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扶贫开发会议讲话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扶贫开发会议讲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扶贫开发会议讲话

同志们: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分析当前扶贫开发工作所面临的形势,确定“十一五”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安排部署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动员全县干部群众,全力打好“十一五”扶贫攻坚战,努力开创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分析形势,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十五”以来的六年,我县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贫困地区呈现出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的良好局面,扶贫开发工作总体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为取得了“三个新突破”,实现了“三个新变化”。

取得了“三个新突破”:一是贫困农民在增收致富上取得了新突破。六年来,我县共投入扶贫资金7000余万元,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5.7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10元,贫困群众吃饱穿暖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农田水利化程度提高了3.78%、行政村通车率提高了33%、农户通电率提高了23%,9412户贫困农户解决了住房难的问题。长期困扰贫困乡村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灌溉难、用电难等老大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三是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突破。贫困群众读书难、就医难、通讯难、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贫困群众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实现了“三个新变化”:一是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新变化。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贫困农户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一些高寒、边远、贫困的村组,通过实施扶贫开发,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住房改善了,吃水、行路、就医、上学方便了,进而改变了愚昧、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新风尚。二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生了新变化。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基层干部得到了培养锻炼,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选拔培养了一批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的村干部,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了基层执政能力。三是农村产业发展发生了新变化。在扶贫开发中,始终坚持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以蚕桑、畜牧、林果、劳务输出为主的产业规模不断增大,产值不断提高,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过去六年,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是市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市两级定点帮扶单位真诚援助的结果,也是我县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多年来对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给予极大关心、支持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战斗在扶贫开发工作第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问候!

“十五”期间,我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主要是“五个高度重视”:一是始终高度重视把扶贫开发置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来安排部署,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落实政治责任,强化组织保障。二是始终高度重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村致富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根本,狠抓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和基础扶贫,坚持标本兼治。三是始终高度重视立足于贫困村的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落实增收措施。四是始终高度重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发与扶持并重,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增强发展后劲。五是始终高度重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各方力量,整合一切资源,形成攻坚合力。

“十五”期间,我县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与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党委政府的要求相比,与贫困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县还有贫困人口12.28万人,而且绝对贫困人口仍有4.07万人。二是农民增收缓慢,收入不稳定。相当数量已经解决温饱的农民群众,收入还很不稳定,一遇天灾病患,很可能暖而复寒、饱而复饥。三是扶贫开发难度明显增大。剩余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加之扶贫投入与需求矛盾突出,扶贫开发难度明显增大。四是厌战和畏难情绪有所抬头。一些地方工作不适应扶贫开发形势的变化。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松懈、厌战和畏难情绪,对扶贫工作重视不够,工作力度减弱,扶贫措施针对性不强,扶贫效果不理想。五是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向群众公开扶持对象、物资发放、补助标准等不及时,群众对扶贫项目了解不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项目实施难、管理难、效果不理想。

在正视困难和问题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努力抓好新时期扶贫工作,我们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中央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各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扶农、促农的政策措施,政策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二是在实践中已经探索出一些有效途径和成功经验。通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实践,在建设基本农田、劳务输出、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我们已经有一些有很好的典型经验。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这些有益的经验,对扶贫开发将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三是国家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加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强盛,今后中央和地方都将不断增加扶贫投入,为加快扶贫开发提供更有力的资金保障。四是社会各方面广泛支持。扶贫济困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参与扶贫的社会力量不断扩大。五是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进一步增强。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业农村面貌得到较大改善,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快推进扶贫开发进程的积极性高涨,为扶贫开发提供了强劲的内在动力。这些有利的条件,为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扶贫开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贫困地区人民的热切期盼,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站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打一场扶贫攻坚战,不断推进扶贫开发进程,开创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二、理清工作思路,抓住工作重点,切实提高扶贫开发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收入为重点,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坚持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时推进,基础设施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同步改善,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困人口素质同步提高,扶贫开发力度和资金投入同步加大。通过努力,力争到201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解决4万绝对贫困人口的基本温饱问题,巩固温饱提高8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达到稳定脱贫。实现“五通五有”,即:村村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话;每个村有1至2个特色产业,户均有1名劳动力转移输出或从事二、三产业,人人有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喝,户均有1名初中生,每个村民小组有1名高中生。贯彻这一基本思路,必须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扎实推进产业扶贫,打牢增收致富基础。

