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领导在食品药品质量会议上的发言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领导在食品药品质量会议上的发言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领导在食品药品质量会议上的发言

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药品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去年药品工作,安排部署今年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努力开创我市药品工作新局面。刚才,会议了2011年度药品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市政府与各镇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签订了责任书,云付局长总结了去年药品工作、部署了今年工作任务,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按照各自职责,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简单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切实增强做好药品监管工作的信心

过去的一年,在全市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不错的工作成绩,在嘉兴市药品工作综合评价考核中,我市荣获两个一等奖,尤其是我市的工作考核已连续四年荣获嘉兴市一等奖,实现了“十二五”药品工作的良好开局。从具体工作上看,有几大亮点。

(一)“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监管水平不断提升。按照“源头有控制、生产有监督、流通可追溯、消费有保障”的要求,在市食安委牵头协调下,农经、质监、工商、、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既做到了分段监管,又实现了联合执法,共同构筑了一张坚强的监管网。我市的药品形势持续好转,市场总体保持、有序、可控,全年没有重大药品事件发生,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饮食用药。

(二)“从巡查到整治”,专项行动力度不断加强。为全面规范我市药品行业秩序,从加强日常巡查抽检入手,结合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专项行动、打击侵犯和制售假劣药品专项行动等,切实加强对重点对象、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品种的监管,查办一批违法案件,严厉打击见利忘义、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效规范药品行业市场秩序。

(三)“从突击到长效”,保障网络不断完善。进一步健全检测体系,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加大设备投入等措施,提升检测水平。充实完善我市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加快监管步伐,推进信息体系建设,充分利用药械网上远程监管和药师巡视监管系统开展日常监管,药品监管应用工作走在省市前列。在药品行业开展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健全体系。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人大、政协的关心支持,更是全市所有药品监管工作者团结奋斗、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和从事药品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药品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基础有待改善。我市医药产业的总体水平、集约程度和含量还比较低,这在生产经营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食用农产品的种植养殖仍然以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生产经营和餐饮服务单位总体数量庞大,其中小企业占据着很大比重,小、散、乱问题突出;相当一部分生产经营单位缺乏必要的设备设施和规范的管理,不具备生产经营合格的基本条件。另外,药品行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加上少数从业人员道德缺失、不讲诚信,加大了药品风险。

二是打击难度日渐增大。由于药品相应标准规范的缺失,加上我们自身检测技术的滞后,一些药品隐患很难预测和发现,查处和防范手段相对缺乏,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三是公众药品意识亟待加强。城乡和群体之间差异较大,低收入群众和外来务工的消费水平低,部分消费者消费意识和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容易成为不合格、药品的受害者。这些都是制约我市药品的深层次因素,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对待,增强信心,努力改进。

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加强做好药品监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尽管我们在药品监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嘉兴甚至全省都可以说是名列前茅,但群众对药品满意度依然不高。这其中既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因素,也有药品大环境、大背景的影响。但是作为当地政府部门,确保药品,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职责。在今年省“两会”上,夏宝龙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围绕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制定实施“健康浙江”发展战略。建设“健康浙江”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部署,内涵十分丰富,虽然具体细则还在研究中,但药品肯定是题中之义。可以说,没有药品的就没有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因此,全市药品监管系统要从战略高度,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药品监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当前的药品监管工作正处于风险的高发期。近年来,地沟油、毒火锅、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香精大米等事件频发,据有关部门统计,平均每个月就要发生两起事件。每一起事件表面上看是由于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其实根本原因在于产业发展方式落后,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生产源头分散,政府监管难。只要这种落后的产业发展方式不改变,就很难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近期,物价又正步入上升通道,原材料价格攀升,一些企业和经营户迫于生存压力,难免会铤而走险,人为制造的隐患可能会增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当前的药品监管工作正处于舆论监督的敏感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饮食用药越来越关注,药品问题已经成为老百姓最迫切、最需要改善的民生问题。凡是发生、发现药品问题,都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舆论几乎一边倒要求严惩肇事者,并将矛头指向药品监管部门。微博、论坛等各类媒体很容易将事件扩散,引起网民“围观”,发表不负责任言论的也大有人在。在这个敏感时期,任何一件药品小事都可能引发一个社会话题,所以,各级各部门要时刻绷紧药品这根弦,积极主动地开展药品监管,及时妥善合理地处置药品事件。

