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青春期学生压力调查汇报2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第一篇
一、问题的提出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这样的叹息和抱怨,如“我的孩子怎么越大越不听话了!”、“这孩子怎么越大越管不了了!”、“这孩子和小时候相比像变了一个人,简直像个刺猬,摸不得碰不得?”等等诸如此类的声音我们经常可以听到。
作为一名教师和一名心理咨询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和案例咨询中,也常常为处在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所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感到痛心和惋惜,原本很优秀的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因为种种原因变得不再优秀甚至颓废下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人际适应出现困难甚至辍学、离家出走,原本和睦幸福的家庭变得终日不宁、父母唉声叹气……
是什么原因使原本乖巧懂事、聪明优秀的孩子变得暴躁不安、厌学甚至与父母、老师作对?他们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的烦躁、如此的压抑,他们的内心到底在感受着什么?承受着什么样的压力?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也让我一直在思索并希望能寻找到相应的答案。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特有的独生子女现象,青少年因各方面的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具有时代特点,问题和危机也越来越复杂。如认识问题偏激、情绪反应异常、人际交往困难等等,甚至出现了种种严重的叛逆行为,如厌学、辍学、打架、上网成瘾、恋爱、同居、离家出走、犯罪率不断上升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青春期是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进入了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随着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出现了一种强烈的自尊感和从未有过的成人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与父母关系紧张、与同学关系不协调、烦躁不安和心理压力大等现象。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自身的独立意识开始觉醒,喜欢按自己的意识办事,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摆布,需要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因此他们会更加在意他人的评价,变得敏感。大多数中学生此时的心理状态很不稳定,情绪起伏较大,他们进入了成长中的“危险期”和“疾风暴雨”时期。由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尚不成熟,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这一阶段外界的很多因素的变化都容易使他们形成心理压力并引发一些心理问题。
目前,全社会对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也都给予积极的关注,但大多仍停留在理论、观念层面上,更多的关注仍集中在青少年的学习方面,而对影响青少年学习成绩、学习状态背后的人际、情感等因素的分析及由此带来的成长压力的关注却严重不足。青少年本人、家长、教师及全社会对青春期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所表现出的身心特点尚缺乏系统和深入的认识,对青春期学生所承受和面临的诸多身心压力尚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更缺乏有效的应对指导。
因此,了解并引导、帮助青春期学生养成积极应对生活压力的心态与方法,让他们走出“压力冲击”的阴影,从而开发其生命潜能,帮助他们建立更幸福与充实的生活,是社会、学校和家长的责任与使命。这就要求教师、家长和社会一起来有效地了解、理解并帮助青春期的孩子。
二、青春期学生的压力表现与分析
在与学生、家长、老师及心理咨询师面对面的访谈及调查问卷的整理中,我们不难发现,处在青春花季的中学生大多表现出了与他们年龄不符的沉闷和不快乐,并且普遍感到自己的压力很大。
与学生反应相对应的是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和老师,他们同样不轻松、不快乐。在面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教育时他们显然没有了昔日的权威感和自如感,取而代之的反应是有些紧张、担忧、无奈甚至是沮丧。换言之,如果受教育者承担的负荷压力过大,同样会投射给他们的教育者,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所形成的教育系统之间充满压力的循环。
在与学生、家长、老师的沟通中,他们提及到的青春期学生的主要压力明显集中在学习、与老师、同学及家长的相处上。除心理咨询师和教师以外,没有孩子和家长主动提出青春期孩子在身体方面、性发育方面出现的一些困惑和压力,甚至当被提及性发育问题或与异性交往问题时,有些孩子和家长的表情、眼神都会有一丝尴尬,他们的回应总是一笔带过,不想深谈或在掩饰、回避些什么,这也许和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人们还是不愿公开去谈论这些。但从他们的话语中却仍然能够感到那份不愿说或说也说不清楚的青春燥动与不安。
而在与心理咨询师的沟通中,无论是他们的观点还是举出的相关案例,我们发现影响孩子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等问题的背后,均与青春期性的发育、情感的困惑相关。
也就是说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所承担的显性压力有目共睹,包括面临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但在这些外在的显性压力的背后,还隐藏着对他们的学习、人际关系有着更深层影响的隐性压力,那就是学生、家长、老师都在忽略或有意、无意回避的由于性发育带来的性意识的觉醒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情绪、情感、行为的困惑和压力。
