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水利科技会上的发言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同志们:
这次全国水利科技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全国“两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明确任务,部署工作,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提升水利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和引领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回良玉副总理亲临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水利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刻分析了水利科技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对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做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水利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水利科技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化水利科技改革,加强水利科技创新,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讲话,对我们做好新时期水利科技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狠抓落实。
去年,我部授予崔政权同志“杰出水利科技专家”荣誉称号。今天,又授予1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水利青年科技英才”荣誉称号,表彰了60个水利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120名先进个人,颁发了44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向受到表彰的水利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及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获奖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获得“水利青年科技英才”荣誉称号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就水利科技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水利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各级水利部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水利发展与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水利科技是水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近年来,水利科技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支撑,引领发展,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水利科技的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紧密结合治水实践,大力倡导科技创新,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水利,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在防汛抗旱减灾方面,从预测预报预警、信息采集,到指挥调度、防洪抢险,广泛采用了先进科学技术,显著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在大江大河综合治理方面,针对不同江河的突出问题,加强科学实验,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黄河调水调沙、小北干流放淤等重大科学试验和研究,加快了黄河水沙失衡问题的解决步伐;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建设广泛采用了堤防防渗加固、隐患探测的新技术,实现了工程建设质的飞跃。在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方面,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水权水市场理论的确立和实践,新型节水技术及设备的开发和推广,推动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农村水利方面,通过改造传统灌溉技术和设备,优化灌区水资源配置,开展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推广应用农村水电新技术、新产品,加快了农村水利的现代化进程。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采用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施工技术、盾构技术、超大型预冷强制式混凝土拌合楼等先进技术和装备,极大地提升了水利工程施工的现代化水平。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基础数据的自动化全天候实时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水文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水利信息公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第二,水利行业科技水平和能力显著提升。积极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大优秀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十五”以来,水利系统共完成国家和部级科技项目600余项,其中33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6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60余项。“天然~人工”二元水循环模式、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方法、洪水管理战略、生态水工学、分区域生态用水标准,以及中国水旱灾害研究、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研究等应用基础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水功能区划与水资源保护理论、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方法、节水农业等应用技术得到广泛运用。三峡工程枢纽布置与船闸设计、小浪底工程孔板消能泄洪洞设计、新疆沙漠输水渠道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我国已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水利工程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水利技术引进推广成效明显提高。“十五”以来,按照技术引进、合作研究、消化吸收、创新推广相结合的技术路线,通过实施引进国际先进水利科学技术计划(水利部“948”计划),引进了500余项适合我国水利行业特点的先进实用技术,对缩短我国水利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实施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水利部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和地方科技推广计划,约500项先进实用的水利科技成果得到成功转化,在防灾减灾、农业高效用水、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设等各个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已建成300余个农业节水示范地区(市)、25个部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140余个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园区),水利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第四,体制改革和基础平台建设初见成效。作为第一批启动的社会公益类改革试点部门,经过科学整合、深化改革、加强建设,我部科研机构布局得到优化,机制更加灵活,科研能力明显增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经过改革,4个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得以保留,4个科研机构整体转企,2个科研机构转为中介,其余进行了撤并、整合;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建立了“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十五”期间,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合同额年均增长16%,“十一五”期间增幅进一步加大,2007年合同额是2000年的4倍多,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整体转企的科研机构科技产业发展良好,转为中介机构的科研单位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流域和地方科研机构整合优化了资源,提升了科研实力。同时,水利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得到加强,我国已建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部建立了6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0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地建设了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科研试验基地,其中已建成灌溉试验站100个,水文实验站46个,水土保持试验站130多个,增强了解决水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第五,水利科技投入显著增加。近年来,在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下,水利科技投入取得了较大突破。据初步统计,“十五”以来,国家财政对水利科技投入总额超过20亿元。进入“十一五”,国家财政新开辟了“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等渠道,年新增经费2亿元左右。同时,国家级科技计划给予水利项目大力支持。目前,由我部牵头或参与组织的“十一五”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共14项,总经费超过4亿元。在机构建设和基础平台建设方面,4个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人均科学事业费从改革前近2万元增加到7万元,用于部级重点实验室科研条件建设的总投资超过3亿元。在科研项目方面,我部已经形成了以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现代水利科技创新计划等为主体的研究与开发计划,以“948”计划为主体的引进计划,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和水利部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为主体的技术推广与转化计划,三类计划涵盖了水利科技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科技投入体系逐步形成。流域和地方也纷纷出台科技经费筹措办法,通过各种形式拓展投入渠道,扩大资金规模。黄河水利委员会联合小浪底建管局设立基础研究基金,每年投入1600万元,围绕小浪底水库充分发挥效益、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等开展研究。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坚持将全院年产值的5%近8000万元用于科研和技术开发。湖南、山东、江西等省在探索水利科技投入筹集使用办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六,水利科技发展环境明显改善。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2007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总体方案,把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列为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为水利科技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我部研究形成了水利科技发展前沿、水利科技国内需求调研报告、水利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等报告,2006年了关于加强水利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水利科技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流域和地方结合实际情况,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绝大多数流域、地方都制定了“十一五”水利科技发展规划,淮河、上海、江苏、重庆等10余个流域和地方出台了鼓励水利科技创新的意见或决定,广西、安徽等10余个省区通过努力使水利科技在省级科技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
