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蚕桑产业快速发展会上讲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同志们:
蚕桑生产工作会议是县委、政府决定召开的又一个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年蚕桑生产,兑现*年度生产目标责任奖惩,安排部署*年的蚕桑生产工作,进一步总结经验,找准差距,统一思想,加大力度,乘势而上,全面推进我县蚕桑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年蚕桑生产回眸
*年的蚕桑生产,县委、政府坚持支柱产业培育不动摇,工作力度不减弱,通过全县各级各部门、龙头企业以及广大蚕农的苦干实干,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影响,各项生产指标均保持连续增长势头,实现了“十一五”蚕桑产业发展的“开门红”,为实现“十一五”蚕桑产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主要体现在“一推进、两改善、三有力、四突破、四增长”。
一推进。即栽桑规模化快速推进。*年全县新植桑园2.99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20%,同比增长60.8%;建成千亩连片县级样板3个,县级千亩连片样板累计已达10个,面积1.2万亩,实存桑园7万余亩,投产桑园面积近5万亩,桑园面积是“十五”初期的5倍,产业化、规模化基本形成。
两改善
一是桑园管理进一步改善。蚕农关注桑园增收的意识明显增强,桑园的管理和投入力度逐步加强,以冬管春嫁、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为重点的田间管理明显进步,冬管春嫁覆盖面达95%以上,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是历年来最好的一年,桑园套种高杆作物的习惯基本扭转,量桑养蚕的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二是养蚕基础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多渠道筹资,县乡分级扶持,公司负责技术把关,提高了小蚕共育室的技术标准,继续加大了蚕房建设力度,全县有600余间小蚕共育室按新标准基本改造完善,县级扶持新建大蚕房1076间,乡级扶持改造大蚕房1520间,养蚕硬件基础条件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提高,有效打牢了今年大小蚕饲养的基础。
三有力
一是政策引导有力。县委、政府进一步强化做大做强蚕桑支柱产业的政策措施,在充分调研、审势茧丝市场、注重毗邻协调的基础上,县政府年初伊始就下发蚕桑生产文件,及时确定了生产目标、生产措施和政策措施,保障了蚕桑生产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每季蚕茧收购前,县政府又及时出台了指导收购的文件,维护了收购秩序,兼顾了桑农和公司的利益,调动了干部群众和公司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有效维护了产业发展的正常秩序,促进了蚕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工作扎实有力。县四家班子领导带头,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年初确立的目标任务,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在生产、收购的重要环节,都组成相应专门工作力量,深入一线发动群众搞好生产,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普遍高涨。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保障了茧丝市场秩序的平稳、正常,确保了第一车间建设全面推进。一年来,工商部门共立案查处违法违规擅自收购蚕茧的案件3件。突出产业化经营理念,在县委、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龙头企业着眼长远,在进一步加强员工生产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大投入,强化第二车间建设,蚕业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加强。去年年底以来,投资200余万元,先后对6个站点进行了较大改造,服务蚕农的网络进一步健全,基本满足了蚕桑生产的需要;筹资3000万元,启动了丝绸工业园区建设,使年处理鲜茧1500吨的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到3000吨,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产、加、销一条龙的机制进一步充满活力。
