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对改进领导作风高标准抓落实的哲学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对改进领导作风高标准抓落实的哲学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对改进领导作风高标准抓落实的哲学思考

坚持用唯物论认识问题、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用矛盾论理解问题、用实践论解决问题,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形式与内容、认识与方法、手段与目的、重点与一段等辩证关系,对于改进领导作风高标准抓好工作落实,加快服务型质监部门建设,促进服务地方经济和质监事业自身发展很有必要。

有经验不等于理论功底厚实,注意克服经验主义。目前,一些人视“理论学习见效慢,作用不大”,抓理论学习不静心、不用心、不虚心的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从新视角,用新观念、以新对策去观察思考和解决,开展工作凭“老底子”,解决问题靠“老经验”,其结果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也是造成一些工作难开展、难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反作用于内因。一些工作开展中遇到阻力,碰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不从内因上找原因,经常是怨天尤人。一旦跳出经验主义的传统思维模式,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便会有新的方法,也能收到新的效果。如,面对不宽松的质监工作外部环境,固然需要费资、费神、费时的“协调”,但不是长久之计,不是治本之策。如果在深化“三种意识”、搞好“两大服务”指导思想理解的基础上,一靠严格自律,加强队伍监督管理,理顺内部执法监督机制,规范行政行为,严格依法行政,杜绝乱作为,依法树威;二靠按章办事,按规定办事,尽职尽责,履行职能,杜绝不作为,有位争有位;三靠服从服务大局,围绕当地经济发展中热点、难点等问题,主动服务中求贡献,开展工作的“外耗”会大大减少,质监工作的外部环境压力可以有效缓解。淮阳县局实行质量监督综合管理的做法,深受当地政府、企业和人民群众的欢迎就是很好的例证。

“才须学也,学须静也”。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抓落实的能力,亟待排除杂念和干扰,端正抓学习的心态。要把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升到为自己修身启智明理、为别人“传道授业解惑”、为党的事业负责、为单位建设负责的“讲政治”高度来认识。要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自觉性和紧迫感。须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原创:在把握基本原理及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运用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于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内容上,要抓好“三学”:一是系统学。注意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质量标准化计量基础理论》等科学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努力夯实政策理论、业务理论功底,提高业务水平;二是选择学。注意学习《领导科学、《管理科学》、《质量技术监督与管理》等实用性很强的书刊,拓宽知识结构,吸纳有益营养;三是广泛学。坚持多渠道、多层次,“既蓄远水,又解近渴。”增加知识储备,增强思考问题的前瞻性。方法上,坚持学习、工作和研究问题相结合,做到经历一次、实践一段、总结一番、提高一步。要带着问题学、盯着问题学、为解决问题学,不断地“充电”、“造血”、“吸氧”,真正解决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从而避免认识上的局限性和抓落实的习惯性,尽可能少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理论功底厚实不等于指导实践管用,注意克服教条主义。教条主义表现在工作中往往是理论和实践“两张皮”、实践和认识脱离,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空对空”;以会议贯彻会议的“上下一般粗”,甚至以中听、中看不中用的“花花点子”当措施,结果抓而不实,等于白抓。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是保证对上级指示要求学深悟透的前提,也是有可能改进工作作风,抓好工作落实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理论能否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指导实践,关键在于二者的结合“度”。如果抓落实者在抓落实的认识过程中,不能做到对上级指示要求“精准”把握、抓不住“纲”;在抓落实的决策过程中,不能科学筹划组织,不能把上级指示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加以具体化,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在抓落实的实施过程中,不能形成“调查-决策-部署-督查-落实”的“闭合回路”,抓落实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实施“五大工程”这是省局党组的总体要求。结合到本单位本部门采取什么措施途径加以实施,要善于围绕地域经济发展实际,根据各地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加以具体化,确定工作重点,制定具体措施。工业大市应着重在质量振兴工程上下功夫,农业大区则着重在农业标准化工程上多出亮点。舍本遂末的削足适履则表现为教条主义。

要使厚实的理论功底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做到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必须在领会精神求“透”、了解下情求“深”、上下结合求“准”、办法措施求“实”上下功夫。不唯上、不唯书,不照抄、不照搬,弄清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与上级普遍要求之间的实际差距;明确上级指示精神在本单位、本部门如何加以具体化,从而形成既符合上级指示精神,又切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的工作思路。对落实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上级指示要求的统揽下,以“有所作为”的进取心,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落实”中“创新”,肯抓落实、敢抓落实;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实现认识的飞跃、理论的升华,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就会现实理论成果向工作成果的转化。

