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总结2007年水利工作,分析水利形势,交流工作经验,研究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意见,部署2008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工作,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利保障。

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最近,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淮河时特别嘱咐,防治水患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兴修水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总理反复强调要解决好水的问题,并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水利工作。回良玉副总理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在书面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做好水利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肯定了水利工作成绩,进一步强调要围绕五个方面,着力抓好事关水利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点工作,我们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

一、全面回顾和充分肯定2007年水利工作

2007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各级水利部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水利事业呈现了发展加快、改革深化、管理加强、服务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一,防汛抗旱取得全面胜利。2007年,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呈现先旱后涝、北旱南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的局面。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台风前少后多强度大,山洪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严重。全国农作物受洪灾面积1.8亿亩,受灾人口1.8亿。北方大部及南方一些地区发生冬春连旱,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严重夏伏旱,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作物生长关键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全国农作物累计受旱面积5.99亿亩,有2756万农村人口因旱发生饮水困难,106座城市一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供水紧张。

面对严重的水旱灾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总书记、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防汛抗旱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并亲临一线,察看灾情,慰问群众,指导工作,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干部群众防灾抗灾的士气和干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饮水安全放在防汛抗旱的首位,强化应急管理,依法有序防控,加强预测预报,科学调度决策,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抗灾减灾作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精心组织、靠前指挥,有关部门顾全大局、密切配合,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夺取了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

总的看,2007年洪水虽大,但防控有力;台风虽强,但应对有序;灾情虽重,但损失较小。重要堤防无一决口,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无一垮坝,全国因洪灾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减少五成,洪涝灾害经济损失较常年同期减少两成,防洪减灾效益达2000多亿元。全年完成抗旱灌溉面积近4亿亩,挽回粮食损失450多亿公斤,解决了3100多万城乡居民的临时饮水困难。防汛抗旱为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二,水利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达到340多亿元,较上年增长14%,为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务院确定的治淮目标基本完成,治淮总投资完成81%,实物工程量完成85%,19项骨干工程中,13项全部完成,4项基本完成,2项正在加快实施。安徽、江苏、河南、山东四省采取有力措施,保证了治淮建设的顺利进行。已建治淮工程在抗御2007年淮河大洪水中发挥了显著的防洪减灾效益。

其他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总体可研报告进一步修订完善,西线前期工作稳步推进。三峡船闸闸首续建工程和右岸首批三台机组通过验收,三期工程建设步入尾声。长江荆江河段河势控制、“两湖”治理、黄河下游治理、湖南皂市、黄河西霞院、辽宁大伙房输水二期、甘肃引洮、西南中型水库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塔里木河治理、黑河治理、首都水资源保护工程深入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全面启动。一批重点水库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淮河临淮岗、太湖杭嘉湖南排、长江荆江大堤加固、宁夏沙坡头等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水文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增加到10亿元,带动了地方投入的增长。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江苏省级财政每年投入5.5亿元用于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浙江实施千万亩农业节水工程,广西、甘肃、贵州积极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安徽、福建抓紧水毁工程修复,河北、内蒙古、宁夏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出台了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实施意见。

水土保持进一步加强。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4.5万平方公里,实施封育保护3.3万平方公里,新建淤地坝900座。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等重点水土保持工程稳步推进,启动了丹江口水库上游水土保持工程,黑龙江、吉林等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青海、西藏加强了江河源头的生态保护。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生态修复试点取得成效。全国审批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2.2万个,开发建设单位投入370多亿元实施水土保持。启动了开发建设项目监督执法专项行动。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基本完成并取得预期成果。

农村水电建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农村水电年新增装机600万千瓦,在建规模达2000多万千瓦。小水电代燃料扩大试点项目全面启动。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稳步推进。湖南、贵州、四川等10多个水能资源丰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出台了加强水能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

