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会讲话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会讲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会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总书记对**工作的要求,全面落实省委工作会议关于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一步明确思路,强化措施,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县的新跨越。会上,大家实地考察了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青岛、滨州和10个县(市)作了会议发言,24个县(市)作了书面交流,这些经验各具特色,值得学习借鉴。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2003年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先后多次召开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全省呈现出强县率先发展、中间县加速崛起、欠发达县跨越追赶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县域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2007年列入年度综合评价考核范围的122个县(市)完成生产总值21882.5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84.3%,比2003年提高2.6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1052.8亿元,占全省的83.7%;利税4213.4亿元、利润2614.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7.2%和77.1%,提高12.7和12.5个百分点。县域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18.3亿元,占全省的48.8%,提高2个百分点。五年间,按照财政供养人员计算人均财力年均增长23.1%,地方财政收入5亿元以上县由18个增加到59个,1亿元以下县由6个减至2个。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向着一产稳定、二产优化、三产加快发展转变,2007年三次产业比例由2003年的16.6:52.1:31.3调整到10.7:59.3:30,二三产业比重提高5.9个百分点。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2007年粮食总产达到4148.8万吨,连续5年增产。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7000家,比2003年增加近4000家;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占到67%,增加了19个百分点。传统优势工业提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骨干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7.4%。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快。民营经济呈现强劲增长势头,成为县域经济中最具活力部分。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3年的40.9%提高到54.1%,上交税金是2003年的2.9倍。

(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地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以来,以实施“路水电气医学”工程为重点,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截止2007年底,改造农村公路10.8万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水泥)路。完成了3.93万个行政村的自来水建设,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2736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8%。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沼气用户达到100万户。改造了163个县级医疗机构和1487个乡镇卫生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实现了对县域的全面覆盖,农民参合率达到90.3%。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进展顺利,重点扶持了30个欠发达县每县办好一所中职学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广播电视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顺利实施。全面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保障人数达到172.2万人,实现了对年人均纯收入800元以下农村贫困人口的应保尽保。县域社会保障范围逐步扩大,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0万人以上。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2003年以来,集中扶持了4728个贫困村、420万贫困人口,被帮扶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297元。

(四)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各地高度重视城乡规划和建设,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明显增加,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面貌有较大改观。2003年以来,全省县城和村镇建设分别完成投资293亿元和2578亿元。目前,小城镇道路硬化率75%,建筑楼房率62%,绿化覆盖率24%。建成生态示范县34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24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62个。到2007年,全省县域(不含区)城镇化水平达到34%。

(五)特色经济异彩纷呈。近年来,各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特色产业镇为重点,以“专精特新”为方向,推动产业集聚化发展,形成了一批规模比较大、县域经济特色比较明显的产业集群,成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目前全省营业收入过5亿元的产业集群已经发展到246个,从业人员476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2708亿元,利税1212亿元。这次会上发言和交流经验的县(市),都能够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位和产业特色,走出了符合各自实际的发展路子。

(六)“双30”工程成效明显。2007年,30个经济强县完成生产总值10013.5亿元,占全省的38.6%,比2003年年均增长22.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368.1亿元,占全省的40.3%,年均增长42.5%;地方财政收入实现411.5亿元,占全省的24.6%,年均增长26.7%;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2508元,年均增长17.2%;农民人均纯收入6880.6元,高于全省1895.3元。30个欠发达县完成生产总值2696.7亿元,比2003年年均增长20.4%;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0.75亿元,年均增长16.5%;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600元,年均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4489.4元,年均增长1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增长幅度均高于经济强县,发展势头日益强劲。

以上情况表明,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二、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思想认识、发展水平、工作落实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一)科学发展的自觉性还不强。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有些地方仍然片面追求GDP的增长,科学发展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具体表现在:一是重速度,轻质量。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强县的经济结构还不够优化,服务业发展滞后,资源型工业所占比重大,高技术产业、高精尖加工业发展不快。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雷同、盲目投资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二是重经济,轻社会。有些地方对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搞好城乡统筹的自觉性不强,抓社会事业发展力度不够。三是重增长,轻环保。个别地方领导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还不够重视,受地方利益驱使,超排、偷排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有些地方环境污染还比较严重。四是有的地方工作思路还不够明确,破解难题的办法不多,开拓创新不够,率先意识不强。

