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村级扶贫资金互助社调研报告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村级扶贫资金互助社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村级扶贫资金互助社调研报告

2007年12月以来,在蓬溪县3个贫困村试点成立“扶贫互助社”后,全市在20个贫困村推广成立“扶贫互助社”,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培育了贫困村内在发展动力,构建贫困户增收长效机制,加快了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步伐。

一、扶贫互助社基本情况

2007年12月中旬,蓬溪县通过竞争入围确定了任隆镇红一村、赤城镇连珠桥村、高坪镇乌鸭坡村3个贫困村成立扶贫互助社。2008年9月,全市在20个贫困村成立了扶贫互助社。2009年5月,全市通过竞争入围又确定了34个贫困村申报成立扶贫互助社,目前此项工作已经向省上申报。

2007年在蓬溪县3个贫困村试点成立扶贫互助社,2008年3月挂牌正式运行。2008年在全市20个贫困村成立扶贫互助社,2009年3月全部挂牌正式运行。目前,全市共组建扶贫互助社23个、互助小组345个、管理人员141人,常年在家农户入社2014户,入社率52.9%,吸纳互助金625.5万元(财政扶贫资金545万元、农户入社资金80.5万元),1户农户入社资金最高1000元,最低100元。23个扶贫互助社累计发放借款1021户、283.39万元,还款206.5万元,资金占用率8%左右,收取占用费2.26712万元,到期还款率100%。

23个扶贫互助社借款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农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零售业和家庭成员就医、子女读书、修建房屋6个方面。其中:扶持465户农户128.56万元发展种植业、349户农户116.24万元发展养殖业、6户农户2.8万元发展加工零售业;扶持贫困家庭成员就医56户16.8万元、子女读书67户3.8万元、修建房屋78户14.19万元。扶贫互助社直接受益农户1021户,户均增收约350元。

二、扶贫互助社主要做法

(一)规范操作程序,进行推广复制

一是激发活力,竞争定村。坚持扶贫互助社优先选择和扶持贫困户的原则,将基础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集中的贫困村作为预选村,经各区、县扶贫办统一培训后,再组织村民讨论撰写竞选方案,最后参与各区、县现场演讲评比竞争定村。二是广泛发动,制定方案。项目村成立筹备组,通过召开党员干部会、村民小组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宣讲项目的目的意义、运行机制、管理办法等,讨论借款额度、期限、占用费率、还款方式、收益分配等核心内容,形成项目方案;组织村民自愿交纳互组金,加入扶贫互助社。三是民主选举,成立机构。扶贫互助社筹备组根据项目方案编写《互助社章程》,组织社员表决通过;讨论互助社管理人员选举办法,民主选举产生管理人员,组建理事会;按要求完成互助社民政注册,到金融机构开设资金专户;社员自由结合,组建互助小组,签定联保协议。四是建章立制,规范放款。扶贫互助社建立财务管理、岗位职责等相关内控制度,按“社员申请—小组讨论—理事会审批”的程序发放借款,实行分期等额还本付占用费,确保了项目规范运行。

(二)运用参与式方法,确立群众主体地位

坚持“还权于民”的理念,发动群众全程参与项目争取、方案编制、章程制定、机构组建、借款审批等各个环节,群众自下而上决定项目干不干、如何干,达到了自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目的,使他们对扶贫互助社有了充分的信任感和责任心。

(三)建立项目监测体系,确保项目良性运行

在互助社内部设立了监督小组,代表全体社员监督执行小组是否照章办事、受理群众投诉、向理事会和外部监督机构报告情况;村两委、乡镇、县级、市级及以上部门作为项目外部监测机构,监督项目的运行情况;实行财务管理软件操作,实现零汉字输入。软件自动生成财务凭证及报表,乡镇—县扶贫办—省、国家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通过财务软件及时地分析、评价项目运行情况,保证项目按规定的原则和程序运作。

