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调查报告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调查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第二次飞跃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已明确要求我区到“十一五”期末基本达到全面小康标准,我区也确立了“努力建设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区域、争当全省新农村建设排头兵”的奋斗目标。根据今年晋中市新农村建设“理清思路、完善规划、启动试点”的要求,我区确定1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成为推进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为及时总结经验,找准症结,为区委、区政府全面部署我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准确、翔实的决策依据,引导其它农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区农委新农村建设调研组于4月11日至24日,赴郭家堡乡南关村、郭家堡村、东阳镇东阳村、北田镇张胡村、乌金山镇北胡村、张庆乡演武村、修文镇东长寿村、郭村、东赵乡石羊坂村、后沟村等1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的调研活动。除听取乡镇及相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外,采取实地考察、现场参观、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与当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基本模式

概括起来,我区新农村建设试点主要分为城郊型、工矿型、农业型、贫困型四大类。

1、城郊型新农村。所谓城郊型新农村,是指地域上接近或融合于城区,二三产业发达、一产明显弱化的农村。郭家堡乡南关村、郭家堡村已具备工业型、第三产业服务型的城郊型新农村雏形。郭家堡村以发展工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全村工业总收入达到4.5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8.2%。全村劳力2100人中就有1800人从事企业生产,实现户均一名企业工人,农民就业已由被动就业向主动择业转变。山西福晋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是我省较大规模的纺机生产和纺机配件制造企业,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000余万元,员工800人,其中60%以上员工为本村村民。全村有商铺近500户,吸引做丛业人员上千人,三产总收入达到1.1亿元。在二三产业得到迅速增长的同时,农业用地面积逐步缩小,目前人均耕地面积0.48亩,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17.1%,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今年被晋中市列为城中村改造试点单位。南关村被称为“都市里的村庄”,新开通的南内环路和南关路成为村民第三产业发展平台,商业经营户收入都达20万元以上。目前全村第三产业辐射带动1600余户,占总户数的80%以上,成为榆次“三产第一村”。城郊型新农村区域经济地理优势、经济实力和,特别是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成熟时期,使这些农村开始出现逆城市化(城市产业和人口向城郊农村转移)现象,这些条件使村落经济社会加快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分化很明显。如南关村,本村村民只有5500多人,村域内居住人口则达到近3万人,大量吸收了城市人口、外地人口。郭家堡村企业除吸引本地劳力外,还吸纳了武乡、榆社、和顺等地务工人员500余人。

2、农业型新农村。所谓农业型新农村,就是发挥特有的农业产业优势,发展高效农业,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新农村。东阳村年种植面积6100亩中就有4100亩是种植蔬菜,占全村种植面积的67%;东阳村90%的农户以种田为生,从事商贸服务业的不足10%。如走访的村民刘利发,种植蔬菜22亩地,自己只有4亩地,其余是租借别人的土地,去年毛收入4万元。张胡村是全区闻名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全村仅蔬菜温室面积就有600亩,200个温室大棚,达到了农业农户户均一个棚,每棚年均收入在2万元左右。演武村是全市有名的养殖专业村。该村从1996年扶持村民发展养殖业以来,累计投资1600多万元,已形成占地800亩,养殖户94户的三个养殖小区,鸡蛋年产量达到1000万公斤,鸡蛋收入2500万元。同时养殖小区内生猪饲养量达到16000头,年生猪饲养收入达1200万元。仅此两项演武村人均收入2.03万元。

3、工矿型新农村。所谓工矿型新农村,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城镇型新农村,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的新农村。榆次修文工业基地是区委、区政府继榆次工业园区之后全力打造现代晋商中心区的又一奠基工程,绘制了总面积20平方公里(两镇七村,含郭村、东长寿村)的南部城区战略发展蓝图。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发展思路,推动了农村城市化、农民非农化、产业聚集化、工业新型化的发展进程。郭村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工商业招商引资,仅电厂建设项目一项就引资29.7亿元。现正在考虑利用电厂、神龙焦化等企业资源,为农民解决暖、气、电问题,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探索了切实可行的模式。东长寿村比邻修文工业基地、太原、清徐,被誉为“晋中金三角”,去年划给修文工业基地500亩,今年还要再给基地500亩。全村户均一个劳力在外打工,劳务经济成了全村的支柱产业。