1.青春期学生的显性压力
(1)学习压力。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在应试教育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压力之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①普遍性。在我们的访谈中,几乎所有的家长、孩子、老师都会豪不犹豫的提到学习压力的问题。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70%的学生感受到学习上有压力。其中感到学习压力很大的占28%,比较有压力的占38%,只有8%的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压力。他们的语言足以让我们感到学习压力之广:
家长的话:“孩子学习上的压力如影随形,现在学校里成绩就是唯一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
孩子的话:“家长就是让你学习,今天80分,明天就得90分,真不知道下个目标是什么,有点恐慌甚至是不知未来会是什么样?学习这两字听的我都快反胃了,家长始终提示你别忘了学习,不是一般的烦呀”。
“越学习好的学生学习上的压力就越大,你想下来都不行”。
“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太大了,几乎让我们喘不上气来。家长规定,让你必须考上重点大学,你要考不上就别念了,当个服务员去打工。教师看你成绩,下课不上厕所不准出去,老师说十分钟能记十个单词,晚课80分钟内不准出去上厕所,否则就会挨批评”。
②学习压力的大小与学习成绩好坏有关。学习越好的学生学习压力越大,学习成绩不好的次之,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学习压力最小。这一点在我们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中均有突出的反映。
如:“最压抑的是学习好的学生,后边那么多支手推着你,好学生是不得不当的,由不得你,教师不放手,家长盯着你,同学都看着你,你上来下来那么多人帮你计算,今天你下来几分,明天他下降几名,都会被烤问一通,真是烦啊”。
“班里中等生人数是最多的,没人关注太多,只要成绩不太差,没什么区别,因为家长、老师对他们都没什么高期望值,况且这些学生的家长大多不是死抠孩子学习的,大家都比较自在,他们活的更象人”。
③不同年级、不同学校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同。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重点学校、有升学压力的学校学生的学习压力都较高,而没有升学压力的学校,学生学习方面的压力相对较小。如省、市重点学校的学生均有70%以上的学生表示有学习压力;而职高学校只有36%的学生感到有学习压力;普通中学的学生有69%的学生感到有学习压力。
④学习压力的来源及原因分析。
其一,家长的高期望和同伴的竞争。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4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压力来自于家长的高期望,有30%的学生认为来自同伴的竞争压力。
在我们的访谈中学生讲到:“现在中学生就是考试的机器,家长给你施加压力,他们会拿女儿考第几作为虚荣的资本,彼此互相攀比,考不好就会变相惩罚你,给你脸色、减少你的零花钱等。”
“家长总是唠叨没完,就是让你学习,今天80分,明天就得90分,真不知道下个目标是什么,有点恐慌甚至是不知未来会是什么样?学习这两字听的我都快反胃了,家长始终提示你别忘了学习,不是一般的烦”等等。
其二,学习时间过长。在我的访谈中,大部份的孩子都是在7点左右到校,初中的孩子晚上大约7点左右回家。而高中的学生大部份要到9点或更晚才能回到家,回到家后洗漱完毕,有的孩子还要学上一小时左右。
家长的话:“青春期的孩子挺不容易的,起的最早,回家最晚,睡的最少,管他们的人最多”。
“老师就看你成绩,下课不上厕所就不准出去,十分钟让你记十个单词,晚课80分钟之内不准出去上厕所,要不扣班主任的分,罚老师的钱”。
其三,做业量太大。“我们初三上学期一个学期做练习册42本,近二千张卷子,大部份都留着呢,给我的青春留个纪念。我们做的题就像机器加工”。
“我们现在中午的时间老师都不放过,每天都会留小篇题,中午必须完成才行,要不就挨说”。
“有时候,我们那些题都快做的反胃了,大人做个试试,谁会不烦,不会讨厌学习呢?”
其四,考试太频繁。“平时天天下午还有考试,答不好就生气,每天都会有考试甚至几次考试,每次的小分会拿给家长看并签字,让家长知道你的学习态度”、“我们每次月考都排名,而且是全校排大榜公布”。
其五,成绩排名。“学校的竞争很激烈,让这么大的孩子经受这些觉得挺残酷,但家长也没办法。有时候也会嫉妒成绩与她差不多的那几个同学。学校每月、每周、每天都会有考试。上次月考成绩不好跑厕所哭去了,其实与以前没差太多,全校名次没什么大变化,班级名次只下来一名,就不开心了”。
“现在中学生就是考试的机器,家长给你施加压力,他们会拿女儿考第几作为虚荣的资本,彼此互相攀比,考不好就会变相惩罚你,给你脸色、减少你的零花钱等。”
(2)人际压力。在人的一生中,人际关系相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质量,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身心发育带来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人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使他们在人际相处方面会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和新的心理需求,他们会逐渐疏离父母而更重视朋友的关系。他们会变得更为敏感,更在意别人对他们的尊重和评价。如果在生活中,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与他人相处的不和谐,造成人际的紧张和压力。
在我们的问卷和访谈中,提到人际压力的频次和比例仅次于学习压力,学生与家长、老师及与同伴的相处上均存在不和谐的问题。问卷调查显示有43%的学生感受到人际相处(与老师、同学、家长)有压力。认为与家长和老师关系很融洽的分别占到30%、20%,认为与家长和老师难于相处的占11%。中学生在与父母、老师、同伴的关系上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
①缺少沟通与理解的亲子关系。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严重忽略品德、伙伴关系、师生关系及心理健康,甚至很少过问。在访谈中,学生很少提到家长对他们情绪变化的关注、对他们压力的理解,在问卷调查中,家长最常谈论和关心的问题就是学习,占到54%。