(二)县域经济水平还不高。突出地表现为强县不强。与江苏等省相比,我省强县在经济实力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在2006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百强县中,我省虽然有22个县入围,但排名最靠前的仅在第13位,进入前20位的只有3个,有16个排在40位之后。从人均方面来说,2007年,江苏进入百强前3位的县人均生产总值平均为106170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为7600元,而我省进入百强前3位的县人均生产总值平均为71080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为3120元。全省122个县(市)中仅有4个县域的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超过3万元,还有82个县域低于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及以上的仅有4个,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48个,其中低于4000元的还有3个。东中西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区域间联合协作相对较少,还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三)县级财政保障能力还比较弱。县域财力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县乡两级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压力较大,用于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等公共服务的投入不足,保障程度不高。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例,2007年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年人均标准分别为2000元和900元,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和18%。特别是西部一些财政收入较低的县,在提高新农合补助标准、落实城乡低保制度、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等城乡统筹方面资金缺口较大,面临较大压力。

(四)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多年来,我们大力推进县级简政放权,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县级责权利不相统一的情况依然存在,县级自主调控能力较弱,县域经济发展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尤其是一些权力部门服务意识差,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依然存在;变相审批,巧立名目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县域对资金、技术、人才的吸纳能力不强,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县域经济是全省经济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力支撑,也是城乡统筹的基点和重要保证,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县域强,则全省强,县域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全省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省委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要措施”。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全力加以推进,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打牢基础,做出贡献。

三、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

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省委工作会议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改善民生,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围绕一个目标,推进四个转变,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个目标,就是富民强县。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大幅度提高县级财政保障能力,力争到2012年,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达到50%左右;30个强县平均人均财政收入超过4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超过9000元,30个欠发达县平均人均财政收入达到或接近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超过6000元;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小城镇建设迈出新步伐,县域(不含区)城镇化水平达到40%。

加快推进四个转变。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和进出口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大力繁荣城乡市场,扩大城乡消费,促进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优化工业结构,加快发展县域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县域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四是促进县域发展由单纯重视经济增长向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做好四方面工作,就是继续解放思想、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城乡统筹、努力改善民生。

(一)继续解放思想

发展县域经济,前提是解放思想,动力也在解放思想。在新形势下继续解放思想,关键是完整准确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县域经济发展全面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第一,创新发展思路。首先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必须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努力保持县域经济在较长时间内平稳较快增长,有效避免经济出现大的起落。二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吃透县情,找准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全面审视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创新发展模式,制定既符合实际,又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发展路径和工作措施。要高度重视结构调整,始终把调整和优化结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线来抓。正确处理三次产业和产业内部之间关系,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要自觉推进城乡统筹,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高度重视县域节能减排工作,真正使县域经济走上科学发展之路。三要始终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当前,国际经济发展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增大。面对严峻挑战和激烈竞争,各县、市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率先意识和赶超意识,始终保持昂扬向上、不甘落后的工作热情和奋斗精神,开拓进取,克艰破难,努力赢得科学发展先机。

第二,深入推进改革。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尊重基层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上下结合,共同努力,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发展要素市场,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激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二是要进一步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要结合“综合改革试点”,选择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市、县、镇和开发区进行扩权试点,增强县级自主发展能力。三是要统筹推进县域各项改革。以转变职能为中心,推动乡镇综合改革。在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探索社区股份合作、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等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加强财源建设和财政管理,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解决县乡财政困难。

第三,进一步扩大开放。一是要强化全面开放、深度开放意识,牢固树立县域之外都是外的观念,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要把对外开放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外经外贸规模,提升外经外贸质量。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发展自主品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二是大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以招商引资促进结构调整、财源建设、就业增长和农民增收。三是办好县域内各类园区。着力引进高技术、高成长、高增值产业,培植园区主导产业,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力和承载力、招商引资吸引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

