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三园产业带规模发展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县面向泾河,北靠嵯峨,良田沃野,渠井双灌,素称关中“白菜心”。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对主导产业定位不准,来回折腾,群众戏称“栽下葡萄又挖掉,买下奶牛无人要,建起大棚又拆掉,到底干啥不知道”。近年来,各级政府带领群众,不断探索,辛勤实践,如今终于找到了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子,形成了“沿山葡萄园、塬区奶牛园、灌区蔬菜园”的特色产业带。“三园”产业带规模和现代化雏形初显,基本摆脱了过去农业那种粮棉养殖单一生产模式和高产穷县的困境。
沿山葡萄园
栽植葡萄历史悠久,上世纪五十年代北部塬区一带群众就有种植葡萄的习惯和传统,被称为“铁杆庄稼”,旱涝终究有收入。大面积栽植源于年,以县葡萄酒厂为依托,大搞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全县种植以红、白玫瑰为主打品种,面积达到1.5万亩,后因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等因素,县葡萄酒厂被迫停产,最终导致群众毁园挖树,葡萄基地受到严重破坏。年代后期,在泾云公司带动下,北部沿山乡镇又发展三株系列高档酿酒葡萄近万亩,规划建设万吨葡萄酒厂,后因资金难以落实,酒厂建设被迫中断,群众生产的葡萄滞销,全县葡萄面积锐减。年,当地又掀起种植葡萄热潮,一些群众不但全力租地建园,而且规模发展,有的干部职工也加入到种植葡萄行业,最终无人收购,葡萄鲜果每斤仅卖到0.2-0.3元,产品没有销路,给果农造成极大损失,葡萄基地建设又一次受到重创。至此,葡萄栽植历经“三起三落”。但是,本县栽植葡萄的自然条件是毋容置疑的,并被一些农业专家和商家看中。北部沿山地区海拔高,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是葡萄栽植最佳适生区。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世界十大葡萄优生区之一”。酿酒葡萄平均糖度达到19度以上,高出山东、河北平均糖度2-4度,品质优良的显著特点,年,县上根据这些优势引进张裕集团,投资8300万元,建设年产1万吨干红葡萄酒生产企业,年4月张裕()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年以来我县同张裕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发展4万亩酿酒葡萄基地的合同,县政府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酿酒葡萄基地建设的通知》和《关于加强酿酒葡萄幼园田间管理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在龙头企业的作用带动下,经过重点引导,再次掀起一次葡萄热,近年来终于使葡萄产业发展走上了正轨。
截止年,全县已栽植酿酒葡萄3.3万亩,挂果面积2500亩,陆续进入盛果期。累计向张裕公司交售400多吨。酿酒葡萄主要集中在北部沿山和旱腰带地区,建成兴隆太和、口镇郭塬、王桥北峪、安吴龙源等8个千亩酿酒葡萄示范园,金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葡萄基地已从安吴镇拓展到白王、口镇一带的10个村,总面积达到了8000亩,和悦丰润开发有限公司投入资金800万元,建设标准化酿酒葡萄示范园1000亩,恒信公司投入资金500万元,建设酿酒葡萄1000亩,安吴镇四罗沟村去年完成酿酒葡萄栽植800亩,大户茹雄栽植了126亩,基地面积已发展到1300多亩,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80%,白王镇太和村去年完成酿酒葡萄栽植600亩,大户张建刚栽植300亩园,高双利对原有的270亩酿酒葡萄积极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基地面积发展到1200多亩,占到全村耕地的75%,王桥镇柏章村由日新公司买到荒地进行平垦,组织带动全村发展酿酒葡萄1500亩,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70%,在葡萄栽植中,葡萄基地经营主体发生了根本变化,“土地流转”、“公司+农户”、“大户承包经营”、“专业合作社+农户”四种发展模式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葡萄栽植企业大户已占到80%,农户占20%。在葡萄管理中,葡萄基地建设由过去的千姿百态引向了标准化,由千家万户引向了规模化。同时向现代化管理要效益,打井引水,建设集雨窑,开挖储水池,整形拉枝,病虫害防治,有条件的地方还逐渐实行滴灌、喷灌、渗灌,避雨栽培和防鸟网等先进技术不断推广和应用。
近年来,县财政先后为酿酒葡萄基地投入资金1569万元,用于苗木资金744万元,用于水利设施配套资金825万元,打深井27眼,挖埋暗管56公里,衬砌渠道20公里,架设输电线路11公里,扩大节水灌溉500亩,有力地支持了葡萄基地的发展。今年全县果业发展目标是投资500万元,扶持酿酒葡萄基地建设,继续抓好10000亩酿酒葡萄栽植工作,继续实施优惠政策不变,确保我县酿酒葡萄面积达到4万亩以上。通过招商引资等多渠道重点发展大户,广泛引进外地企业或个人以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等有效形式,提升全县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目前,沿山扶贫公路已经修通,无疑为葡萄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盛夏时节,当你驱车进入东起安吴龙源山庄,西至兴隆西苗村,全长37公里,宽度为9公里的沿山旱腰带地区,鳞次栉比的梯田和片片相连的万亩葡萄园尽收眼底,一派生机。一排排水泥桩,一道道铁丝网,映衬着嫩绿茂盛的葡萄树苗,已经代替了昔日的荒芜和凄凉,初显产业规模化和现代化雏形,构筑了一道靓丽的生态风景线。