在学生遇到困惑和压力时首选的倾诉对象,伙伴占到71%,而选择父母作为倾诉对象的只占14%,说明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很少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在与孩子的沟通方面相当的匮乏。试想不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内心真实想法,又怎能去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成长。
当孩子遇到问题和挫折时,只有41%的家长会耐心地与孩子沟通并引导,有17%的家长是采取训斥的方法,较少关注的占到34%,不管不问的占8%。也就是说有近六成的家长采取放任自流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的挫折和困惑,这样的教育方法无疑会造成亲子关系更加的紧张。
②有距离的师生关系。进入初中后,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会发生很多微妙的变化。这是由于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思维的自觉性、独立性、批判性等品质增强。学生会开始对老师有所挑剔,对老师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会变得挑剔和敏感。一方面学生会更加的在意老师的关注和评价,一方面又会向老师的权威性发出挑战。
如果老师对学生不够理解、不够真诚则容易在师生关系上造成紧张和不信任,同时在学生的心理上会带来极大的压力。如果老师对学生有不公平的对待和评价,会遭来学生强烈的不满甚至抵抗。
在我们的访谈中,小强小学时一直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甚至有些怕老师,进入初中后,因对老师的教育方法不满,进而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调查中,对教师的教育方法很满意的学生占8%,认为一般和不满意的分别占42%和19%,有近六成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方法并不满意,这无疑会造成师生之间关系的疏离甚至对立。而在学生遇到困惑和压力时,选择和老师沟通和倾诉的人只占1%,显而易见,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敬而远之的关系。
③竞争与合作相矛盾的同伴关系。处在“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内心有强烈的交友需要,但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处理同学之间同时存在的友情与竞争的矛盾和摩擦,对同学之间产生的忌妒、误解、歧视或猜疑等问题无所适从,为此深感烦恼。
他们既依赖于友情的支持和安慰,又矛盾与同伴的相互竞争和忌妒。在调查中71%的学生在遇到压力和困惑时会找到伙伴倾诉,认为与同伴关系很融洽的占41%,而认为与同伴关系一般或难于相处的分别占13%和11%。有46%的学生曾遇到过同伴间误会带来的伤害和压力,有33%的同学受到过同伴的嘲讽,有28%的同学曾受到过同学的排挤孤立,有21%的同学因同伴的嫉妒受到伤害和压力。
④人际压力的成因。青春期的中学生,突然发生的身心变化,使他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心理冲突与矛盾,这些心理冲突和矛盾必然会反映到他们的人际领域中,从而使其体验到更多的人际压力。
第一,“自我意识”的高涨,使他们常常关注一系列“我”的问题,对别人关于自己的评价很敏感,有强烈的自尊意识并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还强烈地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这种认同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造成失落与不满,产生人际的不适和压力。
第二,随着“独立意识”的增强,使得他们逐渐感到过去一直服从与依靠的父母、老师等,对他们来说突然变成了一种压力与束缚,他们希望摆脱管束,获得更多的独立和自由,希望在家庭生活或社会上取得平等的权利与地位。但这些需要却往往由于自身能力或家长与老师的约束与限制而不能得到满足。
第三,性心理的逐渐成熟,使他们经历着朦胧的性意识与性困惑,经历着与性相关的羞涩、吸引、徘徊、疑惑、孤独等强烈的情绪体验,这是其在与异性交往中感受到更多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家长和老师在孩子与异性交往的认识上有偏差,反应过于敏感,再加上周围同伴对异性交往的不当认识,更增强了他们在与异性交往中的心理压力。
第四,同学之间的竞争与攀比,也会给他们之间的友谊带来矛盾和困惑。所有这些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中学生对人际更为关注和敏感,面临的人际压力更多。
2.青春期学生的隐性压力
青春期学生在承受如影随形的学习压力、人际压力等显性压力的同时,他们的内心也在默默承担着一些无法诉说、或者说也说不明白的潜在压力。这种不易被察觉的或者被有意无意忽略的、隐藏在人们视线后面的内隐压力对青春期学生造成的困扰是非常大的,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状态、人际的相处。如果这些压力和困扰不能及时的得以释解和指导,那么这些问题就会变成无数的问号在脑子里滋生,导致注意力的分散和精神的萎靡不振,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除了由于身体发育带来的性压力之外,无法捉摸、起伏不定的情绪以及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未来考大学、就业难等社会压力也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中学生的头脑中,在他们的心理形成对未来不确定的无形压力。
这些常常不被家长和老师察觉的“内隐压力”,最容易为家长和老师所忽视,但在孩子们稚嫩的心灵上却挥之不去。
(1)身体发育带来的性困惑和性压力。由于荷尔蒙等激素的分泌导致身体快速的发育成熟,由于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促进了性意识的觉醒,使之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向往。他们喜欢去探究和性有关的一切,渴望与异性交往,而伴随着青少年对性的渴望而产生的却是很多的焦虑与紧张。