强调形式不等于忽视与内容的统一,注意克服形式主义。内容和形式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一面。认识这一点意义在于:一是无论认识质监事业发展规律、把握质监工作内在规律,还是抓落实,都要把内容和形式很好地统一起来;二是内容决定形式,这为我们针对不同的工作内容选择具体的形式载体,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三是内容和形式的对立,二者存在排斥与脱离的关系,这也使形式主义的存在有了理论上的可能。

造成形式主义的几种情况:一是过时的形式导致形式主义。不随着时间和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与内容相适合的形式,就会使形式脱离内容,从而造成形式主义。二是片面追求新形式导致形式主义。干工作抓落实需要根据内容的发展改变旧形式,探索和创新新形式。如果不愿意下扎扎实实的功夫,不愿意深入细致地研究内容的变化,去寻找适合变化了的内容的新形式,只是在形式上搞花样创新,必然脱离内容,形成形式主义。三是生搬硬套导致形式主义。学习借鉴别人的有效形式是必要的。不加分析,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就可能徒有形式而收不到好的效果。另外,搞过头的形式导致形式主义、形式的随意性导致形式主义、缺乏抓落实的环节导致形式主义。造成形式主义的主观原因,一是抓落实的思想意识“歪”。有的人私心杂念和功利思想作崇,想出政绩,专投上级领导所好,采取上级领导喜欢什么,就做什么;领导要求什么,就抓什么;领导检查什么,就落实什么,热衷于做表面文章。二是抓落实的思想作风“浮”。有的人抓落实,思想上惧怕艰苦,作风上不深、不细。浮在上面听汇报,眼睛很少向下。即使“沉”一下,也是“雾里看花”、“晴蜓点水”,转一圈就算“深入”了,发现不了实情,解决不了问题。三是抓落实的指导思想“偏”。有的人抓落实,不注重从奠基固本管长远的工作做起,搞一些“周期短、见效快”的“应景工程”和“面子项目”。只抓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工作,靠轰轰烈烈的“大场面”哗众取宠。如,服务与监管的关系就是一对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服务是形式,监管是内容;服务是手段,监管是目的。目前情况下,“服务中监督”则是二者最好统一。

克服形式主义应把握好检验抓落实标准的定位。要始终把终端效果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检验抓落实方式上要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重在内容;“虚”与“实”的统一,重在“实”;动机与效果的统一,重在效果。既要看目标任务等硬性指标完成的如何,又要看单位的凝聚力是否增强等软指标。不能只看那些热热闹闹、有声有色的形式,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看这些热热闹闹的背后到底有多少实际内容,看看单位的士气、考考干群的素质、查查干群的觉悟;不能只听他说得如何,还要走走群众路线,听听当地政府、企业和干部职工说得怎么样。更重要的是努力发现和提拔使用那些默默无闻、埋头干事的人,形成抓落实、干实事、求发展的正确导向。这样,抓落实者才能做到从党的事业、单位建设大局出发,把思想搞端正;才能讲实话、办实事、报实情、求实效,把作风搞扎实;才能较好地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把目标搞明确;以群众“答应”、“高兴”、“满意”作为抓落实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形式主义的根治、求真务实的风气形成大有希望;抓落实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形成大有希望。

工作要求“满、快、高”不等于效益越好,注意克服主观主义。产生主观主义的主要原因,一是统筹安排工作,抓工作缺乏“法”的意识。“土政策”胜于“法”,令出多门、政出多门、文出多门、考出多门,基层疲于应付。二是抓落实者长官特权思想作怪而带来“命令”大于“法令”,而产生的工作指导上的随意性。三是抓落实者头脑不清醒,思路不清晰而导致的“想到哪,抓到哪,要求到哪”,抓落实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四是建章立制及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工作缺乏程序性,抓落实没有形成制度化。“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想“一口吃个胖子”,撇开法、条例,不从实际情况和单位的承受力出发,狠劲压任务过分苛求“满负荷、快节奏、高效率”结果往往是哪个要求最急,基层先抓哪个,“糊弄”的事也越多;工作越满“半截子工程”越多;节奏越快“夹生饭”越多。

