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会议讲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同志们:
这次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会议,是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35号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36号令)及《*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公布实施、我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结束后,财政厅召开的第一次全省资产管理系统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省三年来资产管理工作经验,表彰奖励资产清查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任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回顾三年来我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
(一)我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总结。
三年来,我省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能从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强化政府职能、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资产管理宣传工作的不断深入,各地各部门对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已基本形成共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是国家政权建设的物质保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对推进行政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从源头治理腐败意义重大。
过去只注重增量,轻存量。存量也是财富,是财政支出的物质载体。*讲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就是增加存量资产的收入。从稳定角度讲,培养增加“中产阶级”稳定器。民富则易治,民有产则畏法,所以,研究增加存量资产收益,符合*精神。
一是进一步理顺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35、36号部长令的颁布,对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理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制,明确各级资产管理机构职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省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切实落实35、36号部长令,逐步改变个别地方和部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政出多门、职责不清的状况。要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各地各部门能够积极响应、主动沟通、加强协调,绝大多数地方和省级部门自觉健全管理机构、明确职责权限、落实专职人员,构建了合理可行的管理模式,为开展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渭南两市还保留了副处级局,对顺利推进本地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我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相应配套制度逐步完善。财政部35、36号部长令的公布,为促进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提供了制度依据。省上也结合我省实际,及时出台了《*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今后还将出台《*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各地各部门根据35、36号部长令及我省《实施办法》精神,抓紧开展了制度建设工作。*、咸阳、铜川等市以政府名义出台了本级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有关办法,*市还出台了《*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及资源性资产统计报告暂行办法》、《*市国有资产管理目标责任考核试行办法》、《*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和《*市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定编方案》等配套制度;渭南市以市委办和市政府办的名义制定下发了《渭南市市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暂行规定》,对公务用车从购置、使用到报废处理实行“一条龙”管理。这些创新举措为全省资产管理制度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是进一步积累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经验。全省各地各部门在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工作中能够积极响应、主动沟通、加强协调,同时也摸索积累出了很多有特点、有新意、合实际,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
*市从*年开始探索建立资产购建预算制度。按照资产购建预算和财政资金预算相结合、和财务管理相结合、和政府采购相结合、和会计集中核算相结合、和工作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对资产构建预算的编制方法、编制程序以及预算的执行进行了修改和完善。通过购建预算来增强资产配置的计划性、合理性、有效性和规范性,并将资产购建预算作为财政预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资金预算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资产购建约束机制。在资产整合运营方面,通过盘活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增加了财政收入。“*模式”作为全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四大模式之一,受到了财政部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省*、*省*市、广西南宁市以及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等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开始对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被简称为全国的“四大管理模式”,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省的“安达模式”。*是位于*省中西部的县级市,共有行政事业单位125家,资产原值总额为6.01亿元,其中土地面积126.3万平方米,房产面积25.3万平方米。该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长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房屋、土地等资产地点分散,且大都处于呆滞、低效运行状态;资产处置随意;资产量收益被用于单位发奖金和实物;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作抵押为企业贷款导致连带经济责任等。针对这些问题,*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方式进行了大胆改革。*的做法可以概括为:政府决策、财政部门管理、运营公司集中统一运营。具体措施主要是:
