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言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农业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五”农业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表彰奖励*5年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安排部署*6年的工作。这既是一个工作总结会,更是一个工作动员会,目的是通过这次会议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上来,统一到完成农民增收的各项措施上来,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促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我根据局党组研究的意见,先讲三个问题。
一、总结经验,肯定成绩,正确估价“十五”农业农村工作成效
刚刚过去的*5年,是“十五”最后一年,全市农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园满完成了“十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5年,全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33.1亿元,比“九五”末*0年的22.5亿元增长47.1%,年均增长5.4%;农民人均纯收入2935元,同比增长35.8%,年均增长6.3%;果品总产11亿公斤,同比增长27.9%;肉类总产量6.8万公斤,同比增长33.2%;粮食生产,在播种面积比“九五”减少40万亩的情况下,总产仍维持在4.5亿公斤的水平。可以说,刚刚过去的五年,是农业生产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的五年,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五年,是农业工作内容不断拓展、方法不断创新的五年,也是我们市农业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回顾“十五”时期我市农业工作主要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5年,八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0%以上,粮经饲比例,由“九五”末的64:36:0,调整到现在的49:44:7。畜牧业生产,围绕构筑“草—牧—肉(蛋、奶)—食品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畜牧业。到*5年,全市共发展畜牧专业村440个,规模场(户)1.4万个,养殖小区70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8万吨、4.3万吨、1.7万吨,分别比*0年增长33.2%、37.9%、2.3倍;畜牧业产值13亿元,比*0年增长7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23%,比*0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果品生产,围绕做大做强果品产业,着力打造“果品—果汁—软包装饮料”产业链和“名牌果品—精美包装—批发市场(贸易企业)”产业链。全市已建成优质无公害苹果基地36万亩,高标准无公害苹果样板园9591亩、高酸苹果基地5260亩,SOD苹果生产示范园1000亩,完成苹果树形改造64万亩,建成设施果棚866个,果品总产量11亿公斤,果品产值13.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6%。蔬菜、食用菌、烟叶、中药材、桑蚕生产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规模稳定在30万亩、6500万袋、30万亩和30万亩左右,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6%。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一是龙头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全市共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43个,辐射带动农户26.8万户,实现销售收入18.1亿元、利税1.68亿元。市级“20强”龙头企业实现产值5.34亿元、利税7740万元,湖滨果汁、灵宝果品集团、阿姆斯果汁、龙飞生物公司等4家企业进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二是创汇农业有新的突破。以义华养殖、天顺肉牛、湖滨果汁、金秋果业为代表的一批创汇龙头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5年出口果品4100万公斤,浓缩果汁5万多吨,优质活猪和肉牛1.3万头,创汇额达3000余万美元。三门峡天顺肉牛养殖公司、渑池张村肉牛养殖公司、陕县沈当群肉牛育肥场在全省评选的8家出口先进企业中名列前三名,义马养殖有限公司被评为河南省活猪供港优秀企业。三是农民专合组织得到快速发展。全市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60个,资产总额2.6亿元,成员户均收入5670元。市级“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利润1000多万元,带动农户4.3万户。陕县过村果品协会入选河南省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农业标准化全省领先。一是建设了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市共有50多个基地通过了省无公害管理委员会认定并颁证挂牌,无公害农产品面积达到90余万亩,所占比重在全省排名第二位。二是制定了生产操作规程。制定蔬菜、烟草、果品、食用菌、畜禽等57个品种91个无公害生产技术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其中《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已通过省专家组评审,作为河南省地方标准在全省推荐执行。三是完善了检测体系。累计投资500多万元,兴建了2777平方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大楼,配置了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先进设备,具备农药残留定性定量分析、重金属含量测定、果品品质糖度硬度酸度分析、SOD苹果测定及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等多种功能,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4年6月,在全省首家通过计量认证和机构认可。同时还建成了灵宝、卢氏、湖滨、陕县四个县级检测站和三门峡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三门峡西蔬菜批发市场、义马市常村镇、灵宝大王吉家湾村、陕县菜园乡过村五个检测点,初步形成了“两级三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四是培育了知名品牌。注册了“天香”牌苹果、“陕州桃王”、“灵珍”牌食用菌等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湖滨果汁、仰韶窖香、“二仙坡苹果”三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证书,灵宝天地公司杜仲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农产品质量提高,竞争力增强。