“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法治是治本之策,制度带有根本性。各级领导和机关布置任务,实施指导,抓落实,除“专项执法打假集中行动”、突发性案件(事件)等特殊情况要求“满、快、高”外,其它一些常规性的工作都要给落实者抓落实和抓反复的时间、精力。因为,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工作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事情要一件一件的办。应尊重科学、注重“法”制、统而有方、分而有度、掌握节奏。这样才能抓一件是一件,落实一件成一件,进而提高抓落实的效益。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就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从质量、标准和技术等从源头抓质量做起,围绕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企业最急需帮助的问题入手,做实经常性、基础性工作的服务工作,帮助更多企业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进入省级、国家级名牌序列;立足农业大省实际,循序渐进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对质监事业的发展,对于提升质监部门的社会地位必将大有益处。

事必躬亲不等于扑下身子实干,注意克服个人主义。事必躬亲工作作风表现出勤奋的敬业精神和很强的责任心,用心无可厚非。但不符合层次管理原理,有悖于抓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工作方法,同时还常常表现出事与愿违的结果。事必躬亲的工作方法,既分散了各级领导协调指挥和统筹抓“总”的精力,造成自身不应有的忙乱,也挫伤了下级的工作积极性,还容易产生“大官管小事,小官说大话”、“你不放心,我不用心;你不放手,我不动手”怪现象。如,一些班子团结出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多与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不好有关,多数是因为不放权、不放手、不放心造成的。

主要领导要增强抓大事的意识,少做或不做本该下级做的事。应注意研究探讨抓落实的艺术、方法。抓重点。各级领导抓落实应把主要精力用在谋划到位、统筹到位、督查到位。内容上,主要是把方向、理思路、出主意、用干部、抓班子、带队伍、多协调、抓预算。方法上,注意抓好宏观指导、调控与微观服务的结合;抓好治标与治本的结合;抓好蹲点与跑面;抓好统管与分工。抓关键。依据责任制抓落实,抓住了责任制,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领导要让部属做到六个明确:任务明确、要求明确、标准明确、时限明确、责任明确、赏罚明确,运用激励机制调动上下两个积极性,真正使大家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都动起来,各自种好“责任田”、各自管好“自留地”,各级办好各级的事;抓难点。对难度大的工作和易反复,不易落实的事宜、部位、时机,多投入一些反复抓的时间和精力,该亲自的才亲自。这样才不会出现自己“忙”,别人“闲”,甚至自己“忙乱”,别人“乱忙”和“抓了芝麻,漏了西瓜”的负效应,高标准抓落实就会水到渠成。如,河南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打假斗争形势严峻。“打不死,打不烂”现象还比较突出,制假售假,此消彼长。这是目前全省系统质量监管的重点,也是工作的难点。原因主要:一是法律不健全不完善,行政处罚力度不够;二是地方经济原始积累过程中,政府和有关部门不自觉的保护行为制约着打假工作;三是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企业的短期、投机行为,增加了打假工作难度;四是监管部门的规范性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不规范性的矛盾,制约着打假工作;五是个别单位由于利益的驱动的乱作为而造成的监管不力;六是社会道德、诚信的缺失,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责任不落实等。目前,重点应抓住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的产品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当地政府部门重点扶持的名优企业和产品要帮助打假;群众反映强烈的产品;日常监管较为困难的产品。同时要讲究打假的方式、方法,准确把握打假力度。一是协调借势。主要领导应多拿出一些时间,利用各种渠道和形式做好行政执法打假政策、执法环境的协调,以取得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为执法打假助力。对一些有影响的、难啃的打假对象,借助当地政府的力量,由政府或人大出面,暨可以减少阻力,又便于调动各方面的执法力量,围而聚歼;二是舆论造势。利用当地的新闻媒体跟踪打假,适时曝光,借社会舆论监督造势,赢得社会支持;三是打扶结合。打假中,严厉处罚是硬措施,为使打假取得预定的效果,不但要处罚,更重要的是做好后处理工作。要通过对生产经营者的帮扶,既打又扶,双管齐下,一方面减少他们的对立情绪,消除他们认为质监部门只是处罚的片面认识;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分析生产经营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搞好服务。从而既规范经营行为,又减少了假冒伪劣行为的再次发生,达到打假的最佳效果。