第七,水利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不断创新人才开发的体制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积极培养和吸引各类人才,努力创造有利于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利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人才交流培养渠道,先后选派2000余名科研骨干人员到国外留学、工作和培训,其中300余人在国外获得博士、硕士学位。利用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目前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的科技人员85%以上是青年骨干。我部已连续三届表彰了30名水利青年科技英才,通过跟踪培养、重点支持,这些青年英才都已成为水利各条战线的骨干。水利科技人才队伍状况大为改观,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全国水利行业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4万余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有14.8万人。部属4个非营利科研院所,70%以上的科研人员具有硕士、博士学位。
第八,水利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日益活跃。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大力开展水利国际科技合作和技术交流。在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实施了亚行贷款松花江洪水管理项目、中瑞长江洪水预报项目、全球环境基金(GEF)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等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加强了行业能力建设。在国际交流方面,近年来,国际水力学大会、国际灌排大会等一系列有影响的国际水利会议在我国举办,河流泥沙国际会议、长江论坛、黄河国际论坛等我国水利行业发起的国际会议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重要的国际水论坛纷纷邀请中国代表作特邀报告或主旨发言,我国一批优秀水利专家在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中担任要职、在国际水利水电工程和援外项目中发挥骨干作用。在水利技术出口方面,通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我国的水电站机电设备、小水电设备、防渗材料、雨水集蓄利用等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技术咨询业务量不断增加;在小水电、土壤侵蚀与泥沙防治、雨水集蓄利用等领域,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培训了大量技术人才。目前,我国水利行业已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与30多个国家签订了科技、经济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水利国际合作与科技交流的领域不断拓展。
总的看,近年来水利科技取得了显著成就,水利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水利科技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部分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些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得益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向为我国水利科技创新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向所有关心支持水利科技创新与发展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总结近年来的水利科技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到水利科技创新的各个方面,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关注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提高水利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三是必须紧跟国际水利科技前沿,把握水利科技发展趋势,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水利行业整体科技水平;四是必须不断深化水利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增强水利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这是我们在长期水利科技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也是做好水利科技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经验。
二、增强加快水利科技创新的使命感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当今时展,着眼我国经济社会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因素。水利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水利事业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都对新时期水利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水利科技创新面临着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和水利科技创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水资源列入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对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综合节水、海水淡化等水利科技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水利科技工作的认识,大力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全面提高水利科技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努力开创水利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加快水利科技创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进一步做好水利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近年来,水利系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在促进水资源、水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水利科技也为此作出了积极贡献。但要看到,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国土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的基本水情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突出矛盾没有根本缓解,长期形成的粗放型水利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工作全局,不断加深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水利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转变水利发展观念,不断丰富完善治水理念;必须创新水利发展模式,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水利发展,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水问题的解决,缓解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必须抓住当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水利科技问题,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力争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水利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第二,加快水利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党中央、国务院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经过长期努力,我国水利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部分领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我国水利科技的总体水平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科研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程度低,优秀拔尖人才不足,水利科技体制机制存在不少弊端。必须大力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形成强大的应用基础科学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创造我国水利水电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和优势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水利走向世界。必须形成强大的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有效吸纳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推动水利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形成有利于水利科技创新的环境,突破制约水利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解决妨碍科技创新的薄弱环节,消除影响水利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提升水利行业整体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