(四)农业信息化全国先进。“十五”期间,农业信息化建设从零开始,从小到大,走在了全国前列。一是建成高质量的农业信息中心。累计投资600多万元,配置服务器、交换机和路由器等先进设备,组建了市农业信息平台--黄河农网,具备自动监测搜索、电子商务平台、智能专家咨询、国内报价联播等先进功能,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农业信息处理中心,开通了优质果品网、畜牧网、黄河菌网、蔬菜网、渔业信息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等六个专业骨干网站。二是完善了信息服务网络。建成了“市有中心、县有平台、乡有网站、村有信息员”的信息服务体系框架,目前全市农业网站发展到176家,累计农产品网上销售收入8.5亿元。三是拓宽信息服务领域。狠“三电一厅”建设,在全省首家开通96398农业信息服务热线电话,初步建成了农业科教影视制作工心和在17个乡缜建成了农业信息服务大厅,农业信息化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4年9月,我市被科技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星火计划农村信息化基地;*4年12月,被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为河南省农业信息化试点市;最近又被省科协授牌全省青少年科技培训基地,被河南农大信息学院确定为实习基地。*5年6月,全国农业信息“三电合一”试点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农业部副部长到会做重要讲话,省委书记徐光春为大会发来了贺信。在*5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我市获“信息化影响中国优秀贡献奖”,在去年全国优秀农业网站百强评比活动中位列23名。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协调引导作用,积极实施“阳光工程”,不断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采取职能部门组织培训转移一批、中介组织和民营企业培训输出一批、党员干部带出一批、外出务工能人带动一批等多种途径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92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50万人,已转移安置农民工18万人,年劳务收入达到13亿元,输出范围遍布全国近20个省、100多个城市,国际劳务输出覆盖到西班牙、南非、新加坡、阿根廷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总比重已由五年前的60%下降到了55%。
(六)农业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局党组向大家发出了“千辛万苦跑项目,千方百计争资金,跑省进厅,跑部进京,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的号召,五年来,农业项目工作取得了大的突破。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共争取到农业项目270多个,到位资金6000多万元,特别是近两年共争取各类项目165个,到位资金5265万元。灵宝市被国家农业部列入黄土高原优质苹果产业带,国家扶持500万元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去年、今年连续两年又拨款*多万元对果实套袋进行补助;灵宝、渑池被列入国家优质良种补贴项目区,去年补助资金430万元;陕县、灵宝、渑池、卢氏、湖滨畜牧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得到了省里的批复,扶持资金400多万元;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项目国家发改委和省发改委扶持150万元。一批农业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农业部门的服务水平,提高了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总体来看,“十五”我市农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获得了许多荣誉。农业结构调整被评为全省先进,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我局连续五年被评为党风廉政建设优秀单位,连续三年被评为市政府责任目标全面完成单位;信息中心分别被团中央、团省委命名为“青年文明号”;在廉政歌曲大家唱比赛中,我局获得金奖,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歌咏比赛中获二等奖,在市直迎接“十六大”体操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农业工作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农业部副部长牛盾、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苟仲文、省委副书记支树平、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明义都曾多次亲临我局检查指导,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民日报等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对我市农业信息化进行了20多次报道。
农业各项工作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支持力度的结果,是全市人民苦干实干、辛勤努力的结果,同时,也是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同心同德、顽强拼搏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农业局党组,对大家多年来的辛勤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通过你们向全市农业系统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
回顾“十五”农业工作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新时期农业工作,关键在于深刻理解和创造性地贯彻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拓展农业工作思路,创新农业工作载体。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五个必须坚持”。
第一,必须坚持发展农村经济,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工作立足点和出发点,这是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核心所在。我们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三农”工作的首位,提出了“三化、两组织、一落实”的工作思路,积极引导农民,跳出粮食抓农业,积极发展经济作物;跳出农业抓农业,大力发展牧牧果烟林特色农业;跳出农村抓农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我们还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税费改革、土地承包、减轻农民负担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必须坚持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这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坚持“一压缩、四发展、四稳定”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压缩不耐旱粮食作物面积,大力发牧、林、药、草,稳步发展果、烟、菜、菌)。果品生产,重点抓好“区域调高、品种调优、种类调多、技术调新”;畜牧生产,坚持“稳定发展猪鸡,大力发展牛羊,突出发展奶业,适当发展特种养殖”的发展思路;蔬菜生产,扩大基地面积,优化蔬菜品种,改进栽培方式,抓好无公害生产;食用菌生产,突出抓好段木向袋料、深山区向浅山区、木腐菌向草腐菌的调整。通过一系列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日趋合理,农产品品质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
