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演讲与辩论;新手辩论学会宽容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最近非常有幸,被本校院际辩论赛的几支参赛队伍邀请,作为了名誉教练,辅导新生辩论,而一个月的培训下来,我发现了新生辩论除了表达能力、知识广度、肢体语言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之外,还存在一个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问题,那就是不会宽容。
首先,我们要来谈谈什么是宽容:宽容在辞源上的解释就是包涵、原谅、不计较。短短的七个字,意味却十分深长。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这个词所包容的真意和威力,却是无穷无尽的,学会宽容,你就学会了掌握一种无尽力量的力量,在辩论场上、场下、甚至是场外的生活学习之中,都能受用无穷。
那么,我们新生应该在辩论的什么方面学会宽容呢?
学会对对方辩友宽容
最近的新的辩论赛制中加重了“对辩”“攻辩”“驳辩”这样场上的双方辩手直接互动的环节的比重,在使得我们的辩论赛精彩性提升不少的同时,也使得辩论场上的火药味浓烈了许多。“对辩”“攻辩”这样的环节的确是表现辩手才华的好机会,但是几场辩论来看,新手往往由于不懂的宽容,常常对答不出来问题的对方辩友轻则冷嘲热讽,重则恶语相向,而没能把握好这个环节。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场沉默是金还是沉默非金的辩论,反方的二辩神采奕奕,乍一看很有观众缘,而他的对辩的辩手则是一个可能没有经过什么大场面的怯生生的女孩子。反方的辩手一站起来,就如平地惊雷般的喝道:“对方辩友您说‘沉默是金''''那么为何您现在不保持沉默,而要站起来发言?”其声音之大,把在场的所有观众都吓了一跳。正方的那位女孩子如何看过这种场面?当场就惊得真的沉默了起来。反方一看对方说不出话了,可能还以为自己的攻辩成功了,继续趾高气扬的说道:“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吗?好,那我们就继续下一个问题……”结果一轮攻辩下来,全场就只有反方二辩在唱独角戏,正方的女孩子最后竟然委屈得流下了泪水,结果主席实在看不过眼了,只好提前终止了这次对辩。
结果很明显,反方二辩根本就没能够赢得表现自己的机会,更糟糕的是台下的观众看到他这么没风度,一起倒戈,在观众提问的环节,几个刁钻古怪的问题,问得反方的辩手一个个语无伦次,而正方则趁着人气大盛之势大举反击,很快就把反方推向了万劫不复之地。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分析出新手辩论时的第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只要在气势上、语言上压过对方辩友,胜利就在望了。于是在场上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是用吵架、训话的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场上强势的一队却常常被弱队以四两拨千斤之势打倒,令很多队员甚至是观众都迷惑不已。“那对场上的表现不是很风光吗?为什么反倒要判他们输呢?”这里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解释大伙心中的疑惑:如果一天你看到了拳王泰森和一个十二岁的少年拼拳,即使是泰森把孩子打得皮开肉绽,你也不会觉得泰森是胜利者,相反,只要孩子站起来的次数比倒下去的次数多那么一次,你就一定会把胜利的花环戴在孩子的头上。人生处世宜示弱不宜示强,辩论场上也一样。99年国际大专辩论赛跟最强队西安交大代表队对垒的新南威尔士大学代表队,三辩郁昉瑾就坦然承认己方仅仅是四个女孩子,要对方辩友不要对自己对足球的理解抱太高期望,而这种坦诚却也成了辩坛的一幢佳话。
所以,在辩论场上,我们的辩论新手要深深的植入自己的大脑的第一条理论就是:
在辩论场上学术和思维的交锋无非只是一场思辨的游戏,双方之间再怎么样也只是人民内部矛盾,太过看重比赛的结果会使得你自己先乱了方寸。坐在你对面的四位叫做“辩友”而非“辩敌”,你真正的敌人,他们正安然的坐在观众席、评委席里看着你的表演,而四位“对方辩友”仅仅是你用于表现自己的一套工具罢了。
新手辩论,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由于天赋各异,资历不一,一个辩论队里面辩论能力强的队员和辩论能力弱的队员实力往往相差很远。实力的差距往往伴随着队友之间的“地位”的差别,这在场上最直接的就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攻辩的时候,有许多队员听见了自己的队友犯了一些错误,往往就齿牙咧嘴,作痛苦状。又或是在自由辩论的时期,高手拼了命的站起来,一站就是十几次,而实力较弱的队员则充分地使用了他们保持沉默的权利。作为评委,我们非常不喜欢看到这种情况的出现,每每封杀这样“一枝独秀”的队员。但是却常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振振有词的为其辩护道:“此乃为了能使全队能有更好的表现,我一人挑大梁,反倒是劳苦功高,何罪之有?”