三是科技措施推广有力。县科技部门、热开办、公司与乡镇密切配合,多形式、多渠道培训实用技术,覆盖面达100%。继续加大外聘技术人员的力度,充实生产一线科技队伍力量,跟踪指导服务机制不断强化,蚕农科技增收意识普遍增强、生产技能进一步提高,蚕桑生产的科技含量明显上升。坚持推广实用技术,新增小蚕共育、大蚕房硬件技术规范标准,普及率已达40%。大力推广优良簇具,普遍扭转了蚕农落后的生产方式,蚕农养蚕环境逐渐优化,养蚕成功率稳步提高。采取点面结合,示范带动为突破口,新建蚕桑科技示范园5个,累计建成7个,覆盖蚕农700余户,按统一培植丰产桑园、统一养蚕基础改善标准、统一与大蚕户互帮互助、统一规范养蚕技术的“四统一”措施,使园区内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效果显著。年平均最高单产的示范园达49.8公斤,最低的45.8公斤,单产比大面平均水平高出8公斤以上,平均单张收入比大面高216元。科技措施的不断强化,加快了科技兴桑的进程,科技增产增收的效益越来越明显,势头越来越强劲。
四突破
一是产业规模化取得新突破。全县实存桑园7万余亩,栽桑养蚕农户已发展到1.2万户。今年,在遭受严重干旱和病虫害影响的情况下,仍然实现养蚕2.97万张,收购鲜茧1215吨,同比分别增长16.8%和15.8%。鲜茧规模从“九五”以来的几千担徘徊,达到2.4万余担,蚕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单张产茧有新突破。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措施推广和科技培训力度,全县养蚕平均单产,继去年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单张产茧37.9公斤,比2005年净增2.5公斤,同比增长7%。
三是茧丝质量和营销取得历史性突破。龙头企业通过强化员工生产技能培训、加强内部管理和更新改造设备,抓住市场机遇,积极有效营销,生产的生丝品质大多数达到了出口标准,质量稳定提高,增强了市场竞争力,首次实现了生丝对国外的出口,创外汇34万美元,开创了我县农产品出口创汇的先例。
四是规范养蚕管理取得新突破。围绕小蚕共育为中心的生产管理,探索创新养蚕规范统一的路子,推行大小蚕房新建和改造新标准,严格实行一张小蚕四盒育,共育设施基本配齐,建立了考核机制,加强了小蚕共育管理,共育质量明显提高。切实加强大蚕饲养管理,消毒防病和利用优良簇具覆盖率达95%以上,饲养管理水平普遍提高。
四增长
一是农民售茧收入大幅度增长。全县鲜茧收购均价实现17.56元,同比增长25.6%;农民售茧收入达1921万元,同比增长55.3%;养蚕农户户均收入达1600元,同比增长23.1%;收入上5000元的农户1014户,上万元的达62户,比上年增加47户,单户养蚕收入最高的达2.92万元。蚕桑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呈现出广阔的前景。
二是生丝产量实现了新增长。*年预计企业生产生丝170吨,同比增长41.2%。
三是工业产值实现了新的增长。*年企业预计实现工业产值4000万元,同比增长33.3%。
四是上缴税费有了较大的增长。*年企业预计实现税收350万元,同比下降9%;提取生产扶持费153.7万元,同比增长113%。
我县蚕桑产业的不断快速发展,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和支持,也得到了省内外一些市、县的关注,先后到我县参观考察,给我县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做大做强蚕桑支柱产业已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共识,各级各部门和龙头企业广大干部职工以及桑区群众努力拼搏,持之以恒加快发展,加之生丝市场行情看好,使我县蚕桑产业的发展充满了活力和动力。有利的内外部环境和较好的市场机遇,加快了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进程,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在此,我谨代表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家班子和县蚕桑生产领导组,向战斗在蚕桑生产一线的干部职工、生产技术人员表示忠心的感谢!向辛勤劳作的广大蚕农表示亲切的问候!
回顾去年的工作,成绩令人振奋,展望未来,加快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纵向看,我们的发展速度确实令人自豪和振奋,无庸置疑。横向比,我们与省内外蚕桑产业发达地区存在许多差距,尤其是与我县毗邻、全国茧丝行业名声响亮、四川省蚕桑第一大县的宁南县相比,无论是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都有较大的差距。一是产业规模总量不足,支撑工业反哺农业、以桑养桑、抗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尚有较大的差距。我县今年的鲜茧产量和桑园规模,基本达到了宁南县九十年代初的水平,再通过5年左右的精心培植,鲜茧产量有望突破3000吨以上,相当于宁南现有规模的一半。目前,由于产业规模总量不足,龙头企业尚处于扩大再生产的关键时期,反哺农业、以桑养桑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兼顾一、二车间协调发展还存在一些矛盾。总体上来看,规模还不够大,竞争实力也不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相当弱,做大做强蚕桑产业的任务还十分紧迫而艰巨。二是产业发展的认识不尽统一,发展不平衡依然突出。行政+公司+农户的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在统一认识上还有差距,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观念。