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领导干部领导力培训班发言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领导干部领导力培训班发言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领导干部领导力培训班发言

同志们: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党和政府总揽引航,各行各业协同推进,全国人民置身其中的一项宏伟事业。今天在这里与同志们共同研究探讨构建和谐国税问题,旨在进一步增强全省国税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意识,并希望同志们积极转化为和谐国税建设的自觉实践。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探讨,供同志们参考。

一、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些理论结晶和经验总结,是新世纪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南。我们要深刻领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学习掌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实质,明确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深刻领会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以人为本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以人为本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新的执政风貌和施政特色。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曾在“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两种提法之间进行比较,取得的共识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千年来就有“民本”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也早已有“人本主义”,我们共产党人就叫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理念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具有最广泛最充分的包容性,深得人心民意。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从主体上也就是人的方面,真正解决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1956年我国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这样强调:“我们做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难道还有人不知道我国有六亿人口吗?知道是知道的,不过办起事来有些人就忘记了,似乎人越少越好,圈子紧缩得越小越好。抱有这种小圈子主义的人们,怎么就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建设社会主义,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并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这段话讲得很深刻,实质上是执政党的思维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没有使用阶级的概念,而使用的是人口概念。这是因为,党在没有执政之前,必须首先分清谁是朋友谁是敌人,以组织阶级队伍领导革命。尽管我们要把全国人民都组织起来进行革命,然而革命是要流血牺牲掉脑袋的,实际上只能把本阶级的骨干力量组织起来去影响更多的人。这个过程中还要利用矛盾,分化瓦解,甚至激化矛盾,以打击敌人。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还是最大限度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思想有三大法宝,第一个就是统一战线,第二个才是武装斗争,第三个是党的建设,通过搞好党的建设来驾驭前两个法宝。此乃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之道。有一位老革命的回忆录,讲红军时期曾出题考还是红小鬼的,先问你懂军事吗?对军事的战略、战术说了一通。说,你对军事理解的还不够到位。什么是军事呢?军事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能够死拼到底。然后又问什么是政治呢?讲了阶级斗争,群众工作。又说你对政治的理解也不深刻。政治就是把赞成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有作为的政治家善于把反对我们的人变成赞成我们的人。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中国革命因此赢得胜利,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执政党。

共产党在成为执政党以后,尤其是在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之后,就要全面顾及、通盘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并且尽可能把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体制之内,求得稳定与发展。因此,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接着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但是由于对我国社会结构和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判断,党的执政理念在1957年反右斗争后变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才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十六大提出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包括一切热爱祖国的人们。人的概念也就是公民的概念,集中体现为在法律和政策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以人为本意味着对过去较长一个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执政理念的彻底否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来看,那主要是在工作重心代替意义上的转折(当然意义至关重大),在理论上尚未完全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以致我们这些年的发展进程中仍然不断出现“非以人为本”的现象。诸如曾经发生的姓“社”姓“资”和姓“公”姓“私”的争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责难,对私营企业主的非议,等等。突出以人为本,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是对现实社会中一切违背人性发展的、不尊重人的现象的反思和超越。这是共产党在自觉认识到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根本性转变情况下,在执政理念上的新飞跃。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真正解决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问题。这就是: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大家一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了新力量,巩固和扩大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从以人为本理念出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理成章。因为以人为本,就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观念;才能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并且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要维护和保障人权,保护合法的私人财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而主要是指社会各阶层能够和谐相处。就是说,在新世纪新阶段,只有所有社会成员都有了平等的公民待遇,方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结构转型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原由。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结构转型时期,这是改革的攻坚时期,主要是解决经济社会结构问题,建立新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化,这一时期是改革取得较大效果的时期,也是社会阶层激烈分化的时期,整个社会结构会逐步地分化为若干个阶层,这些阶层都有了自己特殊的利益和获得这种特殊利益的特殊渠道,产生了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要求。改革面临的主要约束条件,是随着改革的深化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就整个改革进程来说,利益矛盾最尖锐的是这个时期。在这个时期,深化改革的关键,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并且让人民群众不断得到改革的实惠。执政党要合理协调利益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应运而生。这一时期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一是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会使一部分低收入的弱势群体诱发对旧体制的眷恋情绪,怀旧,今不如昔。它的危险性在于,这种眷恋情绪一旦蔓延开来,很可能同改革初期由于改革深化和不断取得成效而沉寂下来的极“左”思潮相结合,从而成为影响改革的一个重要思想因素。一些抱有极“左”主张的人,打着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旗号,改头换面地贩卖“左”的一套,使改革的舆论环境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势。