第三,年初部署的四件大事取得明显成效。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成效显著。落实中央投资64亿元,地方配套和群众筹资投劳66亿元,解决了近32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会同有关部门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加强技术指导,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抓好100个示范县建设。加快水利血防工作,解决了血吸虫疫区19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浙江提出在全国率先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山东全力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作,陕西举全省之力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湖北成立了副厅级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加快。对全国水库病险情况进行了普查,编制了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中央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全年落实中央投资64亿元,其中中央水利基建投资32亿元,用于290座大中型、262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32亿元,用于1206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水利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管理办法,强化了安全鉴定、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浙江实施千库保安工程,明确提出力争三年内完成三类坝水库和重点小型二类坝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江西、重庆等地加大了地方筹资和工程建设力度。

灌区“两改一提高”稳步推进。中央分别投资16亿元和1.92亿元,对235个大型灌区和28个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了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和牧区水利项目建设。中央投资5亿元对33处大型排涝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工作顺利启动,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参与式管理机制逐步得到推广。

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基本兑现。水库移民生活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总体稳定,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确保政策兑现、确保资金安全、确保社会稳定”的目标。移民条例得到贯彻实施,新建和在建水利工程移民工作不断加强,水利扶贫取得新成效。

第四,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深化。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经国务院审核同意并印发。了城市综合用水量、再生水水质等3个水利行业标准。黄河流域率先将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落实到支流及市县。全国取水许可证换发工作完成近半,对违规取水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和严肃处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开始实行水资源论证,流域管理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2100多份,否决了100多个不符合条件的项目。依法扩大了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加大了征收力度。水资源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强,北京、上海、海南等地水务管理不断完善,广东省健全了河流管理机构,强化了水资源管理。

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取得新成效。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有效模式和途径,全国试点扩大到42个,省级试点100余个,张掖、绵阳、大连试点通过验收。新疆加大了塔里木河流域节水改造力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北京、天津、宁夏等地出台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政策措施。

强化了水资源统一调度。国务院批复了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意见。黄河连续8年不断流。山西、河北两省连续5年向北京市集中输水,提高了首都供水安全保证程度。通过珠江压咸补淡水量统一调度、引黄济淀等,为重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水资源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得到加强,基本完成了流域重点水域纳污能力核定,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通过引江济太和水量调度等综合措施,有效缓解了太湖蓝藻暴发引起的供水危机。积极推进全国地下水保护工作,通过关井、限采、回补等措施,遏制了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

第五,水利管理和改革逐步深入。水利规划取得突破性进展。七大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全面展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稳步推进,水资源配置方案基本形成。国务院批复了珠江流域防洪规划,其他流域防洪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陆续报批。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和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已通过国务院审批。开展了长三角地区、青海藏区、新疆、宁夏等区域水利发展重大专题研究。

水利建设行业管理与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大型水利设施和起重机械设备安全隐患排查。对51个项目进行了稽查和调查,纠正违规资金5697万元。颁布了一系列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的规章制度。水利工程试行代建制取得初步进展。水域、岸线利用管理逐步加强,涉河建设项目审批进一步规范。水利行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水管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中央直属工程管理单位全部完成改革任务,云南、江苏等省基本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全国15100多个水管单位中,有80%的单位完成“两定”测算,58%的单位完成分类定性。落实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40亿元,占应落实经费的48%;落实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费30亿元,占应落实经费的35%。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和规范化管理,加强运行管理和科学调度。水管单位多种经营进一步开展,水利风景区建设加快推进。

水利事业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不断提高。预算管理和财政资金支付进一步规范,竣工财务决算管理得到加强。部属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已经完成并被评为全国先进。加大了水利基本建设审计力度,强化了重点领域审计。

第六,依法治水进程不断加快。水利立法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水文条例正式颁布施行,抗旱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太湖管理条例的制订和水土保持法的修订取得阶段性成果,施行了水量分配暂行办法和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管理办法(试行)等部规章。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山西、四川等地出台了加快水利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水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组织开展全国河道采砂专项整治行动,有力打击和震慑了非法采砂活动。强化水利综合执法,坚决打击各类水事违法行为,维护良好水事秩序。扎实推进“五五”普法工作。认真开展省际水事纠纷集中排查和调处,与中央综治办联合开展全国调处水事纠纷、创建平安边界活动,一些长期积淀的水事纠纷得到圆满解决,促进了团结治水,维护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积极探索水行政许可项目规范化管理措施,研究制定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工作方案。加强信访、行政复议、突发事件处理、应急管理和维护稳定工作,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