一是他们对性知识的渴望了解和好奇,而现实中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性教育处于一种尴尬甚至空白之中,青少年在性生理、性心理方面产生的焦虑、紧张和担忧无人去帮助他们并给以解答。他们会经常怀疑“我身体的这些变化正常吗?”、“男同学会笑话我吗?”、“女同学会喜欢我吗”、“坐在男同学做过的热凳子上会怀孕吗?”等等这些问题会困扰他们,导他们致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宁、焦虑不安,影响学习和精神状态。
二是随着生理机能的不断成熟,面对强烈的性冲动意识他们无所适从甚至强烈自责。在他们似懂非懂的自我摸索和探究中,往往变得更加的焦虑不安,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比如“自慰会影响以后生育或让身体得病吗”、“有性幻想不道德吗”等等问题。
(2)异性交往的压力。
①“青春期恋情”的现状。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35%的中学生承认有过恋爱的经历,而年级越高,学生谈恋爱的比例就越高,初中生有20%的学生有过恋爱经历,高中生有51%的学生谈过恋爱。在我们的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中,学生对此提供的信息可能要稍高于这个比例。这和我们在与教师的访谈中获得的信息较为吻合。在中学生的眼里,异性间的好感或正常交往也往往被看作是在谈恋爱,而实际上也只是一种朦胧的好感或交往的倾向。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中学生谈恋爱的情况是越来越普遍,必须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②原因分析。在中学生谈恋爱的原因调查中,有32%的学生是渴望被关爱,27%的学生是因为空虚无聊,26%的中学生是因为从众心理,看到别人有朋友,自己也要谈。这说明中学生谈恋爱的人群中有五成多的孩子内心缺少情感的关爱或关爱不足。如果在家庭中父母的关爱和认同不足,这就会导致中学生向外寻求同伴尤其是异性的价值认同和情感上的关爱,以此来摆脱因“心理断乳期”造成的心理空白或情感困惑。
③异性交往的压力。青少年向往、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和友好,并向往与异性的交往,这是很正常的情感需要,如果引导不当,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甚至影响师生、亲子之间的正常关系。目前这一方面的压力主要来自于:
一是尽管家长、老师极力的反对中学生的恋爱行为,但随着青春期年龄的提前,以及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中学生谈恋爱可以说是暗流涌动。大多数中学生的恋爱变得较为隐密或是家长、老师无奈的默认。他们在恋爱过程中遇到的来自身体和心理的困惑和压力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和解决,这些都为他们的成长带来了隐患。而恋爱的烦恼无疑分散和消耗了他们很多的心力,直接影响学习兴趣和情绪状态。
二是异性之间原本自然的好感倾向与正常的交往,往往被老师、家长误认为已在谈恋爱,甚至会遭致家长和老师粗暴的干涉和阻挠。青少年正常、本能的情感需要得不到认同和满足,往往会扼杀青少年纯真的感情,也会给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和仇恨。在这种互不信任、互不认同的关系中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造成学生心理的强烈逆反。同时也会给青春期学生异性之间正常的交往带来尴尬和紧张,让他们无所适从,并会为日后与异性之间正常的交往模式留下消极的影响。
三是中学生谈恋爱出现从众之势、攀比之势。谁没谈过恋爱谁就老土,这无形给一些没有谈恋爱、自尊心又强的孩子带来压力。学生们之间比谁的朋友漂亮(帅气)、比谁的朋友有钱、有势、比谁的消费高等,这种社会的不正之风已渗透到中学校园,这不但在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会影响到学生健康的人格成长。
(3)起伏不定的情绪困扰和压力。
①消极情绪的表现。在我们的调查中,情绪状态经常处于开心快乐的占51%,常常感到烦闷压抑的占24%,常常处在紧张不安的学生占14%,孤独自卑的占11%。可见,常常受到消极困扰的学生比例很大,他们是需要帮助的一个群体。
在我们的采访中家长对孩子情绪的关注也说明了消极情绪对孩子的困扰,如“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就感觉孩子情绪不对劲,总是很忧虑的样子,多愁善感、不开心,小学六年级来月经。情绪起伏就更极端了,总感觉孩子处于紧张状态、焦虑不安、敏感、很在意一些事情。初一下学期以后到现在越来越不稳定了。刚开始时表现挺激烈的,太多愁善感,脸上经常看不到笑容”。
“孩子青春期这段消极情绪总是不断,比如烦躁、忧郁、焦虑不安,与青春期燥动有关,应该和身体、心理上的发育有关,但她自己也说不清楚。”
“进入中学后我发现我完全变了,我感觉情绪变坏了,有时候反复无常,克制不住自己”。“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情绪起伏不定”、“现在与初二时相比不向以前那么闹腾了,以前他爸管他,就能和他爸打一起去,用手砸墙、撞头,那手撞的血糊糊的也不让我们管”。
“我的脾气大的吓人,自己也弄不清楚为什么变成那样,好像沾火就着,控制不了自己,其实我心理压力也挺大的,好像觉得自己得了精神病一样”。
②原因分析。青春期学生由于正处在身体的快速发育期,身体激素分泌的不均衡,情绪本身的起伏会非常的大,再加上巨大的学业压力、人际压力等,有时他们的情绪就会变得更加的喜怒无常。有时情绪高涨,热情洋溢,有时又会消极低沉,孤独压抑。情绪的起伏不定是他们自己难以控制的,也是说不清楚原因的。当遇到挫折或不公平的事,很容易引起暴发式的情绪。青春期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急风暴雨期”或“怒涛期”,也有人把它叫做“情绪发展最困难时期”,也是青少年心理走向成熟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4)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及择业、就业难等问题的预期困扰和压力。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同样给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带来压力,这种潜在的压力会让本身已承受太多现实压力的他们更加感到前途的渺茫和内心的无力感,“考不上一个好的名牌大学就等于白学,既使考上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在我们的访谈中,他们不止一次地谈到未来,并表现出一种无助和无奈,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他们感到迷茫、紧张和沉重。
