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人才会上发言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各位领导,同志们:
紧张忙碌的*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齐集一堂,共同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共谋明年人才工作发展大计。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市人才办对在过去一年里为推动全市人才工作做出积极贡献的各区、县(市)委组织部、人才办以及市直各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对全市人才工作的竭诚奉献,感谢你们对市人才办工作的鼎力支持。受立生部长委托,下面我就全市*年人才工作进行简要总结,并提出*年全市人才工作的总体想法和思路,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审议。
一、*年全市人才工作简要回顾
今年初,依据中组部、省委组织部的有关部署,结合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提出了全市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服务于*实现连续大发展快发展需要,围绕“创新年”活动主题,以能力素质建设为核心,突出抓好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两项重点工作,全面加强人才工作体制、人才成长环境和人才工作队伍建设,为实现“三大目标”、构建和谐*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加快人才大市向人才强市的历史跨越。根据这一目标要求,各区、县(市),市直各部门,特别是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支人才队伍建设的牵头及配合部门,开拓进取,狠抓落实,推动全市人才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
(一)以引进高端人才为重点,全面推进人才结构优化
1、立足我市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引进各类高端人才。市人事局着眼城市长远发展,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大力引进高端人才,目前已有3位院士(学部委员)与我市相关单位签订引进协议,另有一些企业与6名院士就项目合作和引进正在协商中。以“汇聚高端人才智力,加速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主题的“中国百名院士*行”活动正式启动,来自国内16个省、直辖市的116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汇聚*,与*及辽宁中部六城市就210个合作项目进行对接。积极推动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提出了建立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新思路,印发了《关于建立*市(市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的通知》(沈人发[*]20号),形成国家、省、市三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目前已有30家市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批准挂牌,全年共引进博士后人才151人。
市人才办、市人事局去年启动的国内著名高校引进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工程取得丰硕成果。以王少洪、张军等同志为代表的7名清华大学博士、博士后,经过一年挂职和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双向选择”,全部留职*,分别在党政机关和高等院校任职并成为骨干,开辟了我市人才引进工作的新渠道,填补了我市局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空白,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
2、服务于“创新年”重点项目、产业、工程的需要,大力引进各类创新人才。坚持为我市优势产业(产业集群)和重点项目发展服务,重点引进管理和技术创新型人才、海外留学人才和创新团队。围绕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实施,依托东北亚软件开发基地、中俄科技产业园、海外学子创业园等载体,引进海内外创新人才1万人次,成建制引进海外研发团队200个。实施团队加项目配套引进、创新团队引进“走出去,请进来”和创新创业团队载体支撑三大计划,引进重点创新团队60个,引进人才300人。市科技局从政策引导、全方位服务双向入手,鼓励企业成组配套地聘请国外专家团队,以联合设计、合作研发、共同开拓市场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使全市企业、科研单位的团队引进工作初见成效。全年共完成引进海外创新团队项目48项,引进人才220人。在举办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创业周期间,6个海外学子创业团队与我市企业签署了中日天然产物生物活性开发工程中心、IC装备PECVD成膜设备等6个合作项目,总投资额3.8亿元;韩国周期间举办的中韩科技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共签署了引进朝鲜、韩国软件及动漫专家团队、共建东北亚软件开发基地等四项合作协议。组织人才工作责任部门深入项目单位或企业,指导制定和落实人才引进计划,签订人才引进工作目标责任书,协调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服务,督促、指导并帮助项目单位或企业实现引才计划。市人才办还与市科技局首次联手与韩国大田广域市签订了信息人才培养协议。
3、着眼于提升我市人才队伍素质的需要,全方位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成果。修订了《*市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规划汇编》,在全市印发。对我市大型国企进行人才工作调研,起草了《*装备制造业核心区人才需求调查报告》。市科协、市人事局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智力优势,围绕企业的重点项目、重大课题,有针对性邀请院士专家与企业对接,深入企业开展项目论证、项目研发、攻关合作等活动,组织50名院士专家与20家企业进行实质性对接,为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服务。新建引智示范企业、成果推广基地5家,推广引智成果10项。
