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村会议讲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同志们:
这次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是在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心议题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为实现小康目标而努力奋斗。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先后进行研究,提出了明确要求。下面,我根据市委、市政府研究的精神先讲几点意见,然后,请市委书记申振君同志作重要讲话。
一、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
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深化农村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2年,我市遭受了持续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面对严重灾害,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奋力拼搏,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势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15亿元,比上年增长2%。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肉、蛋、奶产量达到5.6万吨、3.49万吨、0.8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5%、4.7%、24.2%;果品产量稳中有升,总产8.4亿公斤,比上年增长1.9%;蔬菜生产发展较快,总产量4.8亿公斤,比上年增长4%;乡镇企业持续发展,实现入库税金3.54亿元、利润29.69亿元,分别增长15.4%、8.1%;农民人均纯收入2113元,增长4.6%。
(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我们围绕“一压缩、四发展、四稳定、三转变”的思路,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使其更趋合理,更具活力。在最近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市、灵宝市、笃忠乡、大营镇分别作为市、县、乡三级先进单位受到表彰。当前,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农业结构日趋合理,优质农产品比重上升。粮食作物面积进一步压缩,由上年的260万亩减少到253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由101万亩增加到108万亩,粮经饲比由60∶38.7∶1.3调整到56.3∶37.4∶6.3。全市发展优质小麦51.3万亩、优质蛋白玉米23.5万亩、高淀粉红薯8万亩,果品、蔬菜、畜牧、烟叶、食用菌等产业的名优品种比重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增长。
二是特色农业发展较快,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牧、林、果、菜、菌、烟、药、草八大支柱产业产值达到31.2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2.4%。牧、林、果三大产业,产值19.76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的52.1%,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在畜牧业生产方面,以发展草食牲畜和奶业为重点,全市新发展规模养殖场23个,专业村25个,专业户318个,畜牧龙头企业9个,畜牧业产值8.0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1.3%。林业生产,重点抓了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和通道绿化,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35.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4.1万亩,飞播造林10.2万亩,完成绿色通道工程521.1公里,建示范路段233.5公里,林业产值达到1.36亿元。果品生产,突出抓好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品种改良、树形改造、果实套袋和示范园建设五项关键生产措施,全市新栽果树10.04万亩,建成无公害苹果基地6万亩,推广果树品种改良8.55万亩、树形改造25.6万亩、苹果套袋20.5亿个,仅苹果套袋一项可使果农增收1.2亿元。果品产值10.3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5.9%增加到27.1%。菜、菌、烟、药、草等特色产业也有长足发展,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3%,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蔬菜生产,重点发展温棚精细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突出抓好3万亩温棚蔬菜基地、1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大葱、辣椒、莲菜等单品种特色蔬菜基地,蔬菜播种面积20万亩,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1.2万亩,大王、大营两镇被确定为“河南省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食用菌生产,重点搞好结构调整,实现生产区域由深山区向浅山丘陵平原区调整,木腐菌向草腐菌调整,传统品种向名优珍稀品种调整,菌类总规模达到8160万袋,名优特新菌类比例达到20%,比上年增加10.1个百分点。烟叶生产,突出稳定面积、优化品种、开拓市场、搞好加工等工作重点,栽植面积25.9万亩,名优品种达到91.5%,烟农收入1.7亿元,实现特产税34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1.8%、61.9%,地方财政增收1300万元。中药材生产,正在向基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种植面积达到12.3万亩。草业生产,重点发展万亩乡、千亩片,全市已发展万亩以上的乡2个,千亩以上的片17个,发展人工种草14.2万亩,新建草产品加工厂5个,初步实现了立草为业。
三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农民非农收入稳步增长。以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农村非农产业,在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年,全市农民人均非农产业收入391.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18.5%,比“九五”末增长3.8个百分点。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出现新起色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级“50强”龙头企业产值达到4.08亿元、利税达到5852万元、带动农户26.7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2%、11%、6.8%。湖滨果汁、阿姆斯果汁、义华养殖等一批龙头企业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湖滨果汁厂通过租赁、收购等方式,扩大规模,生产能力位于全国浓缩果汁加工企业的前列,全年加工浓缩果汁2.5万吨,出口2.25万吨,自营出口创汇680万美元,在反倾销税一案中,赢得了美国*2年度“零关税”待遇。义华养殖公司、焦村杨家香菇示范场等农业龙头企业,抓住加入WTO的有利时机,积极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增加外销份额,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完善,促进了农产品流通。民间社团组织有了较快发展,全市各类专业合作社、协会组织达到*多个,农民经纪人队伍达到2万多人,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力军。三是利益联结机制在发展中健全。订单农业、合同农业有较快发展,产销衔接取得初步成效。渑池县池底养鸡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结成利益共同体,统一购进饲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价格销售,养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窄口灌区节水续建配套工程,常窑、大王等4个省级节水示范项目完成年度任务。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06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4.2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16万亩,解决人畜饮水困难8.5万人。杯赛活动再上新台阶,灵宝市、渑池县在省“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中再次夺杯。槐扒工程效益显现,西段村水库正式开工建设,黄河提水供水保证了义马气化厂和义马移民电厂等用户的用水需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影响面积1.7万平方公里,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新进展,改造中低产田2万亩。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三项旱作耕作技术应用面积超过100万亩,走在全省前列。黄河库区治理及移民安置工作进展顺利,有效改善了库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取得新成效
