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科学发展企业现代化发言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年的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是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隆重纪念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情况下召开的。我们在企业战线上工作的同志,怀着十分庄重的心情纪念这一伟大的变革时代。
30年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但对我国广大企业来说,却经历了风云激荡的历史性变革,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路程。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深刻地影响、推动了许多重要领域的改革,同时也书写了自身创新发展的辉煌篇章。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历程与实践做一简要回顾,并同大家一起探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推进企业现代化建设,开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一、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进程中,不断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正确处理企业、市场、政府以及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确立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从不同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政策和实践来划分,我国企业改革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2),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以前。这一时期,在对全国所有国营工业企业开展恢复性整顿和建设性整顿的基础上,伴随着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以放权让利为重点,不断进行政策调整,探索多种责任制和企业经营方式;民营企业开始起步并快速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开始进入中国。
改革开放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成为最为迫切的问题。1979年7月,国务院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5个文件,标志着以放权让利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始。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国有骨干企业的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言辞恳切地提出“放权不能只限于上层部门之间的权力转移,更重要的是要把权力落实到基层企业”,《人民日报》全文转发了这份呼吁书,这是我国企业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两个月后,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1984年5月10日),即著名的“扩权十条”。“扩权十条”明确规定了企业拥有更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这是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我国企业改革的探索和必要准备。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具有一定权利义务的法人。从此,我国企业改革发展开始探索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先后推行了利润留成、利改税、承包和租赁经营等多种经济责任制形式。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企业法》,明确将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财产授予企业经营管理。从1987年开始,承包经营责任制成为国有企业的主要经营形式。一大批企业通过实行承包制,滚动发展、迅速壮大。当时,首钢总公司实行承包制时间最长,也最具影响;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等一批企业家因为成功推行承包制而闻名全国。
到上世纪90年代初,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把国营大中型企业推向市场,成为我国企业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邯郸钢铁总厂创造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并引起很大反响。**2年7月,国务院通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明确了企业拥有14项经营自主权和自负盈亏的责任,同时明确了政府应承担的职责。通过贯彻落实《条例》,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落实状况有了初步改善,自主经营程度有所提高,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显示出良好的进展势头。
这一时期,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始受到重视。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益补充。自此以后,对发展民营企业尽管有不同看法和争论,但民营企业还是在特定的领域和地域范围内快速发展起来,“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以及以联想、四通为代表的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受到广泛关注。到**1年底,私营企业已经达到10.8万多家,从业人员达184万人。
随着对外开放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国家先后通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79年7月)、《外资企业法》(1986年4月)、《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1988年4月),为外国资本进入我国提供了法律依据。花旗银行、德国大众、可口可乐、敦豪、摩托罗拉等跨国公司陆续进入中国。但总体上看,我国对外开放还处于起步阶段,外商投资还不能在华设立控股的合资企业,从1978到**1年的13年间,年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仅19.3亿美元。
第二阶段(**2-**2),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以前。**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企业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最艰难最关键的时期,国有企业大面积进入市场,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民营企业被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迅猛发展;跨国公司开始在我国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
**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着力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公司法》,为国有企业公司化改组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是我国企业制度的一次深刻变革。**4年11月,原国家经贸委提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意见》,强调要把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简称“三改一加强”),并首次提出“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
为了推进企业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从**4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在百家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为了依托城市进行配套改革,为突破企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创造条件,国务院同意国家经贸委等9部委的请示,确定在若干城市进行以企业“增资、改造、分流、破产”为主要内容的“优化资本结构”试点。**7年,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明确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在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重大决策大大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为了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坚持“抓大放小”:一方面大力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技改贴息、股票上市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对于量大面广的国有中小企业,采取了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并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使它们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为了逐步解决企业债务、富余人员和社会负担,国家通过增加银行核销呆坏账准备金,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兼并破产;通过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一部分产品有市场、发展有前景,由于负债过重而陷入困境的重点国有企业实行债转股;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职工转岗分流,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安置企业富余人员。