坚持用唯物论认识问题、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用矛盾论理解问题、用实践论解决问题,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形式与内容、认识与方法、手段与目的、重点与一段等辩证关系,对于改进领导作风,高标准抓好工作落实,加快服务型质监部门建设,促进服务地方经济和质监事业自身发展很有必要。

有经验不等于理论功底厚实,注意克服经验主义。目前,一些人视“理论学习见效慢,作用不大”,抓理论学习不静心、不用心、不虚心的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从新视角,用新观念、以新对策去观察思考和解决,开展工作凭“老底子”,解决问题靠“老经验”,其结果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也是造成一些工作难开展、难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反作用于内因。一些工作开展中遇到阻力,碰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不从内因上找原因,经常是怨天尤人。一旦跳出经验主义的传统思维模式,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便会有新的方法,也能收到新的效果。如,面对不宽松的质监工作外部环境,固然需要费资、费神、费时的“协调”,但不是长久之计,不是治本之策。如果在深化“三种意识”、搞好“两大服务”指导思想理解的基础上,一靠严格自律,加强队伍监督管理,理顺内部执法监督机制,规范行政行为,严格依法行政,杜绝乱作为,依法树威;二靠按章办事,按规定办事,尽职尽责,履行职能,杜绝不作为,有位争有位;三靠服从服务大局,围绕当地经济发展中热点、难点等问题,主动服务中求贡献,开展工作的“外耗”会大大减少,质监工作的外部环境压力可以有效缓解。淮阳县局实行质量监督综合管理的做法,深受当地政府、企业和人民群众的欢迎就是很好的例证。

“才须学也,学须静也”。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抓落实的能力,亟待排除杂念和干扰,端正抓学习的心态。要把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升到为自己修身启智明理、为别人“传道授业解惑”、为党的事业负责、为单位建设负责的“讲政治”高度来认识。要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自觉性和紧迫感。须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把握基本原理及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运用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于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内容上,要抓好“三学”:一是系统学。注意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质量标准化计量基础理论》等科学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努力夯实政策理论、业务理论功底,提高业务水平;二是选择学。注意学习《领导科学、《管理科学》、《质量技术监督与管理》等实用性很强的书刊,拓宽知识结构,吸纳有益营养;三是广泛学。坚持多渠道、多层次,“既蓄远水,又解近渴。”增加知识储备,增强思考问题的前瞻性。方法上,坚持学习、工作和研究问题相结合,做到经历一次、实践一段、总结一番、提高一步。要带着问题学、盯着问题学、为解决问题学,不断地“充电”、“造血”、“吸氧”,真正解决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从而避免认识上的局限性和抓落实的习惯性,尽可能少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理论功底厚实不等于指导实践管用,注意克服教条主义。教条主义表现在工作中往往是理论和实践“两张皮”、实践和认识脱离,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空对空”;以会议贯彻会议的“上下一般粗”,甚至以中听、中看不中用的“花花点子”当措施,结果抓而不实,等于白抓。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是保证对上级指示要求学深悟透的前提,也是有可能改进工作作风,抓好工作落实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理论能否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指导实践,关键在于二者的结合“度”。如果抓落实者在抓落实的认识过程中,不能做到对上级指示要求“精准”把握、抓不住“纲”;在抓落实的决策过程中,不能科学筹划组织,不能把上级指示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加以具体化,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在抓落实的实施过程中,不能形成“调查-决策-部署-督查-落实”的“闭合回路”,抓落实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实施“五大工程”这是省局党组的总体要求。结合到本单位本部门采取什么措施途径加以实施,要善于围绕地域经济发展实际,根据各地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加以具体化,确定工作重点,制定具体措施。工业大市应着重在质量振兴工程上下功夫,农业大区则着重在农业标准化工程上多出亮点。舍本遂末的削足适履则表现为教条主义。

要使厚实的理论功底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做到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必须在领会精神求“透”、了解下情求“深”、上下结合求“准”、办法措施求“实”上下功夫。不唯上、不唯书,不照抄、不照搬,弄清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与上级普遍要求之间的实际差距;明确上级指示精神在本单位、本部门如何加以具体化,从而形成既符合上级指示精神,又切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的工作思路。对落实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上级指示要求的统揽下,以“有所作为”的进取心,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落实”中“创新”,肯抓落实、敢抓落实;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实现认识的飞跃、理论的升华,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就会现实理论成果向工作成果的转化。