4、加强对引进人才工作的领导,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根据市领导要求,以我市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调查结果为依据,制发以引进和培育院士(学部委员)等高端人才为主要内容的《*市“凤来雁归”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了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及相关政策。成立了*市引进高端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各类优惠政策,确定落实部门和实施细则。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引进高端人才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制定人才引进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奖励政策、工作措施和完成时限。
(二)以培育自有人才为切入点,不断强化人才队伍整体实力
1、充分发挥领军人才作用。充分发挥以在沈院士、省市优秀专家为主体的专家队伍在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和谐*进程中的作用。市人事局会同市人才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市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启动领军人才工作,全年已确定185人为市级领军人才人选。开展了“企业科技创新讲坛”活动。落实市级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充分发挥*市优秀专家协会和活动基地作用,举办优秀专家座谈会、“专家周末沙龙”活动。按照“百名百业”思路,在如何优化我市优秀专家队伍结构上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取得可喜进展。
2、注重现有人才资源开发。制定并实施了《*市高端人才开发培养计划》,充分发挥我市人才众多优势,大力开发潜在高端人才。对具有院士级和区域、国际名家资质的在沈优秀人才进行普查,选准培育对象,按照“缺什么给什么”、“少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大力培养本土高端人才。对十五年来我市省派选调生有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起草了《*市省派选调生成长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调研报告,8月中旬,市人才办会同团市委,首次对在沈省派选调生进行大规模的集中综合性培训,参训选调生达210名。会同市青少年科学院、市人事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协等单位筹备并开展了“小手够大手、携手向未来—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
3、加大人才培育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市引进和培育优势产业创新人才若干政策》,制定细则,有计划、有组织地支持和鼓励具有发展潜力的各类人才到境内外参加提高性学习和培训。市人事局(外专局)为规范出国(境)培训工作,起草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出国(境)培训工作管理的意见》。拓展国(境)外人才培训渠道,与中国国际人才基金会、东软集团共建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初步制定了基地建设方案。借鉴上海等经验,初步筛选出欧洲、北美、澳大利亚、亚洲、南非等国的36家机构,建立海外培训基地。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的导向和资助作用,重点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潜力的中青年拔尖人才,我市优势和新兴产业急需的管理、技术和技能人才。
4、全面推进各类人才培育工作。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全面实施了*市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即“555工程”)。依托*鼓风机集团、*机床集团、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药集团、化工集团、三一重工集团等企业建立了6家市级创新能力培训基地。会同团市委等单位举办了“*市*韩语大赛”,会同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等单位依托文联协会组织开展文艺界人才(新秀)评选大赛。市高管中心举办高级和中级职业经理人认证培训各一期,共有94名国有及非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参加培训。市人事局依据国家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和国家职业经理研究中心推广的项目,举办一期高级职业经理资质认定工作培训班,70人取得国家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和国家职业经理研究中心高级职业经理资质认定。市委组织部、市国资委选派25名企业领导人员赴新加坡参加企业管理务实培训。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的领导,总结推广了沈鼓、黎明、沈矿等三家企业集团在职职工培训经验,在黎明、世航、沈鼓等企业开展“首席技术工人”评选试点,在企业、院校、各类培训机构设立了3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截止目前举办高技能人才培训班18期,培训高级工2076人、技师1940人、高级技师217人,企业自行组织的在职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25800人次。市农委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和“省级农民科技培训”活动,全年经过系统培训的农民达20000余名,并有400名农民获得“农民技术资格证书”(绿色证书)。为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共同举办了全市1000名社区书记和主任参加的专题培训班,市委书记陈政高出席开班典礼,并为社区负责人讲了第一课。经市民政局积极申请和努力争取,市和沈河区养老院已被批准为“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单位”。