**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中长期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充分肯定了上述行之有效的做法和重要措施。到上世纪末,国企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大量国有中小型企业从不具备竞争优势的领域退出;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新型政企关系也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充分肯定。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第一次在法律上将私营经济明确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在此期间,《乡镇企业法》(**6年10月)、《合伙企业法》(**7年2月)、《个人独资企业法》(**9年8月)先后获得全国人大通过,为民营企业的制度规范和创新创造了条件。我国非公企业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1年,全国私营企业已达**多万家,实现销售总额1万多亿元;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达6622亿元,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在华投资。
第三阶段(**2年至今),党的十六大以后。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对外开放向着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发展。这一时期,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企业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大力倡导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掀开了新的一页。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突出强调了“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对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经济改革的重大推进。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建立,解决了国有资产出资人缺位的重大问题,初步形成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革,建立混合所有制经济,围绕做强做大主业,积极开展调整重组,改制分离辅业,企业发展呈现新的活力。**3年以来,共有30多家中央企业在境内外上市,中央企业户数从196家减少到150家。一些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形成了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5年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国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影响下,我国民营企业进入稳步高速发展时期。目前,在40个工业行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在27个行业中的比例已经超过50%,成为促进增长、扩大就业、繁荣市场的重要力量。跨国公司在华大规模开展业务,使得外资企业成为我国经济重要的而且是极为活跃的组成部分。
二、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体制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我国企业改革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
1.初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体制和机制
公司制逐步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公司制已成为我国企业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目前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公司制企业已达120多万家;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产权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资本市场上市等途径,已经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的公司制企业,中央企业及下属子企业的股份制比例已由**2年的30.4%提高到**6年的64.2%;到**6年底,65%以上的私营企业也建立了有限责任公司制度。
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能真正做到面向市场独立经营;公司制企业初步建立起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许多企业通过精干主业、健全研发体制、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实现了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和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并大胆创新,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也普遍提高。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近年来审定的1121项企业创造的管理创新成果,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劳动制度方面,普遍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在人事制度方面,国有企业已基本取消了企业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实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在收入分配方面,企业根据经济效益和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决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水平。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新机制逐步形成。
2.企业所有制结构更加合理,极大提升了国民经济的活力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发挥主导作用。随着中小型国有企业改制逐步完成,国有经济和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开始改变国有企业量多面广和过于分散的状况,国有经济的布局更加优化,国有企业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仍占支配地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象征。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统计,**8~**6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从6.5万户减少到2.5万户,减少了近2/3;而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3.1%上升到15.5%;实现利润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的比重由36.0%上升到43.5%。国有资本向能源、原材料、交通、重大装备制造和冶金等基础行业集中,**6年这些行业中的国有资本达到3.3万亿元,占国有资本总量的70.6%。
民营企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经过近30年的努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生力军,在促进发展、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截至**7年底,我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538.7万户,注册资金总额8.8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7000万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目前已有约15万家,在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中,70%以上为民营科技企业,其科技成果占高新区的70%以上。
外商投资企业迅速增加。截至**7年底,我国实有外商投资企业28.6万户,实有投资总额达2.1万亿美元。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中国约1/3的工业产值,提供了全国超过1/5的税收,雇用了**0多万名员工;同时,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最积极的企业群体,引进技术约占我国引进技术总额的50%,出口约占全部出口的60%。
3.企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迅速提高
企业规模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大为改善。1979年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与**6年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相比,工业总产值从4303亿元增加到31.7万亿元,增长了72.6倍,年均增长17.3%;销售收入从4100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增长了75.5倍,年均增长17.4%;实现利润从654亿元增加到1.95万亿元,增长了28.8倍,年均增长13.4%。**5世界企业500强中我国只有3家企业入围,最好名次是第207位;而**7世界企业500强中入围企业已达22家,最好名次是第17位。
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大幅增长,全年共受理来自国内的专利申请58.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为15.3万件,来自企业的申请占48.3%。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报告,我国**7年PCT(专利合作条约)申请达到5456件,全球排名第七。其中华为的PCT申请量居全球企业第4位、中兴通讯居全球企业第52位。
国际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目前,我国从事对外投资与经营的各类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对外投资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对外投资金额900多亿美元。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加入到国际化经营的行列中,联想、海尔、华为、中兴、TCL、万向、宝钢、首钢、中远集团、中国移动等都尝试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国际化经营。
4.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逐步形成并日益壮大
