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发改委加强市区改革会发言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以温总理视察井上重要讲话和天月同志9月28日讲话精神为指导,部署和推动当前我区的改革工作。刚才,伟良就《改革工作要点》、王与同志就《领导干部考核实施办法》分别作了说明,改革办、人事局、平刚街道的同志也作了发言。会上印发了《*区20*-20*年改革工作要点》和一个《实施办法》,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围绕如何理解和推进改革,我谈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关于推动*现阶段改革的内在动力
为什么要这么大力度推进改革?我们抓改革,这不是在做秀。*提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和深度,不是为改革而改革,而是我们的工作遇到了问题,主要是体制上的制约,生产力发展遇到了障碍,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改革就是为了破解这些难题,所以把改革提高到这样一个高度。那么,*目前在发展上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做了一些思考,班子的同志也都做过一些分析,相关部门也做了不少研究。概括起来,就是在体制和环境上有这么几个不适应:
第一、经济体制与当前发展的要求不适应。*现在的发展轨迹、发展要求和10多年前建区时已经有根本的变化。政协苏主席有一个观点,就是*在发展史上有两个大的跨越:一个是由农业向加工贸易的跨越;再一个就是由加工贸易向现代产业的跨越,我们现在就正经历这么一个跨越。这种转变的实质是*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发展现代产业,相应地,在体制上就不是以前搞三来一补的那一套做法。三来一补也是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一种做法,但以前区里的产业单纯依靠三来一补,我们在产业的培植、布局和服务上不用操什么心,把老板拉过来就算成功。我们只要提供厂房就行,不需要什么人才,村里派个厂长,就能开工,就有产出,不用管到底生产什么、怎么销售。现在我们是搞大工业、先进产业,区里已经明确了“十一五”期间着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能源和精细化工产业、现代物流、旅游和会展产业,同时还要鼓励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要走这条路,必须要有相应的体制和环境。如果还维持原有的体制不变,我们怎么搞大工业,怎么引进先进产业?(具体表现为:布局的产业不落实,招来的项目落不实。据了解,我们现行的土地开发制度,招商部门无法全面了解全区工业用地情况,使得许多招商项目得不到落实,见附件1;20*年*生整体迁出我区,我们在服务先进产业和大企业上是否有不足之处;在华为相关问题的协调上也暴露出我们的许多问题。)我们要深入研究从搞加工贸易的初级工业化阶段到搞大工业的高级工业化阶段,我们在体制上为什么不适应,到底体制在哪一点上妨碍了工业化的发展?
第二、城市管理、社会管理机制与社会发展形势不适应。在原有的农村体制下,许多社会管理事务在村里解决,政府对基层的管理是比较松散的,大部分精力用来搞经济发展、搞招商引资。现在不一样,我们整个区成建制、按照行政方式一步实现了城市化。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个改革,在国内外城市发展史上,非常独特。我们的城市化不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而是由行政推动的断裂加速式的城市化。这一变化使得我们原有的体制不管用了,新的体制一下子又没跟上,因此,出现了大量的群体性事件,我们对方方面面的管理都出现跑、冒、滴、漏,不知道从何下手去抓。近几年社会管理暴露出我们许多的薄弱环节,出现各种不适应。比如劳务工、社会治安等,城市化之前,很多事情我们都不用管,但现在不同了,都必须管。这中间的变化对我们管理的冲击是根本的,为此,我们要重新塑造一套适应城市化要求的现代管理体制,尤其是社会管理。
第三、行政管理体制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目前我们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抓落实的效果不佳。在许多情况下,这套体制还不能充分保证区委区政府的决策、措施的高度实现。为推进一些工作,我们往往依靠运动、靠突击,没有形成一种抓落实的长效机制。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责任不落实、监管不到位,对工作中的难点、热点或反复发生的事件,没有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及时予以解决,致使一些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成为制约和影响我们执行力的主要因素(附件2:中心城11-3号、5号路管理问题信访案)。一些部门职能交叉严重,很多事情几个部门都管,但也可以都不管,出了问题、出了事相互推诿,不知道该追究谁的责任。行政管理上还存在权力和责任相脱节、管人和管事相脱节的问题,条条块块之间权责不明,出了问题难以有效查处。比如我们经常把一些工作的责任推给街道,而又不给街道执法权,导致街道难以有效开展工作。