5、搞好区域人才培育合作。在圆满完成轮值市交接的基础上,会同鞍山等七城市人才工作部门,紧紧围绕辽宁中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重大合作项目,发挥区域人才优势,推进人才合作。进一步巩固已有的合作成果,扩大人才培训、人才市场等方面合作的成果。在人才资源开发、人才引进和培养、人事服务、经营管理人才认证、技能人才鉴定等方面,探索新的合作途径,拓展新的合作方式,谋求新的合作成果。为了落实《辽宁中部七城市人才工作一体化“十一五”期间工作规划》,成立了七城市专家服务团,研究部署了专家服务工作,制定了活动方案。充分利用我市与清华大学的良好关系,协调并积极参与了辽宁中部七城市(*经济区)赴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在京四所高校人才招聘活动并取得丰硕成果。认真落实辽宁中部七城市人才工作一体化相关合作项目,并开通了辽宁中部七城市人才工作网站。
(三)以工作机制建设为着力点,推进人才工作全面发展
1、进一步理顺工作体制。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切实担负起了人才工作上牵头抓总职责,各相关部门分工明确,建立起了职责清晰、运行有效、督促到位、反馈灵敏的工作机制。在继续抓好各支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适应我市经济连续大发展快发展需要,强化了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中心从党管人才角度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进行宏观管理,担负起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格认定和准入机制确立、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责任,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任用、交流提供专业化服务。
2、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政策。对全市人才工作有关政策进行了全面梳理,依据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形成的人才政策框架,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工作,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明确工作责任和职责权限,完善政策体系。《*市“凤来雁归”工程实施方案》、《*市高端人才开发培养计划》、《*市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人才工作资料选编(2003--*)》等政策、书籍相继印发全市,填补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及人才工作研究方面空白。强化了政策的宏观统筹并督促政策落实,及时对全市人才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指导。
3、全面落实工作责任。细化了《*市*年人才工作要点》中提出的工作任务,明确责任部门,明确落实措施,明确完成时限。召开第三次人才工作信息会,组织市委统战部、市科技局、市民政局等12家单位围绕*年人才工作重点内容进行集中。较好地坚持了市人才工作责任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各责任部门与配合部门沟通联系制度,全面落实人才工作责任。
(四)以人才环境建设为抓手,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人才工作的良好局面
1、集中凝聚人才工作力量。围绕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考核体系进行初步调研,明确市人事局、市民政局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责任部门,并将其纳入人才工作领导机构。着手研究制定人才工作向企业、学校、社区和乡镇延伸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充分调动全社会支持和参与人才工作的热情,共同打造和谐的人才环境。探索人才文化建设,从文艺人才和社科人才开发入手,注重人才软实力培养研究,在全社会倡导尊重人才、崇尚人才的理念。
2、加大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资助力度。设立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四年来,资金规模由每年1000万元扩大到每年3000万元,其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在改善我市人才环境、提升我市人才吸引力方面已经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今年7月,市委、市政府决策首次发出针对院士个人的大额科研支持资金,分别向*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天和东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各颁发500万元的科研支持资金,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此外,在组织今年项目申报、审批及资金拨付过程中,我们创造性地采取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项目申报属地化管理、组织专家评审会严格评审、分批拨付资助资金及资金直接拨付到申报单位等办法,圆满完成了年度专项资金申报、审批及拨付工作,目前首批2126万元专项资金已经陆续拨付到使用单位。从正在统计的人才引育投入情况看,无论是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都远远大于成本。