一些乡镇在发展蚕桑支柱产业上,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工作力度、责任意识、努力程度都存在不少差距,产业发展的步子慢,乡镇与乡镇之间差距越拉越大。就今年的情况来看,鲜茧量最大的600多吨,中间水平的只有50多吨,最少的才20吨;单产最高的48.8公斤,最低的才31.8公斤。各乡镇加快产业培育肩负的担子还相当繁重。三是产业科技含量低,生产、管理、网络体系、技术指导、科技推广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受投入不足的制约,综合技术的覆盖存在不少困难,科技兴桑措施仍然是渐进式推进。近几年我县栽桑面积不少,但农户传统粗放式生产观念浓厚,桑园培植的投入力度和管理力度不够,加之干旱的影响导致栽桑保存率偏低,桑园投产延缓,甚至一些桑园长期不能投产,形成资源闲置和浪费,这是当前栽桑规模与实际养蚕量反差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我县振兴蚕桑支柱产业的时间短,快速发展是2002年以来才有突破性的进展,产业推进中,存在缺科技知识,缺生产管理的现象还十分突出,抓产业的主体队伍、懂技术、会管理的人员少,深入农户辅导生产技术的力量不足,技术服务时紧时松。以小蚕共育室为中心的生产体系尚不健全,各桑区的运作参差不齐,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运作管理模式,公司与基地、与蚕农依靠签定合同确立权力和义务,基本上还没有建立起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服务体系,联系还不够紧密,生产科技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和规范,支撑科技兴桑的力量缺乏,直接影响到蚕桑产业的提质增效,亟待改进和提高。四是产业的基础薄弱。受投入不足的影响,桑园水利化程度低,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没有根本改善,导致桑园利用率低。一部分蚕农根本没有专用蚕房,一些小蚕共育室十分简易,严重削弱了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基础和养蚕效益。
尽管我县的蚕桑产业发展有诸多困难,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齐心协力,苦干实干,在困难中探索,在探索中求发展,是完全能够做大做强*的蚕桑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骨干支柱产业。目前,我县的蚕桑产业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乘势而上的时机日趋成熟,加快发展的机遇较好。一是具有发展的潜在优势。现有的规模,大体上与宁南90年代初相当,宁南花了十多年做到1500吨的产茧规模,我县如果养蚕条件、科技投入以及蚕农饲养技术跟得上,单产能够达到45公斤以上,以今年的养蚕张数基本可达1500吨,做到现有这个规模,我们只用了6年左右的时间,充分说明近几年发展的机制是对路的,发展的进度是快速的。可以说,产业化已初具一定规模,规模效益不断凸现出来,以我们目前的栽桑总量,5年左右有80%的桑园丰产,鲜茧产量完全有可能实现3000吨的目标,潜力较大。“十一五”期间,要充分挖掘区域发展空间的潜力,在新植桑园5万亩左右,使我县的桑园面积达到12万亩以上,存活桑园突破10万亩,真正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将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绿色经济强县、推动工业化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是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县的蚕桑产业近几年都得到了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心,被列为特色支柱产业,退耕还林、科技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纳入省、市的重点扶持。上级的支持,迎来了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的有利时机。随着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深入,西部地区的蚕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给我县做大做强蚕桑产业提供了难得的黄金发展时期。机遇稍纵即逝,我们必需狠抓机遇,趁势而谋,使蚕桑产业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壮大,形成省内外都有影响,具有较强实力的产业竞争格局,以规模求生存、求发展,增强抗风险的能力,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三是具有较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空间。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工业反哺农业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大,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促进科技兴桑、提高产业效益的环境将更加优化,越来越有利于调动乡村和蚕农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近几年,茧丝市场一直保持较好的水平,蚕农收入一年比一年增长,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竞争实力越来越强,全县基本建立了一个和谐、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格局,有利于今后蚕桑产业的稳定向前发展。
