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村深化改革创新发言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认清形势,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切实增强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农村改革相对滞后,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
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不高。去年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5.6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18.9%,没有达到*市20%的平均水平。流转效益不明显,集中规模经营程度低,流转的耕地零星分散,集中连片偏少,年限偏短,流转后能够实行集中经营的仅占48%左右。管理服务不到位,流转形式不规范,农户间土地流转大多是“口头协议”。市场化程度低,中介服务组织缺乏。一些乡镇、村对土地流转工作认识不深,推进力度不大,没有通过有效的宣传发动、组织引导农民破除小农意识和恋土情结。
二是宅基地整理进度偏慢。没有建立宅基地置换、退出和流转机制。建新拆旧、一户一宅等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普遍存在应拆未拆、一户多宅、违章建房、村庄“空心化”等问题,既影响了村庄环境整治的质量和进度,也影响了全市耕地占补平衡。乡镇、街道和村对宅基地整理复垦、“空心村”整治存在怕烦畏难思想,没有与村庄整治建设同步推进,“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是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不强。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减少,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网点仅剩4个,村级信用站相继撤销。村规模调整后,“信用村”仅留83个,新一轮“信用村”评定工作刚刚启动,农户个人贷款满足率仅在68%左右。农民贷款抵押担保难题有待破解,特别是在确权登记后的农民住房、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等方面亟待创新破题。林权抵押贷款只有农村合作银行独家经营,贷款期限短,贷款利率较高,贷款比例偏低。农户联保贷款逐渐萎缩,到去年底仅剩1组5万元。农业贷款担保基金作用发挥不明显,信贷额度偏低,服务对象仅限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
(二)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是农民创业就业难。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各地企业用工需求相对减少,农民外出务工、转移就业压力增大,工资性收入增长有所减缓。农民自主创业就业能力不强,缺少项目、资金、信息、技术、平台等方面支持。一些部门、乡镇对农民素质培训产生松懈思想,相关培训机构积极性下降。农民自身培训意愿、市场就业需求和部门、乡镇、培训机构的服务能力还存在脱节现象。
二是产业促农增收难。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促农增收的基础比较薄弱。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如食用菌规模化、工厂化生产比例不高;生猪价格下跌,精深加工尚未突破;蜂产品销量减少,出口受阻;茶叶的标准化种植、质量管理和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示范性专业合作社数量偏少,带动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力量偏弱。农技人员青黄不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数量不多、实力不强,“老人农业”问题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69处库塘、18处堤防存在安全隐患,排灌渠损毁率22%,*港流域有3.5万亩耕地灌溉条件不佳。农业政策性保险相对滞后。食用菌、蜜蜂、茶叶、蔬菜等未纳入农业保险,菇棚未纳入商业保险。农机化水平不高,去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37%,低于全省平均50.8%的水平。
三是低收入农户脱贫难。我市低收入农户量多面广,目前还有2.4万多户6.8万多人。主要集中在山区、库区和边远乡村,年龄偏大、素质偏低、能力偏弱、积累偏少,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难度大。部分低收入农户自身发展意识不强,“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想干”,存在“得过且过”心理。帮扶力量相对薄弱,“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措施没有真正到位,帮扶方式上主要还是传统的“救济式”帮扶,缺乏送项目、送发展资金、送信息和技术等“输血式、造血式”的帮扶措施。
(三)农村项目建设难度加大,影响了农村环境面貌的整体提升
一是资金配套压力增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与我市财政总量偏少、配套能力偏弱的矛盾还比较突出。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力度加大,中央和省涉农建设项目增多,要求地方配套的资金总量也相应增多,有的项目要求地方配套的资金超过70%。新一轮村庄整治建设要求高,任务重,投入需求量大,一般每个行政村完成村庄整治五项工程需要50-100万元,但按照省里政策,仅给予以奖代补资金14万元,其他需要市本级配套和乡、村、户三级自筹。同时,省里拨付的项目资金到位周期长,也有个别乡镇没有将财政预拨资金及时拨付到整治村,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
二是工作合力不强。新农村建设项目涉及四五十个相关部门,项目资源难整合,叠加效益难发挥。项目建设中,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村之间协调配合、合力共建的机制还要不断健全完善。有的村在向部门争取项目时积极性很高,但项目立项实施后却不支持配合,甚至不管不问。一些乡镇、村“等靠要”思想严重,依赖于财政投入,“给钱才办事”。在部门、企业结对共建中,有的村不注重平时的主动对接、沟通交流,坐等帮扶资金送上门;有的部门和企业承诺的帮扶资金不兑现或到位不及时,有的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把反哺“三农”当作一种“施舍”。一些农民群众缺乏主体意识和大局意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支持、不配合,甚至斤斤计较,寸土不让,阻挠项目实施。
三是项目效益不明显。在项目选择上,少数乡镇、村热衷于搞一些“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热衷于搞能“赚钱”的工程,而对农民饮用水工程、户用沼气工程、环境卫生整治等利民惠民的项目不重视、积极性不高,怕烦怕难,稍有难度的工作就难以推进。在使用效益上,重前期建设,热衷于投了多少资、建了多少工程,轻后续管理,管护不到位,造成设施成为摆设,使用率不高,效益不明显。