咋一听我们也觉察不出什么不对的地方,而且“挑大梁”还给这种选手戴上了一种英雄主义的光环。但是我们不妨深入地想一想:难道队友就真的这么孱弱,孱弱到了蜀中无大将,要你廖化当先锋的地步?而且这些“廖化”不仅当了前锋、还把中锋、后锋一并包下,像一只饕餮,甚至还想把陈词、结辩都一并拿下。这种英雄主义,充其量也只是个人英雄主义。而且场上表现的机会每队就那么20来分钟,你表现的多了,你的队友的表现机会当然就少了。队友不够积极是有两个因素:一是他们的确弱,二是你根本没有给他们展现的机会。你不给他们机会当然是你的错,我们不消讨论。即使是他们自身的弱小,那也是强者的失误——在训练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把他们尽可能地训练强一些呢?
现在的辩论赛在评分细则上,全队配合的确只占那么5-7分,似乎无关痛痒,而且有时某一个队里面的某员实力派人物也确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佳辩手往往非他们莫属——当然这也是场上队伍之间的配合不力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作为新手,我建议大家去观摩三场辩论比赛:93国际大专辩论赛复旦对台大的决赛,95国际大专辩论赛辅仁对南京的决赛,以及我们最近的那场03国际大专辩论赛的中大对世新的决赛。93年那场,正方的三辨许金龙可谓在场上风头出尽,自由辩论在场上站起来16次之多,创辩论史上的一仰止之高山。但是,最后不仅台大输了,而且最佳辩手落到了蒋昌建的手里。许金龙在场上如跳梁小丑一般的表现也成了辩论史上的一大笑柄。而95、03年的情况就令我们大为赞叹了:林正疆、黄执中虽可谓是勇猛异常,跟他们的那些连普通话都咬不准的队友比较,可谓是天上地下。但是,他们反倒却不争不抢,而是泰然坐于帷幄之中,只在重要关头最后发言,却往往能决胜于千里之外。他们成功了,他们成为了最佳辩手,当之无愧的最佳辩手,尤其是黄执中,03年的赛制他绝对可以一人独揽全局,但是他却真正做到了一个大将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对全局的控制。真正的大将要做的,不是在每个战场都杀个七进七出,而是要在最需要他的战场取得绝对的优势。
正所谓人无完人,我们不能够乞求我们的队友能够总有令自己十分满意的表现,不能够乞求我们的队友都是一群站起来就言必谈康德苏格拉底孔孟老庄的博学之士。队友在场上的表现常常让我们出乎意料的失望。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能作出一幅齿牙咧嘴的苦瓜脸来,因为别人对你们队伍的否定,那只是外来的,无关痛痒的,而你自己对自己队伍的否定,则是内发的、会导致一个集体致命的崩溃。而且记住一点,在场下,评委也不是圣贤,很多缺漏评委们未必能够留意,但是你那张苦瓜脸可是很容易被人瞧见的,如果再伴以轻微的摇头,那么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被狠狠地扣上几分。
在自由辩论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平均原则,4分钟的自由辩论,分配到每个辩手的头上大约是6-8回,连续站起来一不超过2次为上,中山大学在国内赛的时候,就采用过一套“从一辩到四辩顺次发言”的战术,就显得很整齐、很有战斗力。自由辩论的时候切忌因为激动而不断起来,因为你激动的时候往往就是丧失理性的时候,而辩论场上需要激情,但是更需要理性。现在辩坛就有一种不入流的战术,那就是在自由辩论之时,一方的全体队员将会一起将目光、手势对准对方的一位易激动的队员,以引蛇出洞,使对方自乱阵脚。
要充分的相信自己的队友,甚至在自己拿不准的时候还要告诉自己:我的回答可未必是最好的,我的队友一定能想到比我自己好的回答。尤其是队长,在场上的时候你要注意你就是大将,你的任务不是自己横冲直撞,而是带领着一个团队奔向胜利,你可能是最强的一个队员,但是即使你再强,孤军深入,也只能是像在孟良崮的整编七十四师一样被人围而歼之。