(二)转变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灵魂,必须着眼于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优化经济结构,优化资源利用,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做优农业。要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一要确保粮食安全。继续贯彻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进一步抓好德州、聊城、泰安、济宁等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抓好41个农业大县的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二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农村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突出发展畜牧、渔业、园艺和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和优势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鼓励和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鲜明、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乡镇、专业村和专业大户。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三要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进一步健全完善县乡农技推广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建设和完善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引进、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新品种,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四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重点,着力抓好农民的文化与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

第二,做强工业。加快提升县域工业的整体素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壮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改进管理,使县域工业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实现大幅提升。一要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引导和扶持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工业发展“新、特、优工程”,引导企业切实树立品牌意识,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培育一批信誉高、叫得响的县域工业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大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促使其做精、做专、做优、做强。二要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各县要找准、用好各自的优势,大力培植具有鲜明县域特点的主导产业,尤其要注重培植核心企业,拓展产业链条,促进县域内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产业集群。三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各县要结合自身科研基础,完善和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

第三,做大服务业。服务业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要大力发展适应产业升级趋势、符合农村发展特点、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新型服务业。一要积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以加快传统服务业改造为突破口,完善农村流通网络,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进一步扩大文化、娱乐、通信等服务消费。二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特色,科学规划,高度重视载体建设,着力抓好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和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的层次、规模和水平。三要加大投入力度。省委省政府为加大服务业投入,从2006年开始设立了服务业引导资金,并确定从今年开始要保证服务业投资增幅比全社会投资增幅高5个百分点。各级要落实好本级配套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大规模吸引国内外服务项目、资金、管理、技术和人才。要进一步改善服务业投资环境,充分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第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壮大规模,提升实力,实现民营经济的大繁荣、大发展。一要大力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民营企业贷款面广量大、额小分散、管理烦琐,各金融机构惜贷、慎贷现象比较多,贷款难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各地都要认真研究,采取综合措施,切实为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提供便捷通畅的资金融通渠道。二要切实落实好各项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家和省里为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批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贯彻落实,特别要按照推进公平准入的要求,强化对民营企业的服务,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三要推动民营经济做大做强。鼓励民营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技术进步,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积极引导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着力培植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有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督促和引导民营企业依法为职工提供各种社会保障,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五,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县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和难点。县一级的节能减排工作搞不好,全省节能减排工作的目标任务就难以如期完成。各县必须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抓好重点企业和建筑、交通、公共机构节能,积极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实施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县,要建立落后产能淘汰退出机制,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不折不扣完成淘汰任务。认真落实年度减排计划,狠抓重点流域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和大气污染防治。加强源头控制,强化新建项目节能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管理。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加大督查执法力度,确保完成全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实施“**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市、县两级要建立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加强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治理,加强湿地恢复和保护,不断提高水土环境承载能力。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计划,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健全农村环境监管体系,促进农村生态改善。

第六,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我省是海洋大省,沿海县市区有36个,2007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已占全省GDP的17.8%。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和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沿海县、市要坚持陆海统筹,把海洋经济培植成为沿海县域经济的优势产业。一是努力打造海洋特色产业体系。要稳步发展海洋第一产业,大力发展海洋二三产业,加快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海洋产业优化升级。沿海县、市要从实际出发,找准战略重点和突破口,努力打造海洋特色产业,形成特色海洋经济板块。二是大力开展海洋科技创新。要围绕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积极推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三是切实加强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沿海县市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保护,加强海洋污染防治和陆源污染控制,切实搞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修复与治理,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积极推进海洋资源科学化、集约化利用,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

(三)推进城乡统筹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充分发挥县域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单元和有效平台作用。

一是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要坚持规划先行,强化规划的空间指导作用和约束能力,通过规划引导城乡空间布局优化,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整合。各县市要把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虑,立足当地基础,制定完善统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居住建设、产业发展、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认真做好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工作,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逐步形成特色突出、梯次鲜明的县城――中心镇――农村社区的村镇布局。

二是着力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产业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各县市要积极适应城乡经济不断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的发展,努力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特色产业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一二三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县城要成为县域经济的龙头,中心城区要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充分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心镇要为县域主导产业做好配套,发展特色经济,搞好镇域经济。农村社区要以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村经济集约化,逐步实现城乡经济对接。