一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推动了农业向无公害标准化发展。“黄河农网”、“优质果品网”、“*市兴农网”、“*蔬菜网”等市级农业网站,服务领域拓宽,服务质量提高,县(市)区相继建成了农业信息平台,25个乡(镇)建起了信息网站,266个村配备了信息员,市、县、乡、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正在形成。全省农业信息化现场会议在我市召开。农产品安全检测有了质的飞跃,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装备水平、技术服务能力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的转变,质量检测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这两项工作,受到了常务副省长王明义同志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二是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共引进农作物、林果、畜禽、水产等新品种100多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畜禽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推广平衡施肥、果实套袋、畜禽养殖、旱作农业、病虫防治、农业机械、人工影响天气等实用技术50多项,农业科技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三是通过科技下乡、“绿色证书”培训、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广播讲座、信息网络等形式,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了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年共举办培训班460多期,培训农民26万人次,有2150人获得“绿色证书”。四是农业科技攻关有新发展,重点实施旱地农业新品种选育、苹果创名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科技项目11项,其中《苹果创名牌关键技术研究》和《小麦新品种引进示范研究》分别获河南省农科系统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我市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
(六)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得到较好落实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基本完成延包扫尾工作。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继续做好土地延包工作的紧急通知》,采取有效措施,共补发土地经营权证书3.3万份,合同入户率达到99.3%。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民负担明显减轻。按照“减负、规范、稳定”的总要求,农村税费改革进展顺利,改革后,农民人均承担农业税收及其附加36.3元,较改革前减少59.5%,农民负担位于全省最低水平。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和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村“三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全市按保护价收购粮食5525万公斤。
(七)农村其它各项事业长足发展
扶贫开发完成项目245个,解决了3928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解决了4.5万人、1.7万头大家畜的饮水困难。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子,教育扶贫班受到国内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生产救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扎实开展,全市共筹措救灾资金1131万元,最低生活保障金1720.6万元,开仓借粮2750万公斤,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促进了社会稳定。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成效显著,接收安置退伍军人782人,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基本完成,进度名列全省第一。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施面达到了100%。农业银行存款增速创86年恢复建行以来历史最高纪录,支农贷款力度加大,全年共投放支农贷款2.23亿元,是上年投放量的2倍。
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民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仍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中,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旱涝保收田面积小,种植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优质农产品比重小,名牌产品少,加工业滞后,二、三产业不发达;四是农村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民增收缓慢,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困难。这些都是制约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今年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第一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启动年。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对促进我市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委四届二次全会精神,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体目标,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加快构筑特色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强化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3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5%以上;乡镇企业增加值、入库税金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9.5%;粮食总产4亿公斤;果品总产9亿公斤;肉类总产5800万公斤;烟叶收购量50万担;蔬菜总产4亿公斤;人工造林3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1万亩;解决饮水困难7.15万人;解决贫困人口温饱4000人;城乡低保金兑现率达到100%;其它各项事业都有新的进展。
为了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作为核心,把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目标,坚持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