三、青春期学生心理压力的释放方式和误区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和学生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中学生在感到压力时,均会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去排解压力。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有26%的人会找人倾诉;25%的人会去运动或娱乐;有26%的人会闷在心理或发脾气;有13%的人选择上网或看电视;10%的人投入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中。
调查显示,有近6成的中学生会选择有积极的、有建设性的方式释放压力,而有近4成的中学生在遇到压力时会有意无意的选择没有建设性或消极的方式释放压力,如发脾气、上网、闷在心理、谈恋爱等,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这也说明青春期学生在对心理压力的认知和排解方式上存在着误区:
1.认知误区
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压力,他们的感受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不同的人对压力的认知态度是不同的。青春期学生认知的发展并不完善,他们在看待问题时容易出现片面、偏激、夸张或绝对化的倾向。他们在面对成长压力、认识成长压力时也同样表现出了片面和夸大的现象,这就会加剧他们内心的消极体验和消极的行为表现,如郁闷、发火、上网甚至出现暴力行为。这就需要我们家长、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引导他们学习用理性的角度、客观分析各种压力的作用,并利用压力为成长助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超越压力,让生命释放无限的潜能。
2.行为误区
青春期学生在面对压力时,常常因为不能正确认知压力,会采取很多消极或破坏性的方式释放压力,不仅危害到他人利益同时也使自身受到伤害。目前主要的行为方式有:
(1)上网行为。在我们对中学生上网目的的问卷调查中,有42%的学生是为了释放压力,22%的学生是因为无聊去上网,因此,上网已成了中学生逃避心理压力或宣泄心理压力的主要方式,如果不能有效引导和教育,将严重影响青春期学生的健康成长。青少年作为网络社会中的巨大群体,他们既是网络资源的享受者,同时也是网络负面影响的受害者。他们在充斥着大量色情污秽内容的电子网络信息及充斥着血腥暴力的网络游戏中迷失堕落而欲罢不能,导致学业荒废,亲情破裂。
(2)恋爱行为。由于学生生理成熟提前、社会文化传媒的催化作用等因素,导致青春期学生的恋爱年龄提前、恋爱现象增多甚至在高年级学生中有恋爱泛化的趋势。在我们的调查和访谈中,中学生有31%的同学有过恋爱经历,5%的中学生有过性的经历。而高年级学生谈恋爱的比例远远大于初中生,也远远高于这个比例。在中学生谈恋爱的原因中,渴望被关爱的占被调查的32%;空虚无聊占27%;从众心理占26%;其它占15%。这反应出中学生谈恋爱的人群中有近五成存在着盲目性和从众性,甚至谈恋爱成了逃避压力的一个途径。这在我们的访谈中已得到确认。
(3)暴力行为。目前中学生的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现象越来越严重,青少年学生的犯罪率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在这些暴力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深层的心理问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问题。家长的放纵溺爱、沉重的学业压力、同学的攀比竞争、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等等因素综合在一起,造成青少年的内心充满矛盾压力和冲突,内心失衡。当内心的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又无法解决时,自然就会以破坏性的、突发性的暴力来解决。这些现实的教训在不断地提示我们必须去关注、去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
四、应对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青春期是人生的一段危险旅程,如果我们不能在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前告诉他们将要面临的一些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和情绪、人际等问题,就会让他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去趟过这段危险的旅程。
1.加强“青春期”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青春期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未来、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青春期学生特有的身心变化,对教育者的教育素质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对“青春期”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认识,家长、老师及学生本人都处于一种无意识的忽略状态。
由于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青春期学生特有的身心发展的矛盾、成长的压力得不到重视和有效的解决就会加剧青少年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目前青少年厌学、辍学问题;恋爱、恋网问题;校园暴力、离家出走、犯罪率不断上升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造成这些行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全社会对青春期学生心理压力的上认识、重视和教育不够是相关的。
青春期学生面临的问题和承受的压力更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关注。提高家长、老师及学生本人对这一特殊年龄段特有的身心变化规律的认识和重视,使教育者以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和引导,减少日常教育过程中发生的亲子、师生的冲突,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这个特殊的“困难期和危险期”。
