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讲话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讲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讲话

各位院士,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两院院士和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给受灾地区群众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阶段性胜利,奏响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在这场艰苦卓绝的重大斗争中,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工程院急国家之所急、帮灾区之所需,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为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志们紧紧围绕抗震救灾,积极投身灾情评估、余震监测、伤员救治、灾区防疫、次生灾害处置、基础设施修复、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深入开展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综合性、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和国家组织领导抗震救灾提供了科学依据。广大院士还踊跃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目前,抗震救灾工作已进入安置受灾群众和灾后恢复重建阶段,任务十分艰巨。希望广大院士进一步集成已有的知识积累,充分发挥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跨领域团结协作的精神,用科技的力量积极支援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帮助灾区人民早日重建美好家园,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作出更大贡献。

下面,我想就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挥科技界在党和政府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这3个问题讲些意见。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

这次两院院士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时刻召开的。此时此刻,我们大家都不由得回想起1978年3月18日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也就是在那一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改革开放一开始,我们党就深刻认识到,面对世界发展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把科学技术摆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赢得发展的战略主动权,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是在1978年召开的那次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全面阐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发展趋势、战略重点、科技人员的政治地位、人才培养等重大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等著名论断。从那时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科技事业,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强调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一系列推进科技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大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从科学研究理念到科技工作地位、从科技体制机制到科研环境条件、从科研布局到科技实力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科领域,形成了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和突破,表面科学、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迅速发展,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超导托卡马克聚变实验装置、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工程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峡工程、载人航天工程、首次月球探测工程、青藏铁路、高速铁路建设等获得重大成功,数控机床、核电、集成电路等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水平和自主化率稳步提高,高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明显进步;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以科技进步法为核心的科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总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科研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科技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全党全国大力支持、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顽强拼搏的结果。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建立了历史功绩,党和人民感谢你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丰富了我们对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工作战略地位的认识,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我们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而深刻的启示。

第一,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科技思想的基本观点。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快缩小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差距,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第二,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国家科技事业中来,开创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第三,必须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只能依靠我们自己,只能依靠自主创新。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建设创新型国家,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奋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切实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第四,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安排,是我国科技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组织方式。必须统筹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统筹各类创新主体和各种创新要素,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高技术研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形成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强大合力。

第五,必须坚持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必须面向现代化建设、面向广大人民需求,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中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领域作为重点,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努力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

第六,必须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是科技进步和创新最深厚、最持久的社会基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在全社会大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实践、不屈不挠的精神,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诚信合作、宽容失败的精神,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有力制度保障、良好文化氛围。

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创新创造日新月异,世界科技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科技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当今世界,谁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还比较少。落实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口健康、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迫切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迫切需要我们加紧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我国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

正是基于这样的全局性考虑,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第一,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这是统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主线。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创造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国际著名品牌。要高度关注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科学和技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准确把握微观和宇观的统一、还原论和整体论的结合等当代科学发展前沿的主要特征,对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等进行全面布局,促进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推动多学科多领域协调发展。要坚持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作为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使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协调统一。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认真学习和充分吸收国际先进科技成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第二,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迫切需要体制机制创新。要以服务国家目标、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重要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既体现中国特色又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要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加强对重大科技政策制定、重大科技计划实施、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加快科研布局和结构调整,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促进科技资源有效配置。

第三,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人才直接关系我国科技事业的未来,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明天。杰出科学家和科技人才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和环境。要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不拘一格,广纳群贤,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锻炼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成就人才。要改进和完善职称制度、院士制度、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博士后制度等高层次人才制度,完善项目投资体系和结构,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第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进步和创新。文化传承和发展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提倡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和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发挥科技界在党和国家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按照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和国家迫切需要科技界研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的咨询意见。

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工程院是国家在科学技术和工程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是国家的科学技术思想库。长期以来,两院院士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问题、世界和我国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重要咨询意见,为中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从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建立、“863计划”的提出到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出台到构建可持续能源体系和应对气候变化建议的提出,等等,无不凝聚着两院院士的心血和智慧。

两院院士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界的领军人物,要继续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决策咨询,努力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问题提供咨询建议,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当前,尤其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产品附加值低以及经济增长物耗高、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状况。要更加关注能源、水资源、环境保护、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更加关注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天技术、海洋技术等领域的发展,更加关注基础科学、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更加关注工农业生产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更加关注关系民生的食品、卫生、公共健康等重大问题。要建立健全国家宏观决策咨询制度,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的评估制度、监督机制、责任制度,探索推进国家宏观决策咨询制度法制化的有效途径,为两院院士发挥咨询作用提供舞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发挥两院院士和各方面专家的作用,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在2006年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我专门讲了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问题。今天,我再一次强调,一定要把加速培养造就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作为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希望两院院士更加关注人才培养,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举荐人才作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发扬我国科技界甘当人梯、提携后学的光荣传统,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这里,我还要专门讲一讲防灾减灾问题。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地震、洪涝、台风、干旱、风雹、雷电、高温热浪、沙尘暴、地质灾害、风暴潮、赤潮、森林草原火灾、植物森林病虫害等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我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这些年来发生的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2006年重庆和四川特大干旱、2007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涝、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这次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更是给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我们必须把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从长远看,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对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等规律和致灾机理的研究,为科学预测和预防自然灾害提供理论依据。二是要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在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海洋、环境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增加监测密度,提升监测水平,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建立灾害监测—研究—预警预报网络体系。三是要深入研究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灾害和生态环境、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开展全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加强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发,强化应对各类自然灾害预案的编制。四是要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以及防灾减灾高技术成果转化和综合集成,建立国家综合减灾和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国家和地方灾情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五是要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将依靠科技建立自然灾害防御体系纳入国家和各地区各部门发展规划,并将灾害预防等科技知识纳入国民教育,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纳入全社会科普活动,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六是要围绕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灾害防治工作中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既学习国外的有益经验和先进技术,也对人类社会共同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各位院士、同志们!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