3、进一步强化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年我市人才宣传工作的意见》,确立了全年人才工作宣传重点,完善和充实了宣传报道方案,落实了扩大舆论宣传的各项措施。通过开设活动报道、人才专栏或专题节目等,不断拓展宣传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了《高奏“人才强市”的时代乐章》等数十篇具有影响力的宣传报道,同时围绕“凤来雁归”、“中国百名院士*行”、“第三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等重大人才工作项目进行集中报道,形成了强烈的造势效果。继续发挥《*人才》内刊、《*人才工作通讯》等载体的宣传主渠道作用,在着力宣传人才强国强市战略、党管人才的原则以及科学人才观等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突出报道各类人才的成长经历和突出贡献,宣传各区县(市)、各单位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及鲜活案例,提高各类人才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全年制发《*人才》12期,《*人才工作通讯》26期,《信息快报》1期。依托各区县(市)、各部门的网站开设专题人才工作网页,借助《*人才工作网》以及今年开通的《辽宁中部七城市人才工作网》等有效平台,扩展受众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了人才工作宣传效果。
二、*年全市重点人才工作思考
*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实现跨跃式发展的重要一年,更是人才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现大踏步前进的重要一年。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多次谈到人才工作的重要作用,强调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
结合当前实际,落实十七大精神和总书记指示要求,*年我市人才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坚持人才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抓好各类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力度,推进创新能力提升和人才结构调整。探索建立人才评价体系,促进人才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完善人才政策,着力构建人才政策体系。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建优良人才环境,推动全市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年内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高层次、创新型和急需人才为重点,全面推进人才引进工作。
——继续大力引进各类高端人才。全面落实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年内引进院士级自然、社会科学高端人才5-6位,力争引进享誉国内外的大师级文艺名家5—10人。回归各类高层次人才300人。采取柔性引进的方式,以重点项目为依托,推动相关单位与院士签定引进协议,并以此为契机,积极促进院士来沈工作;积极做好“中国百名院士*行”合作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创建院士工作站,年内再发展10家,使在站院士总数达到180名。
——坚持重点引进管理和技术创新型人才和团队。以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留学生创业园、重点实验室为载体,着重引进一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国内外一流人才和创新团队,特聘其作为重大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领军人物以及政府的高级顾问;鼓励高层次人才以柔性流动方式来沈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等服务。引进海内外创新人才1万人次,成建制引进海外研发团队200个。提升人才国际化程度,引进国外专家3000人次,外国专家研发团队60个。扩大博士后工作站规模,增加国家、省、市级博士后工作站40家,引进博士后190名。
——紧密围绕优势产业(产业集群)和重点项目引进紧缺和急需人才。发挥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在重点支持创新人才和团队引进的同时,重点支持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紧缺和急需人才的引进工作。在坚持企业自行引进为主的前提下,组织人才工作相关部门,通过举办大型境内外人才招聘,邀请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单位参加人才交流会、合作洽谈会等活动,为企事业单位引进紧缺、急需人才和团队提供服务。
——不断扩大“引博”工作成果。大力实施“凤来雁归”工程,在巩固清华大学博士(博士后)引进工作成果基础上,拓宽引进渠道,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建立联系,进一步扩大“引博”成果,提升“引博”质量。要面向*经济区,开创以重点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引育合作基地,实现“中关村”科技园区落户我市,推动清华大学*研究院驻足*。
——大力引进海外人才智力。以项目为载体,实施外国专家积聚工程;在俄罗斯、韩国、美国、法国建立海外人才工作联络处,搭建海外人才引进平台;多渠道地收集海外人才信息,完善海外人才资源库,与外国专家建立畅通的联系,实现全市外国专家资源共享;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技术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以及人才租赁、技术入股、技术引进、课题招标等灵活方式引才引智。
二、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并深入开发现有人才资源。
——重点抓好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落实培养计划,选拔50名在企业中担任高层领导职务的经营管理者和100名担任中层领导职务的经营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培养。挑选1000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企业基层经营管理人员和应届工科类本科毕业生进行定向培训。继续采取岗位适应性短期培训、工商管理培训、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工作。扩大职业经理人培训和资质认证数量,提升质量。