(四)农村管理服务不到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是建设管理不到位。村庄规划意识滞后,“历史欠帐”多,短期内难以实现质的突破。项目实施缺少前瞻性、预见性和统盘考虑,造成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一些难点工作管理不到位,如殡葬改革出现严重反弹,墓地管理粗放,超标准建坟、乱葬滥埋现象严重;计划生育工作时紧时松,违法生育难控制,社会抚养费难征收,综合治理有待加强;不少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尚未建立健全,“门前三包”、“四级联查”制度没有真正落实,靠临时突击应付检查,“脏乱差”现象仍较多。
二是集体资产管理不到位。一些规模调整村“并村不并帐”,村组资产尚未得到有效整合,甚至在并村过程中,由于村干部不负责、管理不到位,造成集体资产流失。部分村村务公开流于形式,公开内容不具体,对集体资产使用管理等重大事项和村民关注事项没有及时详细公开。项目工程招投标管理不严,程序不规范,应该公开招标的没有公开招标。一些村集体财务管理不规范,随意开支,村级招待费偏高,去年在210多个行政村财务审计中共查处违纪金额600多万元,主要存在:贪挪多占集体资金;债权债务管理、项目工程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监督不规范、不到位等问题。
三是村级干部管理不到位。部分规模调整村“并村不并心”,村两委班子关系不协调。据问卷调查,全市147个调整新村中有48个村两委关系存在不协调问题,占32.7%,其中有11个村矛盾比较突出。乡镇对村干部思想上、思路上、方法上指导不力,管理过宽,有的无原则迁就村干部,不敢或不想问题。一些村干部重竞选轻履职,长期在外当“遥控村官”,没有时间和精力处理村里事务,更谈不上谋划村级长远发展;少数村组干部自律不严,廉洁意识淡薄,甚至违纪违法。20*年-20*年,全市纪检机关共立案查处农村党员57人,开除党籍32人;检察机关查处农村干部职务犯罪20人,其中19人作有罪判决,1人定罪不诉。
上述问题,既有体制性的老问题,也有“三农”工作快速推进中碰到的新问题。面对问题和挑战,我们要勇于克难攻坚,善于化危为机,在直面挑战中抢抓发展先机,在破解问题中实现科学发展,不断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取得真实效。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坚持点面结合。坚持抓点示范与增点扩面相结合,既要抓好重点村建设,又要带动面上新农村建设,达到整体提升效果。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统一,重点难点工作要试点先行、探索经验,基础性工作必须全面推进。建设“中国幸福乡村”同样也要坚持点面结合,基础条件好的村要努力率先建成“中国幸福乡村”的示范点;其他村要结合自身条件,分步推进,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基本建成。二是要处理好“建”与“管”的关系,坚持建管并举。新农村建设“三分在建、七分靠管”。要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落实农村环境长效保洁机制,让项目工程发挥最大效益。要建立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着力促进重点、难点工作常态化,切实把计划生育、殡葬改革、农村信访、农户建房管理等工作抓实抓到位。要着力加强村级管理,以村级组织“五新争先”活动为载体,固本强基,夯实基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要处理好“硬”与“软”的关系,坚持软硬兼顾。在硬件上,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心筛选项目工程建设。重点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面最广的民生工程抓起,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在软件建设上,要突出民生和谐,加快推进城乡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均等化。加强村规民约、乡风民俗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和幸福指数。四是要处理好“三农发展”与“三化联动”的关系,坚持统筹发展。要跳出“三农”看“三农”,统筹谋划,整体推进,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市化带动农村,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农村工作的全过程,力求在“三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突破,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五是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坚持合力共建。要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投入支持、指导协调上的主导作用,做到引导而不代替,支持而不包办。农民是建设“幸福乡村”的主角。要强化宣传发动,引导农民群众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在积极参与“幸福乡村”建设和管理中,提高幸福感。要不断完善投入机制,有效整合政府的主导力量、农民的主体力量、社会各界的参与力量,形成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强大合力。
二、明确重点,在统筹发展中深化改革,强势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第一年,也是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开局之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要始终坚持“深化改革、促农提升、助民增收、帮村建设、推进统筹、共建和谐”,突出重点,强势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重点要在六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以土地和金融为重点,着力在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推进农村制度创新,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头戏。各地各部门要深入剖析问题,善于突破难题,勇于探索试点,把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到具体工作推进中去,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1、加快推进土地流转。重点是要完善机制、规范流转、扩大规模,力争耕地流转面积7.5万亩以上。一是要加快平台建设。要建立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即市土地流转管理中心、乡镇流转服务中心、村信息服务站。积极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二是要促进规范流转。制订我市土地流转实施规划、政策文件和统一规范的流转合同文本,及时将土地经营承包权证发放到户。要加强土地流转档案管理,引导流转农户强化合同意识,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及时调解流转矛盾纠纷。三是要推进规模经营。各乡镇、街道和行政村要积极开展土地流转政策、流转效益的集中宣传活动,引导农民参与土地流转。要发挥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信息站的职能作用,在接受农民流转委托、推进集中成片流转上取得新突破。每个乡镇、街道至少要建立1个100亩以上的耕地流转典型示范片,提升流转效益,推进规模经营。