总之一句话,要千万记住:辩论不是一个人的游戏,也不是四个人的游戏,辩论是一个团队的游戏。我们需要深深植入大脑的,一是团队精神,二是团队精神,三还是团队精神。泰安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它紧靠着大地之母,一位辩手之所以不败,是因为他紧靠在另外三位队友的身上。
学会对辩题的宽容
新手拿到辩题以后,常常都能做到像一个真理捍卫者一样誓死坚守机房论点,他们这种辩手该具备的自信很令我欣慰,可是同时我却也留意到,新手真理捍卫者却常常走入了另外一个误区,那就是似乎除了我捍卫的这一条真理,天下就再没有真理了一样,尤其是对对方辩友的辩题,更是想几拳就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他永不翻身。
但是各位新手,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到,世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真理永远是相对的、是要论证的。我们得到的辩题是要我们去详细证明,而不是盲目接受的。我们捍卫真理,不是摆出一副视死如归的大义凛然的模样就足够了的,我们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我们的辩题说出个甲乙丙丁、子丑寅某来。我们不仅仅要将其承认,更重要的是将其论证。
其次,我们还必须明白,辩论赛作为一种比赛项目,当然在赛制上要做到尽量公平,出题人不会无知到了一种给你一个真理,而给对方辩友一个谬误的地步。在比赛时无关紧要的地点适当承认对方辩友的一点理论,反倒使得自己的论证更加可观,更加可信,而不至于陷入到一种极端主义的误区之中。在9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的一场“治贫与治愚谁更重要”的辩论场上,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一辩陈瑞元就非常客气地说道:“当然,在这些工作(治贫)完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有治愚来巩固治贫的效果,当然是锦上添花。”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相对片面的立场相比,这种“既承认我,也决不否认你”的理论,显得不仅更加真实可信,而且也显得有更风度,因此,在理论环节,新南威尔士大学队就已经奠定了胜利的绝对优势。
但是,同时也要注意一点的就是,我们在辩题上的“客观评价”,只是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露出给对方,以显示我之博大胸怀,而不是把本队的底线都全数暴露、驳倒。还要留意一点的是,我们在辩题上的“示弱”应该有条件的,就拿陈瑞元的例子来说吧,他虽然承认的治愚的重要性,但是,却是建立在“再治贫工作完成”“客观条件允许”的大前提下的,而且只是说了一个“当然更好”,既显示了自己的风度,又做好了充分准备,让对手想抓漏洞也无从下手。总之,要记住,辩论场上的所有表现都是以夺取辨场主动权为目的的,千万别在自己立论的时候就把自己困死在了辨题里,弄得“猫儿爪爪抓糍粑,抓得脱不了爪子。”
学会对结果的宽容
作评委的时候常看到这样的一幕:在辩论结束的时候,一方欢呼雀跃,一方却往往怅然若失,低伏台上,甚至是失声痛哭,用一句辩论的常用语来说,那就是好像自己输的比窦娥还冤。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只能是觉得是这些弟弟妹妹还没看透。我想有不少辩手应该有过像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的得奖经历,可是现在若是回过头来看看那些初中、甚至是小学时期的奖状,不知您会不会为当时的兴奋非常而报以会心的微笑?同样想想,我们大学毕业进入社会以后,谁还会记得你曾经打过几场辩论,成为过一个辩手?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浮云,为了她伤心落泪,我窃以为实在是不值。