一是财政局牵头统一清查、收拢各单位资产。*政府下发了《关于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方案》和资产收拢的有关文件。明确规定市属机关事业单位详细上报所有房屋、土地位置等情况,严格清查附属房产;由财政局国资管理机构制定规范的名录,建立资产管理档案。
二是调整和理顺管理体制。市政府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拥有资产的最终处置权;行政事业单位为国有资产的使用单位,拥有资产的使用、日常管理等权限,但不具备资产的处置权。市财政局及其内设机构*国资办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办事机构,设立资本投资运营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运营工作。
三是规范资产处置程序。*明确规定了资产处置要报财政局国资办确认,并报市政府批准;同时,出售前必须对拟出售的资产进行评估,出售时必须委托有资质的拍卖行依法公开拍卖;公开拍卖成交后,由售购双方签订合同,分别到土地、房产等有关部门办理产权转移手续。
四是进行资产运营和融资。*将125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大部分资产进行收拢,注册设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对收拢资产进行统一置换、拍卖、转让、租赁等。以经营性资产作担保,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等公益项目提供融资服务。
五是通过资产置换进行资产整合。*把位于市区商贸地段的、与城市建设不相协调的、不方便群众办事的机关事业单位统一迁到新开发区,将其原办公用房置换给开发商。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为:一是改善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环境,避免了财政重复投入,对城市整体布局及功能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二是解决了地方财力不足的实际问题,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三是规范了资产处置行为,有效防止了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处置中各种流失现象的发生,也使部分资产免于承担法律连带责任,确保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第二,*省的“*模式”。*市国资局撤销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被削弱,国有资产管理的弊端日益显现:许多单位对国有资产所有权认识模糊,自行转让、随意出租、账实不符、资产流失的现象严重。*年,*市在认真总结各地国有资产管理经验,深人分析全市国有资产结构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探索。*市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统一规划,分类管理,统一处置,统一收益”,即市政府对所辖国有资产和资源统一行使出资人职能;按照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两大类分别设立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局(国经局)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局(国产局),实行分类管理;国产局挂靠财政局,负责对非经营性资产统一处置、统一受益。主要措施:
一是改革管理体制,明确管理主体。*年7月,市政府正式发文成立*市国产局,明确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主体。形成了国经局和国产局分别管理企业国有资产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分类管理”体制。
二是国有产权实行统一管理。国产局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专司机构,挂靠市财政局,由财政局一名副局长兼任国产局局长,按照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的原则,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进行统一管理。
三是建立资产购置预算制度。*年,*市在推行部门预算的同时建立了以财政为主体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用编制制度和资产购置预算制度。国产局每年根据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和工作需要,核定其资产占用质量和数量的编制定额,按人大批准后实施政府集中采购。对于超编、无编资产和未按预算购置的资产视同非法占用国有资产,由国产部门予以没收或调剂使用。
四是资产处置坚持公开透明。在组织国有资产转让过程中,国产局切实把好资产评估关和公开处置关,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委托拍卖机构采用市场方式,公开竞价拍卖,盘活国有资产。达到了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效益最大化的目的,纠正了原来单位分散占有、自行处置国有资产的违规行为,从根本上杜绝了单位“小金库”的滋生蔓延。
五是资产收入实行集中管理。通过统一管理和整合配置,集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对闲置和低效使用的资产和土地,政府收回所有权和使用权,由国产部门评估后公开处置。将各种形式的国有资产收入全部纳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专户管理,专项用于建设相对集中的办公区域,改善党政机关办公条件。
*市体制改革的成效主要体现为:一是资产配置趋于合理。二是办公条件得以改善。三是资产处置趋于规范,资产收益管理得到加强,资产利用得到优化。
第三,广东佛山市的“南海模式”。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近几年来进行了一系列财政改革,但是,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上,政府及财政部门无法及时了解资产占有使用的真实情况,各单位资产占用上“苦乐不均”,资产闲置、浪费严重,使用效率低下。为此,*年,南海区政府做出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南海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采取统一管理的体制,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运用阳光化管理方式,实现资产的高效运用。主要措施:
一是改革体制。南海区委、区政府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下大决心把分散在各个单位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回来(把产权证集中),实行统一管理。建立所有权集中管理,其他权能依制分流的体制,打破传统的“单位所有制”。
二是分类管理。按照公建物业的不同特点,分四种类型进行管理:未列入行政办公之用的公建物业实行社会管理;对公益性物业实行部门管理;对纯粹行政办公用的物业,授权各行政部门使用;对空置物业,通过拍卖、委托、租赁、抵押等多种形式进行营运,实行资本化管理,以实现资产的高效再配置。
三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改革效果,是这次改革中的另一突出之处。开发了南海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南海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据库,开发了一套公建物业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政务网络联通政府和部门,实现实时、动态、在线管理。
