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检察院培训班讲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同志们: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建设新农村热潮,电视上差不多天天出现建设新农村的画面,报纸上几乎期期有新农村建设的报道,广播上时时有新农村建设的声音。作为机关工作人员,我们有必要了解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才能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共同探讨,取得共识。我先谈几点个人意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支农力度之大前所少有。围绕农民增收这条红线,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直接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4年中央1号文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核心,使农民直接受惠451亿元;*5年1号文件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抓住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使农民减轻负担700多亿元,河南省也是从这一年全面取消农业税;*6年1号文件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则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此后的*7年1号文件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题,直接指明新农村建设的方向;而*8年1号文件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题,再次把新农村建设摆上了突出位置。中央连续5年出台的一号文件,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重视把农村的事情办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如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村生态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二元结构明显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乡化过程中,必须深刻汲取国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近些年来,尽管我们做了很大努力,但长期形成的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有些方面还在加剧。如果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不能摆脱落后面貌,我国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把农业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目前不少城市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农村却还有一些地方通不了路、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喝不上干净水。如果农村问题解决不好,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变,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我们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扩大国内需求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集中着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消费环境,大大释放消费潜力,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激活农村的巨大需求,不仅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应对之策,更是保持国民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长久之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当前,农村总体是稳定的,干群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承包和农民工工资拖欠等引发的纠纷屡屡发生,有的甚至引发群众性事件和恶性事件,影响了一些地方的社会稳定。相当数量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技术水平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些农民生存压力大、待遇不公平、心理不平衡,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加大力度,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发展,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就我们三门峡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着许多有利的条件和十分难得的机遇。第一,我市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7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1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9.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万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33元,我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条件,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第二,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力度逐步加大。中央又连续5年出台了指导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支持“三农”的重大措施,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第三,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广大农民盼望加快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支持农村发展,社会各界关心农村发展,共同构成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第四,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近些年来,国家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支持力度,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开始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同时,一些地方大胆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我们要充分认识和紧紧抓住有利机遇,扎实、全面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领导高度重视