第七,水利科技水平稳步提升。水利科技支撑作用逐步体现。水利科技重大问题立项研究取得突破,组织实施了13个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8项水利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引进和推广了一批先进实用水利技术,提升了水利行业科技含量。水利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水利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水利技术标准、认证认可、计量和质量工作逐步拓展。

水利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覆盖水利部和七个流域机构的水利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进,水利部网站首次进入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前十名,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一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数据库水利分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

水利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充分发挥双边合作交流机制作用,开展多层次、全方位技术交流与合作。强化外事管理,积极参与重大国际水事活动,在国际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办了联合国秘书长水与卫生顾问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召开了第二届长江论坛、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妥善做好国际河流涉外工作。加强利用外资项目的管理。

第八,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全面加强水利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实施水利人才战略,大规模开展干部培训,稳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执法监督和巡视工作,加强审计和监督检查,认真查办案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深入治理商业贿赂。向谢会贵、崔政权同志学习活动产生极大反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得到弘扬,水利精神文明建设向广度深度拓展。加大水利宣传力度,积极开展节水中国行、防汛江河行等集中采访报道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重视离退休干部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学会、协会等团体作用,搞好后勤保障工作。

水利工作取得的成绩,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得益于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同心协力、密切配合、团结治水,同时也是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开拓创新、拼搏进取、扎实工作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向长期关心、重视、支持水利工作的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年奋战在水利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一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央水利工作方针为指导,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努力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归纳起来就是:必须把保障发展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大力提升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必须把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结合起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把水利建设与水利管理结合起来,提高水利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把加快发展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着力构建水利发展长效机制;必须把行业发展与自身建设结合起来,推进水利系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水利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水利建设受投资、前期工作、征地移民等方面的制约比较明显,水利资金的使用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水管体制改革的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大,水利管理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基层水利单位面临诸多困难,重大水利问题研究还相对滞后。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对水利工作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资源环境、基础设施、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作作出了重要安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夯实农业基础、加强水利建设的指向明确、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牢牢抓住水利发展的新机遇,积极应对水利面临的新挑战。

第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进一步做好水利工作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水利工作的各个方面。总体上看,我国仍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型阶段。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依然是现阶段我国的突出水情;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依然是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和水利发展机制不活,依然是水利发展道路上的突出障碍。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加快发展,随着水资源条件的不断变化,随着治水实践的深入开展,我们还将遇到很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不断加深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水利发展规律的认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把握发展重点,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推动水利走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加快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

第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科学发展理念。水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水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实现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水利保障任务十分艰巨。目前,水利发展相对滞后,“短板效应”日益明显。同时,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布局与水资源配置格局不匹配,经济发展方式与水环境承载力不协调,发展难以持续。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水利发展步伐,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拓宽水利服务领域,提升水利保障功能,强化水利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配置与调控手段,充分发挥水资源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上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防汛抗洪关系生命安危,饮水安全关系身心健康,水利建设关系生存发展,水利工作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别较大,有很多关系民生的水利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目前农村尚有不少地区缺乏基本的生活供水设施,还有2.5亿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病险水库安全隐患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一些蓄滞洪区的群众生活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老少边穷地区还存在很多无电、缺电人口。部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薄弱,移民生活相对贫困。局部地区血吸虫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这就要求我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利益作为首要目标,把群众需求放在优先领域,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人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第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当前,粮食安全关系到防止明显通胀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虽然我国粮食连续四年丰收,年总产恢复到1万亿斤,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脆弱,抗灾能力不强,粮食安全保障的基础还不巩固。全国有54%的耕地缺少灌溉条件,基本上是“望天收”。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完好率不足60%,中小型灌区情况更差,每年因水利设施老化损坏减少有效灌溉面积300多万亩,严重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田排涝设施严重不足,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因洪涝受灾面积超过2.1亿亩。这就要求我们,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要紧紧围绕国家粮食战略工程,大力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灌区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大力加强粮食主产区、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水利建设,着力提高农业抗御洪涝干旱灾害能力,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