四是实行“阳光化”管理。产权集中后,对于收回的资产,南海区有个说法,叫实行不越位的“阳光化”管理,就是政府按照其性质分类,采用比较市场化或比较透明的方式进行资源再配置:对零星的出租或闲置物业,通过评估后向社会公开拍卖,盘活资产、增加财政收入;不能拍卖的资产如行政单位正在使用的物业,则登报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管理公司,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采购资产的维护服务;对专业性较强的资产如运动场,既不能拍卖又不能代为管理的,就委托政府的专业部门进行管理。
五是对闲置资产进行市场化运营。对一些特殊性质的政府资产,如暂时未用的土地,则通过抵押等方式进行资本运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为政府经营城市战略服务,为城市建设融资。
佛山市南海区体制改革的成效主要体现为:一是管理体制趋于合理。二是基础管理趋于规范。三是资产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四是遏制了资产流失。
第四,广西的“南宁模式”。广西南宁市的主要做法是成立南宁威宁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威宁公司),将行政事业单位各自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产权通过市政府、市国资委授权,变更至威宁公司名下,由威宁公司代表市政府拥有国有资产的产权,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把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从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主要措施:
一是将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转移到威宁公司统一管理运营。*年4月1日,南宁市委、市政府宣布暂停行政事业单位从事国有资产经营活动,由威宁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统一接收、管理、经营市本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威宁公司负责上缴国有资产收益,其他任何部门、单位不得再从事或参与任何形式的经营活动。南宁市财政部门派人参加各单位与威宁公司移交国有资产和经济实体的活动并进行监督。
二是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南宁市改革了行政事业单位无偿占有和使用办公用房的模式,逐步建立办公用房租赁制度;由各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为威宁公司的经营性国有资产,政府将各单位与威宁公司之间的关系定位为租赁关系。
三是构建融资平台,实行资本运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产权变更后,资产已全部变更到威宁公司名下,威宁公司采取了重组、转让、租赁、置换、开发、拍卖等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资产运营,还为政府投融资提供了平台。
四是调剂使用办公用房,统一公务员岗位津贴发放。由于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面临拆迁,威宁公司对接收的办公大楼调剂使用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划转威宁公司后,切断了各单位乱发补贴的经济来源,从*年3月起,凡已移交资产单位,市财政按月统一发放岗位津贴补助。对事业单位,由单位在核定的工资总额内自主决定分配形式,搞活内部分配。
南宁市体制改革的成效主要体现为:一是产权转移顺利完成。二是配置资源优化。三是提供大量融资担保。
全国“四大模式”共性的做法是实现对国有资产市场化、公开化、透明化的“阳光”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省渭南市*年以来,针对原有公务用车中存在的配置标准混乱、使用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积极探索,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资产管理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以“控制总量、加强管理、科学调度、节约开支、减少浪费、提高效率”为目标,以“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动态监测、公开处置、加强监管”为手段,实行车辆统一定编管理、统一标准配备、统一购置审批、统一调剂使用、统一回收处理。总结和推行出了一套适合渭南市实际的公务用车资产管理新机制。
铜川市在资产配置上制定新的办法,从源头上控制和管理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年,要求所有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都要在年初编报固定资产采购计划,由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列入部门预算。对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处置。公开招标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国有资产的评估和处置、拍卖,先后举行了四次市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的拍卖处置,其拍卖收入比实际评估价值增加收益1.3倍。资金全部上缴国库。
省安全厅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新机制,努力在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逐步建立健全了国有资产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省国家安全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实施细则(暂行)》和《*省国家安全机关器材设备报废办法(试行)》,从国有资产购置、资产日常管理、资产处置管理、资产处置收入四个关键环节,进行了明确和规范,强化了管理职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二)资产清查工作回顾。*年,在财政部和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下,我们在全省组织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清查工作,这次资产清查工作,在财政部的支持帮助下,在全省各级政府和省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经过认真组织、精心部署、多措并举、稳步推进,圆满地完成了单位自查、事务所审计、数据资料汇总上报、全面检查验收和损益认定等各项工作,并于*年6月30日按时向财政部报送了清查结果,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名列前茅,获得了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先进单位一等奖的骄人成绩!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和在座各位及全省广大从事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分不开。正是大家尽职尽责、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才确保了按时、高质量、高水准地完成资产清查任务。在此,我代表财政厅对大家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资产清查范围为*年12月31日以前经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成立的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兴办的经济实体等。通过这次资产清查,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共计31,190户,其中省直单位1,441户,市县级单位29,749户;行政单位8,424户,事业单位22,338户,其它428户。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量1,518.83亿元,其中行政单位占有资产317.18亿元,占20.88%,事业单位占有资产1,201.65亿元,占79.12%。通过这次资产清查,同*年12月31日账面数相比,全省资产盘盈114.4亿元,全省资产损失29.9亿元,资产清查盘盈与资产清查损失数相抵,资产净盘盈84.5亿元。下面,我对本次资产清查工作做一回顾和总结。