(四)探索项目服务体系,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

一是开展传递式培训。市、县扶贫办人员在接受了省项目管理专家相关能力培训与测试后,再对县级有关部门、乡镇、村干部和理事会成员进行培训,逐级传递项目管理知识,不断提高互助社管理人员对互助资金的管理能力。二是拓展内部服务功能。扶贫互助社通过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平台、建设农民科技书屋、设置农产品信息栏等形式,向社员传播农用技术、市场信息,丰富了对社员的服务内涵。三是构建外部服务体系。以扶贫互助社每月借、还款日为平台,以村“两委”成员和乡土人才为基础,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体,以市级、县级业务部门为支撑,建立了“市、县、乡镇、村、社”五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并探索出“党支部+互助社+专业合作社”的相融互促模式,为社员项目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互助资金项目的实施效益。

(五)发挥支部堡垒作用,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坚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扶贫工作相结合,探索出了党支部、扶贫互助社、专业协会的相融互促机制。一是把扶贫互助社置于党支部的领导和监督之下。二是支部成员积极参与项目的争取和实施。三是党员、干部主动与最贫困的农户组成互助小组,带头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引进和应用农业新技术,牵头组建专业协会,帮助社员尽快脱贫致富。

(六)合理利用大学生村官,增添项目管理活力

我们按照省委提出的“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干部”要求,及时为23个项目村配备了1名大学生村官,并对他们进行互助资金管理培训,利用他们的智力资源,帮助和教会理事会成员运用电脑管理项目,帮助解决扶贫互助社管理过程中的困难,确保规范正常运行。

三、扶贫互助社主要成效

(一)提高了农户发展能力

一是缓解了贫困群众资金短缺困难。社员借、还款在村内完成,以简便、快捷的优势弥补了边远贫困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和缺位,并以资金共有、贫困优先、服务“零距离”三大特点赢得了项目实施村群众的普遍欢迎。社员利用所借资金,能够及时用于种植、养殖业等生产创收项目,户年均增收350元左右。2008年,蓬溪县任隆镇红一村生猪养殖户罗明缺乏资金购买饲料时借款5000元,生猪出栏后净赚3200多元。二是激发了贫困村群众的发展信心。项目遵循“参与式”理念,使群众真正成为“扶贫互助社”的主人,有了选择项目的自主权,激发了参与的热情,增强了发展的自信心。蓬溪县赤城镇村民吕云建加入互助社后,一直不敢申请借款,怕项目亏了给家里新增债务,后来看见周围的邻居借款发展项目增了收,于是他向互助社申请了5000元借款购买鱼苗,几个月后,他购买的鱼苗长大后出售,除了本金和饲料款,还净赚了2450多元。三是增强了农户理财能力。借款分期等额偿还的办法,让社员减轻一次还款压力,起到集零成整的效应,帮助农户提高了理财能力。大英县隆盛镇三家店村村民陈详龙,2008年12月借款3000元购买了5头仔猪和饲料发展养殖业,平时利用打短工和卖粮食等收入按时归还了借款,等到生猪出栏时,收入了6000余元。他说:“这个项目逼着我挣钱、存钱,硬是好”。四是粘合了涉农项目的投入。我市结合互助资金项目提供的互助资金,粘合通村公路、新村扶贫、能源沼气等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使项目实施村社发展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放大了单一项目的投资效益。

(二)促进了农村贫困村和谐

项目实施中建立了“互助社—互助小组—农户”的组织体系,构建了新型合作关系,增进了农民之间的协作情谊,促进了农村贫困村和谐。一是促进了邻里和睦。以前,射洪县太和镇大堰村邻里之间常常为了琐事发生纠纷,2007年经村委会调解的民事纠纷15起,项目实施后,通过“诚信家庭”、“和谐小组”的评比,村委会没有接到一例民事纠纷,做到了“小事不出互助小组,大事不出互助社”。二是营造了信誉环境。蓬溪县赤城镇连珠桥村社员刘军在还款当天,放弃了一天打工60元的工资,天不亮就花15元车费从大英赶回来归还本金和占用费105元。他说,这样做图的就是个信誉。三是形成了互帮互助。在互助社,富帮穷、强帮弱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2008年12月,蓬溪县红一村村民李佐金生病后,理事会发动全村人捐款465元。村支部书记肖明金说:“我当了二十几年村干部,这种事在以前是做不到的”。