第五,建设生态文明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它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水资源、水环境代价过大。用水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大量废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一些地区水环境严重恶化。一些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超出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出现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地下水位下降等现象。1/3以上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加快完善有利于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河湖管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第六,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水资源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重点领域。近些年来,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繁,洪涝、干旱、台风和山洪等灾害多发并发。2003年和2007年淮河两次发生流域性大洪水,2005年珠江流域发生1915年以来最大洪水。每年都有7~8个台风登陆,有些台风风力之强、降雨之大历史罕见,引发严重的暴雨、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干旱缺水影响呈扩大、加重趋势,部分地区干旱持续时间之长、缺水程度之重、波及范围之广、造成危害之大,都是历史上少见的。全球气候变化,使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更加突出,暴雨洪涝灾害更加频繁,持续干旱现象更加严重,水利工程体系薄弱问题更加显露,应对水旱灾害的复杂性与难度更加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水利发展,夯实水利基础,增强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提高复杂条件下防灾减灾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这既是一场现实的严峻挑战,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总之,我们要切实增强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现阶段的基本水情紧密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与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实践探索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与水利发展的长远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与水利工作的着力点紧密结合起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把握工作重点,扎实做好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三、积极践行并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第一,深刻认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时代背景。世纪之交,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开始转型;水资源条件变化明显,人与自然矛盾突出,长江大水、黄河断流、沙尘暴肆虐、水污染事件频发,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许多重大水利问题亟待做出回答。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我们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针对我国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中央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高度重视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优先解决直接关系民生的水利问题,切实加强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各流域、各地区结合实际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水利部党组紧紧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系统总结我国长期治水实践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我国水资源条件的新变化,归纳提炼实践中带有规律性和方向性的做法,与时俱进地提出并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卓有成效地指导了新时期的水利工作,开启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新进程。实践表明,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成功之路。

第二,全面把握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科学内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涵盖了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各个方面,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科学内涵,既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积极推进,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水资源条件的新变化、水利实践的新发展,不断加以丰富、发展和完善。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本质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好民生水利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优良生态和优美环境。必须始终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协调好各方面的水利需求,确保水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核心理念。必须尊重自然、尊重科学,既要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的基本需求,更加注重给洪水以出路,更加注重节水型社会建设,更加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更加注重水资源开发、配置、调度中的生态问题,加强需水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水土保持,加强生态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把节约保护水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基本要求。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建设节水型社会,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满足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要求,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是坚持统筹兼顾,把推进水利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是重要的水利工作方针,也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根本方法。必须坚持地表水地下水统筹,水量水质共管,水体水域兼顾,防洪抗旱除涝并重,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设管理改革齐抓,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实现流域区域、城市农村、东中西部水利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把体制机制法制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与时俱进是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改革创新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活力源泉。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深化各项水利改革,不断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各种障碍,推进水利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使水利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六是坚持现代化方向,把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水利现代化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宏伟目标,也是需要倍加努力的艰辛过程。要用现代的治水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的基础设施、科学的管理制度,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建成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高效的水资源配置利用体系、优良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先进的管理运行保障体系,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满足国家现代化对水利的需求。

第三,进一步明确流域水利发展定位。我国地域广袤、江河众多,每个流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不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不一样,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各流域实际出发,按照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要求,明确发展定位,突出发展重点,解决发展难题,使水利更好地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长江流域要按照保障防洪安全、合理开发利用、维系优良生态、稳定河势河床的总体要求,坚持江湖两利、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基本原则,着眼于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带来的流域防洪形势、水资源条件与江湖关系新变化,统筹开发与保护,兼顾兴利与除害,完善流域综合防洪、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强化流域综合管理,优化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水库群联合调度,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确保永续利用,让长江更好地造福人民。

黄河流域要按照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总体要求,紧扣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突出症结,努力增水、减沙、调水调沙,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加快构建和完善水沙调控体系、防洪减淤体系、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综合调度体系、水质监测保护体系、水土保持拦沙体系,确保黄河安澜无恙、奔流不息,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

淮河流域要针对水系复杂、水旱渍涝灾害频繁、人水矛盾尖锐、水资源污染严重等问题,坚持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统筹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和河湖关系,完善流域防洪除涝抗旱减灾体系,搞好拦分蓄泄排,科学调度、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水资源,实现蓄泄合理、保障有力、生态良好、人水和谐,进一步把淮河修好管好,确保沿淮人民安居乐业。