30年来,在中国企业崛起的同时,一支富有创业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的形成和发展壮大,也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之一。纵观近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渐进式改革发展道路和创业浪潮,为勤于奋斗、敢于创业的人们提供了实现理想的舞台和施展才华的机会,从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企业家。在市场经济的洗礼和锤炼中,我国企业家的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素质不断提升。袁庚、张瑞敏、鲁冠球、柳传志、任正非、谢企华、周厚健等知名企业家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这次会议上,我们专门为改革开放以来在企业改革中做出突出贡献的109位企业家和福建省提出“松绑放权”企业厂长(经理)集体颁发“中国企业改革纪念章”,就是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崇高敬意。
5.企业改革发展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企业改革与国民经济和上层建筑各领域之间的改革密切相连、互为条件。30年来,围绕使企业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这一核心目标和任务,我国企业改革先后推行了放权让利、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多项改革,这些改革的不断深入,必然要求计划、价格、财税、金融、外贸、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政府机构、法制建设等多方面进行配套改革。反过来,这些配套改革也为企业改革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蕴藏在企业中的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从而推动国民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向前发展。**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95万亿元,由1978年的世界第10位跃升至世界第4位;进出口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由1978年的世界第27位跃升至世界第3位。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使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我国要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建立起富有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强大企业群体。
三、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经验
30年来,我们共同参与见证了企业改革发展不平凡的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到,我国企业改革发展能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这其中值得总结汲取的经验非常丰富,初步概括,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实践
我国企业改革发展始终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国务院部署稳步推进的。和其他方面的改革一样,前进的道路充满曲折和艰难,特别是一些重大改革政策的提出或重大举措的推进,诸如国有企业推进兼并破产、推行两权分离、实施股份制改造、进行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以及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等等,都曾引起过不同的反响。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是一场革命,推动企业改革发展需要对传统经济体制进行系统变革,如果我们墨守成规、畏缩不前,不敢“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是很难走出一条新路,干出一番全新事业的。这其中最为根本的,就是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旗帜鲜明坚持生产力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特别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按照“三个有利于”,大胆探索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方式。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化解推进改革中的各种矛盾,才能为坚定不移地推进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2.必须坚持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企业的主体地位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而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突出弊端,严重束缚了广大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要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发挥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政企关系,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和约束功能。这是3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条主线,也是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企业不但是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是参与世界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体,同时也越来越成为创造新文化、提出新观念、建设新文明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把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依据,不断深化对企业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宏观政策。
3.必须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基本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产权清晰”又是重点。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主要是通过改变企业经营方式来增强企业活力,但由于没有涉及企业产权制度,搞活企业的目的又总是难以很好实现。与此同时,一些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由于做到了“产权清晰”,为企业持续发展打下了体制基础。大量事实说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定要明晰产权,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才能建立起完整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发生根本的转变。
4.必须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经过试点,全面推开
企业改革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与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针对不同的问题,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实现重点突破;又不能单打一,要综合配套、整体推进才能奏效。同时,企业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没有先例可循,改革过程中既要保持企业经营效率的稳步提高,又要避免发生重大失误,就必须循序渐进,先在局部进行试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取得经验后才能在更高层面全面推开。以我们突破国有大中型企业破产的瓶颈,建立退出机制的改革过程为例。国家将企业兼并破产作为优化资本结构城市试点的重要内容,通过试点暴露矛盾,进行规范进而立法,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文件,使企业兼并破产得以实施,而且随着经验的总结推广,试点城市由**4年的18个增加到**7年的111个,遍及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9年又进一步推开到非试点城市。到**7年底,实施兼并破产的国有企业有4800户,涉及职工930万人,共核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3800亿元,580户企业实施债转股4050亿元,中央财政补贴1400亿元,在国有企业脱困和战略性改组中起了重大作用。
5.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学习借鉴,大胆创新
我国企业改革发展是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加以推进的,我国企业要广泛参与国际经济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就必须接受国际通行的惯例和规则,必须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国际经验表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体制、管理和技术是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和技术赶超的关键所在。但是,盲目地模仿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落后的局面,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很难实现后来居上的跨越,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消化、吸收别人的成果。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国情和政治经济制度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巨大的差异,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决定了我国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学习借鉴,大胆创新,才能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鞍钢、奇瑞汽车、上海振华港机、北汽福田、潍柴动力、上海复星、比亚迪、三一重工等一批优秀企业,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6.必须坚持协调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