(1)家长和教师要学习掌握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21世纪是一个终生需要学习的社会,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家长和老师去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否则是不可能教育好孩子的。家长和老师要主动学习和了解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孩子进入青春期做好教育的准备工作,做个“学习型与成长型”的教育者。
(2)做好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前期教育工作。让他们了解并正确地迎接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以及将要面临的种种压力。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身体、心灵、情感、人生态度以及梦想,让他们能预知未来几年可能面临的种种状况。詹姆士·杜布森博士在他的《预备青春期》一书中写到:“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会如此的烦恼和痛苦,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丝毫不知道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事实上,只要一些简单的教导或交流,他们就能免受许多恐惧、焦虑、挫败和失望的煎熬”。
(3)教师和家长要转换角色,积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这一教育现实必须引起父母和教师的重视。而好的关系不仅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条件,其本身就是极好的教育。
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独立意识强烈,极力想争脱父母的束缚。但此时他们又非常在意“心理上的朋友”,在意他人的关注和尊重,因此,父母及老师若能及时调整角色,扮演好孩子朋友的角色,给予孩子必要的尊重和理解,帮助他们解除烦恼,就会增进彼此的感情,成为青春期学生的朋友、心理咨询师和导师。
(4)掌握科学的、有效的教育手段,使教育行为事半功倍。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父母除了要为孩子创建民主、良好的家庭氛围,还要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经常与孩子平和的沟通,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多赏识、鼓励和支持,就会化解孩子内心的压力,为他们的成长导航。
2.重视青春期学生的压力管理教育
(1)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压力。压力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面临压力,压力也不单纯是人类独享,动物也同样要面对生存的压力,正是因为有了压力,才使生物有了进化,人类社会才得以快速发展,因此,生活中也不能缺少压力。适当的压力有助于唤起人的潜能,使人做出更大的社会成就。
由于青春期学生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生活经验的缺乏,他们往往会有意无意间放大压力事件和压力感受,这和他们对压力的认知有关,因此引导青春期学生正确评价生活中压力的作用,教会他们在压力面前树立自信、化解压力。人人都能从容面对压力,需要做的只是改变一下看问题的角度,学会一些放松自己的方法。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人们就能平稳度过压力困扰的难关,这方面是需要成年教育者尤其是家长和老师,为他们提供疏导压力的管道。
(2)掌握积极的压力释放方法,学会让压力升华为动力。面对压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处理。有的人积极乐观,迎难而上,不断成长;有的人却无所适从,迷惘、沮丧、怨天尤人,在惶惶然中一事无成。因此,了解和掌握一些积极的压力释放方法和手段对青春期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当一个人有了压力,可以通过找值得信任的人倾诉和释放压力,也可以通过充分的体育锻炼来消化压力,更可以投入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中消融压力,同时休息、放松以及科学的营养饮食都可以帮助自己消除压力的困扰。
压力升华是将压力变成心理成长的动力,把压力所造成的痛苦转变为对压力挑战的乐趣,让生命释放出更大的潜能。
3.积极关注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压力
青春期是人生的一段特殊时期,是一个人从童年到成人的过渡,也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虽然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已渐趋成熟,但尚未完善,内分泌系统功能也尚未稳定,并且面临着学业、人际、情感等诸多压力,常常会遇到挫折或打击而产生许多苦恼。这种苦恼若不能及时得以解决,就会诱发心理危机。如果心理危机不能缓解,就可能导致各种神经症、人格障碍乃至重性精神病的发生。因此,重视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压力,及时化解心理危机是十分必要的。
(1)加强青春期的性教育。对于青春期孩子的性心理、性观念、性道德的教育和培养,历来是我们教育上的盲点,即使知道性教育的重要性,一些父母和老师还是羞于启齿。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没有良好的开端就很难取得满意的结果。对于青春期学生而言,性教育的缺失不但会影响健康性心理的发展,还会增加他们性心理的困扰和压力,甚至会使他们走上违反社会道德准则的路。
加强青春期的性教育,使学生科学地认识自身生理上的基本变化,了解、掌握青春期身心发育特点和规律,使他们能从容、坦然地面对未来的变化和挑战,这将大大降低青春期学生对自我身体变化的困惑和忧虑。
(2)以理解、尊重的心态正视“青春期恋情”。由于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觉醒,发生在少年、少女之间的“青春期恋情”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再正常不过的心理需要,对于这种需要,父母及老师要给予理解和尊重的同时,也要及时的引导和教育,不必横加阻拦,给以粗暴的干涉,那样只会给孩子带来短期或长期的负面影响。