海河流域要针对水资源短缺、河湖萎缩、污染严重、地下水超采、防洪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以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为核心,科学配置当地水、外调水和非常规水源,有效限采地下水,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成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保障供水安全,修复流域生态,改善河库水质,提升防洪能力,从根本上把海河治好,为首都和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珠江流域要针对水旱灾害频繁、调控能力不足、河口咸潮上溯、局部水质恶化等问题,统筹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加快控制性枢纽建设,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枯水期水量调度,加大节水治污力度,加强珠江三角洲和高原湖泊生态保护,有效防治石漠化,促进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防洪能力,保障供水安全,改善河流水质,维系河网畅通,建设绿色珠江。

松花江辽河流域要针对水资源分布不均、水质污染、水土流失、湿地萎缩等问题,构建“东水中引、北水南调”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推进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为重点的灌区建设,提高重点城市和地区的防洪能力,加强水资源和重要湿地保护,加快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现城乡防洪安全、供水能力提高、资源配置合理、生态环境优良,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太湖流域要针对经济发达、河网密布、开发程度高、环境压力和风暴潮威胁大等特点,以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快建成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现代化管理调度体系,完善协调机制,强化依法管理,提高防洪防台能力,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搞好节水调水治污,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为加快太湖流域现代化建设提供水利保障。

第四,不断优化区域水利发展布局。各地区要围绕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目标,适应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要求,根据水利实际,因地制宜,突出发展重点,优化发展格局,推动区域水利协调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要适应“两个率先”的要求,抓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协调好水资源供用耗排的关系,加快现代水利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提高防洪防潮防台防涝和山洪灾害防治能力,加快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抓好排污控制和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保护河湖水域及河口尾闾良好的经济功能和生态系统,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

中部地区要围绕粮食主产区、煤炭能源基地和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着力改善水利基础条件,继续加强防洪减灾综合体系建设,加快灌排工程更新改造和配套体系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有效保护水源地,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努力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为中部崛起提供有力支撑。

西部地区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中小微型工程并举,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合理兴建调水工程,下大力气解决好资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问题,特别是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努力保障生态用水需求,有序开发水能资源,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限制高耗水、高污染等落后产业的转移,提高西部大开发的水利保障能力。要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水利发展的扶持力度。

东北地区要加快综合防洪体系特别是城市防洪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加强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推进灌区配套改造、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和黑土地保护,抓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工程建设,保护好湿地,保障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当前,为适应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正在抓紧编制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各地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功能区,确定主体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水资源条件是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重要因素,不同主体功能区需要实行不同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策略。为此,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科学确定水利发展目标,合理筹划水利建设布局,优化配置水资源,满足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把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基本要求变成具体可行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在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新实践,努力开创水利工作的新局面。

四、准确把握新时期水利工作的目标任务

第一,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现代化方向,防汛抗旱除涝并重、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设管理改革齐抓,加快水利发展,深化水利改革,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保障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按照《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力争到2010年,全国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降至1%以下,农村1.6亿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全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120立方米以下,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二级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55%,年均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年均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300万千瓦。

完成“十一五”规划还有三年时间,任务相当艰巨。我们要进一步落实责任,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同时,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谋划好水利发展的长期目标。初步考虑,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四大体系:

——基本建成重点流域和区域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形成,主要防洪保护区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遇超标准洪水时,能够保证重要城市和重要地区的防洪安全。中小河流、受台风影响地区、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的防灾减灾能力逐步提高。全国洪涝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0.5%以下。

——基本建成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城乡供水能力明显提高。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城镇供水安全得到可靠保障,抗旱能力显著增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全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

——基本建成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污染有效控制,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重点地区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治理,严重超采区状况根本好转。河流的生态用水基本保障,部分生态严重损坏的河流逐步修复。水土保持取得明显成效,生态修复成果持续巩固。