第四、干部队伍的素质
和干劲与发展要求不适应。干部队伍的观念、素质、专业化训练等显然都脱节了。现在我们缺少的是熟悉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的专业化干部,多的是万金油,什么都知道,但都不专。这是很大的问题,必须有所改变。如果我们及时学习,有一帮人才跟上,会很快进入正常的工作轨道,但我们没有这样一批人才,就不可能跟上形势的发展。现在很多工作,包括环境保护、循环经济、投入产出分析、扶持科技事业等,实事求是地说,许多单位看着人不少,实际上单独应对一方的人不多。在干部的精神状态上,有的消极应付,领导批示了抓一抓,不主动出击解决本单位、本地区应该解决的突出问题,在许多事情上不敢动真格,遇到问题只会把难题往上缴、往下推;有的是具备一定素质,看起来也能干,但就是不卖力气,“出工不出力”,没有把工作当作自己份内事;有的干事主动性、创意不够,干什么都是老一套,不学习、不思考、不借鉴,只拍脑袋;有的功利心太重,有好处的事争着干,没油水的事就不干,或挑着干,这进一步拉低了整个队伍的工作水平。(附件3:不同街道对转地工作的不同态度)。总之,面对工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面对行政推动的全面城市化,如果说原来还可以应付过去,现在在更高的工作要求下,我们干部队伍的素质越发不适应。
“四个不适应”突显了改革对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我们抓发展,一手抓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素,另一手就是抓体制要素。这是抓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基本环节,两个轮子。任何地方的发展在具体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实践证明,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城市化初期阶段时,很容易出现经济秩序混乱、社会管理不到位的情况(附件4:巴西、阿根廷在加速发展阶段遇到的难题)。国内有人因此讲人均GDP到了多少元,就会出现经济社会秩序的混乱,把这一阶段概括为加速发展期、矛盾凸现期和重要转折期。我认为这还是一个表层的原因。
深层次的原因在体制。目前我们*正处在这样的一个发展阶段,大量的劳务工涌来,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城市化后原村民变了身份,土地没了,发展的出路在哪里?等等。为什么这两年我们感到这么吃力,天天都在干,都感到累死了。这中间出现这么大的差别是很必然的,因为我们的体制没转过来,没纳入轨道,根本上不了手,感到都在打乱仗,到处都是突发性事件。
所以说,体制的问题是根子,是*发展到现在产生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解决*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决心去推进改革,去动真格,而不是怨发展周期、怨外部环境。这是一个很直截了当的问题。搞改革创新,我们不是在和别的什么人打仗,而是在跟我们这样一个变化,和适应过程打仗,解决种种不适应的问题,这才是我们的敌人。因此,整个班子和队伍的思想必须急剧地、明确无误地转过来,进入这个轨道作战,不然就不知道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战。
二、以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解决发展中的难题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靠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个定律始终有效。解决*发展的问题,我们坚持抓两手。一手抓硬约束,一手抓软环境。我们一方面通过加大投入,改善我们的生产要素和基础条件,破解硬约束。比如,为了缩小与特区内的差距,尽快实施城市化,我们一开始就狠抓了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附件5: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数字以及地铁3号线资金来源问题)。但另一方面,推动*的大发展,光靠这个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毕竟投入有限,并且还有一个投入周期的问题。关键是要有对生产要素进行高效组织的机制和组织者,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一支执行力强的管理队伍,这才是最要害的。
(一)坚定不移地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为建设效益*创造良好的载体
温总理和鸿忠同志的讲话中,在经济发展上,贯穿着转变发展模式的理念。对我区而言,关键是要建立一整套与大工业发展、与大开发建设相配套的制度体系。