4、贫困型新农村。所谓贫困型新农村,就是资源贫乏、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农民收入大大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的新农村,主要集中在我区的丘陵旱垣地区。石羊坂村是一个典型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贫困型小山村。村支书边旭东告诉我们:“石羊坂10多年没有盖过新房,好几年没有娶过新媳妇。村民大多数还住在解放前挖的土窑里,破烂不堪。村民生活方式陈旧,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靠天吃饭,村民们生活质量下降,大多数居民处于贫困线以下。石羊坂1400多亩耕地,全部为贫瘠的旱地,只能种植玉米、小杂粮;曾一度繁荣的林果业近年来产量下降,不占优势;养羊业受退耕还林影响,也一度下滑。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仅1000余元。”后沟村男女老少只有251人,72户人家;地貌为典型的黄土高原低山丘陵,由于水文作用,早已沟壑纵横,农业生产条件很恶劣,全村120个劳力就有近1/3靠在外务工谋生,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只有40万元。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典型经验与做法

总结新农村建设试点的经验与做法,可以概括为“六个一”,即:

(一)一个团结奋斗的领导班子——奠定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

两委班子的团结与否,是决定新农村建设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南关村党总支成员一共9人,自1976年组建以来,这支坚强的领导班子在党总书记何玉虎的率领下,风雨30年,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真正发挥了火车头作用。郭家堡村2001年前曾有一段时间两委班子不团结,群众上访告状不断,经济发展停滞不前,2001年选换支书郭元璋以来,干部矛盾逐步化解,人心思进,经济驶上了快车道,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76亿元,比上年增长24%。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10个试点村中,任职30年以上的老支书就有2个(南关何玉虎、北胡郭建璧),其中何玉虎还是全省、全国劳模,获得过省五一劳动奖章。石羊坂村支书边旭东,舍小家顾大家,卖掉自家70多只羊,克服重重困难,带头发展温室蔬菜;石羊坂集体收入匮乏,两委干部把仅有的转移支付工资1.5万元全部拿出来支援温室建设,成为群众打心底里信任的领头人、贴心人。

(二)一个超前的发展理念——焕发新农村建设的勃勃生机

思路一转天地宽。郭村1998年借鉴温州经验,集体个人同步发展,但随着108国道改线、中央政策限制等,发展步伐陷于停滞不前状态。2004年区委提出修文工业基地建设,最初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没有把郭村纳入进来。郭村没有放过这一稍纵既逝的大好机遇,主动出击,顶着村民“卖国贼”的莫须有压力,以每亩2万元的价格出让土地300亩,并主动承担了郭东线的扩建拆迁费用300万元。结果,工业基地面积扩大一倍,把郭村融合进来,修通了村民多年来渴盼的郭东线高标准城市道路,使郭村成为我区投资建设的热土,蒙牛乳业等公司纷纷前来考察办厂,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双赢,村民也由不理解不支持转变为积极拥护。

村集体经济薄弱,是全区农村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困难面前,广大农村干部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广开思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如南关村站台货场项目,占地200亩,拟投资3000万元,仅靠村集体每年500万元的收入,可说是杯水车薪,村里在自身优势上做文章,以“土地入股、利润对半”的优惠条件,很快就吸引来太铁分局前来洽谈。郭家堡村去年开工建设工业小区,也两样面临资金困境,他们采取“村出土地、公司出钱、命名权归公司”的模式,吸引福晋纺机公司投资100万元参与兴建了郭家堡福晋广场,还修通了小区道路,一子走活了一盘棋,现在工业小区已引进大小纺机配件企业13家,“纺机城”初具规模。郭家堡村11个集体企业去年改制了10个,他们改变了以往改制就是“卖企业”的传统作法,采取“固定资产所有权归集体,使用权归企业,企业每年向村里上交租赁费”的方法,彻底摆脱了其它乡镇农村企业改制出现的“当时好过,事后难过”的老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后续保障,走在了全区前列。

(三)一项科学的远景规划——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定位坐标

科学的定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试点村在寻找各自的战略制高点上,可说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都很好地把握了自身优势和潜能,把新农村建设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区,乃至全市、全省的发展走向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如郭家堡村由二产强村向三产大村转型,打造我区卧城基地;郭村依托修文工业基地建设南城新区;南关村结合城区向南发展趋势,重点发展三产,打造南部物流中心。郭村支书向我们描绘了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的蓝图:准备利用闲置土地建设200余亩的城区标准的新农村;由省公路局投资修建双向六车道萧河桥,建设萧河公园、滨河路;计划用10—20年时间,在3200人的基础上聚集人口3万人,建设成为我区的南城新区。