二、围绕目标,打牢基础,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全力抓好*年的蚕桑生产
*年是实施蚕桑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重要的一年,要按照“围绕一个目标,夯实两大基础,完善三项机制,抓好六项工作”的工作思路,抓住机遇,克服困难,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促进蚕桑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围绕一个目标。即围绕做大做强蚕桑产业这一目标。
*年的具体目标任务是:栽桑1.5万亩(其中样板桑3000亩),新建专用蚕房1200间,养蚕3.8万张,产鲜茧1330吨,农民养蚕收入2300万元以上。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公司要围绕以上目标,精心组织,合理布局,扎实工作,确保生产目标的圆满完成。
夯实两大基础
一是夯实桑园基础。桑园是蚕桑产业最首要的资源基础。近几年,我们虽然栽了不少桑,客观地看,投产桑园不多,丰产桑园更少,各级各部门和公司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在栽桑成功率和发动群众管好桑园上下功夫,一手抓好新植桑园的成活率,做到栽一片,成功一片。一手抓好桑园的管理。在做好冬管春嫁的同时,各乡镇、公司要把工作做深做细,广泛动员群众加强桑园的田间管理,扭转种“懒庄稼”和套高杆作物的不良习惯,引导农户对自家桑园搞好施肥、除草,有条件的要加强灌溉,提高桑园的利用率和缩短投产周期。特别是爆发桑粉虱的重灾区,各有关部门、乡镇和公司要密切配合,采取人工的、药物的、诱杀等多种办法和措施,组织专门工作组,从冬管入手,组织农户清理桑园和周边环境,力争做到干净彻底,奠定防治的基础。春季养蚕前开始,要建立分片包干防治的责任制,搞好四季桑园的防治工作,坚决遏制住桑粉虱的危害,提高桑园的产叶量,增加养蚕量和经济收入。
二是夯实养蚕基础。我县的养蚕基础仍然薄弱,小蚕共育室、大蚕房的数量和技术装备滞后。热开办、公司、乡镇要把小蚕共育室、大蚕房的建设作为蚕农增收、提高鲜茧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环节来抓,按要求、按标准加快蚕房建设的进度,最大限度满足饲养需要,有效夯实养蚕基础,提高养蚕成功率。
完善三项机制
一是完善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公司要树立长远的战略意识,把第一车间作为重点来投入,逐步建立完善稳定的工业反哺农业机制,扩大基地规模,加快科技兴桑进程。第一,继续按季提取生产扶持费专项用于蚕桑生产的投入。*年公司除茧站建设外,不再从利润中直接投入蚕桑生产,调整为增加提取生产扶持的资金额度,每吨鲜茧提取2400元,缴入财政专户,由县政府统一投入栽桑、蚕房、经营秩序维护、生产奖励。强化乡村抓产业的责任和调动生产积极性,通过调整投入机制,加快第一车间的建设。第二,继续实行鲜茧最低保护价和毗邻地区茧价协调机制,让蚕农吃下“定心丸”,兼顾“双赢”,营造公司+农户运行机制的良好氛围。第三,要正确理解现有产业规模下的反哺机制,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共同创优蚕桑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通过合理的机制调整,既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增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又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农民栽桑养蚕长期的根本利益,推动做大做强蚕桑支柱产业的发展。
二是完善约束激励机制。在借鉴外地经验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县委、政府对*年的蚕桑生产的激励约束机制作了相应调整,取消生产扶持费的返还,不再实行县直部门挂钩的责任制。约束机制方面:第一,实行责任考核制。继续将乡镇抓蚕桑生产的责任纳入县委“争先创优”考核。第二,实行蚕桑生产目标责任人责任金制。县蚕桑生产领导组成员和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管副乡镇长各交责任金1000元,完不成考核任务的,责任金不予返还。第三,实行栽桑目标责任追究制。年终经县人民政府组织验收,乡镇完不成栽桑任务的,每差1亩样板桑,扣取乡镇财政预算经费300元,同时,罚公司300元,公司所交保证金不再退还;每差1亩大面桑,扣取乡镇财政预算经费200元;所扣资金由县政府统筹划为全县蚕桑产业的发展资金。样板桑任务完不成的,由公司和乡镇在2008年内自行投资完成。第四,实行分季考核制。经分季考核,全年分值低于90分以下的乡镇,每下降1分,从乡镇财政预算经费中扣取500元;全县全年平均分值低于90分的,罚公司10000元。