一是坚决调整和完善招商引资体制。目前我区尚余可开发用地128.*平方公里,但如按照目前土地利用模式,每年消耗建设用地约15平方公里,8年后就将用完。这128.*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我们下一步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实行精耕细作,提高土地容积率,提高单位产出,实现集约式发展。寻求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我们应该学习香港和新加坡的开发模式(附件6:香港、新加坡、*地均产值比较),开发了那么多年了,还有许多开发空间。如果我们搞了十几年就没地开发了,那是笑话。对现有的剩余可建设用地,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对已开发的要改造好,鼓励“零地招商”,促进产业升级。这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实施项目准入制度。我们去年开始实行这项制度,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附件7:项目评估情况),也符合当前市里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附件8:市里在*布局一批事关全局的项目)。目前这项制度还只是限于工业用地项目。下一步在深度上,我们要注意总结经验、避免教训,指标设计要更合理,使机制更加完善;在广度上,项目准入机制适用的范围要进一步扩大,拓展到各类项目;在速度上,要简化审批环节,实行联审,不能搞公文旅行。
同时,我们要改进各级干部在招商引资工作上的方式方法,提高业务水平。
去年,加拿大驻广州领事带领该国的一些公司负责人的来我区,想参与我区地铁3号线建设,寻找合作项目。这位领事对轨道交通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对发展地铁经济的见解,对捕捉商机的敏锐性,令我们非常惊讶。联系到我们的招商引资,感到落差很大。现在我们通常还是依靠喝酒吃饭来联络感情,把商家拉进来,而对发展思路,招商引资项目所属领域的发展水平、发展动态等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对外商的问题常常是支支吾吾,甚至一问三不知,比如前不久长城科技集团的老总到高桥片区考察,我们的一些负责人对一些基本情况都回答不出来。这样是无法适应国际化城市建设的需要的。喝酒吃饭这些办法在目前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我们寄希望于这些老办法,那我们给人的印象就还是“泥腿子”的工作方法和作风,人家从内心里会瞧不起我们。其实,真正的大企业、跨国企业,是不搞这一套的,我们要建设国际化城市,与世界接轨,我们就必须转变观念,大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成为该领域的专才。
上周我和王与同志,带了贸工局、科技局的负责同志,去了两天上海,专门拜会了美国前华盛顿州长骆家辉,并参加了美国在华企业的联谊酒会,结识了不少在华投资的美国投资商,为年底赴美招商做了一些准备,这也是一种主动出击的招商办法。
二是用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思路解决整个基础设施建设巨额资金不足的问题。为解决学校不够、医院不够、公共事业不够、公共服务设施不够等问题,区里下了很大的功夫很大的功夫(附件9:我区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情况),但光靠政府一条腿是不行的,必须靠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这方面很早就进行了尝试,一来*我就抓这个事,我们只能这么做,除此之外别无他路。这就是解决制约生产力的体制问题。投融资绝对不是简单的吸引几个项目的问题,而是在政府之外开辟了一条路,而且这条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投资会出现一个消长的变化,最终成为主渠道,政府投资反而成为辅助投资(附件10:香港、新加坡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又比如办学,公办是主渠道,但如果都能由政府包办,还用这么费劲吗?就*当前的财力和发展需要,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单打一,走独木桥,是行不通的。
三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街属企业的发展,支持社区股份公司做大做强。社区股份公司是区政府的第二财政。但从目前的情况的看,街属企业的经营状况较差,利润出现大幅下降,不良资产估计有7.4亿,一旦把这些不良资产按规定核销后,企业就没什么净资产可言。社区股份公司的情况稍微好一些,资产规模增大的同时,资产负债率降低至29%,但也存在经营结构单一、管理费用过高等问题(附件11:街属企业和股份公司经济运行情况)。解决街属企业和股份公司目前的困境,必须加快街属企业改制,对一般性竞争企业要限期退出,并采取减亏堵漏的措施(附件12:*街道深化街属企业改革的做法与成效);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改革的着力点在推动企业规范运作,转变经营发展模式,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当然,对街属企业和股份公司的改革,必然会对街道、社区的利益有很大的调整,使他们失去了部分财源。但是,我们改革,主要都是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考虑的,目的是促使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搞活、做强企业;如果不改革,继续按照老一套发展,不仅企业会失去发展的活力,而且由于街道、社区与企业间没有设置任何的安全隔离墙,企业一旦经营不善,还会把政府和社区集体拖入企业偿债风险中。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在改革与维持现状之间抉择的关头,改革才是唯一出路。