2、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今年林地流转要新增7000亩以上,重点要在两个方面再突破:一方面,要在农户个人经营的自留山、责任山流转上创新突破。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特别是下山搬迁地乡镇要结合下山搬迁工程,引导下山搬迁农户通过联户形式,将自留山、责任山集中连片进行流转。另一方面,要在满足林农小额贷款需求上创新突破。要进一步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办法,加快推进林权小额抵押贷款增量扩面。要紧密结合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工作,将林农小额林权抵押贷款纳入信用村、信用户评定范畴,根据林农林业资产及信用情况综合确定信用等级、增加信用额度。
3、稳妥推进宅基地整理置换试点。一是要加强管理。要加强农民建房管理和服务,坚持规划先行,治旧控新,规范农民建房。要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在坚持一户一宅的基础上,抓好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的用益物权。二是要积极试点。各地要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户宅基地置换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建新拆旧、一户一宅、宅基地退出和流转等机制。结合整村下山搬迁,城中村、城郊村改造等项目,鼓励农民自愿放弃农村住房,置换城镇住房。有条件的乡镇要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三是要大力整治。要把“空心村”整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国土部门牵头指导、乡镇负责、村组实施、农办和规划等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国土部门要抓好市级试点,各乡镇、街道要负责抓好1个村的试点,重点探索闲置房退出、非农建设用地盘活、宅基地流转、利益分配、社会力量参与等机制,为面上推进整治提供借鉴。
4、不断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农民创业、农村发展,金融资本是重要的助推剂。一方面,要积极构建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银行、农业银行、农村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积极争取开展“村镇银行”试点,鼓励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农房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金融支农体系。另一方面,要着力破解农民贷款担保难题。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各类新型抵押贷款,加大对“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探索建立农业龙头企业担保服务公司,逐步做大农业贷款担保基金。要积极稳妥地探索确权登记后的农民住房和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抵押融资的有效途径,试行企业存货、大型农用设备、应收账款、农产品收益权等财产抵押和权利质押。要继续加快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深化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评选工作。
(二)以“1+5”产业为重点,着力在促农提升上取得新突破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提升工程,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农业增加值比去年增长4%。
1、提升特色主导产业。重点培育提升“1+5”农业产业,即粮食产业和畜禽、食用菌、果蔬、竹木、茶叶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粮食产业要稳定生产能力,确保播种面积50万亩,总产量22万吨。要认真落实各级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特别是早稻生产积极性。要加大《土地管理法》和*省《土地承包法实施办法》的政策宣传,对无正当理由弃耕抛荒两年以上的,要依法收回承包权;对抛荒两年以下的耕地,发包方可依法组织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代为耕作,耕作收益归代耕者;对抛荒的农户,2-3年内不得享受政府有关支农扶持政策。畜禽产业要重点推进生猪、蜜蜂、家禽向小区化、规模化发展。其中,生猪产业要加强疫病防控和市场预警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精深加工,饲养量稳定在160万头左右;蜜蜂产业要扩大原料生产基地,继续推进出口预警机制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形成*蜂业的整体品牌合力;家禽产业要推广温氏“龙头企业+农户”养殖模式,饲养量达到2000万羽以上。食用菌产业要加快推进工厂化栽培,发展循环生产,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栽培量突破3.5亿袋。果蔬产业要积极向设施农业发展,新建猕猴桃基地1000亩,发展山地蔬菜3.5万亩、蔬菜商品基地5000亩。深入实施柑桔提升工程,对老化桔园要下决心“还粮、还菜”。竹木产业要大力推进百万亩用材林培育工程和10万亩毛竹培育提升工程。茶叶产业要提升名优茶质量,推进品牌建设,改造提升老化茶园,发展良种茶园2500亩。同时,要因地制宜,扶持发展油茶、鳜鱼等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2、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利用好中央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我市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口部门要认真研究中央和省有关政策,积极对接项目争取资金,并切实加强项目实施和监管。要深入实施“四大百亿”工程农水项目,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完成土地开发整理9600亩,凤林“三岗”低丘缓坡开发造田4000亩,有效保障耕地占补平衡。深入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推进8500亩中低产田改造,5000亩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要完成7座水库、14座山塘的除险保安,完成42公里清水河道建设、4处灌区工程建设和50公里“千里渠畅”工程,实施碗窑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推进横渡溪灭螺工程和三桥溪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推进富民林道工程,新建林区道路200公里,建设农田林网100公里。