——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健全,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国家水权制度基本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全面实行,水功能区管理得到完善,应对突发性水危机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信息化和现代化技术广泛应用,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水利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人民群众的防洪安全将得到可靠保障,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清洁的饮用水,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显著改善,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水利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三,水利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任务。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快建成大江大河、大中城市、重点流域和区域综合防洪减灾体系,逐步提高中小河流、受台风影响地区、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洪水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健全防汛减灾保障机制,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综合防控,努力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有效利用洪水资源。加强旱情监测预警,建立抗旱服务体系,强化应急水量调度,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集中建设一批应急抗旱备用水源工程,全面抗旱、主动抗旱,不断提高抗旱减灾能力。

二是切实抓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优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着力解决水库病险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充分发挥水库综合效益。努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农村水能资源开发和管理,加快解决无电、缺电人口用电问题。加强城乡水环境整治,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优质生活和享有优良环境的需求。加大水利血防工作力度,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落实水库移民政策法规,实现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切实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深入推进治淮工程建设,继续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治理及其他重点流域治理。适时开工建设一批水源工程和区域性调水工程,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加强大中型灌区及其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实施重点涝区治理和大中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抗灾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石羊河、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强首都水资源保护,推进海河等流域生态修复。加快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开展坡耕地改造、淤地坝和沟道建设,搞好水土流失区封禁保护。

四是切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为核心,加快建立国家水权制度,切实完善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控制在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发展高耗水、高污染产业。抓住重点区域和生产消费关键环节,带动各行业各领域节水的全面开展。以水功能区划为基础,严格控制水域污水排放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和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护好地下水。

五是切实加强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依法界定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事权,合理划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职责范围。流域管理机构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和管理,协调处理好重大水事矛盾。地方水利部门要统筹城乡水利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涉水事务统一管理。要着力构建统一、协调、规范、高效的水利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不断完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畅通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渠道,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

六是切实加强依法治水管水,推进水利法治化进程。突出抓好水资源节约保护、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加快立法步伐,完善水法规体系。切实加强水法规的实施,全面落实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洪水影响评价、水功能区管理等各项法律制度,强化水资源、水能资源、水域岸线、河道采砂、水工程建设运行等方面的管理,推动水利综合执法。建立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预防和化解水事纠纷与行政争议。进一步规范水行政许可,加快推行政务公开,切实提升水利公共服务能力。

七是切实深化水利改革,健全水利良性发展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水利投融资机制,保持水利投资的稳定增长。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不断深化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水利建设市场秩序,加强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管。加大农村水利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建立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机制。

八是切实加强行业建设和基础工作,筑牢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坚实基础。加快建立和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强化水利规划的基础导向和刚性约束作用。加快全国水文站网建设,完善监测功能,拓宽水文服务领域,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全面推进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水利科技支撑能力。积极构建与现代水利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完善有利于鼓励、保护和引导基层水利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基层水利单位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切实增强基层水利经济实力、服务能力和发展动力。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深入实施水利人才战略,建立适应水利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五、以民生水利为重点扎实做好2008年水利工作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前启后的一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举办奥运会之年,做好以民生水利为重点的各项水利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解决好直接关系民生的水利问题,是中央的重托,是群众的期盼,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民生水利工作,就是要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条件、生产发展、生态改善等基本的水利需求为重点,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认真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去年入秋以来,全国大部分江河来水偏枯,水利工程蓄水不足,旱情较为严重。目前一些地方旱情仍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冬春抗旱形势严峻。同时,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夏季多雨区将位于华南至江南南部、黄淮至华北西部,长江、黄河、海河等大江大河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较大,影响我国的台风强度较强,东南沿海地区有可能出现洪涝灾害。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变化因素复杂,其他江河也存在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防汛形势不容乐观。我们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强化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大江大河大湖、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大中城市、主要交通干线、重要工矿企业的防洪安全,努力保证中小河流和一般中型、小型水库安全度汛,全力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千方百计满足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最大程度减轻水旱灾害损失。

要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制,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要早准备、早部署,加大汛前检查力度,修订完善防汛抗旱预案,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把握工作主动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水情、雨情、旱情的预测预报工作,增强预报时效,提高预报精度。要认真做好中小河流、中小水库、中小水电站和工矿企业的安全度汛工作,强化山洪灾害和台风的防御工作,避免发生群死群伤事件。要抓紧对现有供水和灌溉设施进行维修、配套和改造,搞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强化节约用水,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提高抗旱能力和减灾效益。