1、领导重视,认识统一。*年2月28日,省政府召开各市县和省直各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电视电话动员会议,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正永亲自到会作重要讲话,阐述了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就我省如何做好资产清查工作讲了具体要求。省财政厅原厅长刘维隆同志对清查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省纪委副书记、监察厅厅长龚汉江同志就清查工作讲了明确的纪律要求。电视电话会议规模大、规格高,使各市区、省直各部门、单位对资产清查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有了充分认识,统一了思想,为清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思想和组织纪律保障。
2、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省电视电话会议后,省政府成立了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赵正永常务副省长担任组长,充分体现了省政府对这次资产清查工作的重视。成员单位由省纪检委、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财政厅、审计厅、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和单位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财政厅,并从各成员单位抽调了24名同志集中办公。
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向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级各主管部门下发文件(陕资清办〔*〕1号),明确了省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同时对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讲具体要求:要充分认识搞好资产清查工作的重要性,严格要求,遵守纪律。要求工作人员学通、学懂、学透资产清查政策,充分发挥好办公室司令部的作用,确保圆满完成这次工作任务。
按照省政府“统一政策,统一方法、统一步骤、统一要求、分级实施”的原则要求,各市区比照省上的做法普遍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财政、监察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同级财政部门设立了办公室,抽调专人负责日常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各市县共抽调500多人。省直各部门各单位领导重视,行动迅速,普遍成立了资产清查领导小组,以及由资产、财务、纪检、人事、基建、后勤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机构,负责领导和组织实施本部门、本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
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人员到位,为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和人员保障。
3、狠抓落实,稳步推进实施。
(1)制定工作方案。根据财政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和我省实际情况,我们相继下发了《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实施办法》、《*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方案》等文件,转发、编发了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问题解答》、《*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有关具体问题解答》,明确了资产清查工作的工作目标、工作要求、清查内容及范围,为资产清查工作提供了政策、制度等方面的保障。市区、省直各部门、单位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系统行业和单位实际,也制定了清查工作实施方案。为了配合清理规范津补贴工作,加强经营性资产及收益管理,在这次清查工作中,我们将省级部门单位用于经营性资产也纳入清查范围,并组织人员设计了报表,开发了升级软件。
(2)做好政策宣传与业务培训工作。为了确保清查工作质量,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我们在省财政厅门户网站专门开辟了“行政事业资产清查”专栏,将资产清查工作的相关文件、信息及软件操作方法及时公布上网。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开通了政策咨询热线,随时解答有关业务和政策方面的咨询。为推动面上的工作,我们还建立了信息报告制度,要求各市区每半月向省清查办报送一次工作进展情况,省清查办每半月向财政部报送一次全省资产清查工作进展情况。同时,省清查办还专门编发《资产清查工作简报》,对全省清查工作进度和各市区、省直各部门在清查工作中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及时刊发,达到鼓励先进、督促后进的目的。各市区资产清查办公室也都以《简报》或《资产清查工作动态》的形式,全方位、多层面地反映了资产清查工作进展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政策性操作性强、涉及面广、具体问题多,特别是在报表填制、软件操作上,稍出纰漏,将影响全省的数据汇总和工作进度。为此,我们对各级人员分期分批进行了培训。*年2月4日至9日,分两批对各市区财政局、省直管县财政局、省级主管部门财务处长和工作人员共500余人就清查政策、报表填报、软件操作、专项审计等进行了专项培训。4月20日还对通过政府采购中标的50家会计师事务所业务人员进行了培训,使他们对本次清查工作的范围、执行的政策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职责有了明确的认识。各市区清查工作办公室也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通过培训统一了资产清查的方法和政策,为资产清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技术和人力保障。
(3)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此次资产清查工作,并对相关会计记录和资料进行审计是这次资产清查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通过政府采购,采取公开透明、择优选用的方式,委托了50家会计师事务所,对省直所有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全面审计。对会计师事务所讲了坚持三条原则、建立三项制度、做好五个关注的要求。三条原则是,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保密的原则及坚持重要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三项制度是,建立与省资产清查办定期沟通制度、固定联系人制度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五个关注是,关注流动性资产、非流动性资产和专项支出项目的状况,关注账务清理和实物资产的盘查情况,关注资产的盘盈、盘亏、损益认定的证据索取情况,关注出租、出借和收入处理情况,关注经济鉴证意见的要求和审计报告的总体要求。
为了随时掌握部门、单位清查工作进展情况,保证中介机构独立、客观、公正执业,我们先后共召开了6次中介机构座谈会,听取汇报,掌握进度,交流经验,探讨方法,学习政策,研究工作,解决问题。创造了宽松的审计工作环境。