二是各阶层的代表不可避免地会提出它所代表的特殊阶层利益的理论表达,使改革决策的理论环境趋于复杂,以至影响到决策,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协调之外,额外地增加了思想理论层面的协调负担。这也就是我们在这一阶段总要强调弘扬民族精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深化改革的原因所在。

三是由于改革处在攻坚阶段,原来旧体制下的各种矛盾以及在改革启动阶段尚未触及的深层次矛盾都暴露出来了,改革进程中受历史条件限制产生的一些新的矛盾也暴露出来了。也就是说,旧体制遗留下来的矛盾、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情况相当复杂,各项改革措施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性非常明显。不像改革初期那样,一项改革措施就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改革的成本增大,使得改革难以一时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就容易使人们总感到现行的改革措施力度不够,产生激进情绪。

四是这个期间一般都是经济的开放度达到很高程度的时期,思想文化方面的碰撞十分激烈,特别是国外的一些思潮传了进来,对改革目标的选择、改革措施的确定、改革的实际进程都会产生影响。在这方面,这种碰撞突出地表现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激烈碰撞。操作不当,就会出现全盘西化,或者出现极端的、狭隘民族主义。

所以,结构转型期的改革,已经不单单取决于经济本身,不单单取决于经济体制本身,它已经使改革成为一个全面建设新体制的创新时期、创新工程。整个改革能不能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于能不能协调地渡过这个时期。这个时期最大的危险在于,在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出现的社会失调。事实上,困难条件下出现的一些社会失调,在中外政治史上是比较好应付的。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上下同心同德,比较顺利地度过。但是经济增长、甚至繁荣时期出现的社会失调,非常严峻。美国独立战争、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革命即十月革命,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革命,它们在革命的前夜都是经济高速发展、繁荣时期。人们欲望激发起来了,引发巨大的不平衡,所以起来闹事,进行革命;普遍贫穷,超稳定结构,不容易出事。在改革的转型期,由于利益矛盾十分尖锐,非常复杂,尽管经济在高速发展,但是一旦出现社会失调,对我们执政党来说,那是非常严峻的,真正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因此,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应对现实社会矛盾高屋建瓴的积极举措,意义不容低估。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治国理念的升华。和谐社会思想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论语集解》说:“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则同,然各争利,安得而和?”这样便把“和”与“同”彻底地归于人的不同上来。这些话基本的意思是,君子的内心体认趋同,但他们的外在表现未必一样,他们和而不同,小人内在嗜好相同,但各自争利,哪能不起冲突?和而不同是指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合并、融合、团结、和谐)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不利于新事物。和而不同,前提是存在差别不同,在差别中寻求到本质上共同的、统一的属性,即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从而实现差别共存。和而不同是多元一体的理论。要和而不同,不要同而不和。和而不同体现了中国社会传统的历史发展观。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是“和谐制度”;还有中国古代思想“天人合一”、“和为贵”、“以和邦国,以谐万民”、“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上述中外各种思想学说虽各有其重、各具体系,但基本上都有推崇和谐的理念和论述,直至将和谐尊为经邦济世、治国安民、处世为人、修身立德的最高准则与境界,甚至认为和谐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局限,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不可能将和谐作为一种“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属性来认识,更不可能将其转化为自觉的政治实践,变理想为现实。