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后,市委、市政府及时进行了学习传达和贯彻。李文慧书记、杨树平市长都对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安排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市里每年召开一次农村工作会议,并多次召开新农村建设协调会、座谈会、现场会,尤其是今年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前所未有,李文慧书记、杨树平市长亲自到会,并详细安排部署了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涉农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经常深入基层,围绕农村经济发展、村镇建设、基础设施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多方听取意见,进一步摸清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市委、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市、区)、乡镇和示范村也都成立了相应机构,明确专人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07年,市里建立了市、县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联系点制度,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分别联系1个试点村,指导协调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今年,又制定了分类推进新农村领导抓点带面实施方案和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人负责三个示范点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建立了由分管农业副市长为召集人的市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市发改委、财政局等8个单位分别负责8个县市区(包括开发区和西工业园区)的督导工作。
(二)广泛进行宣传发动
为大力宣传我市新农村建设,李文慧书记专门在《三门峡日报》上发表了《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署名文章。三门峡日报、三门峡电视台、市教育电视台、黄河农网都开辟了专题栏目,市农业局与市电视台联合制作新农村建设专题片81期,在黄金时段播放,全面宣传报道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情况以及外地取得的成功经验。宣传部门邀请中央和省内外30多家媒体多次组织开展大型新闻采访活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及我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主要任务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全面报道。河南卫视、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农民日报、河南日报、中国新闻社等都对我市新农村建设进行了采访报道。
(三)深入调查研究
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把本地的情况搞清楚,然后才能决定怎么干。农业部门对六县(市、区)47个乡镇(办事处)、405个建制村的经济发展、公共设施、村主导产业、农民收入、农村公益事业等情况展开调研,重点对310国道沿线5公里内的370个行政村进行了详细的摸底调查,多方听取意见,进一步摸清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为学习外地先进经验,06年年初,我就带着农业局的几位业务骨干到浙江、江西等地去考察新农村建设,浙江和江西确实是搞得好,群众积极性都非常高,现在,村里经济发展了,村容村貌变化也非常大,广大农民非常高兴,此后我们又去濮阳、荥阳、栾川等地参观学习。两年来,省市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考察调研新农村建设,他们都充分肯定了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对我们注重实效,不做表面文章,着力解决农民最迫切的生产生活问题给于了高度评价。
(四)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在调查研究、吸取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制定了《三门峡市*6-2020年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六有、六通、六化、四好、四确保”的建设目标。“六有”就是村有支柱产业、文化大院、卫生室、学校、体育设施,户有致富项目;“六通”就是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通宽带;“六化”就是道路硬化、水源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养殖小区化(或户建沼气池);“四好”就是班子好、制度好、风气好、规划好;“四确保”就是确保农村人人参加医保、适龄儿童人人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困难群体人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青壮年人人具备科技致富本领。今年,又制定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和《*8-2010年分类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把全市1364个行政村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划分为69个一类村、729个二类村和566个三类村,明确了年度推进的村庄,提出从乡村道路、农村饮水、农村沼气、垃圾污水治理等9个方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全市1/3的村年底前按要求完成建设任务。各县(市、区)和市直各有关部门结合各自实际,都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同时,市县财政拨出专项资金270万元,组织编制村庄局规划,截至07年底,全市已有85个村完成了布局规划。
(五)努力抓好试点
06年初,根据各地申报情况,市里选择了经济基础好、领导班子强、群众支持率高的20个村作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0个村作为县级示范村,每个乡镇再抓2个试点村。市财政局、农业局、交通局等20个部门分别作为市级示范村的联系单位,30个县级示范村也都确定了县直联系单位。
20个市级示范村是:陕县辛店村、过村、原店村、石原村,灵宝东车村、后地村、北阳平村、河西村、上屯村,渑池涧北村、西关村、苏门村、崤店村,卢氏淤泥河村、东明村,湖滨崖底村、家王庄、上村,义马裴村、河口村。
30个县级示范村是:陕县的张汴村、温塘村、柳林村、观音堂村、西崖村,灵宝市的东关村、西水头、西岭村、寺河村、梁村、杨家村、阌东村、周家原、小河村,渑池的黄花村、仁村村、朝阳村、西庵头村、上涧村,卢氏县的三门村、庙台村、新坪村、柳树湾村,义马市的梁沟、郭庄、南河村、苗元村,湖滨区的野鹿村、寺庄村、黄底村。同时,每个乡镇再自行确定2个试点村。
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紧密联系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多次举办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示范村支部书记培训班、驻村工作人员培训班等,千方百计跑项目、争资金,办实事,办好事,支持新农村建设。市财政拨出*万元建设资金(每个市级示范村10万元),用于示范村的环境整治。市财政局帮助苏门村解决了500余人的饮水问题,硬化农户门前道路,并为村民安装了健身器材;市电力公司对东车村的用电线路进行改造,有效地改善了全村用电状况;市民政局共争取项目资金72万元,帮助村里硬化村内道路4.2公里,新建教室4间,改造空心村3.5亩,还进行了村容村貌整治;市河务移民局、水利局、扶贫办等单位也积极为帮扶村争取项目资金;农业、教育等部门也都结合自身业务,给帮扶村以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区检察院的帮扶的区级示范村磁钟乡寺庄村在大家的努力下,今年已投资12.5万余元,绿化村庄6000平方米、硬化文化活动广场960平方米、建连锁超市一个,同时,建成人畜饮水工程2处,进一步解决了全村的安全饮水问题。