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企业改革发展需要解决的三个重大问题。30年的实践表明,这三者密不可分,必须协调推进才能取得扎实成效。在历史上包括现在,我国相当一些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包”代管、重技术轻管理、重改革轻管理等不良倾向,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企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把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坚持“三改一加强”。改革就是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技术创新机制;改组就是要求企业着眼于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和效益,不断优化资本结构和组织结构;改造就是要求企业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将企业发展建立在先进的技术装备基础之上;加强管理就是要求企业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巩固发展体制创新的成果,形成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技术进步的组织管理模式和方法。上海宝钢、中国远洋、中国第一航空工业、中国移动、联想、海尔、陕西鼓风机等一大批领先企业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把推进企业的体制、机制、技术和管理创新统一于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才能切实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企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7.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我国企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国许多企业,如国家电网、中国海洋石油、中国五矿、航天科工、湖北宜化、浙江海亮等优秀企业密切联系自身实际,自觉地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起来,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实践表明,企业改革发展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基础、相互推动、交替提升的过程,凡是能够做到两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企业,企业改革发展都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而那些一手软一手硬,或者只是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的企业,最终都难以避免士气低落、走向衰败的结局,甚至迷失企业发展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软实力”建设在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文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更加需要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要大力加强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观、效益观、敬业观,创建诚信企业,在更高层次把企业改革发展推向前进。
8.必须坚持发挥企业家作用与调动员工积极性相结合
实践充分表明,企业家是我国企业改革发展的直接推动者,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探索者。他们工作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对传统体制的弊端有着深切的感受,对改变企业落后面貌有着强烈的期盼,对不断创业创新有着高度的热情。他们率先冲破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勇敢地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破坏”,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当中有的倒下了,有的跌倒了又爬起来,有的乘风破浪,始终屹立在企业改革发展的最前沿。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他们身上体现的企业家精神都永远值得我们铭记。这次会上荣获“企业改革纪念章”和全国优秀创业企业家称号的企业家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同时,广大企业员工是各项改革措施的执行者,蕴藏在他们身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推动企业改革发展不竭的力量源泉。任何改革措施要想取得真正成效,都离不开广大企业员工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漠视他们的利益必然会导致企业的改革发展的停滞乃至倒退。中国建筑工程、青岛港、中国兵器工业、国家开发投资、中国铝业等成功企业的实践表明,只有将企业、企业家、经营管理人员和员工结成利益协调一致的命运共同体,企业改革发展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企业现代化建设
过去30年,中国企业在学习、探索中成长、进步,成绩值得自豪,经验弥足珍贵。毫无疑问,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企业的发展拥有许多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竞争优势,但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更应该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从全球化的视角看,我国企业当前所面临的环境比以往更加复杂和严峻,深化企业改革、推动科学发展的任务也更艰巨,比如,随着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人民币升值,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使企业经营告别了低成本时代。最近,一些主要依赖出口或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加工企业,由于受一些国家经济下滑的影响,经营陷入困境,甚至破产,这些现象从反面警示我们,以规模数量为主、以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路径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已迫在眉睫。
党的十七大对今后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目标和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中国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企业现代化建设。根据当代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所谓企业现代化,主要包括企业理念现代化、企业制度现代化、企业管理现代化、企业技术装备现代化四个方面。推进企业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在企业理念和价值观方面切实体现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倡导人类文明进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做一个好的企业公民;就是要坚持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创新完善有利于保障企业科学发展的框架体系和长效机制;就是要积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就是要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特别是要在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推动企业现代化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继续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同志曾经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过去的30年,中国企业的进步首先得益于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今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仍然需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当前,有的企业认为,解放思想是上层建筑、宏观层面的事情,与企业无关或关系不大,缺乏转变观念、积极进取的自觉性;有的企业片面地理解“发展是硬道理”,重视发展速度和规模扩张而忽视发展的科学性;还有一些企业自满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把以往的经验模式化、固定化,造成了新的思想僵化。
在我国新一轮的思想解放中,推进企业现代化建设,首先就是要注重理念的现代化,在思维变革中实现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型。继续解放思想,最重要的是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当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遇到矛盾时,宁可牺牲一点速度、一点效益、一点“政绩”,也要在转变企业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要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感,使企业尽快实现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发展转变为更多地依靠知识资本和技术进步发展,由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方式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式转变。要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努力建设和谐企业。
2.进一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体制机制