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一方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将和谐上升为对政治制度本质的认识,并作为政治实践的根本目的与核心价值。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不同于我国历史上一些思想家所憧憬的“大同世界”,也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描绘的“乌托邦”,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曾经精辟地说过,我们的事业为什么能够胜利?不在于纯,而在于不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和而不同、丰富多彩。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兼收并蓄,厚德载物,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适度、适时、适当的和谐状态。世界是多样统一的,我们要认识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和谐社会应当是和而不同的社会,关注人们之间的共同性和个性的差异性,人们的思想文化和精神追求将表现出丰富的个性差异,更加文明,更为开放。

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我们要通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以及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调整化解各种矛盾,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社会。在我国现阶段,机会平等是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条件。社会对人们利益的满足能够与他们对生产的贡献成正比地增长,即贡献愈大,社会对其回报也愈高,以激发最大多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财富再分配。用公民平等、机会平等、资源开放、公平竞争的公共政策,开辟不同社会阶层社会流动的合理通道,尤其是向上流动的通道,使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实现良性、公正合理的互动。与此同时,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提纲、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紧紧把握六项目标任务:

一是民主法治。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二是公平正义。就是要使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三是诚信友爱。就是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四是充满活力。就是要使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五是安定有序。就是要使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六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使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还必须紧密遵循六项工作原则。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讲的是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穿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讲的是工作方针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讲的是工作动力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四是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讲的是工作保证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通过民主法治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是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讲的是工作条件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切实做到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六是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讲的是工作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同时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促进社会和谐。这六条原则是紧密联系的,相互统一的,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不可忽视和偏废。

二、全省国税系统为什么要构建和谐国税

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省局党组适时提出了建设和谐国税的任务。税收工作关系国家、企业和全体公民。税务分配直接面对纳税人及社会各个层面的实际利益,提高国税工作水平必须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中深入思考。

(一)构建和谐国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税收覆盖了国民经济生产、流通、消费、进出口等环节的分配,牵动社会各方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与国税工作紧密联系、息息相关。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需要强大的财力作保障。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点,筹集财政收入稳定可靠。目前,我国的税收收入已占财政收入的95%左右,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近年来,我国税收收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势头。**3年全国税收收入突破2万亿元,**5年突破3万亿元,**6年达到37636亿元,大大增强了国家财政实力,增加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省国税系统收入连续十三年居全国首位,为国家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各项事业的全面推进,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就要求税收随着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进一步适当提高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筹集更多的财政收入,使国家财政有能力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更好地支持农业和地区协调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增加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使全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以**为例,我省是经济大省,同时也是资源紧缺大剩,资源能源紧缺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必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具有内在稳定器的功能,对经济运行产生调节作用。国家还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税收政策来调控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因此,构建社会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税收的调控作用,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税收制度,实行规范的税收政策,正确有效地调节国民收入分配,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扩大社会就业,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五个统筹”的大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再次,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推进依法治税,优化纳税服务,这也是加强国家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税收事业发展,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的重要方面。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与做好国税工作联系密切,使命光荣。