第三,必须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出路所在。进入新世纪,农业工作面临许多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在农村千家万户生产经营的体制下做好农技推广工作,如何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如何应对加入WTO的巨大冲击,是摆在农业部门面前的重要任务,我们经过深入调研、认真思考,提出了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农业发展整体思路,找准了农业工作与农民增收的切入点,农业产业化带动了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标准化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农业信息化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第四,必须坚持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大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这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所在。我们始终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通过科技下乡、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广播讲座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果实套袋、标准化生产、SOD苹果等先进技术,许多农民通过培训,学到了养殖、种植、加工新技术,走上了致富之路,大棚蔬菜每亩收入1万多元,SOD苹果每个卖到了10元,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0年40%提高了现在的48%。
第五,必须坚持抓好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农业干部的整体素质,这是做好农业工作的有力保障。我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干好事业,树好形象”指导思想,坚持“提高工作标准,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工作落实,争创一流业绩”的总体要求。坚持正确的用人的导向,公开、公平、公正地在全局系统开展全员竞争上岗活动,增强了干部职工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力解决干部职工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了大中专毕业生的工资待遇问题,解决了原种场、种子公司等下岗职工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问题;积极筹备建设农业住宅小区。坚持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先后被命名为:“区级文明单位”、“市级文明单位”、“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省级文明单位”,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开展,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素质明显提高,农业局整体形象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充分肯定“十五”时期农业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的同时,还必须清楚的看到,我市农业工作尽管在一些方面走在前列,但总体水平还只处于全省平均行列,与兄弟地市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一是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从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看,农业产值所占比重偏大,畜牧业产值仅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4%左右,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从农产品结构看,大路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原料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与市场需求结构还不相适应。二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我市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开拓市场和带场带户能力不强。三是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0%,绝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四是农业生产条件较差,水浇地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30%,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五是农业干部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面对新的农业发展形势,我们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还很不适应,需要不断加以改进。以上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推进“十一五”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市委、市政府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局,是对农业部门的信任和重托,是时代赋与我们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扎实推进“十一五”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具有方向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意义,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升华。总书记强调,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央经济会议上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行中央、地方分级负责,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总理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放到重要位置。各级农业部门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上来,统一到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上来,努力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进一步明确“十一五”农业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十一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我市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跻身中原崛起第一梯队和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只予、不取、放活”的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着力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保证,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农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到2010年,全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4310元,年均增长8%。牧、果、烟、菌、林、菜、药等支柱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90%以上。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万亩左右,总产4.5亿公斤;水果面积*万亩,总产11亿公斤;蔬菜总产7.5亿公斤;食用菌总规模1亿袋,鲜品产量10万吨;肉、蛋、奶总产量达到8万吨、5万吨、2.5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000万公斤。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达到60%以上,非农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农民从二、三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70%以上。
