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政策措施

经济政策措施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经济政策措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经济政策措施

政府扩大内需政策措施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湖管理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政府有关部门陆续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措施,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认真梳理相关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要在前段工作基础上,对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上级各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一次集中检查,对落实效果进行一次认真评估。要增强敏感性,密切关注国家和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不断出台的新政策、新措施,进行认真研究,积极响应,掌握工作主动权。

二、细化措施,积极争取,主动服务。市政府各部门要认真研究国家、省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出台的每一条政策措施,理解每一条政策措施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对原则性、综合性的政策措施,要找准国家和省政策与本地实际的结合点,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对于有项目和资金支持的政策,要主动做好汇报衔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尽可能多的支持;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以服务市场主体为着力点,积极主动地服务企业,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扩大销售,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政策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大力宣传国家和省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树立坚定的信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建立完善有利于加强协调、形成合力、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坚决执行、立即执行,不能以任何理由拖延或打折扣。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通力协作,特别是在贯彻落实综合性的或多个部门联合出台的政策措施时,做好衔接协调工作,避免相互扯皮、相互推诿,坚决杜绝各自为政的现象发生。

市政府将召开专门会议,听取市政府相关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政策的情况汇报,查看贯彻落实效果。

点击阅读全文

金融危机和就业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提出新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凸显了我国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并使结构性矛盾趋于尖锐,急需出台组合性政策措施予以解决。我国就业的总体特点是“四大一突出”,即人口基数大、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大、就业困难群体数量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同时,还面临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同时出现、相互交织的“三碰头”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仅造成企业岗位大量流失,大批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或处于工作岗位不稳定、薪酬降低的状态,而且使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渠道部分堵塞,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就业困难,使本已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并暴露出技能型劳动者短缺、劳动者教育培训不足等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面对严峻而错综复杂的就业局面,在常态下解决就业、失业的政策措施已显不足,急需采取宏观与微观、应急与长效、直接与间接等多种组合性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处理好保增长与保就业、临时性措施与长效机制、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建设等诸多关系。

过于依赖外需和投资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向以内需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这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无论是从外部需求减少还是从生产企业工资提高来看,我国的外需和外部投资都很难继续保持以往的快速增长,推动经济发展必须更多地立足于内需。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下,保持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途径是逐步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这意味着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成为必然,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对就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一些外需行业和企业劳动者的生产转向、岗位转移在所难免,大大增加了结构性失业的风险。努力培育新的内需行业就业市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发展以拓展就业空间,就显得极为重要。这就要求就业工作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在加大职业培训力度、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同时努力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鼓励劳动者创业的同时不断加强就业服务以促进劳动者就业,在扶持灵活就业的同时加强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以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在新增就业受到影响的同时,如何稳定就业、减少岗位流失成为影响全局的重要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表明,稳定就业与新增就业同等重要。如果不能做好就业存量稳定工作,不仅会抵消新增就业的成果,而且会影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效果。近10年来,在经济增长向好的背景下,促进就业关注的重点是新增就业,对稳定就业关注不够,相关政策措施缺乏。面对严峻现实,必须将稳定就业放在与新增就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制定和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保存量、保岗位力度。其中,特别应关注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发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能力与手段不足,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能力建设成为重大课题。在危机中公众对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职业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有的工作能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要求。主要表现在:就业市场信息和监控能力不足,缺乏失业预警系统,职业培训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力度不够等。同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不广、保障程度不高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表现在对城镇灵活就业群体和非就业群体保障不足、农村人口医疗保障程度较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尚未真正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难以适应劳动者跨地域流动和身份转换等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这些问题更加凸显。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就业工作带来新机遇

点击阅读全文

日本区域经济特色

摘要:战后,日本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地区振兴与开发政策、区域产业布局政策、缩小地区差距政策及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政策.日本在实施区域经济政策中,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进行统一规划协调指导,给予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基础设施推动和法律法规保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日本区域经济政策。