一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培育壮大特色农业。要加快“粮退经进”步伐,继续压缩粮食面积,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尽快形成具有地域优势和特色的畜牧业、林业和果品业生产加工基地。
畜牧业生产,要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突出抓好专业村、专业户、规模养殖场和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加强畜禽疫病防治,搞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品质,扩张总量,尽快形成小规模、大基地的生产格局,构筑“草—牧—肉蛋奶—食品加工”畜牧产业链。全年新发展专业村15个、专业户*户、规模养殖场20个、养殖小区8个,新建畜牧龙头企业6个。着力培育瘦肉型猪、肉牛、肉羊、肉(毛)兔、高产奶牛优质生产基地,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3—5个百分点。
林业生产,要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通道绿化、城郊黄土丘陵沟壑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建立速生丰产工业用材林基地,培育湖滨、灵宝中密度板厂2个重点加工企业,构筑“速生林—板材—中高档家俱”林板加工一体化产业链。全年完成退耕还林31万亩,天保工程生态公益林10.5万亩,绿色通道示范段300公里。
果品生产,要以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积极推广果实套袋等先进技术,全面启动无公害标准化苹果生产基地、高酸苹果基地建设工程。今年要着重抓好以灵宝为主的10万亩无公害标准化苹果基地建设,抓好以湖滨、灵宝为主的5000亩高酸苹果基地建设,加快湖滨果汁、阿姆斯果汁、灵宝果品集团总公司等一批果品加工企业和果品营销企业建设,构筑“名牌果品—包装—批发市场(贸易企业)”和“果品—果汁—软包装饮料”两条果品产业链。
稳定发展菜、菌、烟、药、草。蔬菜生产要突出抓好3万亩温棚蔬菜、1.5万亩无公害蔬菜,抓好大葱、辣椒等特色单品种蔬菜基地建设,播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总产4亿公斤,外销1亿公斤。食用菌生产要转换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名优特新品种,重点抓好1000万袋无公害香菇和100万袋地栽灵芝基地,菌类总规模稳定在8000万袋,名优特新率达到25%以上。烟叶生产要实施土壤改良、烟水配套、技术改造三项关键生产措施,种植面积确保27万亩,收购量50万担,上等烟达到35%,烟农总收入、烟叶财政收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中药材生产要强化基地建设,面积要达到15万亩,总产量1800万公斤。加快发展草业,新增种草面积10万亩,推进草产品加工,实现草畜互长,良性循环。
二是抓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建设现代农业关键是要从抓标准化入手,切实解决保障体系、法律法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今年重点抓好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市级检测中心,要按照王明义副省长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成为全省一流、辐射豫陕晋金三角的权威检测机构。要争取用二到三年时间,建立起市、县、乡和批发市场“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为农业生产搞好服务。要认真组织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申报认定工作,力争我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在数量和规模上有大的突破。要继续抓好灵宝的无公害苹果,大王、大营的无公害蔬菜,张湾的无公害葡萄省级标准化基地建设。要切实抓好农业执法工作,积极开展农业综合执法,突出抓好动植物检疫以及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督、检验和登记,抓好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监督,加大打假力度,切实保护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以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我市情况看,关键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展龙头企业,要着重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0年,农业部、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择优扶持有优势、有特色、有基础、有前景的重点龙头企业,形成能够与国外农产品加工企业抗衡、更具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带动我国农业发展,出台了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省、市也制定了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都要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重要性,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在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服务,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二是继续在全市开展“50强”竞赛活动,扶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各级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要放宽视野,重新定位,不能把农业龙头企业局限在农产品的直接生产环节上,只要是能够带动农业发展的企业,都属于农业龙头企业范畴,有些企业既是工业企业,同时又属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多头申报,多方争取扶持。外地市在这方面做的较好,例如双汇集团、莲花味精、科迪食品、三全凌食品等都是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有些已进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行列。外省做的更好,知名品牌茅台酒在全国农产品博览会上展出。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扎扎实实开展农业龙头企业“50强”竞赛活动,要使一些好的、大的企业进入农业龙头企业行列,促进我市农业龙头企业上档次、上水平。要继续抓好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把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和龙头企业建设结合起来,实行资金倾斜,帮助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尽快形成一批年产值超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每个县也要抓三、五个龙头企业,通过扶持措施,推动向大型龙头企业跨越。要做好企业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下大力气培育优质农产品驰名品牌,打开进入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准入通道,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是完善利益机制。通过合同契约、资产参与、投资入股等形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同时,要抓好市场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和协会在产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要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建成市、县、乡三级信息网络,并尽快向龙头企业、批发市场、种养大户、专业村延伸,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近年来,农民增收幅度下降,增收难度加大,农村经济发展迟缓,主要原因是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村人口比重大。以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是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对激活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作用。要坚持“放胆、放宽、放开、放手、放活、放心”的原则,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加大扶持力度,在劳动用工、土地使用、银行贷款、进出口权限等方面,给予倾斜。要培育重点,树立典型,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扩张规模,实现“扶优、做大、做强”。