第二,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党中央、国务院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极为重视,明确提出在三年内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不久前,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我们要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作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

一要抓好投资落实。今年中央基建投资将安排50亿元用于422座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央财政资金也将大幅度增加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专项补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省级投资力度,确保地方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二要抓好责任落实。严格按照水利部与地方政府签订的责任书,把责任落实到每个县市、每座水库、每个重要环节,落实到相关单位和具体人员,实行终身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三要抓好前期工作。上半年要全部完成安全鉴定核查和初步设计工作,最迟要在9月底前全部完成审核审批。四要抓好建设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竣工验收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强监管,确保质量、进度和安全。五要抓好资金管理。强化资金使用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截留、挤占、挪用建设资金。六要抓好工程验收。小型项目原则上应在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下达之日起1年内完工并验收,及时发挥效益。

第三,全力抓好农村饮水安全。今年中央继续投资64亿元,加上地方配套72.4亿元,计划解决320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氟砷超标地区686万人、苦咸水地区580万人、血吸虫病疫区159万人、其他缺水地区1780万人。地方要及时足额落实好配套资金,保证工程建设资金需要。要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加快前期工作进度,选好供水水源,定好工程型式,合理确定规模,优化工程布局。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管理办法,加强监督检查,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确保工程进度、质量和资金安全。要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理主体,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管理维护,保障良性运行。要加快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和示范县建设。

第四,继续加强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淮河治理,全面完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在总体评估的基础上,力争尽早启动行蓄洪区调整和改造、淮河下游主要行洪通道堤防达标及河道治理、重点平原洼地排涝等新3项工程和其他治淮工程。全面实施太湖水环境治理,适当扩大引江济太规模,加快流域引排骨干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实施。落实总理的重要指示,加快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恢复和改善生态,保护民勤绿洲。加快洞庭湖综合治理规划和前期工作,加大蓄滞洪区、重点堤防、控制性枢纽、河湖整治等建设力度。加快在建重点防洪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完成长江干堤加固、小浪底、大隆等重点工程验收,抓紧开工一批新项目。制定中小河流综合治理规划,做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加大水利扶贫和援藏工作力度。

第五,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两改一提高”的要求,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步伐,年内完成20~30个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任务。切实加强灌区改造项目的监督管理,近期将对全国300多处大型灌区开展全面检查,对建设管理问题多、改革进度慢的灌区进行重点整顿。加快建成大型灌区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动态跟踪管理。加大粮食主产区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力度。大力推广田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2000万亩。着力做好中部地区49座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作。抓住冬春有利时机,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紧编制和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各地要尽快出台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实施意见。

第六,全面推进水资源节约保护。继续推动国家水权制度建设,组织开展跨省区河流水量分配试点,年内编制完成主要江河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方案。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审查,强化用水定额管理,推进节水产品认证工作。继续扩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范围,新增30个全国试点。实施向北京应急供水、珠江压咸补淡,确保重点城市的供水安全。实施引黄济淀生态补水,恢复和改善生态。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快实施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建设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监控管理系统。完成全国重要江河水功能区划审查报批工作,公布第二批全国重要水源地名录。开展地下水取水工程普查,编制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方案。建立健全涉水公共安全事件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机制。

第七,积极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力争年内完成全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8万平方公里,其中综合治理4.8万平方公里,实施生态自然修复3.2万平方公里。正式启动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积极做好前期工作,力争启动坡耕地和侵蚀沟水土综合整治专项工程。继续做好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西南石漠化区和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等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完成黄河中游1100座淤地坝建设任务,全面推进珠江上游100个县的石漠化治理。加大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继续推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和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封育保护,搞好牧区水利。完成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强化缓批、限批措施,对重大违法案件进行曝光,遏制人为新增水土流失。上半年向国务院报送修订后的水土保持法。认真做好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后续工作,开展水土保持国策教育行动。积极推动资源、能源富集地区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水土流失防治的新机制。