扣罚的资金列为蚕桑产业的发展资金。第五,实行鲜茧产量考核制。未完成鲜茧产量考核任务的乡镇,不再退还责任金,鲜茧产量每差1吨,由县财政从乡镇的财政预算经费中扣减1000元,所扣资金列为蚕桑产业的发展资金。第六,实行单产底线考核制。全年鲜茧平均单产低于35公斤的乡镇,从乡镇财政预算经费中扣减5000元。所扣资金,列为蚕桑产业的发展资金。第七,实行基地村达标责任追究制。未完成*年达标基地村建设任务的乡镇(含*年验收未达标基地村),从乡镇财政预算经费中每村扣减2000元,所扣资金,列为蚕桑产业的发展资金。激励机制方面:第一,设立目标责任人奖励。完成或超额完成县下达鲜茧考核任务的乡镇,退还目标责任人责任金,年产鲜茧200吨以上的,按交纳责任金的3倍奖励乡镇目标责任人;年产鲜茧50吨以上的,奖励2.5倍,50吨以下的奖励2倍。第二,设立样板桑奖励。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的,按照下达的栽桑任务数,每亩奖励乡镇12.5元,奖公司12.5元。第三,设立产茧考核奖励。完成县下达鲜茧考核任务的乡镇每吨奖励280元;超考核任务的,超额部份每吨奖励380元。产茧考核奖励中,乡镇占35%,村级占30%,村民小组占35%,对村组的奖励部分,由各乡镇制定具体考核政策兑现。第四,设立发展速度奖励。鲜茧产量比上年增幅达40%以上的,奖励乡镇5000元;增幅达60%以上的,奖励乡镇10000元。第五,设立单产奖励。对年产鲜茧50吨以上,且单张产茧在38公斤以上的乡镇前三名,实行单产突破奖励,第一名奖励2万元,第二名奖励1.5万元,第三名奖励1万元。第六,设立基地村建设奖励。完成基地村建设任务的(*年验收未达标基地村除外),每达标验收合格一个村,奖励乡镇2000元,奖励村民委员会2000元。第七,设立分季考核奖励。全年分值达90分以上的乡镇,每上升1分,奖励500元;全县全年平均分值达90分以上,奖励公司10000元。第八,设立村级集体奖励。年产鲜茧50—79吨的,奖励1000元;80—99吨的,奖励2000元;100吨以上的奖励3000元。第九,设立村民小组奖励。年产鲜茧10—14吨的,奖励500元;15—19吨的,奖励800元;20—24吨的,奖励1000元;25—29吨的,奖励1200元;30吨以上的,奖励1500元。第十,设立大户奖。售茧收入达20000元以上的奖励1000元;15000元以上的奖励500元。
三是完善补助性政策机制。针对当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蚕农栽桑存在实际困难以及生产一线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县政府统筹公司提取生产扶持费,加大生产投入,采取补助性的政策,调动生产积极性。第一,实行苗木和样板桑补助。农户大面栽桑苗木无偿供给,对育苗户,提供合格桑苗,每株补助0.03元;列为好田好地样板桑,经规划审批,由公司组织实施为主,乡镇配合,热开办参与规划,负责检查验收,公司向政府交纳保障金10万元,验收合格,在生产扶持中核苗木款、桑种款、补助款、黄豆种款共80.4万元,由公司制定具体的样板桑补助办法。第二,实行蚕房和共育室建设补助。农户修建专用大蚕房和小蚕共育室,按审批程序,由国土部门批准使用建房占地面积35平方米,只收取办证工本费,农户套用建蚕房指标改变用途的,国土部门依法严厉重处。经审批,农户按标准在县下达指标内新建专用蚕房和小蚕共育室,经验收合格的,属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覆盖的,按项目补助政策进行补助。不是农开项目覆盖的,每间由县政府补助500元;纳入小蚕共育室规范改造达到验收标准的,由县政府补助500元。第三,充实生产一线科技服务力量。鲜茧产量达到5吨以上的村,由公司每村配一名村级蚕桑辅导员。
抓好六项工作
一是抓好新栽桑和桑园管理,坚决打牢产业的资源基础,扩大养蚕量。县热开办要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好新栽桑面积的落实;林业部门要加强苗木的检疫和把好苗木质量关,组织好苗木的调运工作;在大面桑的种植上,白糖蔗区要坚持埂桑、四旁桑为主,不是白糖蔗区的,必须选择连片地块栽桑为主,确保成活率达80%以上。在8月底前必须全部移栽结束。样板桑,必须选择地力、水源较好的旱地或水田,按照集中连片(不少于30亩)、规划到户、丈量到地块、勾画成图、统一规格(“5215套种黄豆”)的原则种植。公司要切实制定好补助政策,热开办要监督到位,制定栽桑具体验收标准,督促乡镇和公司按质按量完成。乡镇和公司精心组织,充分发动群众,在3月中旬前必须完成地块丈量并规划落实到户,绘制成图,固定栽桑区域、地块和栽桑农户,上报县蚕桑生产领导组审批,确保在6月底以前高质量、规范化移栽。在抓好新植桑园培植的同时,公司要集中技术力量,与乡镇紧密配合,搞好今冬明春的冬管春嫁工作,最大限度提高桑园利用率。各乡镇要积极组织工作力量,引导农户加强投产桑园的管理,改变粗放式经营管理的观念,增加必要的生产投入,搞好田间灌溉、施肥、田间卫生以及病虫害的预防、监测,提高桑叶产量,多养蚕多受益,不断把桑园的培植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是抓好基础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水利部门要围绕蚕桑支柱产业发展的全局,加强对栽桑区域水利设施的规划,积极创造条件,提高桑区的水利化程度,增加灌溉面积,促进桑园的投产和丰产。县信用联社要加大对蚕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筹措一定数量的蚕房贷款,缓解农户筹资困难,推动蚕桑生产的协调发展。国土管理部门要加强专用蚕房建设的审批和管理,支持蚕农加快蚕房建设进程。