通过努力,50个市县级示范村村村都有支柱产业,60%以上的农户有致富项目,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53元,比上年增长1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3.8%,全部实现通水、通电、通电话、通宽带和“村村通”公路,有3个国家级文明村、5个省级文明村、25个市级文明村,初步形成了6种不同的经济发展类型。一是以河西、苏门、原店为代表的示范村,立足当地基础条件,不断培育骨干工业群体,使工业企业与乡村融为一体、和谐发展,成为工业企业富村型示范村。二是以后地、崤店、淤泥河等为代表的示范村,充分发挥独特的优势,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拉长产业链条,实行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带动乡村协调发展,成为特色农业强村型示范村,我们的寺庄村也可以说是属于这种类型。三是以周家塬、庙台、苗元等为代表的示范村依托养殖业兴建沼气池,用沼渣、沼液发展种植业,节约了资源,美化了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成为生态家园建村型示范村。四是以新坪、河口等为代表的示范村,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农民经营为主体,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周边环境,提高人员素质,增强服务能力,通过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成为旅游产业兴村型示范村。五是以过村、淤泥河等为代表的示范村,以特色产业为依托,成立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化解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成为专合组织带村型示范村。六是以崖底、辛店、北阳平、西关等为代表的示范村,加快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和市场网络,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带乡村,实现了商贸发达、乡村繁荣,成为商贸流通活村型示范村。这些示范村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在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六)加强部门协作
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杨树平市长任组长,市直41个部门为成员单位,是三门峡涉及部门最多的领导小组。为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我们印发了《三门峡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方案》,明确了41个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与此同时,我们还制定了《三门峡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根据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确定了*6—*7年对各县(市、区)、市直各有关单位、市县级50个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的考核内容和标准,并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的责任目标之中。
通过前一阶段的努力,我市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发展健康,各项工作都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但是,今后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必须理清思路,明确重点,采取得力措施,全力搞好新农村建设。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我们三门峡建设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就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跻身中原崛起第一梯队的奋斗目标,坚持“多予、不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更加重视改善民生,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实施原则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二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四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五是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六是坚持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创新农村体制和机制。
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六个结合”:
1、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与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
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既要有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性,更要有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通过说服教育、广泛发动,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出的实惠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2、实现总体目标与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当前各地农村都有着许多农民极为关心、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包括求医问药、读书上学、技术咨询、农资购买、产品销售、畜禽防疫、庄稼治病、投资立项、致富选路,以及少有所育、老有所养、社会治安、灾害救助、红白理事、管理民主等等。要重视这些问题,区别轻重缓急,创造条件,予以抓紧解决。
3、“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
建设新农村,当然要考虑农村道路的畅通与硬化,房舍的建造与修缮,水、电、通讯、信息网线的铺设与完善,厨卫设施的改造与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要考虑环境的绿化与美化,污染的防范与治理等环境建设。这些是新农村必须具有的物质载体和设施基础。同时,我们更要重视农民素质的培养提升,家庭、邻里、干群关系的友好改善,落后观念、生活陋习的克服改变,努力培养广大农民自立、自信、自尊、自强意识,鼓励农民从教学习、积极向上、创新发明、互助奉献等良好风气的形成。
4、全面建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新农村建设涉及方方面面,考虑到财力、物力的限约,为保证工作的稳妥推进,市里把50个基础较好、积极性较高的村作为试点,规划好、实施好、先行一步,作为典型予以推广,作为样板予以示范。
5、新农村建设与抓农民增收相结合
抓农民增收,一是抓增岗,即增加农民从业渠道和就业岗位。二是抓增效,抓农业增效寻找市场、开拓市场、提高技术、推广技术、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造农产品品牌,尽可能的通过技术改良、工艺改造实现优质优价。三是要抓增智,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使广大农民尽快提高素质,增加技能,让更多的农民拥有一技之长。