(二)构建和谐国税,是实现**国税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构建和谐国税,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国税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国税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在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的国税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税收收入大幅度增长,连续13年全国第一;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深化,征管质量和效率有效提升;税收信息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了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了地方党政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认可。与此同时,我们的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地处全国改革发展前沿的**国税部门,如何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实现又好又快的率先发展,为全国税收事业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这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国税系统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税收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意识不强,偷逃骗税问题时有发生。个别地方政府超出现有税源对税务部门硬性下达过高的收入任务。外部沟通协调机制尚需完善,全社会协税护税网络尚未形成。二是税收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税收管理员职能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纳税评估有待进一步完善,税源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现象仍然存在。信息资源有待充分利用,数据分析应用不够深、不够广。三是各级国税机关内部沟通协作机制尚需完善,机关自身管理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上级对基层国税的监督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性人才、复合型人才仍比较缺乏。少数税务干部责任心不强,爱岗不敬业,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淡薄,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执法责任制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我省国税工作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要通过和谐国税的建设,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优化服务,实现征纳关系和谐,优化治税环境,为国税工作的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构建和谐国税是造就高素质国税干部队伍的客观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国税干部的思想更加活跃,观念不断更新,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并呈多样化趋势,先进的与落后的、主流的和非主流的思想意识相互激荡。新时期国税事业的发展赋予了我省国税干部队伍建设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抓好国税建设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我们要勇于正视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多元之中求主导、多样之中求共识、基础之中求创新,只有坚持把构建和谐国税作为新时期国税工作的“龙头”和“抓手”,充分调动广大国税干部投身国税事业的激情和活力,才能使广大国税干部的思想、行动、智慧和力量统一到做好新时期国税工作的要求上来,才能为**国税事业新的征途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我们要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形势任务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八荣八耻教育、和谐理念教育,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机制,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国税干部队伍,使他们具备与岗位职责要求相适应的理论知识、政治素质、知识视野和党性修养,就要不断提高他们分析形势、把握大局、服务大局的能力,提高依法治税、规范行政的能力,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能力,提高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能力,提高防腐拒变,经得起各种诱惑和考验的能力。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促进国税干部全面发展,增强国税干部的主人翁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充分激发国税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涨的干劲,更好地担负起加快国税事业发展的重任,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保证国税事业的蓬勃发展。不断深化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廉政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国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三、构建和谐国税的主要任务

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税收工作中,就是要切实遵循税收发展规律,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在执行国家税收政策、组织税收收入等各项税收工作中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促进税收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服务。在今年年初的全省国税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了“推进和谐国税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在和谐国税建设中,要重点把握好五个关系:

一是聚财为国与执法为民高度一致的关系。“聚财为国,执法为民”是新时期税务工作宗旨,二者统一于税收工作之中。税收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最主要、最规范的形式,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赋予税务部门神圣职责就是“聚财为国”。必须确保税收收入随着经济发展平稳较快增长,使国家财政有能力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更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仅要求广大纳税人认真履行纳税义务,严格按照国家税收法律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各项税款,更要求税务部门“执法为民”,依法行政,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依法提供优质纳税服务。

二是税收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既要立足于经济抓税收,善于从经济的视角研究税收,建立科学、稳定的收入保障机制,又要注重从税收的角度研究经济,充分发挥税收的调控职能,促进税收与经济协调增长、税收与社会和谐发展。要发挥税收调控经济的职能,认真落实具有导向性、优惠性的税收政策,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要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兼顾效率与公平,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要妥善处理与当地社会的关系,在推进依法治税,坚决维护税法的统一性、严肃性的前提下,积极主动接受地方党委、人大、政府的领导、指导和监督。要积极协调好与各有关部门的关系,形成协税护税网络。要把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与当地党政部门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正确执行税法,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内外和谐。

三是以人为本与从严治队相统一的关系。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干部职工的根本利益,有效地凝聚人心,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局面,充分调动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是构建和谐国税的应有之意。但以人为本并不是放弃管理、放弃监督,必须与从严治队统一起来,这也是对人的最好的保护和最大的爱护。以人为本与从严治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在规范管理、严格治队的过程中,为广大干部职工搭建干事创业大平台,实现内部和谐,不断推进干部队伍建设。

四是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协同推进的关系。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是科学发展观在税收管理工作中的集中体现。“科学化管理”,要求积极探索、掌握和应用税收工作规律,确定客观目标,作出科学决断。“精细化管理”,要求在管理中做到精耕细作、精确细致、精益求精,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抓紧、抓细、抓实,不断提高管理效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有机的整体,精细化管理就是在科学化指导下,体现集约管理、注重实效的要求,二者必须协同推进。

五是依法征税与诚信纳税良性互动的关系。依法征税与诚信纳税是税收的不同侧面,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税收工作的对象是千家万户的纳税人,要把税款及时、足额地征收入库,既需要税务部门依法征税,也需要广大纳税人遵从税法、诚信纳税。这就需要税务机关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意识,坚持以内促外,依法征税,严格执法,建立健全征纳信用相结合的税收信用体系,创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不断提高征纳之间的信任度和认同感,增强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共铸诚信,形成互信、平等、融洽、和谐的新型税收征纳关系。