(三)进一步明确“十一五”农业工作重点
“十一五”农业工作重点总体来讲,就是“坚持一个中心,提高六种能力”
坚持一个中心。就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农业工作的中心任务贯穿于“十一五”工作始终,把握“五个五”,建设新农村。一是牢记五句话。“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是做到五个必须坚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坚持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三是建立五大机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党和政府各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的激励机制;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机制。四是遵循五个原则。要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五是实现“五新一好”。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育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以开展“三好一强”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
提高六个能力:一是提高特色农业的增收带动能力。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发展牧、果、林、烟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菜、菌、药、蚕等特色产业,推进种养业向适宜区转移,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畜牧业,强力构筑“草-牧-肉(蛋、奶)-畜产品加工、贸易”产业链,实现“四个提高”。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升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果品业,抓好“一稳两增三提高,推广四大技术,实施五化战略”。稳定果树面积;增加果品产量和果品出口量;提高果品竞争能力,贮藏加工能力,出口创汇能力;推广郁闭改造、壁蜂授粉、果实套袋、果园覆草四大技术;实施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全球化销售五大战略。
二是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转移能力。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尽快实现由劳力型输转向技能型输转转变,突出抓好“三级跳”。跳出“农门”,形成打工潮;跳进“龙门”,形成创业潮;跳回“家门”,形成返乡投资潮。推动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十一五”期间,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25万人,务工收入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三是提高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围绕牧、果、林三大主导产业,按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产加销一体、贸工农结合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一批以品牌产品为纽带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团。重点扶持扩建三门峡格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牛肉加工项目,年实际加工真空软包装熟肉制品由现在的500吨增加到5000吨,扶持发展渑池仰韶乳制品开发公司1万吨,抓好豫港合资药业有限公司、河南泉鑫医化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使中药材生产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到2010年,全市浓缩果汁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果汁饮料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年出口浓缩果汁20万吨,湖滨果汁、阿姆斯果汁、龙飞生物、灵宝果品进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行列,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0家,县级以上各类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发展到*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龙头企业30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6.4亿元,比*5年增长30%以上。
四是提高以沼气为主的生态农业示范能力。坚持“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积极推广“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二池三改”(沼气池、青贮氨化池、改圈、改厕、改厨)、“五配套”(沼气池、太阳能猪舍、厕所、果园、水窖)等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模式,逐步形成“饲料(草)秸秆—肉蛋奶—沼气—肥料”产业链、“苹果—果汁、果酱—果胶、饲料”产业链、“秸秆—食用菌—肥料”产业链和“桑—蚕—菌、药、肥”四大循环发展产业链。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创建沼气示范乡20个、示范村100个,建成“猪、沼、作物”生态农业示范工程1000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100处,沼气池总量达到9万个,沼气普及率达到22%以上,重点地区沼气普及率达到60%以上。
五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围绕“抓标准,促规范;抓认证,促名牌;抓检测,促质量”的指导思想,建立与国际基本接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与全市农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二级三层”检测体系;培育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十一五”末,全市农业出口创汇达到1.8亿美元。苹果出口总量达到1亿公斤以上,年出口浓缩果汁20万吨,创汇1.2亿美元,出口、供港优质生猪和肉牛7万头,高浓度优质原蜜1000吨,创汇3000万美元。全市农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绿色食品占农产品的30%,有机食品占10%。