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已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但是离“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在形成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的转变过程中,还存在着产权不清晰、政企难以分开等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继续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资本市场上市等途径,使绝大部分国有企业成为股权多元化的公司;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同时加强监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通过扩大董事会试点、推行外部董事和监事制度、推行市场化的高管人员聘任制度等途径,建立起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下的权力制衡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提高企业的科学决策水平;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使企业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真正与市场接轨。民营企业虽然根植于市场,但许多民营企业也面临由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艰巨任务,要改革高度集中的产权结构,从产权多元化、建立外部董事制度、引进职业经理人、逐步规范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及早进入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轨道。
3.争做技术创新主体,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主体地位,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市场经济国家100多年来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几乎全部源自企业。这是因为企业最贴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能前瞻性地掌握市场发展所产生的潜在需求,使其研发活动的目标更具针对性,从而成为研发主体;企业最有能力主动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成为新技术应用主体;而新技术的运用给企业带来足够利润,使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
目前,据对我国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调查,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68%,大中型企业也只占0.77%,还不能承担起自主创新主体的责任。因此,我国广大企业需要从战略高度牢固树立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企业自主创新之路。要根据各自的发展水平和行业特点,把自主创新规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形式中寻求自主创新的突破点,做出全面科学的规划和部署;将自主创新与节能减排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节能和减排技术的创新,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研究开发体系,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善于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包括国际资源,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水平;高度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保护和运用,有条件的企业还要积极实施标准战略。
4.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探索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
国际经验表明,富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构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相伴相随,在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的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成功企业。这些企业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自身实际,大胆创新,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企业成功之道。对这些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和理论提升,进而创立“中国式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模式,不仅有利于更好指导企业管理的进一步创新与突破,其研究成果也是我国管理界对世界管理理论的重大贡献。为此,中国企业联合会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在财政部、国资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从**6年开始组织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对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的基础进行研究,得到了企业界业的高度关心和支持,我们殷切期望广大企业进一步放眼世界,虚心学习国际先进企业经验,同时又重视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中汲取营养,重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积累的“红色管理”经验,在新形势下发扬光大,形成独特的管理优势,为探索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提供更加鲜活的经验。
5.主动整合全球资源,不断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目前,我国企业与世界先进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根据**7世界企业500强和中国企业500强的数据,排名中国企业500强第一位的中国石化的营业收入只相当于埃克森美孚的39.3%;零售业龙头百联集团的营业收入相当于沃尔玛的5.4%;饮料业龙头娃哈哈的营业收入相当于可口可乐的9.7%;家电业龙头海尔集团的营业收入相当于西门子的12.8%。因此,主动整合全球资源,迅速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就成为我国企业发展必须实现的一项战略任务。同时应当看到,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向全球公司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过去的跨国发展战略调整为全球发展战略,注重在全球范围内吸纳整合配置资源,打造全球型的产业链和产业网络,形成了全新的思维方式、战略架构、文化理念和经营模式,特别是对“中国因素”的研究和应对已经成为他们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趋势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中国有实力的企业必须用全球的眼光审视自己,用全球的理念提升自己,用全球的资源打造自己,用全球的目标激励自己;要深入研究国际市场需求变化,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建立全球经营生产网络,立足全球整合资源,使全球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充分为我所用;加快培养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企业管理者、律师、会计师等多层次、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要大力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全球化素养、本土化素养的全球化运营人才。
6.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力弘扬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企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广大企业家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从**4年开始,每年都举办“全国企业家活动日”,目的就在于倡导激发勇于创业创新的企业家精神,目的就在于呼唤全社会理解企业家、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纵观30年企业改革发展历程,在以往许多重要时刻,我国广大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对于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展望未来,要深化企业改革,缔造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同样离不开企业家的创新开拓精神。在全新的竞争形势下,企业可持续发展并不断获得竞争优势,重要的是企业家要有战略眼光、全球视野,并从本企业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挑战性的企业战略。希望我国广大企业家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积极投身于企业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产业报国为己任,敢于超越,敢于争先;要做好事,先做好人,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培养严于律己的高尚品德和谦逊扎实的工作作风,做一名学习型企业家,提高对企业改革发展的领导管理能力。
今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广大企业和企业家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迅速行动起来,把抗震救灾作为一项最紧迫的任务,受灾企业奋力抗灾自救,其他企业踊跃捐款捐物,全力以赴生产灾区急需物资,为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做出了贡献。初步统计,截止5月28日,仅**7中国企业500强前50家企业就已累计向灾区捐款捐物22亿多元,充分体现了企业特别是广大企业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前,广大企业要按照中央确定的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在继续支援灾区的同时搞好生产经营,以实际行动为灾区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可以说,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广大企业和企业家所展现出的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必将成为今后深化企业改革、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企业改革发展30年的峥嵘岁月,我们深深感到,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家肩负着推进企业现代化的历史重任。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勇敢地站在时代前列,真抓实干,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开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