(4)认真组织数据报表审核汇总工作。按照财政部的统一要求,我们一是对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应上报的资料内容和上报要求进行了明确,确保上报工作有序进行,上报数据准确可靠。二是召开了资产清查报表审核汇总研讨会,组织地市和省级有关部门进行资产清查报表汇审,出台资产清查报表审核汇总办法。组织了对资产清查报表的预审和交叉互审工作。三是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专项审计报告,组织专人进行集中审核,确保事务所的专项审计报告客观公正、真实可信。同时,我们还抽调6名注册会计师,对承担省直单位资产清查审计工作的50个会计师事务所,报送的1004份审计报告,逐一审核,对审核中发现的750个问题,涉及37个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全部发回修改、完善并限时报送。对省直经营性资产报表进行了汇总,我省在此次资产清查工作中,补充增加了省直单位附属后勤和未脱钩经济实体及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资产报表内容,要求单位同资产清查报表一起报送,在收集、审核、汇总报表过程中,我们对这部分报表也作了详细的核实。我们于*年6月30日按时将资产清查报告和报表数据上报财政部,7月份,按照财政部的要求,又对全省的资产清查报表进行了进一步的审核、调整和修改,对少报、漏报、错报的项目逐一进行补充和纠正,并于7月31日将纠正后的报表数据再次上报财政部。
(5)加大督导工作力度。这次资产清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为了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清查工作任务,省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普遍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文字指导与电话了解相结合、会议指导与网络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加大督导工作力度。首先,严格按照赵省长在电视电话会议上讲的纪律要求,对清查工作进度和质量进行督导。其次是分类指导,严格督办,对省级部门单位,按照单位性质和清查进度,分批召开清查工作形势分析会,工作调度会,后进督导会,对有关单位和个别行动迟缓单位分别采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清查工作进展。第三,进行实地督导检查。*年5月9日至15日,领导小组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分为5个小组,共对40多个省直部门单位进行实地督导检查,掌握工作进度,现场解答有关政策和操作问题,督促工作进度,将辅导与督导相结合,促进了资产清查工作的顺利进行。第四,开展清查工作质量验收和考核,办公室工作人员组成5个检查小组于7月8日至8月10日,对省级60多个部门和部分市区的资产清查工作质量进行了验收和考评,并对派驻省级各部门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专项审计质量进行了考核,查看了审计报表、工作底稿和经济鉴证材料以及进行了实物抽盘。第五,针对清查工作中发现的资产管理的漏洞和问题,下发了《关于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的通知》,要求省级各部门和各市区完善制度,堵塞漏洞,研究出台针对性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法规制度体系,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此次资产清查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清查之认真彻底、数字之准确和全面是近年没有的,通过开展资产清查工作,摸清了我省行政事业单位的“家底”,全面掌握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现状和问题,为下一步编制部门预算和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基础,也为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需要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目前我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来的积累和发展,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单位在开展行政事业单位产权登记和资产清理、规范资产处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资产管理工作刚刚步入了正轨,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我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我省大多数地方和部门都能按照财政部统一要求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来负责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工作,但个别部门和地方至今还存在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责不明确的问题,“越位”和“缺位”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个别地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目前还在机关事务管理局。有的没有管理单位,有的虽有管理单位,但管理职责还不明确,职能交叉、责任错位、工作关系不顺。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行为缺乏有效制度约束。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缺乏和滞后,是造成资产管理工作出现诸多漏洞和问题的重要原因。一是资产管理审批制度不健全,没有一套规范的资产购置、处置审批制度,没有对资产购置、使用、处置各环节进行硬性约束;二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日常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重预算轻资产,重购置轻管理,没有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管理制度和实物资产定期清查报告制度;三是缺乏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致使单位成本意识淡化,只顾花钱,不讲效率,只顾购置,不重视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不进行成本核算,不提取折旧,所以在价值方面就没有核算,只是登记,没有对应和制约。
(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账务不健全、核算不规范、年终清理结算工作不扎实。有些单位只设固定资产总账,没有明细账或者没有按固定资产的类别、品名、数量、单价等进行账务登记,难以做到账账、账实相符。多数单位没有建立固定资产账卡管理制度,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四)部门、单位之间资产配置不尽合理,资产使用效率亟待提高。由于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不完善,相关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和配置资产时,缺乏科学的参考依据,从而影响到资产的配置使用效率。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脱节,影响到资产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加之“重购置、轻管理”,“重使用、疏考核”,致使资产利用效率偏低。如部分单位公房长期闲置或长期出租,有的单位专用设备多年闲置,缺乏保养,损坏严重。