六是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按照“市级抓提升,县级抓巩固,乡级抓服务,村组抓延伸”的思路,进一步深化“三电一厅”信息服务模式(即电脑网络系统、电视节目制作系统、电话语音系统和乡镇信息服务大厅),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服务渠道,进一步完善电脑、电视、电话“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信息化运作模式。力争用5年时间,在全市建成62个乡镇信息服务大厅,1362个村级信息室;全市40万农户电脑入户率达到15%以上,农业热线电话“96398”在农村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完善提高农业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系统,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的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
三、突出重点,加大力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好头、起好步
*6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年,根据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我市农业工作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全市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6%。牧、果、菜等支柱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粮食总产4.5亿公斤;水果总产11亿公斤;蔬菜总产5亿公斤;食用菌总规模7000万袋,鲜品产量6万吨;肉、蛋、奶总产量达到7.2万吨、4.5万吨、2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00万公斤。具体工作来说,就是要“围绕一个目标,抓好农业四化,实施四大工程”:
(一)围绕一个目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目标,抓好示范起好步。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达到“一年有突破,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十一五”末,全市1/3的村基本达到“六有、六通、六化”的目标(即村有支柱产业、文化大院、卫生室、学校、体育设施,户有致富项目;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通宽带;道路硬化、水源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养殖小区化)。*6年,一是要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原则,搞好村镇布局和整治规划,年内完成310国道沿线村镇以及20个市级示范村、30个县级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二是出台政策。根据中央、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见,针对我市实际搞好调查研究,补充完善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见”讨论稿,出台扶持政策,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各种支持。三是抓好试点。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村镇作为试点,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动作用。今明两年,重点抓好20个市级示范村和30个县级示范村建设。
(二)抓好农业“四化”,即抓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
第一,抓好农业规模化生产。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化布局的要求,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继续围绕构筑“草—牧—肉(蛋、奶)—食品加工”产业链,“抓小区,壮龙头,带基地,促增收”。全市新建高标准畜禽养殖小区10个,总数量达到80个;新发展规模场20个,专业村15个,专业户*户;新增畜产品加工能力2万吨,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重点抓好规模养殖,实现总量扩张,每县要规范和改造养殖小区3个、每县新建4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完善改良体系,提高供种能力,灵宝、渑池、陕县、卢氏每县(市)新开展羊常温人工授精站点3个以上,人工授精的比例达85%以上。开展人工种草,提高综合效益,全市秸秆青贮55万吨,秸秆氨化8万吨。加强动物防疫,确保人畜安全,力争猪、牛、羊、禽常年免疫密度达100%,畜禽疫情零发生,人体零感染。果品业,继续坚持打造“果品—果汁—软包装饮料”产业链和“名牌果品—精美包装—批发市场(贸易企业)”产业链,围绕“一稳、两增、三提高,推广四项技术,实施五化战略”的思路,做大做强果品业。加快无公害优质苹果、加工型苹果、SOD功能苹果、小杂水果等六大果品生产基地建设。全市果品总产量达到11亿公斤,优质果率达到50%以上,新建无公害优质苹果基地14万亩,新发展高酸苹果5000亩,实现果品直接出口3.5万吨。蔬菜生产。继续抓好“三推两建一开展”,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建好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开展“万元棚”竞赛活动。突出抓好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好5万亩朝天椒、2万亩大葱、1万亩芹菜等单品种特色基地。食用菌生产,大力发展循环菌业。重点抓好,以灵宝、陕县和卢氏林果枝杈材为原料的木腐菌生产和以渑池、义马、湖滨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草腐菌生产。逐步建立5000万袋优质代料香菇、*0万袋代料黑木耳、1000万袋平菇、*0万袋名优特食用菌生产基地。中药材生产,按照“保护野生资源,发展地道药材,抓好规范种植,培育壮大龙头”的工作思路,依托中康中药饮片、豫港绿宝药业等龙头企业,建立20万亩连翘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桑蚕生产。推广小蚕共育、大棚养蚕、方格上蔟为主体的桑蚕饲养技术,提高蚕茧的产量与品质,全市植桑养蚕面积3.6万亩,鲜茧产量40万公斤。水产品生产。以特色鱼、成品鱼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广水产养殖新技术,全年水产品产量4000吨。粮食生产,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各项优惠政策,促进粮食生产继续恢复性增长。优质专用小麦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优质专用玉米面积20万亩以上。