在把握上述五个关系基础上,着重抓好六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聚财为国,推进税收强省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要坚持税收经济观,确保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提供可靠的财力保证。要认真落实“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要建立税收持续稳定均衡增长的新机制,健全税收分析制度、重点税源监控制度、税收收入预警机制,掌握税收收入增减变化的相关因素,增强组织收入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要切实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源监控管理,加强数据分析应用,进一步提高税收收入质量。要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稽查的协调配合。要继续强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化各税种管理,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的职能作用,深化纳税评估工作,提高税收征管质效。要加快税收管理信息化步伐,提高数据分析应用效果。拓展CTAIS系统各项功能,提高信息化建设整体效益,发挥其促进税收征管的作用。要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做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后的政策宣传及实施准备工作,进一步用好涉农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落实民政福利企业、下岗再就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支持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等各项税收优惠,进一步促进外商投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引导和促进科技进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法治税务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国税部门必须依法征税,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大力推进依法治税,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要完善税收执法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正确实施各项税务行政许可;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到位、执法违法、以税谋私以及侵害纳税人合法权益等行为,严肃追究过错责任;要全力查处涉税金额大、作案手段恶劣、对社会税收秩序影响严重的案件;开展区域税收整治行动,推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深入开展。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体系,完善税收征管机制,落实责任追究,强化执法监督。要认真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强化对执法行为的全过程监督,促进税务人员严格遵守法定程序,执行好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真正做到规范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使所有的市场主体都能享受到公平公正的税收待遇。要重视和加强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健全税收行政处罚听证制度,及时、准确地办理好税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应诉、行政赔偿等事宜,为纳税人依法行使权利创造必要的制度、组织和物质条件,确保纳税人的正当权益不受损害。

(三)坚持执法为民,推进优质服务,促进征纳关系和谐。

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化法治税务建设,优化纳税服务,促进和谐征纳关系的构建。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与程序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这既是对纳税人最根本的服务,也是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与促进;要结合当前开展的“三服务一促进”活动,不断创新纳税服务手段,优化服务方式,拓宽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要加强税法宣传普及教育,提高全社会依法诚信纳税意识;要进一步规范12366热线服务,加强**国税门户网站建设,发挥门户网站“政务公开的第一平台、税收宣传的第一传媒、办税服务的第一窗口、税务管理的第一阵地”的作用;要推进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促进税收诚信机制建设。要继续实行申报纳税“一窗式”管理,推行涉税事项“一站式”服务,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提高办税效率;要认真落实文明办税“八公开”,实行“阳光作业”,杜绝“暗箱操作”。通过秉公执法,规范行政,优化服务,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

(四)坚持以人为本,搭建和谐奋进的干事创业平台,建设和谐机关。

社会要和谐,机关首先要和谐,而且要做和谐的表率。加强和谐机关建设,是建设和谐国税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机关,一要努力营造机关每个工作人员内心的和谐,积极培育和谐理念,塑造健康的人格,倡导豁达、乐观、宽容的精神,引导每个工作人员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看待职级的调整、工作的变换、福利待遇等等,始终保持自我心理的和谐。二要营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机关团队活动的主体是人,和谐的机关团队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既有个人自由发展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的平台,又有全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团结友爱、互守诚信、相互促进的团队精神。在机关工作需要有一定的思想境界,需要有与人为善的修养,有宽阔的胸怀,能够容人、容事、容得不同的意见。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做到多律己不责人,多沟通不猜疑,多谦让不争功,多宽容不挑剔,不为个人得失论长短,不为一己私利争高低,营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要营造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关系的和谐。局领导要提供各部门之间沟通的平台,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有强烈的全局意识和一盘棋的思想,讲团结、顾大局,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不争孰是孰非,不争你高我低。不论是对本职工作,还是对整体的工作,都要以一种最诚挚的热心和最大限度的进取精神把工作做好。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共产党员都应成为合作共事的模范、发扬民主的模范、廉洁奉公的模范,齐心协力去营造民主、和谐、进取、活跃的工作气氛。