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并逐步致富的根本途径。要发挥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宜果则果,宜蚕则蚕,宜菜则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各具特色、不同风格的产业格局;要尽快把贫困山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在脱贫致富中的基础性作用。要从实际出发,大力提升创新畜牧、烤烟、蔗糖和蚕桑等传统产业,扩大原料基地面积,在发展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提高单产和品质。积极培植壮大经济林果、返季蔬菜等产业,在技术进步、集约经营上下功夫,尽快形成规模效益,拓宽农民持续增收渠道。要落实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走“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子,增强企业对贫困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农户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为农民稳定增收打好基础。要进一步落实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组织到贫困山区开发优势资源,带动产业建设,扶持贫困农户发展原料生产,增强就业机会和务工收入。

(二)加大整村推进力度,实现整村脱贫目标。

过去,我们在扶贫工作上很少进行“全身检查”,存在“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那种“撒胡椒粉”式的扶贫投入方式治标不治本,收效不明显,一些地方确实是花了冤枉钱,走了弯路。实践证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是符合我县实际的一项最有效的扶贫开发方式。“十一五”期间,要坚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模式,通过五年的努力,实施286个自然村的整村推进扶贫,使极端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越过温饱线,基本解决特困户住茅草房、杈杈房问题和人畜饮水困难,全面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难和贫困群众看病难问题,基本实现村村通简易公路和村寨内道路硬化,真正做到扶持一个村、脱贫一个村、发展一个村、稳定致富一个村。

(三)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贫困农户综合素质。

劳动者素质低,缺乏脱贫致富技能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训农民,让务农的掌握农业技术、务工的掌握相关技能,改变在家务农不懂农业科技、外出务工没有技能的普遍现状,使贫困山区农民逐步从“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十一五”期间,全县要完成贫困山区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2.5万人,通过培训,使每个受训人员掌握1—2项劳动技能。要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对口培训,增加培训投入,扩大培训规模,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要加强与输入地相关部门和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拓宽就业渠道,搞好维权服务。鼓励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快速有效的沟通渠道,搭建好劳资双方的互动平台,不断提高劳务人员输出的数量和质量,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劳动力转移机制。

(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

村容村貌整治是贫困山区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好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县要基本解决贫困群众住茅草房、杈杈房的问题,同时配套建设人畜饮水、沼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五)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要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针对贫困地区农民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就医难、上学难、看电视听广播难的实际,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集中力量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制定项目计划、安排资金投入时,要向基础设施最薄弱的贫困村倾斜,做到最贫困的地方优先安排项目、优先投入资金、优先解决问题。要加快贫困山区的公共事业发展,加大财政的公共投入,扩大覆盖范围。强化“两基”巩固措施,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逐步建立健全贫困山区卫生医疗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改变缺医少药的现象。要努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乡村文化站(室)建设,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户”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要完成“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必须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进一步巩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成果,继续扎实推进“云岭先锋”工程的实施,抓好以创建“五好”村党支部和“六好”乡镇党委为主要内容的“三级联创”活动。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党员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软弱涣散、作风不实等问题,增强党在农村基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真正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完善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实现新跨越

要完成“十一五”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事关大局,责任重大。能否打好这场硬仗,是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检验。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扶贫开发工作上来,精心组织,创新机制,完善措施,强化督查,狠抓各项扶贫开发措施的落实,确保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实现新的跨越,取得更大的成绩。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按照“县负总责、乡(镇)抓实施、村组抓落实”的要求,落实党政一把手负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严格实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继续将扶贫开发作为“争先创优”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党委、政府扶贫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

(二)整合资金,保障投入。

要创新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和整合扶贫开发资金投入,在集中财力上下功夫。各乡镇、各部门要树立大扶贫观念和扶贫开发“一盘棋”的思想,按照“统筹安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把发改、交通、农业、水利、电力、教育、扶贫、林业、卫生、农综开发等各级各类涉农资金尽量整合起来,集中用于扶贫开发。

(三)强化督查,提高效率。

严格实行扶贫开发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公平、透明的奖惩制度。对提前实现脱贫目标的乡(镇)、村,原定扶贫期限内的扶持政策不变;对扶贫开发多年不见成效的乡(镇)、村,要给予通报批评,采取适当措施加以改进。要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加强和完善对新时期新阶段的贫困统计检测,认真采集、分析和处理相关信息,为党委、政府制定扶贫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和审计监督,促进扶贫开发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统筹兼顾,重点突破。