(四)一项致富的支柱产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支撑

人们普遍认识到,发展生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石羊坂村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在区、乡两级的指导帮助下,最终确立了“先立业、后安居”的发展思路。石羊坂人种出了百余年来第一荐蔬菜,实现棚均收入1万元,纯收入翻番20倍以上。尝到甜头的石羊坂人更坚定了发展致富产业的信心,今年在原有31套温室的基础上,又上马了29套温室。倾注了农民心血和汗水的温室蔬菜,给农民带来了新农村建设的希望。该村今年正式启动了产业移民工程,即在温室园区新建住宅小区,绿化、硬化、亮化园区道路1公里,努力把石羊坂建成高标准生产生活生态小区。其它如张胡村温室西红柿、东长寿劳务经济、南关村第三产业、郭家堡村工业、演武村养殖、郭村芦笋种植等,都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

(五)一个协同的作战模式——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全区上下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共建新农村。石羊坂村2004年11月拉开了建设温室蔬菜的帷幕,对于这个贫困村来说,资金不足是影响建温室的关键问题。为帮助农民尽快建起温室,区、乡及各部门领导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关注。副区长宁山岗专门召开了农口部门协调会;水利局帮助打旱井、建水塔,解决了水的问题;农业中心负责帮助建沼气、滴灌;蔬菜中心抽出专人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科技局为农民培训棚面集雨技术,并解决了高压电;乡政府帮助村民办贷款,每户贷给8000元;结对子单位贝斯特公司捐助了3万元;驻村扶贫单位晋中建设局的刘巨荣个人捐助4000元。园区一期工程100万元投入中,就有30万元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使这个贫困村的31户农民在去年10月建起了温室。今年4月开工的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榆次南关村红薯园旧房改造工程,总投资5000余万元,由区政府统一协调实施,将彻底改造南关村红薯园自然村的旧房,兴建高标准的住宅小区。小区不仅将安排榆次老城拆迁户和思凤街西扩道路拆迁农民,还要安置长凝镇贫困山区移民户200户。

(六)一股强劲的和谐新风——鼓起新农村建设的远航风帆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新型农民。南关村民风祥和,邻里融洽,全村1445户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成为全区之首;村文艺宣传队长年活跃于群众当中的,利用传统秧歌、舞蹈、快板等形式,把先进的文化传播到四面八方。更为难得的是,村里长年开设农民夜校、法制学校,定期请来专家、教授,举办农业科技、法律、国家政策等有关知识培训,村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2005年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2006年,他们计划投资200万元,筹建农民科技文化培训中心。修文镇东长寿村建立了文化大院,设立了棋牌室、图书室、乒乓球室等,还组织了戏迷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娱乐活动。

加强公益事业建设,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一些试点村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东长寿村建设5间300平方米的医疗所,为合作医疗创造基础。郭家堡村尝试以股份量化的形式发放生活补助金,按照居住年限等条件为全体村民分配股份33万股,去年每100股能分到补助金600元,老人每年可领到1500元左右。在东长寿、郭村等村,村民的水费均由村里负担。东长寿村去年安装了100多盏路灯,也全部由村里负担。

精神文明建设反过来促进了物质文明建设,形成了良性互动机制。今年年初,石羊坂村号召村民建设温室园区二期工程,效果并不理想。3月27日,为了感谢区乡两级对温室园区建设的支持、庆祝产业移民新农村试点建设正式开工,村里筹资唱了一台戏,被村民称为建村以来的第一场戏,乡亲们在得到文化娱乐的同时,也统一了发展产业的思想,戏还没唱完,就报了29套温室,还主动以每亩1000元的价钱从什贴调整土地14亩,被支书亲切地称为“3·27效应”。郭家堡村20多年无人上访,多年无重大民事、刑事案件发生,全体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创大业,各项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去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3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

三、当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虽然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取得了可喜成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备了较好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实践基础,多数试点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一)认识上的制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群众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是盖新楼房,建新农村就是修新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是中央提出来的,我们这里经济困难,群众温饱勉强解决,没有能力建设新农村,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