塬区奶牛园
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粮食播种面积每年平均保持在近80万亩左右,有着得天独厚的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的秸秆犹如一个天然的牧场,特别是塬区地多人少,是适宜奶牛畜牧业发展的一个好地方。兴隆镇许家庄村是奶牛第一村。年该村一次从齐齐哈尔购进奶牛33头,分到各户饲养,由于群众不会养,有15户都不养,把牛退了回来,拴在村干部门前。后来在村党支部书记任述来的带领下,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养,组织群众到外地专业村参观学习,当时一条“养牛好比摇钱树,谁家养牛谁家富”的标语,触及了养牛人的致富欲望,坚定了养牛的信心。此后,他们聘请省农干校专家授课培训。许家庄村从年买牛,年养牛,年持平。一般户都还清了贷款。年全村奶牛达到350头,户均一头牛。年达到550头,年达到750头,户均2头半。年县政府任命许家庄村为养牛专业村。同时,县上及时发出了关于发展奶畜业的指导性文件,加速了奶畜业的发展。在许家庄村的带动下,周边符家庄、候家庄、张李庄、郭家庄等9个行政村积极行动养奶牛,兴隆镇迅速发展成为西北最大的奶牛强镇。在兴隆镇的带动辐射下,塬区的白王、口镇、安吴等乡镇也纷纷效仿,县上及时提出“壮规模,强服务,提水平,增效益”的思路,使本县的奶牛数量剧增。去年县上又及时出台了“三个1万”工程,奶牛增加1万头。截止年,全县奶牛存栏达到6.6万头,年产鲜奶20多万吨,实现产值6亿元。数量及质量均居全省首位。全县已建成奶牛养殖小区(场)72个,其中千头以上奶牛集约化养殖小区15个,牧场化养殖4个,配套建设机械化挤奶站154个,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挤奶。正在建设的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小区)5个,完成投资1.2亿,入驻奶牛近1.2万头,存栏良种奶牛3000头的省奶牛中心项目一期工程基本竣工。北部塬区发展奶畜产业,奶牛存栏已经占到全县70%以上,仅兴隆镇就有奶牛养殖小区20余家,户养70头以上规模户有6家,饲养7-8头奶牛户普遍。许家庄村民韩英饲养8头奶牛,每年收入均在3万元左右。来自奶业的收入已经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以上。
在奶畜业管理上,也并不是一帆风顺。过去由于政府、企业、农户之间不协调,对经济发展活动规律还不能熟悉把握,产下鲜奶无人要,还压级压价且限奶出境等做法,曾引起过群众强烈不满。曾发生过有人担着鲜奶冲击人代会、拉着鲜奶倒入县政府大院事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奶畜业成为我县支柱产业,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管理和指导,调节机制不断完善,使全县奶业得到健康发展。特别是经过“三鹿奶粉”事件后,奶牛生产发展方式有了重大转变,奶牛开始向小区集中,鲜奶向奶站集中,推动了产业升级。
在奶畜业发展中,我县正在按照“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导,金融信贷为辅助”的总体思路,加大投入力度,转变生产方式,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奶畜产业,实现奶业优质、高产、高效,促进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今年县上继续发放良种奶牛冷冻细管7.8万支,支持奶畜业发展。
“栽下梧桐树,招引凤凰来”。随着我县奶牛养殖规模化不断扩大,先后引进光明乳业、蒙牛乳业、佳和乳业、银桥乳业等国内知名乳业企业纷纷投资建厂。全县现有乳品加工企业11家,年加工能力达到30多万吨,带动饲料和添加剂生产企业27家,兽药企业4家,从事鲜奶运输车辆100余辆,参与奶业流通人员4000多人,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每年到秋季时节,一辆辆运输秸秆的车队犹如一条条绿色巨龙,源源不断地奔向塬区,驶进奶牛场。全县每年青贮秸秆饲料达30多万吨,有力地保障了我县奶牛生产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灌区蔬菜园
县依靠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和肥沃的土地资源及便利的交通条件,露地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在此基础上逐步向日光温室大棚生产过渡。年桥底镇和村一次投资建起蔬菜大棚30多座,当时由于人们对发展现代农业概念模糊,认识不清,科技知识缺乏,对反季节蔬菜认识不到位,前景不了解,不会作务,加之生产品种单一,效益低下,不到几年就全部推倒又改种粮食。年云阳镇樊尧村又尝试建起了蔬菜大棚,随后推行半地下式冬暖大棚,发挥了优势效益。但发展速度缓慢,直到年,我县蔬菜产业才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温暖式蔬菜大棚基地逐年增加,蔬菜生产大棚数量剧增。期间,县上及时制定了《关于加快大棚菜发展的决定》《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在土地调整、水电供应、资金扶持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引导蔬菜产业发展,随着云阳镇花马村第一个千亩高效设施蔬菜基地建成,紧随其后有高家村、安吴镇竹园张村、姚家村、蒋路村等多个千亩高效设施蔬菜示范基地相继建成。云阳镇花马村共有460户建有日光温室蔬菜大棚500座,拥有2座以上的户占到三分之一,每座大棚年净收入均在2万元左右,村民郭岁独去年3座大棚西红柿收入8万多元,像这样的规模和收入状况在蔬菜基地随时可见。去年,县上又推出“三个1万”工程,蔬菜增加一万亩,加速了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王桥、桥底、中张、泾干、三渠等乡镇一大批冬暖式大棚随之而起。