另外,改革要点中对创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作了。如果做得好,将会在全市资产管理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二)全身心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城市和社会管理上来,形成良性的长效工作机制。
在体制上,我们要坚定地、全身心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上来,再不能捎带着干,上级布置什么就完成什么,跑冒滴漏严重,所有的事情都要有人认认真真、系统制度性地去管。一定要朝这个方向转,主要精力是创造环境、规范管理,使我们整个城市和管理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在这些方面,我们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接下来必须做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
必须建立分工明确的区、街、社区管理体制,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调整和明确区、街道、社区的管理权限和服务职能,凡是能下放到街道的事权、财权、人的管理权都坚决下放,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积极性。必须加强城市应急机制、体制和安全管理体制建设,提高政府应对处置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坚持走市场化的道路深化文教卫体制改革,加强行业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在保持一定政府资金投入的同时,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把环卫管理推向市场,全面完成街道环卫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全面实现专业化管理。推动行业协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深化行业协会民间化改革,借助行业协会管理社会事务。
我们要通过方方面面的改革和调整,把整个城市、辖区纳入有效管理的轨道。现在很多事情没人管,即使管了也没到位,为什么?就是没有分清责任。要管好,就得要认真按照“责任风暴”的要求,把方方面面的责任落到每个部门、街道、社区和每个人身上,实行行政问责制,不然就无法落实。这就是大的方向,光说有责任还不行,最后必须形成责任体系,成为制度化的长效机制,靠哪个人的一般号召,靠觉悟,是没多大作用的,它缺乏硬性的约束力。所以,要搞责任倒查,这是一种改革,也是整体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不是搞一个形式上的工作制度,而是以此构成我们整个的、有效的管理体制,有责任都得查,出了问题就要有人买单。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型,通过软环境的完善和服务的优化,增强*的吸引力。
政府服务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环境至关重要,现在很明显的,井上的营商成本是比较高的,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企业愿意来?对于跨国公司和有实力的企业来说,关注的是有没有规范的服务,有没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增强对投资的吸引力,在制度层面与政府的职能转型密切相关,这条要始终咬住不放。政府改革在整个体制改革中居于枢纽和核心地位。政府必须真正面向老百姓、面向企业、面向基层做好服务,把服务作为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下来我们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要坚决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原则和提高政府执行力的要求,优化机构配置,增强部门协同工作能力,有效解决职能交叉、事权不明、协调难等问题。积极推进城管、劳动、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创新内部人员配置结构,减少中间平行管理层次,充实基层力量,提升一线执法人员比例。在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平台上,要建立经常性的审批事项审查机制,成熟一个,就要坚决取消一个,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方式。