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第四届国际水技术周开幕式上的主旨发言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尊敬的主席,女士们、先生们: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发等,不仅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而且也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实现各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任务。今天,国际社会有志于推动这一事业的同行们,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反映了我们寻求解决这个难题的诚意和决心。这里,我着重介绍中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影响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
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同时,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的根本利益。
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高度重视,在最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中国政府组建了国务院领导下的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负责研究制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积极参加了历次IPCC科学评估报告的编写和评审活动以及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先后签署并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减排措施,取得了重要进展。
根据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义务,中国政府于2007年颁布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家方案》体现"一个结合"和"两个推进"。"一个结合",是要把应对气候变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国家创新型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两个推进",就是要一手抓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一手抓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国家方案》提出,到2010年,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将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相应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包括大水电)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大沼气利用力度等措施,努力控制农牧业甲烷排放增长速度;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等等。
在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方面:力争新增改良草地2400万公顷,治理退化、沙化和碱化草地5200万公顷,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力争实现90%左右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达到16%左右,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200万公顷;力争减少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基本建成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提高农田抗旱标准;力争使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最大限度地减少海平面上升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等等。
二、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
现有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中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沿海海平面上升、西北冰川面积减少、春季物候期提前等,而且未来将继续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农牧业生产、水资源供需、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沿海地带等的影响更为显著。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居民用能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近40年来中国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多呈下降趋势,北方干旱、南方洪涝等极端水文事件频繁发生。中国水资源对气候变化最脆弱的地区为海河流域,其次为淮河、黄河流域,而整个内陆河地区由于干旱少雨非常脆弱。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国水资源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是未来50~100年,全国多年平均径流量在北方部分省(区)可能明显减少,在南方部分省份可能显著增加,这表明气候变化将可能增加中国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的几率。二是未来50~100年,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北方部分省(区)的人均水资源短缺矛盾可能加剧。三是在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情况下,未来50~100年,全国大部分省份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但西北省(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大。
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的冰川、冻土、内陆湖泊和湿地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近50年中国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21%,西藏冻土最大减薄了4~5米。未来主要变化趋势有:一是内陆湖泊和湿地加速萎缩,少数依赖冰川融水补给的高山、高原湖泊最终将缩小。二是冰川与冻土面积将加速减少。三是积雪量可能出现较大幅度减少,且年际变率显著增大。这意味着冰川融水将使河川径流的补给和季节调节能力大大降低。
气候变化导致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呈上升加速趋势,造成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使珊瑚礁生态系统发生退化。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国的海平面及河口海岸带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是中国沿岸海平面仍将继续上升,沿海淹没范围扩大。二是发生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几率增大,造成海岸侵蚀及致灾程度加重。三是咸潮海水入侵加剧,影响河口地区淡水供给。四是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损害程度也将加大。
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水资源战略对策
全球变暖趋势已不可避免,我们要未雨绸缪,从最坏处着想,研究制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战略措施,特别是要研究针对极端气象事件的有效适应措施,提高应对复杂条件下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强化水资源管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治水思路,在加强堤防和控制性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退田还湖(河)、平垸行洪、疏浚河湖,对于生态严重恶化的河流,采取积极措施予以修复和保护。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以流域为单元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为"以供定需"。建立国家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和水权转让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工程投融资体制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加快建设南水北调工程,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联通,逐步形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加强水资源控制工程(水库等)建设、灌区建设与改造,继续实施并开工建设一些区域性调水和蓄水工程。
3.加大水资源配置、综合节水和海水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力度。重点研究开发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机制和优化配置技术,污水、雨洪资源化利用技术,人工增雨技术等。研究开发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开发灌溉节水、旱作节水与生物节水综合配套技术,重点突破精量灌溉技术、智能化农业用水管理技术及设备,加强生活节水技术及器具开发。加强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
4.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把发展水电作为促进中国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做好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加快水电开发步伐,重点加快西部水电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小水电资源。通过上述措施,预计2010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亿吨。
5.强化应对海平面升高的适应性对策。建立河口海岸地区台风和风暴潮灾害的监测,提高抗御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采取护坡与护滩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提高设计坡高标准,加高加固海堤工程,强化沿海地区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防护对策。控制沿海地区地下水超采和地面沉降,对已出现地下水漏斗和地面沉降区进行人工回灌。采取陆地河流与水库调水、以淡压咸等措施,应对河口海水倒灌和咸潮上溯。提高沿海城市和重大工程设施的防护标准,提高港口码头设计标高,调整排水口的底高。
女士们,先生们,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中国正在探索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实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目标。我们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分享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共同解决全球性水危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