关键词:日本,区域经济政策,特色

一、日本的地区振兴与开发政策

日本的地区振兴与开发计划体系包括部分,即全国性计划、大都市圈计划、地方圈计划、产业振兴计划和特别地区振兴计划全国性计划主要有依据“国土综合开发法”编制的全国、都道府县、地方及特定地区综合开发计划,依据“国土利用计划法”编制的都道府县、市叮村国土利用计划和土地利用基本计划;大都市圈计划包括首都圈整备计划、近郊绿地保全计划、近能和中部圈开发整备计划、环保区域整备计划等;地方圈计划主要有依据各专项法编制的北海道、东北、北陆、中国、四国、九州等地方开发计划;产业振兴计划主要是与“结构转换法”相对应的诸产业振兴计划;特别地区振兴计划如有关灾害防治和煤炭产区、山村、孤岛、过疏地区振兴计划,以及综合休养地建设计划等。

根据地区振兴与开发的有关法律规定,日本的地区振兴与开发活动有相当一部分可以享受高比率的国库补助。如北海道的道路和市叮村的道路、港口等基本事业;奄美群岛、冲绳、琵琶湖开发计划和新东京周边建设计划中的特定事业;促进内地等产业开发的道路建设;法律规定地区的防止公害对策;以防灾为目的的促进集体转移活动;中小学校舍、幼儿园园舍的建筑活动;加强消防设施事业等。地区开发与振兴活动中,政府系统金融机构和其他有关组织,在金融、信息、地区与开发业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振兴与开发整备公司、日本开发银行、中小企业事业团、产业基础整备基金及NTT无息融资制度等。1974年8月,由工业再布局、产煤地区振兴公团改组成立了地区振兴整备公司,目的是谋求人口与产业由大城市向地方分散,加速各地区的开发与发展,通过开展振兴地方据点城市业务、加强地方城市开发业务、工业再布局业务、促进高技术产业选址建厂业务等,达到促进全国人口和产业的适当布局与提高各地区居民福利的目标。地区振兴整备公司每年用于上述事业的预算相当庞大,且总额不断上升,1978年为1015.6亿日元,1985年为1241.4亿日元,1993年为1760.8亿日元。其中用于地方城市开发的占首位,其次依次为核心工业集中配置地段的建设、高技术城区、促进产业业务设施再布局、产业高技术化设施等项目。

二、日本的区域产业布局政策

点击阅读全文

小微企业经济论文

一经济政策是经济实践的重要转化

形式什么是实践?实践从静态分为实践环境与实践主体及中介结构三个方面,实践动态分为发生、发展与结果的因果链条。实践的静态与动态的存在与变化,都需要人们的个体与群体在特殊价值与利益驱动下,依据环境进行创新选择的行动。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经济发展前景的形成与开拓,首先是人与环境的互动,然后才能形成有特定阶段、地区或国家民族特色的经济现状及前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实践,是以问题为龙头的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确,经济发展的具体动力是各种原因形成的世界、国家、地区的特定阶段的特殊问题,围绕解决经济问题需要不断进行经济环境的构建与重构,人们的个人与群体需要进行创新性行动的选择、调整与再选择。哲学家爱尔维修说过,人是环境的产物;马克思只是进而指出人有改造环境的能力与任务。不管怎么讲,环境对于人有先在性、前提性的特点,所以,我们是唯物主义者还是要先强调环境的构建,再有实践中对环境的改造。经济发展的环境是重要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强调,国家自由竞争政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也证明了经济政策是经济实践的重要形式,经济政策是发展环境形成的原因。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放开搞活、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创新转型的政策,中国能取得今天的发展吗?经济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既要通过招商引向从外面引入有带动力的大中型企业与资本投资,也要通过发展小型、微型企业让本土的人们通过创业致富并与外来的大中型企业形成配套关系。所以,发展小型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既是经济学产业链理论的要求,也是经济哲学的“人本经济”理论的主张。关注与分析发展小型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是经济哲学理论应用值得重视的切入点。

二国家与重庆市发展微型企业的主要政策与特点

森林必须是多植物群落与树种的生态综合体,才能少病虫害茁壮地生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也必须是大、中、小、微型企业的综合体。从数量看,大型企业只有少数,数量众多的是中、小、微型企业。过去,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发展小型、微型企业的认识不足,导致地区经济企业结构失衡,地区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不平衡。问题在哪里?在于发展小型、特别是微型企业滞后。随着对这个经济发展中的实践问题认识的深化,中央在用创新、调结构、转企业,出台了各种政策来推进这项工作。