6、自力更生与社会扶助相结合
积极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自助自愿”的原则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建设自己的家园。政府部门通过规划启动,政策推动,投资拉动、典型带动等措施予以推助。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建设,特别是鼓励有责任感的企业和先富起来的农民企业家与自己的家乡或贫困村开展结对帮建活动,引导人才、智力和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
(三)目标任务
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有新改善,村容村貌有新变化,文明程度有新提高,民主管理有新推进。主要预期目标是:“十一五”末,全市农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33.1亿元提高到42.2亿元,年均增长5%(示范村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935元增加到4312元(示范村5000元以上),年均增长8%(示范村8.5%);通过20个市级示范村和30个县级示范村的带动,使全市1/3的村基本达到“六有、六通、六化,四好、四确保”的目标。
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二十字”方针,第一句就是生产发展,只有生产发展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才有条件,改变农村的面貌才有基础。否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是一句空话。结合我市实际,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就是要抓好“四化”、“四工程”,即抓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实施阳光培训工程、沼气建设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和良种推广工程,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抓好农业规模化。牧、果、林、烟、菜、菌、药是我市的特色产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我们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化布局的要求,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建设1—2个对当地经济拉动作用大、总体效益好的产业,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和“一村一品”的专业村,实现村有支柱产业、户有致富项目。
——畜牧生产。重点是抓小区,带基地,壮龙头,促增收,大力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禽,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水平。大力倡导集中养殖。据调查,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蛋鸡产蛋量可提高18%,奶牛产奶量可提高12%。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养殖小区121个,入区农户2833户,小区内人均牧业收入4000元,今年全市还要新建高标准养殖小区25个。如渑池县的朝阳养殖小区入区农户达到30户,年存栏生猪300多头,净收入22万多元,户均7333元。
——果品生产。果品生产是我市的优势产业,目前全市果品面积197万亩,总产13.45亿公斤,其中苹果面积116万亩,总产10.94亿公斤,居全省首位。08年,全市果品生产重点是推广四项技术,即果园覆草、树形改造、壁蜂授粉、果实套袋。通过果园覆草,增加土壤肥力;通过树形改造,解决通风透光问题;通过璧蜂授粉,成倍提高果品产量,改进果品质量;通过果实套袋,解决果面不干净,有斑点的问题;如:寺河的苹果,过村的桃子,河口的大樱桃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要逐步扩大规模,提高品质,创出品牌,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林业生产。按照“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永续利用”的方针,积极搞好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速生丰产林基地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今年,全市要完成植树造林41.17万亩,建成15个林业生态乡镇、1个林业生态县。十一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5万公顷,飞播造林1.67万公顷,封山育林4万公顷,公路绿化1000公里,新增有林地面积6万公顷,使6个县(市、区)全部达到省级林业生态县标准。同时,还要拉长产业链条,发展林产品加工业。湖滨区上村在05年投资了80多万元,改造了350亩滩地,栽种400亩速生林,植树4.4万株,因为苗木成活率高、木材质量好,被中密度纤维板有限公司确定为原料生产基地,这在绿化环境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创收,一举两得。
——蔬菜生产。突出特色蔬菜生产和“万元棚”创建两个重点,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总产7亿公斤,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12万亩。07年我市万元棚数量已达到7100万个,要积极发展大棚种植。实践证明,标准化日光温室亩均收益相当于大田作物的18倍,比大水漫灌的水浇地节水38%,还能避免水、旱、虫、雹、风等自然灾害。如:豫西蔬菜第一村的灵宝吉家湾把蔬菜产业作为农业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全村蔬菜面积达到1100亩,其中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发展到1100多个,面积达900亩,全村一半以上的农户,蔬菜产值达到人均1万元,去年,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
——烟叶生产。要进一步提升烟叶质量和烟区信誉,提高农民收入。扩大“三门峡牌”优质烟叶生产规模,落实种植面积25.5万亩,集中连片达到70%以上。
食用菌、中药材、桑蚕、水产是我市的新兴产业,今年,全市菌类总规模达到8000万袋,鲜品总产量12万吨,总产值达到4亿元;中药材要发展到22万亩,总产量达到5800万公斤,产值4.2亿元;桑园面积恢复到3.6万亩、鲜茧总产量稳定在40万公斤;水产品产量达到5800吨。
2、抓好农业产业化
一是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市里今年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大力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目前,我市有13家农业龙头企业进入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行列,灵宝景源果业有限公司还进入了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等模式,采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农民以土地、产品、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与龙头企业形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如:卢氏的淤泥河村,依托卢氏县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桑蚕生产,全村600亩地,桑园面积就达到550亩,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植桑养蚕,生产的蚕茧在市场上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受到厂商们的青睐。