第三,加快水利科技创新是解决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的迫切需要。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我国水问题十分复杂。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七大江河流域进行了治理,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但是,我国水利基础薄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有些方面还趋于更加复杂。在过去的10年中,先后发生了7次流域性大洪水,超强台风频繁袭击我国沿海地区,黄河、海河、辽河等流域大部分地区连续发生干旱,2007年重庆、济南市发生特大暴雨洪灾,太湖蓝藻暴发等等,都是我国水问题严重的集中表现。必须针对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进一步加快水利科技创新步伐,更加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人类活动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更加重视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应对方略和措施的研究,更加重视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融与综合,更加重视水利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转化,更加重视高新技术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水利科技的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第四,加快水利科技创新是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水利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一些地区在探索水利现代化方面迈出了可喜步伐,但我国水利现代化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不少水利工程体系尚未达到规划要求标准,工程设施与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不高,抗灾减灾能力和水资源调控能力不强,水利管理信息化滞后,水利科技对水利发展的贡献率偏低,用水效率和效益不高,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水利现代化的关键是水利科技的现代化,必须加快水利科技创新,用现代治水理念、先进科学技术、完善基础设施、科学管理制度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建成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高效的水资源配置利用体系、优良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先进的水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既对水利科技事业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水利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抓住这个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分析和应对可能影响我国水利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各种挑战上,把着力点更多地放在把握和解决可能影响我国水利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上,加快推进水利科技创新,依靠水利科技进步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
三、明确新时期水利科技工作的任务
刚才,回良玉副总理在讲话中明确了新时期水利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按照这一要求,新时期水利科技工作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水利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完备,科技创新机制完善高效,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转化有机衔接,一批事关水利发展与改革的重大科技难题得到解决,先进科技成果广泛应用,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科技投入满足创新需求,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水利科技综合实力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未来五年,科技对水利的贡献率要由目前的40%提高到45%左右,到2020年要突破60%,全面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水利行业的要求。
要重点完成以下六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全面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水利科技创新体系是提高水利自主创新能力、加速行业科技进步的重大举措。要根据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求,以国家目标为先导,以行业需求为动力,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创新机制、提升能力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建设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从国家、流域、地方三个层面构建专业布局优化、学科结构合理、人员精干高效、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水利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以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为基础,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优势,建设2个国家级创新基地,着重解决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问题;依托长江、黄河等流域机构的科研力量,构建7个流域创新中心,重点解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在加强现有省级水利科研机构建设的基础上,建设250个左右地方水利科研中心和科技试验站,着重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水利科技问题。
二是建设高质量的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结合水利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和科研、勘测设计单位体制改革,逐步建立队伍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形式多样化、服务网络化的水利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各级水利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和市、县及以下推广服务网络建设,充实推广服务功能。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在不同领域建设500个左右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其社会资源优势,扩大服务范围。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具备条件的企业要逐步建立现代科技企业制度,为科技研发和工程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三是建设高效率的科技管理体系。加强水利科技管理机构建设,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科技管理人员队伍。加强科技管理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加强水利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水利科技项目库、专家库,实现水利科技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第二,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勇于创新、开拓创业的动力和保障。
一是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继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消除制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要加快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加快迈入国际一流科研机构行列。转制科研机构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优势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加快自身发展。探索和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积极鼓励、引导水利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其他科技力量联合。制定和实施关于人才流动、分配、激励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和完善“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型运行机制建设,注重创新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二是不断加强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按照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总体布局和目标要求,大力加强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努力建设1个水科学国家实验室,重点建设10个左右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5个左右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支持流域和地方建设多种形式的开放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构建以水利科研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水利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为主体框架的水利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
第三,深入研究重大科技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水利科技要充分考虑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利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坚持面向国家长远发展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开展重大科技问题研究。要力争在50个重大水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提出一批事关水利发展的全局性、方向性宏观战略研究成果,获得一批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开发一批面向水利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从多个领域和方面促进我国重大水问题的解决。
一是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围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一主题,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为目标,追踪世界水利科技发展前沿,开展重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开展流域二元水循环模式理论、洪水风险管理理论、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河流生态管理理论等基本理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机理、长江的江湖关系、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机理等内在机理研究,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的水资源演变及转化规律、黄河水沙规律与调控、流域区域需水规律与生态平衡等基本规律研究,新时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的防洪战略等宏观战略研究。
二是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面向国民经济发展和基本民生问题,选择对行业影响大、应用广的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组织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研究开发,力争有所突破。在水文水资源领域,重点研究开发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优化配置技术,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在防洪抗旱与减灾领域,重点研究开发大范围水旱灾情预警预测预报技术,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对防洪的影响及其应对技术等;在水环境水生态领域,重点研究开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大范围的水资源保护和水域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等;在水利工程建设领域,重点研究长江、黄河等重要江河的综合治理开发技术,三峡清水下泄对长江中下游河势影响及崩岸的有效应对技术,南水北调等跨流域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关键技术等。