具体来讲,建设和谐机关,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积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创新型团队、实干型集体、廉洁型班子。加大对各市局班子及其成员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尊廉、崇廉、守廉的长效机制,增强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干部教育培训。认真贯彻总局关于干部教育培训的工作部署,全面推进人才兴税战略,逐步实现标兵、能手级的业务骨干达到全系统在岗人员的30%以上。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营造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推进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理论水平、工作能力、操作技能以及文化素养。建立健全鼓励广大干部干事业、谋发展的制度和机制,特别是在选人用人上形成鼓励先进、鼓励创造、鼓励干事业的导向,使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干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这也是构建和谐机关、营造和谐工作环境的基础。三是加强国税机关内部行政管理。不断创新搞好政务事务工作,优化工作流程,健全岗责体系,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推进内部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国税机关办理行政事项,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都要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加强审计监督和日常财务工作监督检查,推进“阳光财务”和依法理财。

(五)坚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国税文化建设,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和谐社会是文明社会。文明社会离不开先进文化作支撑。要以建设学习型税务机关为契机,大力推进国税文化建设。通过打造学习平台,健全学习制度,办好文化活动园地等一系列举措,促使每一个税务人都树立包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向上的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良的整体形象、先进的管理理念、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友爱互助的工作环氛围、高尚情操等内容在内的税务文化理念,从而丰富税务人的文化底蕴,提升税务人的文化品位,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共同发展,促进社会文明。

一是创新理念。重视从税收的职能和作用,从税收与经济关系,从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群众观等方面教育广大干部职工热爱税收事业,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法制意识,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宗旨理念,以奉献为荣,以大局为先,形成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勇于创新、争创一流的精神风貌。

二是注重制度和规范。在形象建设中,从文明用语、着装要求到各项工作都建章立制,使日常工作成为看得见、摸得到的竞赛活动。在规范化管理中,狠抓基础工作,着力解决税收征管岗位目标、内务行政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不断总结经验,制订较为完善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精雕细刻规范化管理的样板,打造管理品牌,充分发挥以点带面、典型示范作用,提升整体管理层次。

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收工作宗旨教育和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的税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把实现自我价值和促进税收事业发展的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大力弘扬核心价值理念、职业道德规范,发扬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和衷共济的团队精神,树立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突出思想教育的内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人人“知荣辱、讲正气、比贡献、争团结、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四是充分发挥国税文化的作用。要以国税文化建设为载体,通过国税文化建设,努力实现队伍管理理念的转变,充分发挥国税文化建设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激励斗志的作用,切实将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使蕴含于干部队伍的智慧、潜能真正成为国税发展的原动力;逐步实现由“刚性管理为主”转向“刚性与柔性相济”的管理模式,加强税务干部的沟通与交流,重视每个人的思想情绪、自身需求、价值取向,充分体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要求,努力实现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以智启人、以德励人的人性化管理;逐步实现由强调“制度它律”转向强调“民主管理和自律”,倡导民主管理、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觉完善,激发干部的主体意识,把国税的组织意图、工作任务和战略目标,转化为干部自发、自动、自觉的行为,促进和谐国税发展。

(六)加强全省国税干部作风建设,切实提高驾驭税收工作的能力,为构建和谐国税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税务干部作风建设,是构建和谐国税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保障,要把税务干部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自身的作风建设,切实做到勤奋学习、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以良好的作风影响和带动全系统国税干部职工为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国税做出贡献。