(三)当前的药品监管工作正处于体制调整的特殊期。随着药品监管体制由省以下垂直管理改为由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原有的监管格局被打破。同时,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和职能调整仍在进行中。在新的体制还未形成和完善之前的这个过渡阶段,一旦部门不能很好地坚守职责,或者说监管不到位,工作稍有松懈便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也可能会酿成重大的事故。所以,我们所有的药品监管干部必须以工作为重,服从大局,做到人心不散、工作不乱,确保各项监管工作按部就班,确保全市药品监管工作不因改革而受到削弱,不因改革而引起重大的问题。

三、明晰思路,强化举措,着力开创我市药品监管工作新局面

保障药品是一项重要的长期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但总的来说,只要我们把预防、管理和应急三个环节抓好、抓紧、抓透,将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结合起来,将解决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将部门执法监督与发动全社会共同监督结合起来,就一定能营造人民群众放心、安心、充满信心的饮食用药消费环境。关于今年的药品工作,要确保通过省级示范县复评验收,力争通过国家级药品示范县考核验收。具体工作上,云付局长已经作了详细的安排部署,我就再强调三个方面:

(一)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药品监管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既要管当前,更要管长远。

一要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企业是药品的第一责任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把住药品生产经营行为这第一道关口,严格实施生产经营许可,进一步规范许可程序,完善生产经营许可审查技术规范,特别是要完善药品注册监管体系,推进新版中药GMP、GSP实施。

二要完善日常监管机制。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全面建立生产经营信用档案,建立健全添加剂生产加工档案,推动信用信息共享,实施分级分类监管。要继续开展药械等级评定和“平安药企”、“平安药店”创建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和约束企业诚信守法经营。

三要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大力宣传有关药品的法律法规,增强社会公众的意识和自主防范能力,共同抵制制售伪劣药品的行为。高度重视和运用群众举报这一成本低、收效快的监督方式,鼓励群众主动参加到打击制售伪劣药品的行动当中。对失信的企业要坚决予以曝光,对诚信企业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使企业经营置于社会舆论的共同监督之下。

(二)更加注重解决突出问题,加大专项整治力度。专项整治活动,是当前抓好药品监管工作的有效载体。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12年工作重点》,其中的一大重点就是要将治理整顿引向深入,集中整治问题多发、风险隐患较多的生产经营重点场所和关系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点品种,严厉打击危害大、社会反响强烈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我市各部门要按照上级部署,紧紧围绕广大、城乡结合部和校园周边等薄弱领域,农产品和批发市场、小超市、小摊贩等问题多发场所,乳制品、食用油、肉类、酒类、保健、添加剂等重点品种,扎实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尤其是对“问题乳粉”、“地沟油”、“瘦肉精”、非法添加等反复出现的问题,务必要保持高度警惕,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严密防范、严厉查处,确保人民群众消费。

(三)更加注重夯实基础,强化监管和应急能力建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搞好药品监管工作关键在基础。

一要加强监管队伍建设。着眼于提高依法监管能力,积极开展和培训,提高执法队伍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药品质量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基层监管的有效性。要在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上周六,市里召开了深化作风建设大会,翁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我们做好药品监管工作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希望药品监管系统的同志们要从实际出发,从可行出发,从长效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增强转变作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紧迫性,真正使干部队伍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二要强化监管技术支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药品检验检测条件,充分发挥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作用,推进建设,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科学的监测体系,提高监管效能。

三要提高应急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健全药品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风险监测,完善预警网络,主动防范、及早介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努力把危害和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及时核查处置有关事件,回应社会关切,消除公众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