3、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要优化特色产业布局,细化完善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大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重点推进凤林“三岗”、淤头生猪养殖、贺村温氏肉鸡生产等基地开发建设。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强乡镇2个、专业村10个以上。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培育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4个。要加快培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扶大扶强农业龙头企业,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培育省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每村建立1个粮食专业合作社。要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代育秧、代耕、代插、代植保、代机收、代施肥、代管理等“七代”服务,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节本增效。
(三)以服务创业就业为重点,着力在助民增收上取得新突破
保持农民稳定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中,也是当前最为迫切的民生问题。要着力拓展农民持续增收渠道,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的目标。
1、要抓政策促增收,确保扶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投入和补贴力度,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和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各地各部门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不折不扣地把粮食直补、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公益金制度、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生态公益林、家电下乡等各级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把“真金白银”送到农民手里。
2、要抓培训促增收,促进农民转移就业。要把农民转移就业培训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力争培训农民1.8万人。各地各部门要精心组织,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培训质量和实效。要突出转移就业,积极对接“4+X”产业用工需求,提高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能力,抓好转移就业劳务技能培训5000人,培训产业技工2000人,转移就业3000人。要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素质,培训农村实用人才6000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农业经营大户500人、工商经营大户500人。突出抓好低收入农民素质培训,力争培训低收入农民5000人以上,转移就业2000人以上。
3、要抓帮扶促增收,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力争全市低收入农户数量减少20%。要深化完善结对帮扶机制,着力形成部门乡镇全面参与、社会各界合力帮扶的工作格局。要加大帮扶力度,按照“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要求,积极开展送项目、送资金、送技术等“输血式”帮扶,不断提升帮扶实效。相关乡镇要加强与省农业厅、省铁投集团、绍兴县及*市结对帮扶单位的项目对接和沟通联系,做好项目包装、推介和实施工作,巧用善用帮扶资金。要认真搞好3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扶贫小额信贷,扶持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因地制宜发展温氏养鸡、食用菌、油茶、猕猴桃、毛竹等增收产业。要把发展来料加工业作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低收入农户脱贫的一个有效抓手,提升加工层次,培育来料加工经纪人、专业村、重点企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4、要抓搬迁促增收,加快农民下山搬迁。要把农民下山搬迁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抓手,力争安置下山搬迁农民3000人。积极采取农民公寓楼、过渡房等办法安置贫困农户,加快搬迁步伐。各相关部门要整合项目资源向市级下山搬迁安置小区倾斜集聚,降低相关收费标准,合力推进下山搬迁工作;各搬迁地乡镇要按照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把下山搬迁与宅基地整理置换、土地流转等工作相结合,加大搬迁户老房子拆迁力度。各安置地乡镇要加快小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强化组织管理和自我服务,着力把下山搬迁安置小区打造成农村新社区,争取率先建成“中国幸福乡村”。
(四)以扩面提效为重点,着力在帮村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要以各项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以点带面,整线连片,整体提升农村环境面貌。
1、深化提升“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点上,要全力完成72个环境整治村、17个污水治理村和20个环境提升村建设。各地要按照整治标准,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各村庄整治项目指导组成员单位要加强业务指导,确保项目建设在10月中旬前完成。20个环境提升村和已成功创建的示范村、整治村,要重点在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壮大、环境提升、乡风文明等方面再上新台阶,努力争创我市首批“中国幸福乡村”。线上,要继续深化提升“两线”环境整治,重点在拆除沿线违章建筑物、绿化美化、长效保洁、重要节点打造等方面再下功夫。要结合江郎山、清漾、和睦、廿八都等景点开发建设,提升沿线整治水平,着力打造精品景观线。要把村庄整治与富民美村相结合,积极对接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深入挖掘各地饮食、民俗、人文等资源,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大力培育碗窑、石门、廿八都、保安等农家乐经济带。