二是要积极发展中小企业。目前,乡镇企业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在改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运行质量,保证增加值和缴纳税金有较快增长。要继续抓好15个重点乡(镇)、20个重点村、30个重点企业的建设。重点乡(镇)要结合规划,建设工贸小区,实现中小企业的有效集聚,通过培育主导产业,扩大规模,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高小城镇品位。重点村要以发展优势产业为突破口,以龙头企业为带动,走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村。重点企业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建立健全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要抓住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继续深入开展东西合作工程,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参与西部大开发,引进资金、技术、项目、管理等生产要素,加快企业发展步伐。
三是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村城镇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关系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高度,认识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意义,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小城镇建设要统筹规划,集中建设310和209国道沿线两个城镇带,构建以*市区(一城三区)为区域中心城市,以渑池县城和义马市区、灵宝市区、卢氏县城为次中心城市的“T”字型城镇框架,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带。市、县、乡都要按照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总体要求,依据当地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打破行政区域,统筹考虑,搞好两个城镇带的产业规划和建设规划。继续抓好省定1个重点县、5个重点镇和1个国家级经济示范镇建设。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促其尽快发展壮大,增强辐射力,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研究制定鼓励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政策措施。要做好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抓好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信息和中介服务,引导农民有序流转。继续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性做法,落实好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政策,坚决维护其合法权益。
(四)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现代农业水平。今年,要着重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要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工作。充分利用加入WTO和国家实施二期“种子工程”的机遇,加大引进力度,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尽快提高我市农业科技水平。二是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积极推广应用生物、信息、SOD苹果等先进技术,大力推广设施栽培、模式化栽培、高效养殖、节水灌溉、先进农机具等适用技术。三是抓好技术培训。通过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科技下乡、广播讲座以及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等,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四是搞好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抓好农业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重点工程建设。窄口灌区节水续建配套工程要完成投资801万元,发展配套面积2万亩;沟水坡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要加快进度,确保一期工程按期完工;西段村水库要按照年度计划,保证年底完成工程量的30%。同时积极做好卫家磨水库复建、卢氏洛河治理项目的立项工作。要抓好节水示范工程建设。积极组织实施果元、焦村、菜园等节水示范项目,发展节水灌溉9*亩;抓好湖滨、陕县东部、渑池西部集雨工程,建设水窖8000个。要抓好综合治理工程,渑池涧河流域治理面积要达到20平方公里,陕县张村沟、灵宝朱乙河重点小流域治理项目和小岭沟、后河、焦家峪三个治沟骨干工程都要有新的进展。推进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解决好7.15万人、2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加大*库区治理力度,完成2500万元国债专项资金工程施工任务。依法做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坚决遏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问题。在注重开发地下水资源的同时,还要开发以人工增雨为重点的空中水资源,加强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防御。要扎实开展农村电网改造二期工程,切实提高农村电网的网络结构和装备水平,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加快县乡公路建设,加速农村通讯网络的延伸,努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
二是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要坚持中低产田改造和扶持培育种养加龙头企业并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要加强项目管理,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程序,加强开发项目的前期准备、项目实施、竣工验收和运行维护各阶段的管理工作。抓好项目申报工作,争取我市成为首批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争取湖滨区早日进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区行列。要扎扎实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继续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组织好对口帮扶工作,确保解决4000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要加强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坚决杜绝挤占、挪用现象。