(五)资产监管缺位,资产使用、处置不规范。多年来,没有专门的机构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履行专职管理职能,资产监管缺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处置不规范,造成资产流失。比如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工作中,有些单位不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投出资产不讲回报或变相转移产权;一些单位擅自处置国有资产,处置程序不符合“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国有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国有资产隐形流失。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普遍性,也有各单位的特殊性;既有认识上的误区,也有制度和监管手段上的缺失。
一是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不够重视,“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缺乏效益意识、管理意识、责任意识,是导致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是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起一套规范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审批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及激励约束机制,缺乏对资产购置、使用到处置各个环节的硬性约束,资产管理与配置管理相脱节,影响了资产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和有效性。
三是国有资产监管力度不够。我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部分单位和市县还没有资产管理专职机构,资产管理职责还不到位,加之行政事业单位对现有资产管理制度执行不力,也是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努力提高我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资产清查工作结束后,我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将进入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新阶段。各地各部门要把握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全局,时刻关注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改革路子,按照财政部关于资产管理“统筹推动改革、完善法规体系、坚持科学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的工作思路,结合我省实际,坚持围绕一个中心,努力实现两个突破,紧紧抓住三个环节,全面促进四个结合,努力把我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始终坚持以体制建设为中心。我们要以贯彻落实财政部35、36号部长令为契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公共财政需要及“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建立与此相适应的“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管政策、管审批、管收益)。根据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负责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的监督管理;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监管制度落实,改革监管方式,落实监管责任)。要健全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方式,夯实监管责任,切实加强对本部门所属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要认真查摆本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应有的作用。
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要按照统一要求,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能,实现在公共财政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清晰、配置科学合理、使用充分有效、退出合法规范、监督客观公正、资产安全完整的目标。
(二)努力实现经营性资产管理和国有资产收益管理两大突破。35、36号部长令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做了明确规定:“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在办法颁布前已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的,应当按照国家关于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的规定进行脱钩。”“行政单位出租、出借的国有资产,其所有权性质不变,仍归国家所有;所形成的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并讲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长期以来,我省的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多数由部门和单位直接管理,这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减轻财政负担、改善干部职工福利待遇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这种管理体制也日益显现出一系列矛盾和弊端:一是产权归属不清。经营性国有资产,有的登记在政府名下,有的登记在主管部门名下,有的则直接登记在下属单位名下,导致了产权混乱,产籍不清,资产纠纷不断等矛盾;二是经营方式不科学,机制不灵活,造成市场竞争力削弱,经营效益低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效果不明显;三是监管不到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由于管理“真空”与“漏洞”,有的单位财务制度不落实,账务不健全,核算不规范,存在严重的账实不符和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四是配置失衡,苦乐不均。由于资产形成渠道多元,历史成因复杂,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导致资产配置存在随意性,形成了单位与单位之间占有国有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的严重不均和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五是国有经营性资产收益缺少监管机制,收入不上缴财政,投资与收益未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造成私设“小金库”、滥发津补贴现象屡禁不止,既弱化了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责,又造成了收入分配秩序混乱,极易形成滋生腐败的温床。
随着公务员津补贴发放的到位和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到位,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我们必须下决心对国有经营性资产进行科学管理,解决国有经营性资产收益不交财政国库的问题,这次我们将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和国有资产收益列入清点,就是要找准着力点,把经营性资产和收益纳入规范的渠道,实现从源头上遏制腐败,从体制上实现公平,从制度上规范管理。