——着力培养科技创新能力。一是要大力加强高端人才开发工作。年内确定一批具备晋升院士条件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育,按照“缺什么给什么”、“少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本土高端人才脱颖而出。二是要加强领军人才及团队建设。探索并形成科学的领军人才产生机制,年内选拔、培养100名领军人才,组建100个管理和科技研发团队。同时要加强对领军人才的动态培养,逐步扩大领军人才培养开发的规模,以领军人才开发带动其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三是要通过大范围的专业技术培训,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自主创新能力。要继续深入实施“工程师培养计划”,推进“555中高级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探索制定高层次人才梯队培养计划,重点培养一大批高新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急需的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人才,选拔优秀人才进行复合型人才培训,加快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外语人才。继续开展境外短期培训、考察和国内短期进修,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四是要注意引导现有人才资源投身管理和科技创新。在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的使用上,继续扩大对现有人才立足本岗自主创新的资助。
——全力打造*技工品牌。深入实施“技工振兴行动”,年内培养开发技工7.5万人,全市高级工占技工总数的百分比由去年的11%上升到13%。一是通过开展“百万职工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采取脱产与业余、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灵活方式,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对职工的全员培训,年内以企业为主的岗位技能培训技工3万人。充分发挥中高等职业院校作用,加快新生劳动力培训,年内毕、结业2.2万人,技工学校年内培养技工0.7万人,社会办学培养各类技工1.6万人。二是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选拔和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特色、技能精湛的技能大王,并不定期组织他们到国外进修学习。三是坚持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面达到90%以上,使大多数人掌握一两项专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四是扩大“双证培训”面,让更多的工科大学毕业生具备技师资格,让更多的技师拥有大学或专科学历。
——扩大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成果。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市农委、市人事局、市人才办联合制定出台《*市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多渠道建立培训基地,多方培训各类农村急需实用人才。有组织地选拔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到农业发达地区和农业科技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和学历培训。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促进农村实用人才的快速成长。年内“新型农民科技培训”1.5万人,省级农民科技培训0.6万人,“绿色证书”培训500人,高层次农民培训500人。
——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着手落实“十一五”期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规划。以驻沈高校、各类培训机构和职业技术院校为主体,开展社会工作人员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和适应性短期培训。以社区为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引导本专业学生和受训人员结合理论学习,深入实际,经受实践锻炼。继续巩固和加强高校毕业生进社区、下基层工作,推进“百名教师进社区”工程,多渠道吸纳各方面人才从事社会工作,不断壮大队伍,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年内组建社会工作人才职业水平评价鉴定机构,制定我市社会工作人才职业水平评价鉴定管理办法,组织社会工作人才评价鉴定工作。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和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培养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在全市大力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环境。
三、以建立健全人才政策体系为先导,推进人才工作机制和环境建设。
——全面清理和规范人才政策。系统研究制定我市各类人才政策,明确责任部门,建立人才政策执行责任机制。重点围绕人才引进与培育、人才评价与认证(鉴定)、人才激励与保障、人才市场开发与管理、人才基础建设与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并提出相关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分类、分层次制定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明确政府、企业和社会对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责任,建立相应监督和制约机制,全面规范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系统研究制定吸引和留住海外留学人才政策,鼓励更多海外留学人才来沈服务和创业。探索建立统一开放的大人才市场格局,整合人才市场资源,为创建区域性中心市场奠定基础。
——表彰杰出人才。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人才评价体系,为人才鉴定、奖励奠定基础。制定《*市人才奖励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系统规范人才奖励工作,探索人才激励与保障体系建设,年内组织首届杰出人才评选、奖励工作。