三是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目前,我省城乡发展的差距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推进城乡统筹,必须统一布局、统一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共建、共享。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和路网建设,完善农村公共交通网络,加快乡镇客运站建设,争取今明两年全部完成乡镇客运站的建设任务。大力推进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今年村村通自来水覆盖率要达到85%以上。加快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建设和户用沼气普及,今年要新增沼气用户45万户,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60处。要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认真做好合村并镇工作。大力实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切实抓好村内道路硬化、排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统筹治理农村“脏、乱、差”,不断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

四是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推进城市优质资源进入农村,为农民提供更多质优价廉服务。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重点抓好重大公共服务项目的实施。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努力形成支持公共服务一体化财政投入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公共资金监管,努力提高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大力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逐步形成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四)努力改善民生

改善和保障民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必须进一步突出重点,完善措施,全力推进。

一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建设全面小康重要举措,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学规划,扎实推进。“二十字方针”和“五方面”的要求,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互相关联,缺一不可,必须全面理解、系统推进。各县市要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尊重群众意愿,既要积极主动、努力促进,又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决不能急功近利,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损害群众利益。要注重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努力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讲文明、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参与新农村建设能力;另一方面要在政治上保障农民决定村里大事、参与农村管理的民主权力,最大限度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强化公共服务。各县市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逐步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巩固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成果,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提高农村贫困家庭寄宿生补助标准。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切实做好试点扩大到17个市的准备。大力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积极搞好村卫生室提升工程,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药品监管,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继续做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稳步扩大试点范围,尽快在试点地区形成城乡平等的就业培训制度、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权益保护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大扶贫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国家和省出台的改善民生的举措,各地必须扎扎实实落到实处,把好事办好。

三是繁荣城乡文化。加强城乡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设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要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气。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五项基层文化工程建设,争取到2010年全面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或文化活动室、社区有文化中心。以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为抓手,积极组织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多姿多彩、群众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鼓励引导群众自办文化事业,保护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特色文化。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培育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四是维护社会稳定。县级处在维稳第一线,任务十分繁重。要切实抓好安全生产,进一步强化措施,严格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大对各类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要深入开展“大接访”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点排查解决城镇拆迁、征地补偿、土地承包、移民扶持、村级财务等方面的矛盾纠纷,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进一步推进“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维护城乡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

四、创造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推动。各级各部门都要把扶持县域经济发展作为重要责任,转变作风,加强服务,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导。省、市两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主要领导同志要经常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及时协调和解决好县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主要领导要定期对县域经济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安排等进行研究和检查,切实做到重大问题亲自抓,主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措施亲自督促落实。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善于抓重点、抓要害、抓关键,善于用市场经济办法指导经济工作,做到摸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力戒浮夸和做表面文章,坚决防止搞短期行为、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修订、完善考核指标体系。从各县资源禀赋、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的实际出发,实行差异化的考核办法。

(二)强化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富民强县,人才是关键。当前,人才缺乏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着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一是认真落实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中央和省出台了“三支一扶”计划和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相关政策,争取用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省每个村(社区)至少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各地要认真抓好落实,妥善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在基层为县域经济发展作贡献。二是统筹推进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对县和乡镇领导干部培训,努力提高他们在经济文化知识方面的修养和研究破解发展难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制订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和高水平技术人才到县域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打造人才高地。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农业广播学校等载体,抓好农村培训网络建设,加强农民培训,加快乡土人才培养,尽快建设一支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人才队伍。三是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环境。要着力健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等机制,靠政策、事业和感情吸引人才,凝聚人才,积极营造鼓励人才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才进得来、留得下、用得上。

(三)强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服务。一要切实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赋予县级更大的自主权。凡国家法律、政策没有明确规定不许下放的权力,都要尽可能下放,以增强县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二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对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行清理,该取消的一律取消,该调整的必须调整。重点整治各类收费类审批事项,加强新设定行政许可项目的审查论证,健全行政许可项目的动态评估机制,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三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规范服务标准,简化办事程序。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网上办事能力。四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对近年来已出台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要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同时,积极研究制定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强化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和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域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规范发展民间信用,鼓励发展小额信贷组织和村镇银行。要充分整合各类土地资源,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鼓励各县采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和建设用地置换等办法,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设用地空间。

同志们,县域经济地位重要,前景广阔。我们一定要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工作会议精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迎难而上的锐气、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