(二)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资金上的短缺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由于财力有限,部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很有可能因为拿不出配套建设资金而无法实施,进而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进度。东阳村既是大村,也是穷村,农民富裕,集体“贫穷”。村干部说的最多的问题是缺钱,集体年可支配收入只有10万元左右,只能维持办公正常运转。去年村里搞硬化道路等,已向农民集资25万元,等到搞农业综合开发,再也集资不起来了,两委干部只能自己想方设法借款38万元,然后通过多收取电费的形式逐步偿还。村里南退水渠排不了水,一到雨季就成了臭水坑,修渠至少需要30万元,群众心急如焚,干部一筹莫展。

(三)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尽管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尤其是水利建设落后,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石羊坂温室园区供水能力目前仅能勉强维持一期工程31个温室,二期工程建成后,园区温室总数将达到60个,供水矛盾相当严重。张胡村有一眼120米深井,但位置在村北,而温室园区却在村南,温室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北田镇西祁村去年建成内径120米的温室6套,每棚收入在3万元以上,农民建棚积极性很高,今年一下子又报了20户,但水利条件跟不上,发展受到影响。即使是平川乡镇,水利问题也很严重。修文镇3.5万亩土地,只有50眼井,平均每眼井要供应700亩地用水。

(四)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东阳村90%以上的村民还停留在大田式粗放型蔬菜种植上,利用本村区位商贸优势、旅游资源从事商贸服务业的只占10%。农业生产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在走访东阳村种菜户刘利发时,发现他还不知道本镇蔬菜注册了“晋一鲜”商标。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东长寿村支书丁福友的福大蔬菜加工项目搁置多年没有开工建设。郭村芦笋种植面积近千亩,正在打造以郭村为龙头的修文万亩芦笋基地,但加工方面还是零,托盘保鲜膜包装项目尚处于意向阶段。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

(五)农村政策还不够宽松。新农村建设人们反映最集中的政策问题是农村土地政策。东阳村多次想引进企业,发展二三产业,但由于没有建设用地,一直引不进来。演武村养殖业发展,由于受去年国土部五不准政策限制,养殖园区扩建、改建受到影响。郭家堡乡土地面积85%在城区范围内,95%在城区规划范围内,是典型的城郊型乡镇,但进行新农村建设,却要支付高昂的城市建设配套费。郭家堡乡去年自筹资金新建改建3所农村小学,但各种城市建设配套费用多达37万元,公章盖了400多个还没有办下来。

(六)村镇建设杂乱无章,新农村建设亟待科学规划。我区试点农村基本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村巷卫生差,秩序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如东长寿村还一真沿用1961年新村建设时的格局。南关村旧城改造后有300亩土地资源,区位优势非常明显,潜力巨大,但由于晋中市城区规划与榆次区规划不衔接,村里一直定不下一个整体开发规划。郭村、郭家堡等村,也不同程度存在这类共性问题。

(七)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要求差距较远。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调研统计数字表明,农民受教育平均年限只有6.3年。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能力。石羊坂村种植温室蔬菜积极性非常高,但农民第一次种菜,技术还不过关,农户收入差距明显,收入最高的已达12000元,而低的只有4000元。村民边有才自己动手,建起了园区第一个手动卷帘机,但由于技术原因,现在停用了。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干粗活,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东长寿村村民朱占根一家,父子3人全在水暖厂打工,月工资总共才1000多元,仅相当于一个技术工人月平均收入。