就短期而言,会造成孩子情绪低落消极,影响学习,甚至产生与家长和老师的抵触情绪;就长期而言,这种青春期的情感压抑,极易在孩子心理上投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他的爱情观也因此会受到扭曲。正如一些曾经“辣手摧花”的父母所说:“不准他找的时候,他倒是老能找得到,让他去找的时候,却一个也找不到了”。
生活中,很多孩子与异性的交往并没有抱着明确的恋爱态度,只是互有好感,有时结伴而行,这些都是正常的异性交往,但父母及老师经常是“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结果原本正常的交往变成“假戏真做”,实质是孩子叛逆心理的一种表现。
事实上,既使孩子真的恋爱了,也并不那么可怕,只要引导适当,把“恋情”变成学习的动力,同样可以促进孩子的成长,现实中不少孩子因此摆脱学业停滞不前的困境,情绪也变得积极、开朗,有的还双双成了班上的尖子生。所以,中学生谈恋爱影响学业,但不一定都使学习成绩下降,有的倒可能成为学习的催化剂。这完全是因人而异,与恋爱本身关系不大。
当然青少年心理的成熟还远远跟不上生理的变化,此时的心理还很脆弱,根本经不起由早恋带来的一系列矛盾所引起的刺激和打击。一旦失恋,必然会对双方的学习以及身心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适当的引导和约束是必要的。
(3)关注青春期起伏不定的情绪变化,学会倾听,提升孩子情绪的管理能力,注重“情绪智慧”的培养。青春期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急风暴雨期”,情感变化非常大,活泼的孩子可能会突然变得孤僻,有的喜怒哀乐表现明显,还普遍出现逆反心理,这都是成熟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现象。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正在经历“心理断乳期”,往往认为自己已经成人,事事想自己做主而又无法做主,所以会出现苦闷、寂寞等情绪。当别人在某方面优于自己时,又会产生自卑、嫉妒等情绪。当面对挑战、接受考验之时又会出现焦虑、不安等消极情绪。如果消极情绪长期得不到解决和克服,将转化为弥漫性的心境,会使他们长期处于焦虑紧张之中。
在这样的心境背景下,将对青少年的身心带来巨大的损失。必须引起家长、学校的高度重视。家长和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情绪智慧”的培养,教会他们认识情绪、理解情绪、管理情绪,克服青春期的消极情绪。如果不知道应用“情绪智慧”,长此以往会出现“情绪障碍”。
青春期学生的情绪变化自有其身体发育带来的不可控因素,这本身也是青少年心智成熟必经的一个阶段,因此,情绪出现起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人帮助他们认识情绪、管理情绪。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没有人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梳理烦乱的情绪、解除郁结的心结,使他们轻装前行。
(4)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改善学校僵硬的管理模式和评价学生的标准。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甚至走上绝路的青少年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同学之间不恰当的比较以及家长的高期望值。学校管理模式的僵化、过分地追求升学率、对学生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学习。沉重的学习压力、频繁的考试和排榜,使学生过分注重考试结果,从而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导致家庭暴力、校园暴力,有极个别中学生甚至消极选择自杀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
(5)指导青春期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随着青春期学生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缺乏信心,害怕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自尊心又极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感和孤独感,被这种心理阴影笼罩而不能自拔。
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一方面,加强人际交往教育,鼓励学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认知、沟通情感、增进了解、反省自我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作为父母和老师,与青春期学生的交往应在和谐、平等、理解的气氛中进行,对他们应给予充分的关爱,对他们的思想、品行、交友、身体、学习等方面都要真诚关心和客观评价并提供一定的帮助和适当的指导。当他们取得成绩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当他们遇到失败或挫折时给予真诚的鼓励和支撑。形成彼此尊重、民主、信任、平等、鼓励的新型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们的调查中,希望了解更多心理健康知识的学生占到59%,可以说青少年学生想了解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的心理健康意识相当的强烈和迫切,而现实中,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或心理咨询室都形同虚设,并没有真正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发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学校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有利场所,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
(2)开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