强调形式不等于忽视与内容的统一,注意克服形式主义。内容和形式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一面。认识这一点意义在于:一是无论认识质监事业发展规律、把握质监工作内在规律,还是抓落实,都要把内容和形式很好地统一起来;二是内容决定形式,这为我们针对不同的工作内容选择具体的形式载体,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三是内容和形式的对立,二者存在排斥与脱离的关系,这也使形式主义的存在有了理论上的可能。

造成形式主义的几种情况:一是过时的形式导致形式主义。不随着时间和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与内容相适合的形式,就会使形式脱离内容,从而造成形式主义。二是片面追求新形式导致形式主义。干工作抓落实需要根据内容的发展改变旧形式,探索和创新新形式。如果不愿意下扎扎实实的功夫,不愿意深入细致地研究内容的变化,去寻找适合变化了的内容的新形式,只是在形式上搞花样创新,必然脱离内容,形成形式主义。三是生搬硬套导致形式主义。学习借鉴别人的有效形式是必要的。不加分析,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就可能徒有形式而收不到好的效果。另外,搞过头的形式导致形式主义、形式的随意性导致形式主义、缺乏抓落实的环节导致形式主义。造成形式主义的主观原因,一是抓落实的思想意识“歪”。有的人私心杂念和功利思想作崇,想出政绩,专投上级领导所好,采取上级领导喜欢什么,就做什么;领导要求什么,就抓什么;领导检查什么,就落实什么,热衷于做表面文章。二是抓落实的思想作风“浮”。有的人抓落实,思想上惧怕艰苦,作风上不深、不细。浮在上面听汇报,眼睛很少向下。即使“沉”一下,也是“雾里看花”、“晴蜓点水”,转一圈就算“深入”了,发现不了实情,解决不了问题。三是抓落实的指导思想“偏”。有的人抓落实,不注重从奠基固本管长远的工作做起,搞一些“周期短、见效快”的“应景工程”和“面子项目”。只抓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工作,靠轰轰烈烈的“大场面”哗众取宠。如,服务与监管的关系就是一对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服务是形式,监管是内容;服务是手段,监管是目的。目前情况下,“服务中监督”则是二者最好统一。

克服形式主义应把握好检验抓落实标准的定位。要始终把终端效果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检验抓落实方式上要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重在内容;“虚”与“实”的统一,重在“实”;动机与效果的统一,重在效果。既要看目标任务等硬性指标完成的如何,又要看单位的凝聚力是否增强等软指标。不能只看那些热热闹闹、有声有色的形式,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看这些热热闹闹的背后到底有多少实际内容,看看单位的士气、考考干群的素质、查查干群的觉悟;不能只听他说得如何,还要走走群众路线,听听当地政府、企业和干部职工说得怎么样。更重要的是努力发现和提拔使用那些默默无闻、埋头干事的人,形成抓落实、干实事、求发展的正确导向。这样,抓落实者才能做到从党的事业、单位建设大局出发,把思想搞端正;才能讲实话、办实事、报实情、求实效,把作风搞扎实;才能较好地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把目标搞明确;以群众“答应”、“高兴”、“满意”作为抓落实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形式主义的根治、求真务实的风气形成大有希望;抓落实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形成大有希望。

工作要求“满、快、高”不等于效益越好,注意克服主观主义。产生主观主义的主要原因,一是统筹安排工作,抓工作缺乏“法”的意识。“土政策”胜于“法”,令出多门、政出多门、文出多门、考出多门,基层疲于应付。二是抓落实者长官特权思想作怪而带来“命令”大于“法令”,而产生的工作指导上的随意性。三是抓落实者头脑不清醒,思路不清晰而导致的“想到哪,抓到哪,要求到哪”,抓落实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四是建章立制及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工作缺乏程序性,抓落实没有形成制度化。“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想“一口吃个胖子”,撇开法、条例,不从实际情况和单位的承受力出发,狠劲压任务过分苛求“满负荷、快节奏、高效率”结果往往是哪个要求最急,基层先抓哪个,“糊弄”的事也越多;工作越满“半截子工程”越多;节奏越快“夹生饭”越多。