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已达39.2万亩,年产量180万吨,年产值19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7.2万亩,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18.5万亩,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19个,形成百亩以上的蔬菜示范园85个,千亩以上的专业村82个,万亩以上蔬菜主产镇8个,蔬菜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40%以上,其中示范村蔬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撑起了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以云阳的反季节蔬菜、口镇的紫皮大蒜、王桥的香菜、黄心胡萝卜、安吴的甘蓝、洋葱、芹菜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品种基地已见成效。今年县上又积极引进发展泾河“青水莲菜”种植,计划面积亩,已落实面积1000亩,为我县蔬菜生产又增添了新的名优品种。
近年来,在蔬菜产业发展中,县上财政、涉农部门先后投入资金5000万元,支持蔬菜生产发展,今年又投资8000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1000余万元,发展设施蔬菜,我县蔬菜发展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部门为指导建设高效设施蔬菜,实行标准化生产,坚持“五统一”;统一设计规划,统一建棚结构,统一建设施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种苗供应。聘请蔬菜专家和科技人员进行培训,使蔬菜种植户成为科技明白人。目前部分基地示范园基本实现机械化自动卷帘、自动喷灌,自动喷药,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蔬菜基地建设近年来成效显著,先后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被国家质检局认定为全国日光温室标准化示范区,被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也是我省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县。全县建成拥有年产千万株现代化蔬菜育苗工厂2座,在建2座,即可竣工,完全可以满足我县及周边温暖式大棚用苗需要,建成蔬菜交易批发市场10个,年交易蔬菜100多万吨,占全县蔬菜总产量60%以上,年交易额10多亿元。全县已建成流通服务组织150余家,从事蔬菜销售的大小机动车辆5300多辆,从业人员达18.6万人,同时开通了蔬菜直销绿色通道。蔬菜产业的规模发展,同时带动了交通运输、物流、金融、信息、餐饮、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蔬菜产品不仅销往省内外各大中城市,部分蔬菜产品已销售到港澳地区及俄罗斯、越南、泰国等国家。去年举办了首届“蔬菜节”,今年又举办了第二届“蔬菜节”,目的就是进一步调动群众发展蔬菜的积极性,促进蔬菜产业规模的扩张,扩大蔬菜的影响,让消费者了解认识蔬菜,为蔬菜生产和销售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实现蔬菜生产环节和市场环节的有效对接,唱响蔬菜产业发展的主旋律,达到人们的共同认识,提高蔬菜品牌知名度,努力把我县打造成为真正的西北“寿光”。
调查后启示
立足优势,准确定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传统农业大县,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靠指令性计划发展粮棉生产。进入市场调节后,曾一度没有了方向,找不到发展的突破口,灌区出现不适宜的大栽苹果树等现象,忽略了优势,只能靠自生自灭。折腾来折腾去,最后还是回归到适宜发展优势产业上来。欣慰的是尽管寻寻觅觅,跌跌撞撞走过了十几年坎坷不平的探索之路,终于找回了自己的优势,给本县农村经济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
市场调节,政府引导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经济首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而市场规律不易把握,有时候受国内国际影响,会掀起大波大浪,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引导,掌舵出海。纵观本县几次产业调整的关键时机,都是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正确引导,才有“三园”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今天。
集约化,规模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去的畜菜果产业只所以一波三折,大起大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散户经营,管理手段落后,经不起市场颠簸。只有在各级政府的组织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配置资源,采用最新科技手段,才使“三园”产业步入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发展轨道。市场认可了,群众受益了,主导产业也彰显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