2、深化提升农村洁化、绿化运动。洁化、绿化是每个村都该做可为的基础工作。要继续坚持不懈推进集镇、村庄环境卫生整治,积极探索有偿保洁制度,巩固“门前三包”等长效保洁机制,确保“市查镇、镇查村、村查组、组查户”的“四级联查”制度落实到位。要全面完成“312”新农村绿化任务,力争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市级以上绿化示范村。各地要开展绿化查漏补缺,广泛动员农户、企业开展庭院绿化和厂区绿化。突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把村庄绿化和发展庭院经济相结合,实现增收和绿化“双赢”。要强化管护,明晰集体、个人权责,提高绿化效果。
3、深化提升基础设施建管水平。全面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力争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90%以上。推进11个乡镇(街道)181个村饮用水工程,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15.45万人,确保入户率达到60%以上。继续开展以生猪养殖为重点的农村面源污染整治,推进1126个户用沼气工程和463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建设,新建“零排放”猪舍1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农村联网公路20公里,探索适合农村客运发展的运营模式,力争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96%以上。全面完成行政村的广播并网。建成新农村电气化乡镇1个、行政村20个。要坚持建管并举,建立健全各项管护制度,通过市级补助、乡村为主、农民适当负担的办法,加强村庄保洁、沼气工程、饮用水工程、农村康庄工程等日常管理和养护,确保项目效益发挥最大化、长效化,农民群众长期受益。
(五)以城乡共建共享为重点,着力在推进统筹上取得新突破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公共产品领域,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辐射,努力在共建共享中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
1、要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资金投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各方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支撑体系。要集中用活财政配套资金。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多安排绩效好的项目建设,重点在种粮、饮用水、动植物防疫、农业主导产业培育、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加大倾斜扶持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捆绑整活支农项目资金。探索建立资金整合使用的协调机制和项目绩效评估体系,整合部门项目资源,提高资金效益。要增强借力发展意识,抓住机遇,向上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扶持,农口部门向上争取资金要力争突破3亿元。要多措激活部门企业帮扶资金。继续抓好部门、企业结对共建新农村。部门支农是责任和义务,要发挥职能优势,在梳理思路、干部教育、倡导文明、调处矛盾、领办事务、资金支持等方面尽力尽责。企业支农是回报社会,要采取政策引导、行政推动、感情激发等举措,鼓励企业通过产业带动、吸纳劳力、合作开发、公益捐助等形式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实现结对共赢。要动员带活农民自筹资金。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建立完善村内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投劳制度,积极推行“村建户助、户建村补”的办法,引导农民自觉主动参与村道建设、户厕改造、污水治理、庭院绿化等项目建设。
2、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突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联动增长机制,全面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深入探索以农民缴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村集体经济组织适当补助,具有一定社会统筹性质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继续抓好低保扩面和“五保”人员集中供养,农村“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90%以上。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确保新增被征地人员即征即保。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受益面,提高保障度,人均年筹资标准达到140元,参合率达到93%以上。加强城乡住房保障,完成50套廉租房建设和375户农村危房改造。
3、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完成农村小规模学校改造,推进农村教师宿舍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实施第二轮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程,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市、乡、村三级公共卫生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优化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建成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家、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3家;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农民健康体检率达到60%以上。三是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农村优秀民间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加快清漾、和睦、廿八都等特色文化镇、村开发建设,创建1个省级文化示范村,新建3个乡镇标准文化站、70个村级标准文体俱乐部;大力发展农村腰鼓队等文体队伍,深入推进“春泥计划”试点扩面,广泛开展各类“种文化”、“送文化”活动,推进城乡文化联动发展。四是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抓紧制订农村社区建设布点规划和实施意见,努力把示范村、整治村、下山搬迁安置小区建设成为村容村貌整洁、人居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备、农民生活幸福的农村新社区,力争建成乡镇社区服务中心3个以上、村级社区服务中心40个以上。五是加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加快将市区先进的商业业态、流通手段和消费方式推广至农村,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保障农民消费安全。新增农村连锁便利店50家以上,覆盖率超80%,建设一批放心农资店,推进农副产品进超市,实行农超对接。