建立电子监察系统,对超时审批、办事拖拉、效率低下等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在事业单位改革上,要全面推行人事制度改革,适当收缩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总体规模,逐步将经营性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减轻财政负担;在政府财力的分配上,要按照事权与财权相适应的原则,财力适当向街道倾斜,同时对区街财力进行适当调整,通过财政转移、政策倾斜、产业扶持等措施,使全区范围内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基本均等化。比如东部三个街道在我区相对落后,要解决城市化后原住民的生活出路、社保等一系列问题,可以在非农建设用地的利用上做文章。这次市里征求我区对《东部滨海地区规划实施策略研究》意见时,我们就应制定合理的社区居民分红方案,鼓励居民以非农建设用地入股参与项目开发,保证每年给予当地居民红利回报,并且回报额应高于当前的集体年终分配收入额。同时考虑到开发建设初期企业经营的利润小,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经营风险,要用合同的方式,规定最低获利标准,优先保证原住民的利益。
4、从调动人的积极性入手,创新干部管理制度,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提高行政执行力。
*的事业发展、改革创新,最终要靠有眼光、有素质、能把握大局、敢闯敢试的领导班子;要靠一批训练有素的、专业化的、各方面都比较强的公务员队伍;要靠有较强执行力,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社区基层组织。
加强这三支队伍的建设,要靠我们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来保障。要让勇于负责、敢于负责的人才,让专业化的人才,让执行力强的人才脱颖而出。在公开选拔上,从今年开始,每年拿出若干专业性比较强的部门领导职位进行公开竞争上岗,在选拔中,要把考察的范围扩大到群众,保证民意能如实反映到组织部门。在考核机制上,要增加一些前置性的否决条件,体现对干部各自职责的考核;要体现对干部工作绩效的考核,除了考核干部的工作量,还要考核其工作的效能和效率,设置一系列量化考核指标;要体现对干部服务质量的考核,从群众和服务对象的反馈中看这个干部的工作水平和真实状况。在交流轮岗上,加大区各单位之间、办事处之间,尤其是办事处与区机关之间的干部交流,区里的干部多去基层锻炼,增进与基层、与群众的感情;办事处的干部多交流到区里,培养全局观念、法制观念和程序观念。前一段时间,我和王与、蔡立同志带领办公室、组织部、改革办的有关负责人,走了11个街道,与街道
班子开展了集体谈心活动,谈心过程中,就有同志要求交流换岗,认为在一个地方长期不动,工作没有新意,容易失去动力。在引进人才上,一方面,要把我们事业需要的人才引进来,要注重引进懂技术、专业能力强,有从业经验、要抱负的人才,甚至是一些怀才不遇的人;另一方面,要控制不按规定超编进人,改革要点中实行人事审计的意见要求,要考核各单位和街道主要领导在任期间人员增减情况。这要来真的,人的问题都管不住,那就所有问题都管不住。
三、关于今明两年改革工作的部署
这次出台的改革工作要点中的22个改革题目,就是年内和明年我们必须实施的改革重点。其中属于经济发展类的有5项、城市和社会管理类的有9项、政府自身管理类的有8项。
这三个方面的改革今明两年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是: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建立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相关配套政策体系;在城市和社会改革上,要使社会控制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上一台阶;在政府行政改革上,要使行政效能、执行力有显著增强。这里,对要点中的一些要害环节,我再作些。
1、建立关爱劳务工的制度化体系。对劳务工的管理,过去我们实际上是任其自生自灭,不闻不问,不出事不管,不上访不管,没有意识到在城市里我们有义务管住这些人,而不是只管好户籍人口。因此,我们根本就没有将劳务工纳入管理体制,200多万劳务工,除了企业主外,政府管得很少,没有规定部门在劳务工管理中的具体职责,没有明确哪些是该上门服务的,这很不合理。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凡是进入辖区的,都有一套成熟的管理的机制;国内一些先进地区在这方面也实现了规范管理(附件13:北京丰台管理劳务工的做法)。我们与之相比,差距很大。与此同时,全国范围的户籍改革已成为一股潮流,城乡一体化是大势所趋。现在全国已有湖北、辽宁、福建、山东等11个省正在取消城乡差别的户籍制度,珠三角后年也将取消城乡户籍差别。这说明要把农村、城市的户口根本打通。以前有城市户口就可以买粮,合法住居,现在只要有钱,到哪里都可以买粮、住居,户口制度已经名存实亡。如果我们还按照户籍管理这一套来管理我们这个区,就会出大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把百分百的人口纳入我们的管理视野和日常管理工作对象的根本原因。