二是要支持、引导、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去年颁布实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和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了大量扶持,使农民专合组织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35%,平均每户增收1*元。要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大力发展技术服务、销售中介、农资供应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年底,市里要求每个乡镇至少有1家运行规范、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十一五”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00个,成员户均收入达到8000元,实现“户户有组织,家家有项目”的目标。如:陕县过村近两年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农户连接起来发展果品种植业,现在村里的526户农户全部都是会员,专合组织促进了果品的标准化生产和集中销售,化解了农户风险。
3、抓好农业标准化
市里提出要围绕“抓标准,促规范;抓认证,促名牌;抓检测,促质量”的指导思想,建立与国际基本接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以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基础,企业标准为补充,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抓好10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完善“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规范市场准入制度,今年市里全面推进蔬菜市场准入制度,对批发市场检验不合格的蔬菜一律不得进入市场销售。目前,全市共有50多个基地通过了省无公害管理委员会认定并颁证挂牌,无公害农产品面积达到103.5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7.74%,渑池柿子、灵宝大枣、卢氏肉鸡、卢氏陕县以及渑池的黑木耳还进入了农业部的10类114种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如:灵宝市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创建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县,陕县被农业部确定为苹果标准化综合项目示范区,陕县过村的无公害水果基地、大王无公害蔬菜基地、笃忠无公害朝天椒基地被省农业厅命名为河南省首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
4、抓好农业信息化
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继续围绕“市级抓提升,县级抓巩固,乡镇抓服务,村组抓延伸”的要求,着力建设和完善“三电合一”信息服务、农业专家视频教育、农业电子商务、农业部门电子政务、数字农业决策支持五大现代农业信息化系统,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信息网络体系上下畅通、反应敏捷、服务全面的现代农业信息化运作模式,全面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使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继续保持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十一五”期间,全市要建成62个乡镇信息服务大厅、1363个村级信息室、20个批发市场信息站和50个农民合作组织信息点,树立1000名信息能人典型;全市农户电脑入户率达到15%以上,上网农民达到10万人以上;农业热线服务电话12316覆盖80%的村民组。12316热线电话开通以来,为老百姓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灵宝市农民李书军电话咨询生猪行情后,及时卖掉了饲养的*多头生猪,躲过了市场低谷,多卖了1万多元。渑池县笃忠乡农民王夏仓十几亩西瓜出现死秧问题,语音咨询专家后科学施药,避免了病害蔓延,亩均收入达到2600元。06年,以色列给国家捐了300套卫星接收系统,三门峡就争取到了两套,一套就安装在市农业局,一套给了陕县。现在,农业局就可以制作播放农业节目,实现农民、市里及北京的专家三方对话。近年来,市、县制作了《无公害苹果生产》、《沼气建设技术》、《秸秆青贮氨化技术》等农业实用技术科教片300多部,在电视台开设《聚焦三农》、《新农村》等农业栏目15个,累计播出660期,受教育群众300万人次。在*5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我市获“信息化影响中国优秀贡献奖”,在全国优秀农业网站百强评比活动中位列23名。06年6月,全国农业信息“三电合一”试点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农业部副部长到会做重要讲话。07年,国务院召开信息会,我市是在会上发言的全国唯一的一家地级市;年底,还被评为中国农业信息化领先地区,邵局长被评为农业信息化年度人物。
5、实施阳光培训工程
近年来,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知识就是财富”在农民身上同样表现得非常明显。据有些省统计,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受过农业科技培训的比未培训的平均收入高出30%;在外出务工农民中,受过打工培训的比未培训的不但就业机会多,而且月平均工资高出*元。给农民培训知识,就等于给农民钱。
为此,市里提出了要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为目标,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为重点,以阳光工程为依托,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现由劳力型转移向技能型转移转变、由盲目分散型转移向有序转移转变,由劳务输出转移向就地转移转变,由单纯的务工挣钱向增收与创业并举转变。全年培训农民25万人次,其中农民科技培训15万人次,转岗就业培训10万人次转,移输出农村富劳动力2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5.5亿元。一要搞好岗前培训。按照“定向培训,订单输出”的原则,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形成“以培训助输出,以输出促培训”的良性循环机制。二要整合各方力量。按照“职能部门转移一批,培训机构和中介组织输出一批,务工能人带走一批,当地企业安置一批”的思路,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各地要积极组织村民参加培训,引导农民有组织地外出打工,同时,要鼓励和扶持外出劳务人员携资金、技术、项目回乡创业。
6、实施沼气建设工程
沼气作为农村的一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对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用能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沼气可以在解决群众生活用能的同时,带动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市农村沼气建设的实践,一个农户,投资1500元左右,即可在自己的小庭院里建一个8—10立方米的沼气池,利用人畜粪便等废弃物,解决3—5口人一年的生活燃料,可节省燃料和电费500—700元,沼渣、沼液的使用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可以节支150—*元,沼液浸种可使粮食每亩增产3—5%,增效150元左右,用沼气灯对温室蔬菜增施二氧化碳气肥,可提高瓜菜产量20—30%,养畜增效150—*元。总体上计算,一口8—10立方米沼气池每年的效益在1000元以上。