第八,进一步加快农村水电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实现电气化建设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做好小水电代燃料扩大试点工作,实现新增代燃料装机容量15万千瓦,代燃料人口16.9万户63.6万人,编制好2009年以后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规划。加强农村水电开发建设监管,进一步整顿“四无”电站,科学有序发展农村水电,年新增装机保持在400万千瓦左右。加强农村水能资源管理,完成调查评价工作,抓好农村水能资源规划试点,推进水能资源开发使用权有偿出让。

六、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水利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要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要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推动水利事业再上新台阶。

第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目前,水利任务十分繁重,尤其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灌区节水改造等,投资强度大,项目多,时间紧,要求高,责任重。水利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从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切实加强对各项工作的领导。要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形成工作有人管、责任有人负、任务有人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奖惩机制,强化动态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监察、审计、稽查等部门要提前介入,形成合力。总之,我们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举全部之力、全行业之力,确保如期完成各项任务,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第二,落实资金,增加投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大幅度增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投入。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争取预算内基建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向水利倾斜。各地也要争取地方财政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好配套资金和管理资金。要深化水利投资体制改革,在努力扩大公共财政水利投资规模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延长水利建设基金的征收和使用年限,落实国家建立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的政策措施。依法征收、使用和管理水资源费、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等各项水利规费,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筹集水利资金。

第三,抓好规划,加强研究。进一步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管理,突出抓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收尾工作,加快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加快项目审查审批,搞好项目储备。建立健全水利重大政策法规决策咨询机制,加强水利发展与改革重大专题研究,组织力量对战略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宏观问题,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新要求及对策、节水型社会建设与国家水权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村水利发展、水资源要素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流域与区域水利发展战略与扶持政策、水资源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防洪与水资源安全战略、宏观水资源配置格局与江河湖库水资源优化调度、水利现代化进程与相关指标体系等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第四,依法治水,科技兴水。切实加大水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增强全社会对水法规的了解和认识,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争取尽快出台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决定,力争年内出台抗旱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以及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的配套制度。大力开展打击非法采砂、取缔非法取水、整治河道管理范围内非法建设等综合执法行动,做好水事纠纷预防和调处。加强水行政许可实施的监督检查,贯彻落实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加强对重大水利科技问题的研究,大力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水利科学技术,积极推广转化和应用科研成果,加强水利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努力筹建好水科学与工程国家实验室。加强水利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和资源整合,抓紧完成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并尽快启动二期工程建设,积极实施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等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水利电子政务公用平台及应用系统。抓好标准、规程规范的制订、修订和实施工作。广泛搭建水利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水利合作。

第五,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加大水管体制改革力度,狠抓“两定”工作和“两项经费”落实,将水管体制改革的进度与新建项目审批和资金安排挂钩,力争年内基本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继续深化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适应政府机构改革的要求,总结水务改革的经验,不断完善水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稳步实行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加末级渠系水价的终端水价制度。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非经营性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办法,明确建设主体和管护责任,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完善“一事一议”筹资投劳政策。深化财务管理改革,逐步建立新型的预算管理和资金使用管理模式,全面加强对重点水利项目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力度,推进中央水利经营性资产的优化调整,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益。

第六,强化基层,夯实基础。目前基层水利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基层水管单位还相当困难,要下大力气解决基层水利发展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夯实水利发展的基础。结合水管体制改革的推进,争取更多财政资金支持。基层水利单位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依托水土资源和水利风景区优势,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多渠道增加收入,破解发展难题,实现良性发展。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围绕防汛抢险、抗旱技术服务、节水技术推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扩大基层水利单位的服务领域和业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拓宽发展空间。

第七,加强党建,带好队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机关、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稳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强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努力建设高素质水利队伍。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发挥社团作用,搞好后勤保障。高度重视和着力做好水利新闻宣传工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水利宣传活动,为水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加强水利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水文化建设,办好中国水利博物馆,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

第八,廉洁从政,转变作风。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反腐倡廉常抓不懈,坚持拒腐防变警钟长鸣,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水利工作的各个领域。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项目建设管理、关键岗位的监督,努力实现“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加大专项治理力度,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继续做好巡视工作。加强水利安全生产工作。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学风文风会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切实做好水利信访工作,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机关,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行风。

同志们!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谱写水利发展与改革新篇章,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