一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坚定政治立场,坚持正确方向,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和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监督检查。领导干部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解决发展和前进中的问题。从思想上解决认识问题,在方法上和措施上不断创新,在工作上不断开创新局面。我们要以更加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发展意识、开放意识、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不断推进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工作有新举措,作风有新转变,方法有新创造,业绩有新成效,为推进创新型国税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要加强学风建设,不断提高税收工作能力和水平。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始终把学习摆在第一位,坚持学以修身,学以养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这是国税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学风建设的“关键”。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所包含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努力使广大税务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成为国税事业科学发展的行家里手。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现代经济知识的学习,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加强科技知识的学习,提高推进国税工作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加强社会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国税管理、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依法治税、依法办事的能力。

三要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工作作风是党的宗旨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工作中的表现。良好的工作作风反映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着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现着党的形象。人民群众认识党,不仅看党的性质、基本理论和路线是不是符合和代表他们的共同利益,而且还要看我们能不能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换句话说,人民群众往往是通过自己周围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来认识和判断的。所以,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正派,党的形象就会因此增光;党的领导干部作风不正派,党的形象就会因而受到损害。当前,加强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真正做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树立勤政为民、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兢兢业业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四要加强领导作风建设。领导作风是各级领导机关、领导集体和领导干部在实施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领导作风是党风建设的内在要求。加强领导作风建设,关键是要抓住贯彻民主集中制、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些关键点。民主集中制不仅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党内生活正常化的基本保证。只有实行民主集中制,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施正确的领导。积极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保证党内生活正常化、增强党的团结、提高党的战斗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也是新形势下解决我们党自身问题以及党内矛盾的有效方法。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做到广纳良言、闻过则喜,这对我们自己的进步和提高确实是大有好处。党的纪律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国此加强领导作风建设,还必须自觉维护党的纪律,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领导作风,又要在工作实践中努力培养和形成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领导作风。要培养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领导作风,培养依靠群众、民主平等的领导作风,培养选贤任能、知人善任的领导作风,培养正直、坦荡、勇于批评、认真负责、敢抓敢管的领导作风,进一步领导和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前进。

五要加强生活作风建设。每个人的生活作风如何,反映了自己在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体现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党员领导干部生活作风的好坏关系到党的性质和宗旨,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威信。目前,社会上一些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也不同程度地会影响到我们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使得一些人滋长了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的生活作风,有的甚至陷入到犯罪的深渊。广大税务干部一定要加强思想修养,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讲操守、重品行,注意防微杜渐,坚决抵御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要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明辨是非,克己慎行,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提高文化素养,摆脱低级趣味,决不能沉溺于灯红酒绿。要慎重对待朋友交往,坚持择善而交,多同普通群众交朋友,多同基层干部交朋友,多同先进模范交朋友,多同专家学者交朋友。要努力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一个样,有监督和没有监督一个样,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构建和谐国税需要我们广大税务干部树立良好的作风,在政治上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不止;在思想上自觉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没落思想的侵蚀,始终不忘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上勇挑重担、开拓进取、任劳任怨、艰苦创业、勇往直前;在生活上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不断提高作风建设的水平,努力做好各项税收工作,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总之,无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部署及刚刚结束的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我省要开创社会和谐新局面的要求,还是省局党组提出建设和谐国税的思路,都是我们在税务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的方向。方向问题容不得半点含糊。据说,位于西撒哈拉沙漠腹地有一个叫比赛尔的村庄,与其相伴的是一小片绿洲。现在这里每年都能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但这里曾经是一个非常封闭的地方,那时居住在村庄里的人从未走出过大漠。原因是没人能掌握在荒漠中辨别方向的技能。所有想走出去的人都最终因在一望无际的黄沙中找不到参照物而又转回原处。直到一个名叫肯?莱文的英国人发现这一地方后,教会了当地人如何利用北斗星辨别方向,最终实现了这一闭塞之地与外界的交流。这事例显示把握好方向的重要性。如果方向不对,不管你准备得怎样充分,前进中每一步迈得如何坚实,最终若能转回原处大概已属万幸。由于久居沙漠中的人对如何在这种环境中行进和生存并不陌生,所以选择方向便成为关键。我们要牢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大方向,做好各项税收工作,努力建设和谐国税,不断推进**国税事业科学发展,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