(3)开通“倾听热线”,倾听倾诉,让青少年讲出他们的痛苦,是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危机的一个有效途径,
五、结语
诚然,必要和适度的压力是青春期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推动力,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过程所必需的。但是,如果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春期学生长期背负过多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成长的压力,将会严重威胁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从内外环境给予青少年身心适度减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温暖、理解、激励、支持的内外环境,需要全体教师、家长、学校、社会联起手来,共同关注,共同努力。
总之,青春期学生是最需要帮助的,只有让学生摆脱心理上的困扰和压力,才能使他们轻松地学习,快乐地交往,才能更好地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第二篇
要适应形势的发展,更好地做好党的助手和政府的帮手,就要突破目前限制共青团发展的颈瓶问题。从全国共青团工作的实际考虑,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重点思考,采取有力措施,改革创新。
1.共青团工作的绩效考评问题
如何评价共青团工作的成效?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社会组织的精细化发展,一个组织的工作要能够说得清,道得明,并且对于国家和社会有独特的贡献率,在实际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从发展的角度,共青团工作要走出过去粗犷式的发展道路,而追求精细化、可持续发展。从理论上讲,共青团要接受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领导,共青团既要服务中心工作,又要服务青年发展,所以评价其工作成效主要来源于党的事业的要求,共青团事业的发展要求和青年发展的要求。但从实践角度考虑,如何将这些标准整合为一个科学的绩效评估标准,需要我们不断摸索。现实过程中,共青团干部有时会处在矛盾的选择中,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2.共青团组织的结构再造问题
近些年,制约共青团组织发展,影响团组织的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是团组织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基层组织结构方式不能有效地覆盖市场经济中的组织成员。一是青年的广泛的流动带来大量团员流失。传统的以行政单位为线条的团组织结构方式在吸引团员上已出现一些问题。二是青年自组织和社团组织的出现,传统的团组织难以有效吸纳。因此,要重点探索基层共青团组织结构的再造问题,实现区域互动,上下互联,横纵结合,虚实结合的组织体系,真正实现团员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找到组织,并且乐于参加团的活动。
3.共青团工作的资源配置问题
目前,影响基层共青团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基层缺乏资源。应该说,近几年,各级团的机关通过获取党政支持、企业赞助、社会化运作等多种方式都能够获得一些资源,这是共青团发挥自身职能的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资源在众多分散的项目中消耗了,没有形成系统合力,基层团员没有得到实惠,类似于希望工程和青年志愿者这样社会影响力大的活动品牌缺乏。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关注社会发展大局、关注青年发展的几个重大领域(包括教育、就业、身心健康、婚恋、参与等)的重点拳头品牌,形成合力,在全团上下广泛开展,并形成机制,将资源真正“下放”落实到基层,加强基层“细胞”的活力。
4.共青团干部的培养和发展问题
当前,随着党和国家人事制度的完善,青年干部的培养和提拔已有了众多的渠道,我们要在新的视野上审视共青团干部的素质培养和团干转业问题。一方面,困扰共青团的中层团干部的转岗问题既有专业机制上的问题,但同时也有部分团干部素质上的问题。团干部在共青团舞台上确实锻炼了自己,在政策水平、创新性、组织、协调、宣传等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团干部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素质上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现代政府管理的方法和技巧,现代企业发展的规律和方法,现代社会第三部门的管理和技巧上还有所欠缺,使得这些干部在转岗中困难很大。因此共青团干部不能满足于传统的素质的培养,更要与时俱进,在各方面都有积累。另一个方面,团干的“转业”问题是共青团工作的特殊传统,转业可以使团干部更快地成长,但也会带来一些团干的“短期效应”,如何解决这个困扰团组织的问题?笔者的思路是要适应青年工作职业化的要求,推进一部分团干成为职业青年工作者,比如可以考虑在各级团组织内设立“青年辅导员”,并通过全团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等方式形成一支懂得青年发展,懂得共青团工作规律的职业青年工作者,成为各级团组织领导的专业智囊。从而解决一些团组织工作思路不稳定,基础成果不能积累的问题。
5.共青团组织的文化建设问题
共青团的组织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毫无疑问,共青团组织带领青年发挥开风气之先的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是青年工作的应有之意。因此,共青团的文化的主色调是创新。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有一些团的干部比较保守、还不敢创新,使团组织变得“官僚化”,远离青年,远离生动的生活现实。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些共青团组织建设的许多问题,如团建在某些方面还没有跟上党建的步伐,与党内民主建设的情况相比,团的民主建设还很不够。共青团工作应该“热气腾腾”、“生动活泼”,而不应是“因循守旧”、“亦步亦趋”,在共青团的文化中,创新这个词应远远“大于”循规蹈矩。如何建设创新型组织和把握创新的方法是我们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