对我省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应实行“分级管理、分类处置、分步实施”的管理体制。财政部门负责经营性资产管理办法制定,行政单位出租出借资产和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担保等事项的审批,经营性资产处置及股权转让审批,国有资产收入(收益)的统一管理等;主管部门对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实行监督管理,建立所属单位经营性资产监管制度,审核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事项,监督经营性资产运营和收入收益的上缴;行政事业单位负责经营性资产具体管理,建立管理责任制和专门台账,进行专项管理,负责尚未脱钩的经济实体的管理和收益的上缴,并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
考虑到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情况复杂,改革涉及大量人员的安置分流及不良资产和债权债务的清理处置,为顺利推进改革,应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可采取“先行政,后事业”,“先统管出租,后处置实体”,“先试点,后推开”的方法。初步设想是:对于行政单位和参照管理的事业单位(即统一补贴单位)的出租出借和闲置资产先行统一管理,对其举办的经济实体进行改革试点,逐步推进脱钩改制和进行处置;对于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结合下一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其实现市场化、社会化。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属于国家的投资收益,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做好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工作,是各级财政所属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包括:行政单位通过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等经营性行为所取得的收益;事业单位出租、出借国有资产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担保所取得的收益;国有资产出售、转让、报废、报损残值变价等处置所取得的收益;及其他按规定应上缴财政的国有资产收益。对于行政单位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今后出租出借门面房、商铺、办公用房等,应实行公开招租。随着产权交易市场的完善和信息平台的建设的提高,要逐步依托产权交易平台,建立出租出借资产信息系统,健全申报、登记、审核、公开招租及租金收缴程序,实现阳光交易。出租出借资产、经营性资产使用取得的收入收益以及国有资产处置变价收入和残值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金额上缴国库。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担保及资产处置所取得的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中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取得的收入全额缴入国库。差额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取得的收入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今后将结合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按照激励和约束并重的原则,要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具体管理办法。依据上述原则,要先把经营性资产和收益管起来,管好。
(三)积极抓住资产配置、使用、处置三个关键环节。长期以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家底”不清,资产管理信息不全,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单位资产信息渠道不畅,我省的资产管理工作在配置、使用、处置等重要环节管理薄弱,表现在:在入口,资产配置与预算管理脱节,随意性大,超标、重复配置问题较突出,最终导致资产配置失衡、占有不公、苦乐不均;在资产使用方面,“重购置、轻管理”,盲目攀比,贪大求全现象较为普遍,资产使用效率低,损失浪费大;在出口,资产处置不规范,单位不依据相关规定,无序处置的状况普遍存在,造成了国有资产隐形流失。这种现状迫切需要我们选准关节点,抓住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在关键环节中把资产管好、管住、管出成效来。
在资产配置环节,应当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遵循科学、合理、节约、效益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编制配置规划或计划,充分发挥存量资产的作用,避免重复配置。要推动不同单位以及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调剂使用、共享共用机制,对临时需要且能够通过市场租用的资产,不要重新购置。财政部门对各单位要求配置的资产,能通过调剂解决的,原则上不重新购置。通过加强资产存量管理与增量配置管理,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要加强资产配置与预算管理和政府采购相结合,要逐步研究制定行政事业资产配置标准体系,要依靠资产配置标准进行采购。要逐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购置预算,作为部门预算的补充,经财政部批准后执行,管住入口。
在资产使用环节,要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做到家底清楚,账、卡、实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花大力气改变“重购置、轻管理”的现状,对行政事业单位出租、出借国有资产或使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担保等行为,要建立严格的审批程序和监督机制加以制约,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对这部分资产要进一步加强监管,避免出现产权纠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在资产处置环节,要不断规范资产的处置行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范围、审批程序、处置原则、处置方式、收入管理等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提高资产处置的透明度。严把审批关,各部门和单位在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要严格按规定履行评估及申报审批手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于资产处置的变价收入和残值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会后出台的办法执行。
(四)全面促进四个结合。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改革已全面启动,我们要以这次资产清查为契机,通过实现“四个结合”,促进资产管理与财政改革之间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推动资产管理和财政改革向纵深发展。
1、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绝大部分是由财政预算资金形成的,财政预算资金安排的科学性、规范性,预算安排的资金量,直接决定了资产配置数量、质量,和单位之间资产配置的公平性、合理性。因此,预算管理是规范和加强资产管理,通过增量调节、控制存量的最有效手段,只有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抓好资产管理工作。据了解,财政部将在布置2009年中央级部门预算时,增加“行政事业单位新增资产配置表”,逐步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我省下一步也要抓紧研究制定相关办法,将此项工作尽快开展起来。各级财政部门要把资产清查数据作为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之一,建立预算安排与资产管理对接平台,彻底解决两者脱钩问题。