2、开展人口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我区人口机械增长过快,到今年上半年,全区人口总量在293万以上,其中外来人口已超过260万,且大部分从事一般加工业。我们以外来人口为主的人口结构在人力资源的支持、消费总量的扩大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方面都制约了我区向更高阶段的发展。为此,我们要建立全口径人口管理、重人口结构调整的工作模式,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治理。要重点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动“疏散”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污染严重的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等各种措施对总人口实行压缩式的管理,下达人口缩减指标,抑制人口的过分膨胀,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同时,要注意发现总结基层对无固定职业、无投资实业、无购房这三类流动人口的管理办法,并将对这三类高危人群的管理和出租屋管理结合起来,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监控。据区公安分局掌握的情况,全区同籍(同省或同市县)聚居超过1000人以上的居民小组或城市社区有24个(其中1000-3000人的有18个,3000-6000人的有5个,6000人以上的有1个),总数96428人,对这类人口必须高度关注,采取适当措施,坚决予以分化瓦解。
3、建立健全社会管理责任倒查机制。不久前,我们实施了维稳工作责任倒查机制,目的就是针对*严峻的治安问题。我们掌握不了管理对象的行踪,不知道在我们管理范围内流动人口的机械移动和进出动态,不清楚他们在干什么,怎么能实施有效管理。现在区里还没有搞恐怖活动的集团,如果有的话,我们根本就掌握不到,出了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国外就不同,他们可以知道暗流是通过什么渠道进行活动的(附件14:英国电子监控系统)。我们以往的治安管理是非常粗放的。实施倒查机制后,结合科技强警,我们在手段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社会控制力,特别是对高危人群监控上,有了较大的增强,责任的倒查起了关键作用。责任落到头上工作才能尽心,我们要将社会维稳倒查机制拓展到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如南澳10.2事件后,对东部的社区干部建立反走私责任制),推进到政府的所有行为中,做到有权必有责。这方面调研和方案设计的工作量很大,关键是操作性要强。要把口头上、文件上说过的无数次的“重视”,变成实实在在的制度,哪些问题需要倒查,哪些岗位需要被倒查,倒查之后如何处理,都要清清楚楚地形成制度,实实在在地落实制度。
4、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居站分设”,加强对村改居社区的控制力,确保社区将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这次“拆违”和转地就反映出我们的基层组织在关键时刻、在利益面前的软弱性和不坚定性,以龙城、*、坪地转地的越级上访为例,在83人的上访队伍中就有3个居民小组的干部,主观上他们对转地政策不理解、不赞同,客观上是为了他们的切身利益,造成立场上出
现了偏差,影响很恶劣。居委会、社区工作站、党支部、股份公司这个体制,到底怎么干?其它兄弟区有一个做法:居委会只要适当补贴就可以了,社区工作站是办事处的下延机构,是政府出资供养的,党政合一。社区工作站领导和干部的选拔条件是要能听市委、区委和街道党工委的话,要能为人民办实事,要敢于管理、善于管理,关键是立场要坚定。
5、建立健全街道办事处联合执法长效机制。要以办事处为单位,联合执法,整合行政资源。不能把责任推给办事处,而办事处又没执法权。事实证明,不搞联合执法,哪个部门单独执法的效果都不好。(这次布提街道的“清无”,不搞联合执法、办证联合审批就根本干不动。)要在总结现有联合执法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委托或授权的形式在街道办事处推行联合执法工作,强化基层执法力度。
四、对推动当前改革工作的几点要求
1、将改革创新作为一种工作常态、工作理念,作为我们解决各种矛盾、难题的根本方法和出路。现在我们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事情也越来越繁琐,靠以往一般的打法越来越难以奏效。这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主动发现和思考问题,不能只按部署完成任务,而必须从大量纷繁复杂的事情中思考和发现一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尤其是我们在座的各位,更要以工作的热点、难点、重点为导向,从工作中薄弱环节和各种问题入手,要在现有条件、资源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找准思路,不“等、靠、要”,形成创新的工作实施机制。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之所以当领导,就是因为具有更高的处理“疑难杂症”的水平,如果领导干部没这个能力和水平,遇事绕着走,遇事当好人,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哪有什么资格当领导?比如这次城市化转地,我们有的街道工作难度很大,但班子千方百计想办法,在区里各部门的支持下,矛盾化解了,任务提前完成了。但有些街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给政策,已经宽得不能再宽了,但工作依然没做好,群众依然不满意。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工作,有的做好了,有的没做好,关键就在于是不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想办法去解决难题。