——开展政策服务。组织人才工作相关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工作,着眼于所需人才的引进、推荐和超前培养展开调查研究,制定特殊政策,满足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工程项目对人才的需求;指导各级人才工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根据本地区和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培育、激励等相关政策。
四、大力营造“四尊”氛围,持续优化人才创业干事环境。
——拓展人才工作领域。要研究制定人才工作向企业、学校、社区和乡镇延伸的有效途径和办法,调动全社会支持和参与人才工作的热情,共同打造和谐的人才环境。要继续开展市级领导带头与优秀专家和科技人才“结对子”活动,通过亲自拜访、指派联络员、开通网上信箱等形式与高层次人才建立畅通无阻的联系沟通渠道。要探索建立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体系,大力营造保护知识和人才的法制环境。要继续加强人才社会化保障,推动知识产权、人事、劳动等仲裁机构和各类维权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抓好人才工作宣传。要坚持人才工作年会和信息制度,充分利用《*人才》、《*人才工作通讯》和*人才工作网扩大宣传效果,进一步在全市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五、完善人才评价、选拔制度,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
落实中央提出的新的人才评价原则,在对传统评价方法进行归纳和借鉴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新的人才评价标准和人才评价机制,引入现代评价技术,多渠道、多角度开展人才评价工作,真正把人才评价从过去看资历、看学历转变到重能力、重业绩上来,把创新成果的多少、创新质量的高低作为衡量创新能力、选拔创新人才的首要标准,破格录用和使用具有特殊才干的人才。健全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倡导实践选拔、业绩选拔和赛事选拔。在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上,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力求把那些经得起考验、能够担当重任的优秀年轻人才选拔上来。要引入和拓宽人才竞争机制,逐步完善淘汰和退出机制,在“腾笼换鸟”中实现人才队伍的精干化。要认真研究和吸取国内外人才“评”、“选”成功经验,从理论到实践推出系列理念和操作模板,编辑《人才评价方要》。
六、加强理论研究,探索有特色的党管人才方式方法。
要加强调查研究工作,从战略高度研究人才工作发展方向,探讨人才工作与干部工作、组织工作的互动效应。要结合干部分类管理和组织机构与国际接轨的实际,遵循市场规律和成才规律,借鉴现代管理模式,由“管人”向“经营人才”思路转变,切实树立人才经营理念,创造党在执政条件下管理和经营人才的新鲜经验,以保证各类人才队伍结构素质具有适应投身国内建设、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要创新培训思路,适时在全市推广公务员在线教育培训新模式。要按照省委组织部要求,深入调研,按时撰写完成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发展研究》报告。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党管人才”的深刻内涵,将“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职能具体化,坚持和完善人才工作重大事项审议制度;确立和实施有关责任部门执行和落实人才工作任务情况实施监督和制约机制;深化和加强组织部门对人才政策法规的统筹和指导;进一步落实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要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有关决定,把人才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考核体系,确立人才工作目标、明确考核指标、创新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目标考核体系。
七、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作用,不断推进区域人才工作项目合作。
紧紧围绕辽宁中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重大合作项目,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人才工作优势,配合七城市人才工作一体化委员会轮值市,组织和参与城市间人才项目合作,进一步巩固已有的合作成果。建立区域内优秀专家库,及时收集并汇总七城市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需求信息,组织专家巡回服务团,帮助解决管理和技术方面难题。进一步推动辽宁中部七城市相对统一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人才资源开发管理体系。在人才资源开发、人才引进和培养、人事服务、经营管理人才认证、技能人才鉴定等方面,探索新的合作途径,拓展新的合作方式,谋求新的合作成果。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教育合作,实现区域内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发挥*人才市场辅射作用,扩大人才培训、人才市场等方面合作,打造区域人才市场优势。联合七城市组成人才招聘团,定期到全国著名高校、经济发达地区召开人才招聘会,招聘区域经济发展中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同志们,*年我市人才工作的任务很重,希望大家发扬成绩、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苦干,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人才工作中来,共同开创我市人才工作新局面,合力推动全市人才工作跃上新台阶。
再过两天,我们将迎来*年。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才办全体工作人员,向在全市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从事人才工作的同志们提前拜年,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