(六)以夯实基层基础为重点,着力在共建和谐上取得新突破
要把加强乡村两级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抓好农村改革发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1、要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化乡镇、街道干部分片包村等重心下移五项制度,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在“三农”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化提升村级“五新争先”活动,完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促进村级组织规范化运行。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乡镇“六小”工程建设。继续安排每村1万元的薄弱村运行经费补助,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补助村级活动场所升级改造和示范点建设。深入推进基层综治维稳网络建设,做好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及时妥善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集体资产处置等引发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2、要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要用经营农村的理念统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因村制宜,拓宽发展渠道。抓好集体建设性用地和宅基地整理开发,利用留用地政策发展集体物业经济。加大水库、沙滩、山林等资产开发,发展乡村旅游和多种经营。鼓励村级组织以土地、资产、资金等入股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集体收入来源。积极实施“一村一基地”计划,通过盘活土地和厂房等存量资产,培育集体经济的增收基地。探索完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收益分配和监督管理体系,允许有条件的村集体实行“级差排基”建房,所得资金专项用于村庄配套设施建设;允许有条件的村通过建设“民工公寓”、标准厂房等,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要加强集体资产管理,抓紧推进规模调整村资产融合工作,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资金优势,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3、要不断强化干部能力建设。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与发展,关键在人。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载体,不断提升科学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各部门要注重调查研究,围绕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深入一线,摸清实情,系统剖析,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各乡镇、街道要善于创新,勇于突破重点难题,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农村工作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要珍惜机会,全身心投入,发挥好服务、宣传、联络、管理、指导、调研等作用,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的贴心人。各位村支部书记是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工作在最基层,也最辛苦,为我市农村改革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前,农村新一轮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和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新目标,对村干部的工作能力、管理水平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借此机会,我提三点希望:一是要提升思想境界。既能自己创业致富,又要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履职上,放在积极谋划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建设上,在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上有规划、有思路、有办法、有实效。二是要提升办事能力。当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与村集体经济薄弱、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客观存在。希望大家不等不靠,精打细算,本着节俭办事的原则,学当能为“无米之炊”的“巧妇”,用好用活有限的项目资金。要善于借力,利用好各种人力资源,积极争取部门、企业的项目资金支持,积极引导有资金、有技术的村里能人回家创业、筹资建设。要巧用政策,善于激发农民主体作用,采用“一事一议”筹资方式推进村级公益事业、环境卫生整治等民生工程建设。三是要提升工作作风。要遵纪守法。坚持依法依章、公开公平公正待人办事,坚决杜绝贪污、挪用、受贿等经济问题和损害农民利益的违纪违法问题。要敢闯敢干。碰到困难不退缩,见到难事不躲避,善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努力营造和谐稳定氛围。要团结共事。班子和则事业兴,要善于凝聚人心,带好队伍,带领群众齐心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同志们,农村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建设“中国幸福乡村”任务艰巨。我们要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开拓进取,务实奋进,推动我市“三农”工作取得新进展、再上新台阶,为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建设“中国幸福乡村”良好开局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