“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法治是治本之策,制度带有根本性。各级领导和机关布置任务,实施指导,抓落实,除“专项执法打假集中行动”、突发性案件(事件)等特殊情况要求“满、快、高”外,其它一些常规性的工作都要给落实者抓落实和抓反复的时间、精力。因为,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工作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事情要一件一件的办。应尊重科学、注重“法”制、统而有方、分而有度、掌握节奏。这样才能抓一件是一件,落实一件成一件,进而提高抓落实的效益。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就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从质量、标准和技术等从源头抓质量做起,围绕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企业最急需帮助的问题入手,做实经常性、基础性工作的服务工作,帮助更多企业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进入省级、国家级名牌序列;立足农业大省实际,循序渐进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对质监事业的发展,对于提升质监部门的社会地位必将大有益处。

事必躬亲不等于扑下身子实干,注意克服个人主义。事必躬亲工作作风表现出勤奋的敬业精神和很强的责任心,用心无可厚非。但不符合层次管理原理,有悖于抓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工作方法,原创:同时还常常表现出事与愿违的结果。事必躬亲的工作方法,既分散了各级领导协调指挥和统筹抓“总”的精力,造成自身不应有的忙乱,也挫伤了下级的工作积极性,还容易产生“大官管小事,小官说大话”、“你不放心,我不用心;你不放手,我不动手”怪现象。如,一些班子团结出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多与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不好有关,多数是因为不放权、不放手、不放心造成的。

主要领导要增强抓大事的意识,少做或不做本该下级做的事。应注意研究探讨抓落实的艺术、方法。抓重点。各级领导抓落实应把主要精力用在谋划到位、统筹到位、督查到位。内容上,主要是把方向、理思路、出主意、用干部、抓班子、带队伍、多协调、抓预算。方法上,注意抓好宏观指导、调控与微观服务的结合;抓好治标与治本的结合;抓好蹲点与跑面;抓好统管与分工。抓关键。依据责任制抓落实,抓住了责任制,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领导要让部属做到六个明确:任务明确、要求明确、标准明确、时限明确、责任明确、赏罚明确,运用激励机制调动上下两个积极性,真正使大家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都动起来,各自种好“责任田”、各自管好“自留地”,各级办好各级的事;抓难点。对难度大的工作和易反复,不易落实的事宜、部位、时机,多投入一些反复抓的时间和精力,该亲自的才亲自。这样才不会出现自己“忙”,别人“闲”,甚至自己“忙乱”,别人“乱忙”和“抓了芝麻,漏了西瓜”的负效应,高标准抓落实就会水到渠成。如,河南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打假斗争形势严峻。“打不死,打不烂”现象还比较突出,制假售假,此消彼长。这是目前全省系统质量监管的重点,也是工作的难点。原因主要:一是法律不健全不完善,行政处罚力度不够;二是地方经济原始积累过程中,政府和有关部门不自觉的保护行为制约着打假工作;三是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企业的短期、投机行为,增加了打假工作难度;四是监管部门的规范性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不规范性的矛盾,制约着打假工作;五是个别单位由于利益的驱动的乱作为而造成的监管不力;六是社会道德、诚信的缺失,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责任不落实等。目前,重点应抓住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的产品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当地政府部门重点扶持的名优企业和产品要帮助打假;群众反映强烈的产品;日常监管较为困难的产品。同时要讲究打假的方式、方法,准确把握打假力度。一是协调借势。主要领导应多拿出一些时间,利用各种渠道和形式做好行政执法打假政策、执法环境的协调,以取得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为执法打假助力。对一些有影响的、难啃的打假对象,借助当地政府的力量,由政府或人大出面,暨可以减少阻力,又便于调动各方面的执法力量,围而聚歼;二是舆论造势。利用当地的新闻媒体跟踪打假,适时曝光,借社会舆论监督造势,赢得社会支持;三是打扶结合。打假中,严厉处罚是硬措施,为使打假取得预定的效果,不但要处罚,更重要的是做好后处理工作。要通过对生产经营者的帮扶,既打又扶,双管齐下,一方面减少他们的对立情绪,消除他们认为质监部门只是处罚的片面认识;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分析生产经营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搞好服务。从而既规范经营行为,又减少了假冒伪劣行为的再次发生,达到打假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