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是不可分割的,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资产管理。加强资产管理,有效开展资产管理工作,也有利于推动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因此,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既是加强资产管理、促进资产合理配置、有效使用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的有效手段。
2、实现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是资产管理工作的两个方面,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资产进行的全面管理。实物管理主要侧重于保障实物资产的安全完整,是从资产具体形态的购置、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入手,对资产实施全方位的管理、维护。价值管理主要侧重于账务管理,是以货币形式记录单位占有、使用资源的规模、消耗和结构,与经费的收支紧密相连。两者紧密联系,实物是价值的物质载体,价值是实物的货币表现;离开了实物管理,价值管理就没有内容;离开了价值管理,实物管理就缺少手段;价值管理一旦与实物管理相背离,就会造成资产管理混乱、会计报表失真和资产的流失浪费。为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和完整、加强资产的会计核算、保证账实相符,今后要进一步强化国有资产管理观念,树立资产效益的意识。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使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通过资产清查工作摸清家底,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妥善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做到账、卡、物相符,保证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
3、实现资产管理与“金财工程”相结合。要根据“金财工程”的总体部署,加快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步伐。我省已被财政部确定为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单位,试点工作已经启动。省上已成立了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财政部的要求,这项工作,9月份在我省全面推开。为保证这项工作顺利开展,我再讲几点:第一,要充分认识系统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实现资产管理动态化,预算编制精细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财政工作透明度。系统的运行实施,对进一步创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手段,对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试点工作是对系统设计开发工作的全面检验,通过认真组织和实施试点工作。进一步修改完善系统,是保证系统建设质量和进度的必要条件,对整个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要切实加强系统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这次试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业务量大、涉及单位多。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做好本地区、本部门系统试点的组织领导工作,做好系统业务的准备、运行、协调及总结工作。各具体试点单位,要明确本单位试点工作的组织机构和负责人,负责抓好本单位的试点工作,要落实好试点工作人员,充实力量,要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做好时间进度安排,分工到人,保证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第三,努力实现系统试点工作的目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金财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重要保障。通过该系统的推广应用,最终要实现以下目标:一是要以资产清查数据为基础,建立资产管理动态数据库;二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查询和综合分析子系统,方便、快捷地查询和综合分析资产占有、使用及增减变动情况,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和资产优化配置等提供决策支持;三是确立资产管理业务工作规程,实现资产管理业务的规范化、流程化、网络化;四是建立资产预警信息系统,及时、自动提供预警信息;五是实现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资产管理信息畅通;六是实现与“金财工程”其他子系统及部门、单位其他系统之间的有效对接。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省上统一安排部署,积极配合,落实相关试点专门工作机构、设备和经费,保证我省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4、实现资产管理与资产监督相结合。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监督管理,建立“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监督管理工作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开展,一是加强对日常工作的监督检查,建立资产购置审批与预算编制相结合的监管机制,未按规定报经审批的资产购置,一律不得列入部门预算。在资产使用环节,要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管理制度,定期清查资产,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在资产处置环节,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批资产处置事项,防止国有资产低价处置、暗箱操作。在国有资产收益监管环节,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取得的收入,纳入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通过监督检查,了解和掌握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讲意见和建议,并督促、指导行政事业单位及时改正;二是加强对重大事项的监督检查工作,对重大资产管理事项,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要分别加强对过程环节的控制,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同志们,加强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的客观要求,也是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毫不松懈地狠抓落实,毫不动摇地促进改革,把我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推向新的台阶,为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