三是加强高新技术应用。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材料、遥感、遥测、遥控等技术,重点研发自动化、高精度、全天候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信息采集技术体系,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信息管理以及数据共享技术,通过信息共享、信息处理和信息服务功能,增强水资源预测、预报和水环境预警能力,提高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利用高新技术进一步完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提高洪涝灾害的科学防控水平。以行业技术结构调整为基础,推广应用一批高效、节水、降耗和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对水利行业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进行升级改造,带动水利行业技术的升级换代,全面提高水利科技含量。
第四,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高度重视并利用好水利部“948”计划,进一步做好国际先进水利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一是持续不断地跟踪国际水利科技前沿,引进先进实用水利技术。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密切追踪国际水利科技前沿的发展趋势和先进成果,着重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与保护、水环境与生态建设、防灾减灾、农业节水、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引进300项先进实用技术,进一步提高水利技术引进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高度重视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始终,力争掌握核心技术,尽快摆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统筹协调“948”计划与其它科技计划之间的衔接,形成技术引进与开发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创新模式。“948”计划应当将形成产品、产业和产生经济社会效益作为重要目标,高度重视产业化和成果推广转化工作。
第五,大力推广优秀科技成果。坚持一手抓创新,一手抓推广,在注重加强科技研究的同时,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不断完善科技推广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一是加大科技推广的资金扶持力度。继续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和水利部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为依托,进一步加大公益性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各流域、各地方加大投入力度。未来5年,要在重点领域推广转化500项左右各类先进实用技术。
二是制定有效的制度与办法。要结合水利发展实际,进一步完善《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的评审、制度,加强对优秀科技成果的审核把关,强化对技术推广应用效果的评估,依法促进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是加大水利科学技术普及力度。结合全民素质教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创新工作思路,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积极开展科普工作。要办好中国水利博物馆,创建玉渊潭青少年水利水电科普教育基地,出版水利科技书籍和科普读物,积极开展科技下乡、科普讲座等活动,普及水利科技知识,提高水利职工和社会公众的水利科技知识水平。
第六,加速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按照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总体规划和部署,进一步完善政策,创造条件,推进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利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和使用管理办法,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使水利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二是通过科技计划支持、改善科研条件、派出进修培训和参与国际学术活动等形式,切实加强高层次水利科技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工作。在未来5年,选拔培养30名具有国内外水利科技前沿水平的创新型领军人才,50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优秀科技人才,250名在各自专业领域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三是鼓励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弘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发扬拼搏奉献、开拓进取、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着力营造相互尊重、团结合作、和谐宽松、公平公正的学术氛围,严守科研人员的行为准则,坚决杜绝学术浮躁、弄虚作假等不端行为。
水利科技创新与发展,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新时期水利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必须正确处理和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必须坚持将自主创新作为战略基点,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积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为我所用。二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选择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重点突破,进而带动水利科技的整体推进。三是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关系。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研发,一手抓转化,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四是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必须在科技创新中培养人才,在科技实践中造就人才,鼓励人才进行科技创新,以不断涌现的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
四、切实做好各项水利科技创新工作
水利科技创新工作,意义深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水利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转变工作方式,增强创新意识,狠抓工作落实。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出发,加强和改善对水利科技工作的领导,切实把水利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指标。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实际研究和提出水利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促进水利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扎扎实实地推进水利科技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科学、用科学、讲科学,尊重科学、尊重知识,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第二,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水利科技持续创新的必要条件,要建立以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多元化、多渠道的水利科技投入体系。一是积极争取国家与地方科技计划支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多方开辟经费渠道,制定水利科技发展计划,并争取列入各级财政专项预算。二是不断加大水利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改善科研条件,促进资源共享,强化基础平台运行和管理的投入保障,充分发挥平台的运行效益。三是落实好“工程带科研、科研为工程”的措施,中央和地方用于水利建设项目的资金中,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解决相应的工程技术问题。四是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水利科技创新的投入。
第三,营造创新环境。一是营造推进创新的政策环境。要切实落实好已有政策,制定实施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和制度措施。二是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要加强宣传,充分发挥科技奖励和表彰的激励导向作用,努力营造“人人关注创新、人人参与创新”的社会环境。三是营造支撑创新的人才环境。建立完善科学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激发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
第四,强化科技管理。一是加强科技项目和成果的归口管理。要切实发挥各级管理部门的归口管理职能,完善项目立项审查制、专家评估制、招标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加强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和评估验收。二是加强科技评价体系建设。配合国家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建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水利科技评价体系。三是加强科技管理机构自身建设。强化科技管理职能,加强人员素质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水利科技管理效率和水平。
第五,加强合作交流。一是以科技合作为先导,进一步扩大水利国际合作与交流范围,深化交流内容。继续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掌握国际先进治水理念,结合我国国情、水情,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的治水理论和思路。积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经验、优秀人才和研发资金。鼓励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利技术产品走出国门,大力推动我国杰出人才在国际水事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不断提升中国水利的国际地位。二是大力开展与农业、林业、环保、气象、海洋以及国土资源、交通等相关行业的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调动一切科技资源为水利发展服务。三是继续加强中央、流域和地方水利科技力量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上下联动,协调发展。
同志们,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加快水利科技创新步伐,推动水利现代化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水利科技创新与发展,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