第二,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以50万亩优质小麦为主的优质粮基地,以50万亩无公害优质苹果为主的果品生产基地,以10万亩无公害蔬菜为主的蔬菜基地,以3000万袋无公害标准化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以10万亩杜仲、丹参、板蓝根为主的中药材基地,以50万头优质瘦肉型猪、25万头优质肉牛、5000头高产奶牛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继续开展农业龙头企业“20强”竞赛活动,重点扶持湖滨果汁、阿姆斯果汁、天顺肉牛、义华养殖等外向型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三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鼓励“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支持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第三,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一是组织标准化生产。按照“农艺措施标准化,农机作业标准化,人员素质标准化”的要求,建立12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新增无公害基地面积10万亩。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按照“五有”标准完善灵宝、湖滨、义马三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的建设;完成市检测中心产地环境检测等扩项认证工作,在现有检测点的基础上再增加3~5个检测点。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搞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产地环境监控,加大对上市和进入批发市场的主要农产品的监测力度,全年检测样品1000个,定期向社会公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第四,抓好农业信息化服务。大力推广“三电一厅”(农民电脑上网、农业电话热线、农业电视节目传播、信息服务大厅)信息服务模式,提升各级信息服务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一是不断提升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建成100个农业信息采集点,建成先进的农业信息采编体系;二是建设好“96398”农业热线电话咨询中心,在农村覆盖率达50%,能够满足农民群众随时随地的信息需求;三是进一步做好核心网站黄河农网等网站的更新维护,提升网络服务水平;四是建设网上流媒体视频文件下载和在线播放系统;五是建设农业决策指挥系统,开通农业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县乡两级*6年要建成30个乡镇信息服务大厅,300个村级信息室,5个批发市场信息站,15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信息点,10个龙头企业信息站,树100名信息能人典型。
(三)实施四大工程,即;阳光培训工程、沼气建设工程、科技入户工程、良种推广工程
一是实施阳光培训工程。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为目标,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为重点,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转移向智能型转移。全年实施阳光工程培训7000人,带动培训农村劳动力10万人,转移输出农村富劳动力2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4亿元。一要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职能推动作用,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会议等多种手段,宣传劳务经济法律、法规,宣传典型事例,使社会各界都支持参与发展劳务经济。二要搞好岗前培训。按照“定向培训,订单输出”的原则,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形成“以培训助输出,以输出促培训”的良性循环机制。三要整合各方力量。按照“职能部门转移一批,培训机构和中介组织输出一批,务工能人带走一批,当地企业安置一批”的思路,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四要强化跟踪服务。健全劳动力信息网络,及时提供全国各大城市用工信息。经常到劳务输出比较集中地区走访座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认真落实中央土地承包的基本政策,依法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土地使用权,关于消除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二是实施沼气建设工程。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宗旨,以建设生态家园实现生态富民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建设工程。*6年,全市新增农村户用沼气1万户,重点村沼气普及率达到20%以上,60%的建池用户配套搞好改厨、改厕、改圈。当前,一要加强宣传。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沼气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宣传沼气建设新技术、新式艺,宣传沼气发展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领导重视、部门支持、群众积极的良好发展氛围。二要抓好典型示范。每个县都要抓好1-2个示范乡,每个乡要有2个示范村,村村都有样板户,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三要拓宽投入渠道。在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各级财政支持的同时,积极向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医疗卫生等部门做好汇报,多方筹措沼气建设资金。四要抓好专业施工。从事沼气施工人员,必须经过县级以上沼气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并获得国家沼气生产工资格证书,切实做到专业施工,规范建设确保沼气建设质量。五要加强管理,搞好服务。要建立健全沼气建设管理机构,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要以县级服务站为龙头,乡镇服务组织为支点,村级服务网点为单元,搞好沼气配件的供应和维修服务,确保农村沼气建设稳步发展。
三是实施科技入户工程。认真实施《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引进和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6年,选择一批科技示范户,重点引进和推广85个主导品种和45项主推技术,包括农作物名优特新品种、生物肥、生物农药及高效、高性能的新型药械,推广主要农作物保优节本标准化生产技术、旱作节水技术、生物技术、设施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控检测治理等。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主要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示范户农产品产量和收入比上年提高10%以上,同时辐射带动4000个农户,解决农技推广和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四是实施良种推广工程。以实施优质良种补贴项目为契机,加速良种普及推广步伐。首先,结合优质粮补贴项目和科技入户工程,进一步加大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切实提高良种的覆盖率,使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其次,搞好优良品种的展示与示范。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和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引进、试验、示范名优特新农作物新品种,充分发挥示范、引导、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新品种的推广步伐。其三,大力开展主推品种的宣传和推广。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在供种季节向农民推荐适宜种植的品种,指导和引导农民使用优良品种。
