙的地位,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京津风沙源治理和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都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是我国防治荒漠化的骨干工程。在政策机制上,贯彻了“谁治理、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激活了各种社会资源,投资荒漠化防治事业。在科技创新上,通过技术、模式的研究和推广,为提高荒漠化防治水平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在法制建设上,《防沙治沙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防治荒漠化事业进一步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在发展战略上,《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的圆满完成,为实现我国防治荒漠化工作的快速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以此为指导,编制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在对外履约上,按照《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要求,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国家行动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亚洲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网络运转良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际培训中心也在筹建之中,GEF-防治土地退化项目即将启动,重点为我国西部六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退化土地综合防治和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提供有力支持。经过长期努力,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2003年底,全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2050万公顷,有12%的沙化土地得到了治理,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据统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有1600多万人在工程建设中直接受益,与工程启动前的1999年相比,工程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近1100元,工程区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发展后劲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我国土地荒漠化特别是沙化形势仍很严峻,搞好防治工作意义深远据监测,全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9%。沙化问题尤为突出,全国沙化土地174.3万平方公里,并且仍以年均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土地沙化是导致沙区群众经济困难最为重要的原因,在我国目前尚未脱贫的人口当中,有一半生活在沙区。由于沙化危害,使地力衰退,草场退化,粮食减产,影响畜牧业发展,农牧区基础设施、生产设施遭受破坏,降低了生产能力。沙患不止,穷根难除。今年我国确定荒漠化日的主题就是“防沙治沙与农民增收”。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今年,中央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放在了突出位置。搞好防沙治沙工作,对于增加沙区农民收入至关重要。我们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对于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农民增收指示精神的重大意义。第一,防沙治沙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异常脆弱,是全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土地沙化问题表现最为突出,已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沙化问题不解决,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根本改善。
第二,防沙治沙是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根本措施。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土地资源匮乏的国家显得格外重要。目前我国近1/5的国土受到沙化危害,并且沙化仍在不断扩展,这对于本来就人地关系紧张的中国而言,更是严峻的挑战。防沙治沙,恢复和建立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生态防护体系,是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
第三,防沙治沙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沙化是贫困的根源和结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沙区。据统计,我国有近4亿人口受沙化影响,全国重点沙区2003年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省份相比差距更大。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努力改善沙区的生态环境,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创防沙治沙工作新局面
防沙治沙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尊重科学,遵循“以防为主,保护优先,积极治理,合理利用,恢复植被,协调发展”的原则和防、治、用结合的方针,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第一,要以人为本,积极创新思路。我国的土地沙化,主要是滥垦、滥牧、滥采、滥挖、滥用水资源等因素造成的,其深层原因是环境的人口容量问题,人口过多,生存与发展对自然资源消耗过度。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沙区的资源优势,在不断改善生态状况的前提下,积极培育沙区产业,增加沙区群众收入,促进沙区经济发展。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对农牧交错带、沙化草原区、城镇周围、江河源区、绿洲区、沙漠周边等地区,采取生态重建和生态恢复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对生态恶劣、不具备人居条件的地区,实行生态移民。
第二,要强化管理,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我国防沙治沙步伐,必须突出抓好国家重点工程。国家投入巨资实施防沙治沙工程,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工程建设取得实效。要严格执行好“四到省”的工程建设责任制度,把任务、资金、目标、责任真正落实到地方各级政府,并严格监督和考核。要严格资金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资金安全运行,发挥资金最大效率。第三,要依靠科技,提高治理成效。科技是推动防沙治沙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防止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都离不开科技的强力支撑。要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科技攻关,研究开发林草植被保护和营造技术,促进多林种、多树种的复合型防护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科技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发展创新和推广应用,建立一批高起点、高效益的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高防沙治沙的整体水平。
第四,积极履约,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要按照《公约》的要求,认真履行好各项义务,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国在防治荒漠化领域的国际地位。同时,也要利用好《公约》这个平台,广泛开展国际间技术、经济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多渠道、多形式积极争取合作项目,全面提高我国防沙治沙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工程建设水平。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参与跨区域合作,努力寻求争取外援的新途径。
荒漠化防治是本世纪上半叶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勤奋工作,求真务实,为实现祖国的山川秀美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