1国务院布署支持小微企业政策

使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发展实践中的战略性政策2011年10月22日,国务院总理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会议研究确定了金融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六项政策措施,主要内容是:(1)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对达到要求的小金融机构继续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2)清理纠正金融服务不合理收费,切实降低企业融资的实际成本。(3)拓宽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渠道。逐步扩大小型微型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积极稳妥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等融资工具。(4)细化对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适当提高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5)促进小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强化小金融机构重点服务小型微型企业、社区、居民和“三农”的市场定位。(6)在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对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要按照市场原则进行,减少行政干预,防范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会议特别突出了用财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是:(1)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税收扶持力度。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2)支持金融机构加强对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服务。对金融机构向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合同三年内免征印花税。(3)扩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更多运用间接方式扶持小型微型企业。进一步清理取消和减免部分涉企收费。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把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作为重要任务,认真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切实抓好落实。

点击阅读全文

政策措施时效性审计论文

一、政策执行审计需要快速实施

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属于绩效审计。除了绩效审计有效性、经济性及效率性的一般特点外,政策审计还有时效性的特点。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适应宏观经济政策相机抉择性的需要。政策措施落实是离不开经济政治环境的,市场经济具有多变性,经济环境的变化基本以月为单位计量,如制造业指数、就业率、货币发行量、物价指数。宏观政策根据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机抉择。评价宏观政策的执行情况必须充分考虑时效性。二是呼应社会民生关切的需要,政策措施往往涉及民众切身利益,受大众关注,是社会热点。如果不能及时对政策执行情况出审计结果,对审计机关而言是审计监督职能没有履职,对民众而言是国家出台了好的政策,却没有下文,是民心的损失。三是有法必依的需要,十八大四中全会明确以宪法及法治治理国家,政策措施不落实本质上是有法不依的问题,对政策执行审计情况进行审计目的就是解决有法不依的问题。

二、政策执行审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政策措施执行落实情况审计检查的是政策的执行情况,而并不是政策是否合理本身。这个问题涉及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角色定位,作为国家治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审计属于监督部分,并不是决策机构,政策是否合理不属于审计工作的范畴。第二,审计评价的是政策措施是否落实,而不是政策的社会效果。政策措施的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并不是必然一致的,符合长期利益的政策可能会有短期阵痛,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价是多年以后才可能进行的,不是短期审计力所能及。第三,审计角度的问题。混合所有制的大力发展,考虑政策执行的角度不能像财务审计仅是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而是要考虑到混合所有制中的私人资本的回报率,一方面是注意它的合法利益有无得到保障,相关协议是否严格遵守;另一方面是注意私人资本有无通过与公共资本合作获得过多的盈利,比如合作兴办的医院、学校。再融资的时候得到很多纯私人企业所不能得到的优惠条件,最终回报远超同业,形成新的不公平竞争。公众资金的使用不但要注意效率还要关注公平。第四,依法审计的需要。审计机关要审计其他单位是否有法必依,审计机关自身就必须依法审计。严格遵守宪法和党章是审计人员的立命之本。在说情、报招呼等情况下,必须坚持操守,秉承一贯作风,同样的审计事项,必须按同一个标准定性,按同一个尺度处罚。

三、审计机关加快实施政策措

施落实情况审计的措施向社会公众公告政策执行取得的成绩不是审计工作重点,报问题,揭示不足,提出意见才是审计工作价值所在。审计的目的是促进制度建设,为制度措施落实到位保驾护航。在基本情况与问题之间,重点突出问题,用问题来带动整个政策机制的完善。因为政策执行情况审计的时效性,在有限的时间里发现问题,审计就要关注审计工作的流程性。高效的审计风险性导向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初步分析,发现疑点;2、内查外调,发现线索;3、调阅被审计单位对象的资料,映证疑点,走访外围单位,形成审计证据;4、对审计证据组织复核审理,确保线索的调查及取证无误;5、报送案件线索,按照权限上报有关部门查处或移送纪检、公安部门;6、配合案件查处,与公安纪检部门密切配合;7、根据有关部门的反馈情况,案件查处公告。查处重大案件及重大违规、违法环节。重点关注以下8个环节:1、违规操作;2、利益输送;3、滥用职权;4、贪污受贿;5、骗取侵占;6、奢侈浪费;7、损毁资源,破坏环境;8、渎职不作为。

点击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