在此我想引用一句佛家的禅语:那就是“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我打了五年的辩论,大大小小的比赛上场少说也有四五十回了,而我觉得一场辩论能给到我的最宝贵的东西无非是三样:那就是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还有就是一群坐在同一条战壕里作战的好朋友们。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辩论赛的准备阶段就得到了的,上场以后,胜利,无非是得到一张证明我取得成就的废纸,失败,我也不可能会失去什么。所以每次我在场上作战时都能够泰然自若,技巧的发挥“其恢恢乎游刃而有余”。但是有很多的新手辩论,却似乎把比赛的结果看得过重,每次上场,只恨不能“直捣黄龙成痛饮”,只要发现场上的形式不如自己预料中的那么乐观,轻则心灰意冷,四位辩手清一色的苦瓜脸,重则仪态全失,甚至使出了骂街式的战术,令评委大跌眼镜。且倘使见到己方败阵的结果,往往又会追问评委,甚至是广散结果有黑幕的传言,希望自己还能决胜于辩场之外。
作为新手,我们不妨先换个视角来看看我们的问题:作为主办方,我们的愿望仅仅是能够举行一场精彩的辩论赛,能使同学们看后能够有所收获。作为评委,我们的愿望也不过是能够看到双方辩手的勃发英姿,然后给你一个尽可能客观的评价。而作为场上的辩手,最重要的当然就是把自己的风采尽可能的表现出来,使自己此次上场能够无憾。相比起来,我们那种“不成功则成仁”的“崇高理想”岂不是可笑了很多?
而且,从场上表现来说,太过拘泥于胜负也不适合你的发挥。你大概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一心一意想着要睡觉的时候,你就一定睡不着。这就是著名的反式暗示原则——你越是想要得到的东西,你就越难得到。如果抱着一颗争名斗利的心上场,那么就很可能在某些难以预料的情况出现的时候,自己先阵脚大乱,最后不仅与胜利失之交臂,而且输得非常难看。学会对结果宽容,就是要学会调整心态,你可以以告诉自己N个上场的理由,但是千万别老是提醒自己是来赢这场比赛的。著名的演讲家卡耐基在《口才学》里就提到了他自己演讲的时候就是怀着一种“讨债者”的心态,所以从来不会怯场。而我在训练嫡系部队的时候,常常开玩笑式的告诉他们:“你们的任务,是要把对方那四只迷途的羔羊,引领回真理的大道上来。”这种调侃暗示了我的队员两个要素:一、你们是真理的捍卫者。二、你们的任务是想传道士一样把除你们以外的所有人都说服,皈依到我们的旗下。在场上,他们总能从容不迫的面对一切问题,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胜负比起传道这种神圣的事业来,显得鄙俗的多。而赢得比赛仅仅是一个副产品罢了。对于我的队员立下的赫赫战功,这种心理暗示法可谓是功不可没。
学会对比赛的结果宽容,比赛的结果就会对你宽容。当你越不把胜负放在眼中的时候,胜利就离你越近。
小结
学会对对方辩友宽容吧,只有学会对对方辩友宽容,辩论时你才能打出儒雅之风;学会对己方辩友宽容吧,只有学会对己方辩友宽容,辩论时你才能体现出大将之范;学会对辩题宽容吧,只有学会了对辩题的宽容,辩论时你才能展示出学者之态;学会对结果宽容吧,只有学会对结果的宽容,辩论时你才能表现出豁达之度。
为了辩论,请学习宽容,在辩论中,请学会宽容,只有当你学会了宽容,你才能在辩论中战无不胜,只有当你学会了宽容,你才能在人生中永远笑看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