2、明确责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使改革工作落到实处。要按照改革要点明确的工作分工,切实落实改革工作责任。区里由我和伟良负总责。对于各项具体的改革工作,由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参与单位要积极配合,相互之间形成合力,推动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我们许多单位在各自领域开展了不少富有成效的改革工作。今天会上,平刚街道介绍了他们率先在全国建立街道一级应急指挥中心,并将应急指挥延伸到社区。改革办从编办宣布到现在,时间不长,工作主动,会同办公室、发改等部门,在街道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出台了《改革工作要点》。我们最近的行政体制改革,包括前一段区街体制调整,人事局、编办就是以改革的精神,牵头推进,抓落实。另外,横岗六约在全国率先建立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全区率先将出租屋管理职能下放到六约社区。在清无工作中,各个街道也采取了类似联合执法的做法,现在区里正在制定规范化的基层联合执法机制。
接下来,区改革办一定要吃透中央和省市精神,及时掌握各地改革信息,谋划全区改革,拿出方案提交区委区政府决策;同时要加大对全区工作的统筹力度,做好有关的督促协调工作。各部门、各单位对改革办的工作要给予大力支持,要在改革办的协调之下攻坚克难,做好有关工作。我在这里一点,在改革创新的问题上,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站在区委、区政府的全局利益上来考虑,决不允许搞部门利益、小集团利益。改革创新是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再分配,必然要触动现实利益,这个时候就需要有“突击队”,往上冲,往前攻。尤其是办公室、改革办、发改、纪检、监察、财政、人事、审计等综合部门要敢于冲锋陷阵,不怕得罪人,不当老好人,树立和形成权威,确保改革创新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3、坚持求实务实的“半步策略”,分层次、有轻重缓急地推动各项改革工作。*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到现在,好改的、容易改的领域已基本到位,剩下的都是一些涉及面更宽、触及利益更深的“硬骨头”,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我们必须按照鸿忠同志的“半步策略”,分层次、分轻重缓急,对原来没有的、改革条件成熟,又对我们事业发展造成较大障碍的,不要等,要敢于先行改革,寻求改革突破点,不搞“平铺直叙”。如关于对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扶持机制问题,我们就不能总是等别人,就我们区自己干也是可以的,我们一年有几千万的科技三项经费再加上原来扶持民营企业的资金,资金是足够的,是能够干出一个放大机制来的。科技、财政、贸工几家要好好研究,一定要尽快出台相关办法。在改革上,还必须做到科学安排,突出重点,不搞“全面开花”,而是成熟一个,改革一个。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动手早,研究得较充分,已较成熟,年内就实施。还有几个条件比较成熟的,如社区管理工作机制、街道联合执法机制、干部交流办法等,年底前要形成具体的改革措施,出台解决方案。其他课题也要加快研究,尽早拿出改革方案,然后分步骤实施。
4、要将改革与当前实施的“责任风暴”和“治庸计划”结合起来。实施“责任风暴”和“治庸计划”,是加强全市干部
队伍建设、提高执行力的重大举措,这本身就是一种改革,也是推进各项改革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把区委的33点实施意见和区政府的19条措施落实好。
5、要加大对改革工作的宣传力度。区委宣传部要组织协调好区内外媒体,加大对我区各项改革工作的宣传力度。宣传工作要面向基层,要跳出会议抓基层,不要流于通常报道领导、报道会议的老套路,要侧重于宣传基层具体干事的单位和干部,宣传他们落实改革、开拓创新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有利于改革创新的氛围。
同志们,市委,改革创新是井上的根,是井上的魂。我们要贯彻这一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增强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勇气、更大的魄力、更大的胆识,积极稳妥地推进*的改革创新事业,为建设“和谐井上效益井上”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