(六)加强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不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文明程度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决定今后每年新增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继续增加投入,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开展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援助,切实降低农村适龄学童的辍学率。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把改善农村卫生环境,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作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点。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互助合作医疗,对农村贫困农户实行医疗救助。继续搞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实行优生优育。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继续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更加重视农村社会管理,加强村镇规划,搞好村容村貌治理,切实改变一些地方环境脏乱的状况,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七)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党的农村政策,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力武器。认真落实党的农村政策,是保证农村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的关键。当前,要着重抓好三项政策落实。一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关系农民的根本利益,要保持长期稳定。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关键是正确看待和处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党的一贯政策。*1年底中央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各级政府必须认真贯彻执行。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搞好土地经营权流转,不能刮风,不能下指标,不能强制推行,只有这样,农民才有稳定感和安全感,才能更好的发挥积极性,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二是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要进一步搞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一项制度”、“八个禁止”的规定,深入开展对农民建房乱收费、农村中小学乱收费、农村电价和电网改造中的搭车收费等专项治理。落实纠风治乱责任制,规范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服务收费,全面推行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加大农民负担监督检查力度,认真落实警告性谈话制度和“一票否决”制度,对因违反中央政策,加重农民负担而引发的恶性案件,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三是抓好粮食流通体制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研究和制定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农力度,为农民生产生活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及时有效地提供资金保障。积极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扩大农民的受益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扎扎实实做好农业农村工作
(一)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在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又一次强调要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市有220万人口,70%以上在农村,农民收入上不去,农村经济不能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成为空谈。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在领导力量摆布和工作部署上向农业侧重,在计划安排和资金投放上向农业倾斜,真正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金融、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农业法》,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确保财政支农资金依法按比例增长,确保支农再贷款额度按要求增加,切实体现稳定和巩固农业基础的思想。各行各业都要重视农业,努力营造支持农业、发展农业的良好氛围。
(二)更新思想观念,以“六个转变”的创新意识来解决“三农”问题。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为主要特征,进入了农业发展新阶段。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转变思路,与时俱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一是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从侧重抓产量向重点抓产品、产业竞争力转变;三是从生产销售“原”字号初级产品向加工出口转变;四是从抓生产向抓市场流通转变;五是从关注农产品供给向关注农民就业转变;六是从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向关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转变。总之,时代在发展,农业的经营领域在扩展,经营方式在变化,农民思想观念也在变化,我们广大干部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水平,也要做到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才能真正推动我市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我市丘陵山区面积大,十年九旱,自然条件较差,虽然我们作了大量工作,但农业基础条件仍很脆弱,生产水平相对落后。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仅仅依靠我市现有的财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较多的大项目作为支撑。从国家的投资方向看,对农业的投入主要是通过项目来实施的。因此,要高度重视项目工作,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抓出成效。当前要做到四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对项目开发重要性的认识,克服“坐、等、靠”的旧思想,树立“争、跑、要”的新观念,在领导分工、工作摆布上,要向项目工作倾斜。二是项目选择到位。要按照国家产业布局规划和投资方向,结合当地实际,选准项目,选好项目,不做无用工。三是工作力度到位。选好项目,搞好申报,只是基础性工作,要真正使好的项目落户我市,必须加大争取力度,要成立专门班子,实行专人负责,加大必要的资金投入,赴省进厅,跑部进京,把项目跑回来,把资金拿回来。四是项目落实到位。争取项目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把项目建设好,要切实加强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真正把钱用在项目建设上,充分发挥项目效益,提高我市农业整体水平。
(四)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增强群众观点,把农民的利益做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心实意为农民谋事、办事,尤其是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要积极办、主动办。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真正知道农民想什么,急什么,反对什么,拥护什么,需要政府帮助什么,增强指导工作的主动性和准确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倡导务实高效的作风,认准目标,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把劲放在办实事,抓落实,求实效上。农村基层干部,常年在第一线,工作很辛苦,要关心爱护他们,保护他们积极性,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同志们,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任务繁重,事关全局,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