如:陕县东凡乡东梁村原来村里卫生状况令人堪忧,蚊蝇满天,臭气熏天。近两年来,发展沼气利用后,养猪行情很好,养殖业发展迅速,基本上粪便达到无公害化处理,在给群众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蚊蝇少了,气味小了,疾病少了,群众的怨言也少了。利用沼气作为炊事能源后,仅此一项,户年均节支500元,150户年可节支7.5万元,做饭方便多了,一顿饭半个小时可以做成,由于燃料方便,群众可以变着法调剂品种,做饭变成一种享受,群众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反过来,沼气又促进了养殖业发展,全村目前共存栏母猪300多头,肉猪800余头。成了名副其实的养殖专业村。仅养殖业一项,全村年可增收150万元,同时,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推动了种植业发展,经济效益非常明显。今年,市财政将安排沼气建设资金*万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万户、区域沼气服务站30个,每个县都要建立高标准沼气示范村3—5个,示范村沼气入户率要达到70%以上,“三改”率达到100%。
7、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重要措施。实践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每亩费用3元,可节本增效25元,投入产出比为1∶8,同时,可减少不合理施肥5公斤。目前测土配方施肥面积仅占耕地面积30%,潜力很大。今年,我们制定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方案,计划在核心示范区测土配方施肥120万亩以上。
——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农业大体有灌溉节水、旱作节水和生物性节水三种类型技术。我国水资源不足、利用效率偏低,节约潜力巨大,实践证明,在不增加农业用水总量的前提下,通过合理使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资源,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和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可提高10个百分点,可节约水资源为1130~1180亿立方米。同时,通过全面普及节水农业技术,每年可节水1300亿~1550亿立方米。按亩均水资源量470立方米计算,相当于新增灌溉面积5.17~5.81亿亩。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包括设施种养业、设施渔业,如设施蔬菜、水果、水产、特色农产品,畜禽养殖小区等生产方式。实践表明,设施农业是高效农业,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是解决“靠天吃饭”、避免自然风险的根本途径;能够提高土地、水等资源利用率;既适合分散经营又适合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素质和综合效益。
8、实施良种推广工程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良种是增加粮食生产、提高质量、提升农业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其他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更换一次良种,可增产5%~10%,如果将我国15.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按80%计算,实行良种化,每更换一次良种,增产水平按7%计算,可增产538亿斤。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使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八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就拿我们三门峡的苹果来说,普通苹果最高在市面上能卖到2元钱一斤,SOD苹果因其含有抵抗衰老的物质,糖分高,残渣少,口感好,一个苹果就能卖到5元钱。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搞好村庄规划
村庄是农村人口居住的社区,它的规划必须要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为目标,体现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优化、土地资源节约、地域文化传承的要求和区域位置、地形地貌特征,按照“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的要求,搞好村庄布局和村庄整治规划。
一是要提高规划的整体性。要按照建设中心村、生态村、特色村的不同定位和村庄的基本功能,科学编制和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做到村庄内部的生活、生产、生态等功能的合理分区和教育、文化、娱乐、办公等服务设施的合理布点,并与村庄外部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交通道路、产业园区、水利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在这方面,义马市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工作比较超前,编制完成了《义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成为全省第一个出台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的城市。同时,配套制定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村庄整治发展规划》、《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形成了以《纲要》为核心,城市建设、村庄整治、土地利用等相互配套衔接、科学完善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
二是要注重规划的多样性。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的特点,就地取势,借山用水,体现山区、丘陵、平原、城郊的特色和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充分考虑具体区域的产业和文化特色,秉承传统,突出个性,体现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的文化特征和现代文明发展的要求。发展特色农业、地域文化、山水美景、田园风光、农家情趣等具有浓厚乡村特色的休闲旅游资源。如:卢氏新坪村开发豫西大峡谷旅游资源,开设农家饭庄、农家宾馆,让游客在游山玩水的同时,享受农家乐的情趣,这不仅美化了自身的环境,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陕县庙上村在保护地坑院的基础上,开发度假村,再加上颇具特色的豫西民俗表演,使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截至目前,我们完成了近100个村的规划,其中包括50个市县级示范村,区检察院包的寺庄村也完成了规划,这些规划还要逐步完善,并且要达到李文慧书记要求的规划上墙。今年,按照省里要求,还要完成08年推进的464个村规划,任务相当艰巨。
2、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公路。除了卢氏有部分通村公路去年被水冲毁外,其余行政村已全部实现村村通公路。今年计划投资2.4亿多元,修建农村公路300公里、村道290公里,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类村村组道路全部硬化,二类村硬化路组组通,力争户户通,三类村通自然村道路、村内主干道硬化。
——农村安全饮水。“十一五”末,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乡镇达到90%。*8年要解决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对城市、县城自来水厂能够覆盖的一类村,全部用上方便、卫生的自来水,不能覆盖的要有50%的村实现户户通自来水;对于二类村、三类村,通过国债、当地政府和群众解决、扶持开发等资金支持,有重点地改善饮水条件。