各乡镇要严格把好新建和改造蚕房的标准尺度,规范小蚕共育室和大蚕房建设,确保规划一间,审批一间,建成一间,验收合格一间,帮助农户真正改善养蚕条件,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是抓好养蚕管理,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各乡镇、公司要紧密配合,引导蚕农不断提高养蚕管理的水平。突出小蚕共育户管理,完善以小蚕共育为中心的生产管理体制,全面推行大蚕户供给小蚕共育户鲜嫩桑叶的互助合作机制,提高共育质量,带动大蚕户增产增收。依托共育室的合理规划和不断规范,处理好单产和总产的关系,做到既有量的增长,也有质的提升。养蚕期间,各乡镇和公司要及时组织专门的工作力量,切实加强对蚕农订种、消毒防病等日常管理工作的指导,真正做到量桑养蚕和消毒彻底,提高养蚕成功率,务必实现确保37公斤,力争40公斤的单产目标,确保养蚕单产和总产实现双丰收。
四是抓好科技措施的落实,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县热开办和各乡镇要认真总结科技示范园建设的经验,巩固好已创办园区的成果,进一步探索大面推广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年,要在东坪的老街村、茂租的拖姑村和白鹤滩镇的野鸭村,启动建设3个科技示范园,扩大科技示范带动面。公司要充分发挥技术服务和科技推广的主力军作用,采取专题培训、分户培训等多种手段,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的力度,通过栽桑养蚕科技知识的普及,不断增强蚕农的科技意识,树立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思想,普遍提高蚕桑生产水平。公司要健全生产技术指导考核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技术指导的力度,把冬管春嫁、修枝整形、蚕房建设、养蚕管理、蚕药、优良簇具等适用技术和生产要领,落实到生产第一线,落实到一家一户,提高蚕农生产技能,依靠科技提质增效。公司要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聘请外县的技术人才,吸收外地先进生产技术,促进蚕桑生产的科技进步;选配的村级辅导员在3月底前全部就位,解决好生产一线技术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
五是抓好第二车间建设,发展壮大龙头实力。各级各部门要积极为公司排忧解难,提供优质服务,为公司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公司要一手抓第一车间建设,一手加强第二车间的管理,充分挖掘丝绸工业园区的潜能,加大员工生产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生丝质量,研发附属产品,增加附加值。在生产扶持费提取幅度增大的情况下,要切实加强成本控制,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注重营销策略,拓宽销售渠道,最大限度增加效益,进一步增强龙头的带动实力,推动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要采取县内原料为主、主动出击向县外采购为辅的办法,不断满足生丝生产的需要,减少设备的闲置,努力实现工业产值突破6000万元,出口创汇突破100万美元,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为地方经济增长贡献力量。
六是抓好茧丝流通市场管理,维护蚕茧收购秩序的平稳、正常。公司要继续加大与农户的订单合同签订,进一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断规范公司+农户的良性互动机制。不折不扣执行好收购政策,提高收购服务质量,禁止收购打白条,确保收购平稳、正常,让蚕农满意,进一步调动蚕农的生产积极性。鲜茧收购具有合法资格的,我县境内只有昭通市长江丝绸公司一家,县热开办要加强收购工作的协调,各乡镇、工商、公安、交通、农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严格执行茧丝流通管理的政策和法律法规,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动员蚕农积极交售鲜茧到公司各站点,禁止蚕农擅自烘茧销售,禁止鲜茧外流,严厉打击非法经营活动,对茧贩子抢购鲜茧的,一律没收,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从严处罚,没收的鲜茧由公司按质论价评定,由公司按价值总额上交县财政专户,属工商部门查获的,全额安排给工商部门;属乡镇查获的,全额安排给乡镇,联合工作查获的各占50%。通过依法做好茧丝流通市场的管理,营造良好的经营秩序,有效避免市场混乱导致茧价波动,影响广大养蚕农户长期的根本利益,确保蚕桑产业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同志们,*年的蚕桑生产,目标已明确,政策已出台,关键在于抓好落实。让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持之以恒,苦干实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加快蚕桑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