(三)增强了基层组织活力

一是转变了政府职能。在项目实施中,政府做到参与不包办、指导不指令,农民需要什么,政府就提供什么,从指挥者转变为指导者、协助者和服务者,促进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蓬溪县任隆镇利用互助社每月固定的借还款日,组织畜牧、林业、农业等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社员急需的技术培训3期,培训社员428人次,印发资料500余份。二是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对村干部和互助社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培育了一批农民的“贴心人”和发展的“能干人”。项目村探索出的“支部+互助社+专业合作社”的模式,促进了基层党支部与产业的联结,找到了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新路子。同时,将选聘的大学生分配到项目村工作,既配强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又充实了项目村的工作力量。例如:蓬溪县任隆镇红一村扶贫互助社理事长李朝东被选举为村委会副主任。三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项目实施中,党员、干部带头入社、领着干事,主动与贫困户结成互组小组、帮着发展,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基层党员、干部的信任感。

(四)降低了金融风暴给贫困村农户带来的影响

受金融风暴影响,我市在外打工的农民特别是在沿海地区打工的农民失业还乡率达30%以上,家庭收入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据调查统计,2008年全市外出务工113.56万人,其中市内务工15.96万人、市外务工97.6万人,春节前共有返乡农民工35.8万人;在全市23个项目村中,共有返乡农民工0.575万人,因金融危机返乡0.1288万人;返乡农民工新加入互助社89户,其中13户在互助社申请借款3.9万元用于发展种、养殖业。例如:射洪县太和镇大堰村在外务工的283人中有47人返乡,原来没有加入扶贫互助社的4户农户入了社,已有1户农户获得3000元借款发展养殖业,减轻了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和压力。同时,我市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和引导返乡农民工就业,鼓励和扶持返乡农民工发展种、养殖业,切实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问题。

四、扶贫互助社主要问题

(一)农户入社率偏低。扶贫互助社不同于新村、产业、劳务等扶贫项目,是一个全新的扶贫开发项目,农户有一个认知、接受的过程,虽然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存在宣传发动不够,农户没有完全理解项目目的和意义,入社率偏低等问题。

(二)资金存在一定风险。扶贫互助社大多数的管理人员财务管理知识缺乏,扶贫互助社资金管理难度大;一些农户对互助资金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容易造成亏多赚少,偿还困难;个别干部重扶贫互助社资金争取,轻扶贫互助社资金的使用管理。

(三)部分“规定”造成社员不稳定。2007年试点时,全省扶贫互助社可以给贫困户赠股和配股,农户入社积极性高,但是2008年正式推广后,扶贫互助社就不能赠股和配股,对农户入社积极性影响很大;社员“不分红”,社员入社资金没有收益,既影响了农户入社积极性,又造成个别社员退社的现象发生;资金占用费60%用于成本运行,但资金占用费收取不多,又没有其他资金来源,扶贫互助社管理人员误工补助很少,对其工作积极性影响很大。

(四)管理人员素质差影响规范运行。全市23个扶贫互助社理事长平均年龄52.2岁;小学文化3人,占13%;初中文化10人,占43.5%;高中文化10人,占43.5%。23个理事长只有1人从事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其余22个理事长基本不懂经济管理,更不用说熟悉使用电脑了。这样的管理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对扶贫互助社的规范运行影响很大。

五、对完善扶贫互助社的几点建议

(一)坚定不移地发展下去。扶贫互助社才起步,各地受不同原因的影响,还有部分贫困户没有入社,仍然处于贫困之中。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加强管理力度和增加经费投入,坚定不移地发展下去。超级秘书网

(二)与“专合组织”相结合。市农村已经成立了水果、养殖等专业合作组织,如果把“扶贫互助社”与“专合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有效解决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果把扶贫互助社社员组织动员起来调整产业结构,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也能更好地提高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三)适当提高借款标准。扶贫互助社规定首次单笔借款不超过3000元、最高借款不超过5000元。从各地实施情况来看,这个标准的借款额度较低,仅够买几头仔猪、修半间猪圈……要真正扶持农户发展产业,早日脱贫致富,借款额度还应该提高。

(四)加强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培训是否到位,宣传发动是否充分是扶贫互助社成败的核心环节。要进一步组织扶贫互助社管理人员集中学习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财务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要进一步组织管理人员的农业产业化培训,让他们懂得如何进一步带领社员发展现代农业和产业结构调整,保证社员最短时间得到更多收益,实现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