——农村电力。截止07年底,除卢氏县偏远山区有10户人家由省发改委批准实施光伏发电外,已全部实现大电网延伸的“户户通电”目标。今年,要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提高低压电网供电可靠率,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步伐,完成57个盲点自然村改造、4个电气化乡、47个电气化村建设任务,开展“农田机井通电”一期工程改造,建设40个配电台区,解决74眼井、12620亩耕地的电力排灌问题。
(三)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一是要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加强农村中小学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建设水平。做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今年要完成3万平方米、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校舍维修改造任务,其余危房逐步进行改造。在危改基础上,按照省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到“十一五”末,为农村中小学配齐体、音、美设施,每一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寄宿制初中。加强农村学校图书、仪器建设。农村中小学基本达到省标准化学校标准,达到农村初中有计算机教室、小学可接收卫星信号、教学点有光盘播放设备。
二是做好“两免三补”工作。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对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政策,从今年春季起,提高补助标准。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制度,加强农村教育经费使用的规范管理,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到*9年将基准定额落实到位。
三是加大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力度。到2010年,使每个乡镇拥有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50%以上农村小学所在村建设一所村级幼儿园,现在,有的村里的幼儿园已经建得相当漂亮,甚至比咱三门峡市的幼儿园还好。陕县温塘儿童文化园属于国家级儿童文化园,省级示范幼儿园,园内有规范化教室37个,各种设施配套齐全。
2、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一是健全农村卫生机构服务网络。今年完成*所村卫生室建设任务,用3年时间完成所有行政村卫生室建设任务。
二是加强农村卫生人员培训,提高乡医业务素质。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规定,加强基层卫生人员技术培训,规范行医行为,每两年对乡村医生进行一次培训,更新业务知识。
三是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已经覆盖全市六个县(市、区),参合率达到93%。今年新型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每人50元提高到100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民的补助标准由40元提高到80元。
四是加强对村卫生所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以村为单位,实行新农合资金使用公示制,每月将本村补助情况及3000元以上补助人员名单在村卫生所门口公布一周,接受农民监督。严格执行《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基本药物目录》要求,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严禁套取新农合资金,保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真正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3、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文化建设。截止07年底,全市62个乡镇,6个市区办事处均建立了文化站(文化中心),建成村级文化大院1306个,三星级文化大院累计达到310个。今年,还要改(扩)建乡镇文化中心4个、新农村书屋10个。同时,开展各级各类以“图书、戏曲、电影”为主体的文化下乡活动,实施“百部流动舞台千场演出送农民”工程,使60%的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性电影。
——广播电视、农村通讯。继续搞好全市村村通广播电视摸底调查工作,完成237个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确保*9年底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使实施“村村通”工程的农村农民能收听收看到中央一套、七套、少儿频道以及省一套、市一套电视节目。要扩大电话、有线电视和宽带网入户率。
4、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实施“千村万户”新农村、新家庭示范工程,广泛开展“生育关怀行动”。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农村出生人口素质,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农村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5、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健全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农村低保由每人每月不低于30元提高到不低于40元。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不断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和供养标准。做好救灾工作,提高灾害应急能力和减灾救灾工作水平。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农村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在这方面,有些村已做了许多探索和尝试。灵宝河西村,对军烈属、五保户、老干部、老党员和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发放240—480元的补贴,每年还对全体教师和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一次,今年还计划对全体村民进行一次免费体检。
6、大力倡导文明新风。以创建文明小城镇、文明乡镇、文明村组、文明农户为载体,以实施素质教育、阵地建设、绿色生态“三大工程”为着力点,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
一是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思想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民主法制、卫生防疫“五进村”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农民学校和农村文化大院,广泛开展内容健康、方式文明、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构建和谐平安新农村。
二是广泛开展创优活动。开展“敬老模范村”、“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儿子”等评选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革除赌博等陋习,坚决反对和有效抵制“”邪恶势力和各种邪教迷信等丑恶现象。广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和争创文明乡镇、文明村组、文明农户活动。灵宝河西村投资89万元建起了功能齐全的文化大院,从*0年开始,每年举办集体婚礼,凡参加集体婚礼的,每对新人奖励彩电一台,同时,评选表彰“好媳妇”、“好婆婆”和“十星级”文明户,利用村电视台开辟专栏,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取得了很好得效果。