四、统一思想,狠抓落实,确保*6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统一思想,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市、县农业部门要抓好业务指导,强化工作责任,加强自身建设,为全面完成*6年各项工作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一)认真学习中央一号文件,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新年伊始,中央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一号文件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农业工作的行动指南,农业部门的广大干部职工,要深刻领会,狠抓落实。一是要认真学习。当前,要把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作为农业工作的中心任务,认真学习,认真讨论,通过学习讨论,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上来,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和要求上来,要结合工作特点制定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措施。二是要落实党的农村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土地承包、耕地保护、减轻农民负担、扶持粮食生产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要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充分发挥农资打假牵头部门的作用,把农资打假作为农业执法工作的重点,搞好部门间的协同配合,深入开展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渔药渔具市场的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坑农害农的不法行为,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强化农业项目建设,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要继续坚持“千辛万苦跑项目,千方百计争资金”的做法,对已上报的项目,要积极汇报,力争早日批复。对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已经批复的项目,认真组织实施,加强监督管理,确保目标完成。重点抓好“五个围绕”。一是围绕建立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争取项目,为农村工业化建立“第一车间”。重点申报和实施50万亩无公害优质苹果、5万亩以SOD苹果为主的功能果品基地、20万亩加工专用型果品、20万亩无公害蔬菜、30万亩野生连翘抚育保护、5万亩桑蚕、30万头优质肉牛、30万只优质肉羊、100万只卢氏鸡、10万公斤冷水性鱼类养殖等特色农业基地建设项目。二是围绕农产品加工争取项目。重点实施湖滨果汁公司年产15万吨果渣饲料和15万吨鲜榨果汁饮料生产、灵宝阿姆斯果汁有限公司20万吨果蔬加工、远村公司5万吨大枣汁饮料和2万吨脱水果蔬、卢氏大山菌业公司300吨姬松茸保鲜加工项目。三是围绕完善服务体系争取项目。集中力量推进优质苹果质量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续建、苹果和烟叶等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及推广应用、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四是围绕出口创汇基地建设争取项目。重点建设20万亩出口创汇苹果基地、3000万袋无公害标准化香菇出口基地、义华1万头生猪出口基地、畅翔和天顺3000头优质肉牛出口基地、卢氏100吨蜂蜜出口基地、湖滨果汁厂5万吨浓缩苹果汁出口项目。五是围绕农业科技推广争取项目。包括旱地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脱毒苗木生产技术研究、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花卉和蔬菜驯化水培技术研究、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植桑养蚕规范化综合技术研究与应用、旱地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等。
(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一是落实目标责任。*6年,各项总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局属各科站,要对照自己的本职工作,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各县(市)、区要制定实施方案,分解工作任务,狠抓工作落实。二是搞好调查研究。要经常性深入农村及时掌握农业生产动态,认真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今年市里将开展几次较大规模的调研活动,各县(市)、区,各科站、各产业都要及早安排这项工作,通过调研活动,摸清生产现状,完善发展思路。三是抓好典型示范。要以农业部实施的“科技入户工程”和全省开展的“万名科技专家服务三农”活动为契机,在抓好整体工作不断推进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典型示范上。我局进村开展科技服务的30名农业专家,要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抓出特色,抓出亮点,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四是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大专院校、外省市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学习外地先进管理经验,引进技术和人才,促进我市农业发展。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一是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开展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制止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积极参加社会各界组织的公益活动。二是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以自己的良好形象,塑造全局的良好形象。三是抓好文明单位创建。坚持把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作为是干好各项工作的有效载体。总结经验,夯实基础,为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创造条件。四是抓紧开工建设农业小区,为农业干部职工实事办实,好事办好。五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班子成员,中层干部,率先垂范发挥表率作用,严格按照“三严”、“四自”的要求,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实行一岗双责制,把从严治党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建设,开展多种形势的宣传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
同志们,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市农业系统的干部职工,一定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求真务实,锐意创新,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开创农业工作新局面,为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跻身中原崛起第一梯队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