扶贫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工作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搞平均主义。要明确工作方向,瞄准扶持对象和重点区域,对症下药,重点突破。瞄准最贫困的自然村和贫困农户,把高寒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作为重点区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准确界定贫困户,摸清家底,搞清情况,建档立卡,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将扶贫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重点村、贫困户。对脱贫条件较好的贫困山区,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扶持规划,采取针对性措施,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和农民增收机制,巩固扶贫成果。

(五)广泛动员,形成合力。

社会参与扶贫是扶贫开发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要认真借鉴镇雄“百千万帮扶工程”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县实际制定“百千万帮扶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要扩大帮扶范围,完善挂钩帮扶制度。一是实行部门定点挂钩帮扶。目前,省委、省政府在省统计局、省保监局、昆医附一院、红云集团挂钩我县的基础上,又安排了云南物流集团公司和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挂钩帮扶我们*,这给我们带来了更好的机遇。市委、市政府调整了市直17个单位挂钩帮扶我县17个贫困村,我县也安排了109个单位对100个贫困村实行定点挂钩帮扶。要进一步明确省、市、县挂钩部门的挂钩点,对县级一些新成立、原来没有确定挂钩点的部门,要尽快确定挂钩点。二确了县处级领导干部挂钩的乡村,要将扶贫工作与其他挂钩工作同思考、同协调、同检查、同落实。三是实行干部职工结对帮扶。经县委研究,决定对我县的结对帮扶工作作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县、乡财政供养的在编人员(含差额拨款单位)和中央、省、市属驻巧单位干部职工全部纳入包扶范围。处级干部每人包扶2户,科级及一般干部职工每人包扶1户,差额拨款单位职工2人包扶1户。结对帮扶贫困户主要以资金帮扶为主,户均每年投入不少于200元,再辅之以其他扶贫措施。

第二,要明确工作思路,强化挂钩帮扶措施。我县统一采取“三定四有”的工作思路,使“百千万帮扶工程”思路更清晰、措施更具体、落实更有力。“三定”即:一是定思路。就是驻村扶贫工作组、挂钩单位、包扶干部职工进驻特困村、贫困村和包扶户后,围绕“百千万帮扶工程”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通过调查研究,对村情、户情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找准优势和劣势所在,找准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帮助特困村、贫困村和包扶户制定脱贫思路。二是定规划。就是驻村扶贫工作组、挂钩单位、包扶干部职工要坚持讲实际、求实效和因村制宜、因户施策的原则,以实事求是、科学可行为基础,以增强“造血”功能、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充分利用各种扶贫资源,捆绑各类项目资金,制定特困村、贫困村和包扶户“十一五”扶贫规划和当年扶贫工作计划,并保证其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三是定承诺。就是全县帮扶干部职工坚持动真情、真扶贫,向贫困户作出帮扶承诺,并签订承诺书,确保帮扶目标的实现。“四有”:一是有保证。就是特困村、贫困村和包扶户要向包扶单位和干部职工签订保证书,调动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实现由政府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加快推进帮扶目标的实现。二是有标志。就是驻村扶贫工作组、挂钩单位、包扶干部职工要制作帮扶单位(人)的名称、措施、目标和时限等标志牌,让帮扶工作始终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让帮扶干部职工明确责任,增强信心,既增强包扶干部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又同时给双方加压,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三是有实事。就是驻村扶贫工作组、挂钩单位、包扶干部职工要结合部门职能、自身工作实际和所在村及包扶户的需要,在农村人畜饮水、能源建设、农业生产、贫困家庭子女上学等方面,倾斜项目资金,予以重点支持,想方设法为贫困村及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办若干实事。四是有考核。就是年初各有关单位要将驻村工作组、挂钩扶贫、包扶干部的扶贫计划以一定形式进行公示,同时报扶贫办汇总后在电视台进行公示,公开接受监督。年终由县委政府组织进行检查,并将部门执行情况列入争先创优考核,将个人工作情况作为干部年终考核、提拔使用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同志们,做好“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再接再厉,艰苦奋斗,狠抓落实,为尽快解决我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