(四)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
行家说,环境好不好,一看路,二看村,三看卫生,四看住。建设新农村,村容村貌非常关键,这也事关农村的形象问题。我们的生产发展了,生活条件改善了,农民口袋里有钱了,可到村里一看,路边垃圾乱堆乱放,脏水乱流,这第一印象不好,直接影响到村里的整体形象。
省里今年就把搞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放在了突出位置,要求通过三年努力,基本消灭“房屋乱搭、污水乱泼、垃圾乱倒、柴草乱堆、畜禽乱跑”的现象,有效解决农村“脏、乱、差”等突出问题,通过分类实施、整体推进,使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状况显著改观,实现一类村庄上水平、二类村庄上台阶、三类村庄变面貌。市里制定了08-10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加大了工作力度,要求各地一月一报进度,近期还要去各地检查督导。村容村貌整治主要包括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房屋整改。按照“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拆除村内废弃的旧房、猪牛栏、厕所和一户多宅闲置的房屋,拆除危房、违章房和影响村容村貌的破旧房屋,建筑外墙立面进行粉刷修缮,同时集中整治国道两侧沿线店面及房屋脏乱差、建筑无序、参差不齐的现象。
二是要做好“三清五改”工作。加强以“三清五改”(即清垃圾、清污水、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圈、改厨)为突破口,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建立村级保洁员制度,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以沼气建设带动农村改厨、改圈、改厕工作,积极推广“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二池三改”(沼气池、青贮氨化池、改圈、改厕、改厨)等生态农业模式,在村里兴建公厕和沼气式厕所,尽快改善农村环境。
浙江和江西的新农村建设都是从农村的环境治理入手,现在,浙江许多地方都建立了县有垃圾处理场、乡有垃圾中转站、村有垃圾集中点的县乡村三级垃圾处理体系,每天,村里的保洁员把各家各户的垃圾集中到村里的垃圾集中点,再有专人把垃圾运到乡里的垃圾中转站,最后由乡里运到县里的处理场,村里到处干干净净,有的真是比咱市里条件好的小区都干净。江西的赣州和瑞金都是革命老区,两地的经济并不发达,04年开始搞新农村建设时也是从村容村貌入手,拆除村里的破旧房屋,粉刷房屋外墙,现在去那儿,村里的房子建的整整齐齐,刷的干干净净。现在,我市50个市县级示范村中,相当一部分都建立了村环卫队,垃圾的由村里统一收集,集中填埋。
三是做好农村环境绿化。结合林业县、乡、村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农村大环境绿化、通道绿化和村庄绿化。主要包括村镇辖区的四荒绿化(荒山、荒坡、荒沟、荒滩)和村镇周边的环境绿化,辖区内所有道路、河道、沟渠的绿化,围村林,村镇小游园,公共场所学校、村委会、敬老院等公共绿地和休闲场所的绿化。要把环境绿化同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鼓励种植小杂水果、花卉和草,绿化美化村庄。
五、检察部门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
一是牢固树立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的法治建设,这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同时,这也是农村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检察机关要把检察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观任务有机地统一起来,明确服务方向,心系百姓,全心全意地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检察机关真正成为人民利益的忠实维护者。
二是严厉打击损农害农刑事犯罪。社会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保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检察机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刑事检察职能,严厉打击各类害农刑事犯罪,为“三农”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在依法打击危害农村稳定的杀人、放火、抢劫、强奸、盗窃等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重点打击盗窃农业生产资料、农民生活资料、盗杀牲畜和破坏山林、果林等严重犯罪。
三是积极预防和加大对涉农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加集中力量查处克扣、截留、挪用、私分、贪占农业和农村建设各种专项资金的职务犯罪案件,特别是要严肃查办国家工作人员贪污、挪用、私分救灾、扶贫、救济款物及土地征用补偿费用和利用信贷贪污、受贿、挪用等职务犯罪案件。强化对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监管力度,做好相关部门的职务犯罪预防和农村干部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并积极探索预防农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促使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四是加强对涉农民事行政案件的法律监督。充分发挥民事行政检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高度重视涉及“三农”问题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特别是对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其他产权纠纷而不服法院生效判决、裁定的申诉,要及时审查、优先办理。
五是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结合检察业务和农村特点,利用农闲、集市等,开展“送法下乡”和“法律进村”等活动,发放宣传材料、举办法制讲座和法律知识培训班进行宣传;结合办案,通过典型案例和反面教材现身说法,以案释法;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舆论宣传等手段,对农民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近年来,我们检察系统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像灵宝检察院的中国十大杰出检察官之一的白洁同志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凭着勤奋的学习和顽强的毅力,从一名打字员成为一名优秀的检察官,从不懂法律的门外汉成为人人称赞的“办案状元”,从一位普通的女子成为获得系列殊荣的楷模,在侦查监督科工作的7年间,审查批捕各类案件1099件1976人,追捕漏犯63人,在省、市检察院7次案件质量评比中,抽查她的60多本卷宗全被评为优秀。我们要用这样的身边人、身边事来教育群众,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同志们,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这项艰巨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机遇与挑战同在,动力与压力并存。我深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经济一定会有新发展,农民生活一定会有新改善,农村面貌一定会焕然一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