(八)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致使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处于空白,这些都将严重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医疗和养老,是调研中群众最关心的反映最多的焦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尤其是郭家堡等近郊农村,随着土地的日渐征用,土地的最低社会保障功能逐步弱化,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就更显突出,直接影响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郭家堡村上世纪90年代以民政部门牵头参加了养老保险,原定每月给予农民养老金50元,但由于养老金支付金额与利率挂钩,致使养老金额逐年下降,到去年已降至27.1元,农民对此颇有怨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很多村没有科技服务活动场所,没有文化设施,村民一般不进行集体文化生活,也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东阳村干部说,路灯只有赶庙会、过重大节日才能亮几天,一般不开灯;以前村里没有设垃圾处理点,村民自觉地就把垃圾运到村外处理了,现在有了垃圾点,每年仅垃圾处理费支出就要3万元,但收不上钱来;幼儿园去年投资200万元,至今还留有债务。农业保险难觅踪迹,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小。调研活动中,正逢20年来罕见的雨雪天气,全区受灾面积达到7.65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908.3万元,众多受灾农户在灾害面前除采取有限的生产自救措施外,束手无策,听天由命。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政策是外力,农民是主体,领导是关键。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端正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各相关单位都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议将农村小康建设领导小组归并到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具体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协调各部门的力量、组织推进实施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实践说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作用的发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要选好、配强农村支部书记,并充分发挥好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要克服等待心理。新农村建设贵在“建设”,等是等不来的。虽然它需要政府的投入起先导、主导作用,但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最终还是要靠农民自己来建设。无数实践证明,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只要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使他们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聪明才智,任何困难和问题都会得到妥善解决。要放手发动群众,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积极改革,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制定标准,科学规划。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内涵相当丰富,对全国各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我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和标准。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和专家在全面小康建设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尽快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阶段性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村人口变动、土地整理、生产生活发展、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小城镇建设等实际进行科学规划。要积极与晋中市城市规划相衔接,切实解决好城郊农村建设规划脱节问题,避免出现“规划真空”。制定规划时应重点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要求各村镇依据当地实际,突出产业特色,以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是坚持城乡联动、统筹发展的原则。要按照“立足农村抓农村、跳出农村抓农村”的思路,把城市发展与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进行谋划。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乡镇建设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与“阳光工程”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目标与县域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尤其要注意将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水利、电力、交通、通信、有线、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起来进行规划,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区、乡政府的工作思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防止单边的政府行为、干部行为。

四是要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延及子孙的持久工程,决不能单兵突进,急于求成;要将农村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结合在一起统筹规划、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实施。

(三)重点突破,试点先行。要采取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办法,加强我区10试点村建设,个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针对我区实际,当前要抓好以下四个“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要以产业扶持为突破口。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离开了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因此,要因地制宜,进行产业扶持,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持续推进。

二是要以“一建三改”为突破口。建沼气池,改水、改厕,改圈,是农村实现循环经济、改善村容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今年争取沼气国债项目,明年正式实施。有条件的村庄可考虑发展大型沼气项目,如北田镇南张村利用正在建设的华北最大的博瑞奶牛养殖基地项目、杨梁村利用生活垃圾处理场沼气回收项目等,积极酝酿发展大型沼气工程。

三是要以提升农民素质为突破口。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农民,要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的培训,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四是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加强基础设施为重点,以改善水利设施为核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大的改观。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多元化的基础设施投入机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鼓励各种投资主体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一是要以村镇规划为龙头,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二是以“五化”为标准,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围绕道路硬化、巷道亮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的标准,继续实施村村通水泥(油)路工程,实现水泥(油)路通村达户、村村循环的目标;继续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彻底解决部分地区农民缺水和饮用高氟水的问题。大力实施绿色生态工程,实现农村巷道、田间地头、入村路、环村路绿树成荫,建设园林村。三是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重点抓好丘陵乡镇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发展高效农业,保证农业生产用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一是加快探索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在农村农业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尽快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金。采取向上级争取一点、区乡出一点、农民出一点方式,将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带入实质性运行轨道,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四是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将我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与村级文化室的建设一并进行,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五)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生产发展为中心,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培育壮大富有榆次特色的农村支柱产业,为建设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

其次,按照“绿色、循环、特色”的要求,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攻方向,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大力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精品农业,重点抓好34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带、18万亩优质水果产业带、30万亩优质红枣产业带和以修文、张庆等乡镇为重点的畜牧产业带建设,培育壮大红枣、核桃、大杏仁、蔬菜、苹果、奶牛养殖、芦笋等一批特色种植养殖基地。要注重品牌建设。石羊坂村虽是第一年生产温室蔬菜,但由于生产中推广使用沼渣沼液等标准化绿色生产技术,使得该村生产的西葫芦比上戈等传统西葫芦温室生产区的名气还大,每斤价格比市场收购价高出0.1元以上,山姆士超市等已慕名前往考察,目前他们正在积极注册商标,打造绿色食品品牌。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我们的演武鸡蛋、张胡西红柿、东阳大白菜、郭村芦笋等,也应积极走品牌化道路。

再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驻乡、驻村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深加工品已经占到原产品的70%以上,增值部分一般都是原值的3—5倍,而我国只有0.5—0.8倍,差距明显。因此,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如东长寿村拟建的榨菜加工厂项目,可解决5000亩蔬菜的就地加工转化,吸引本村及周边1000户农民种植蔬菜。要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在蔬菜、红枣(干果)、畜牧、水果四个支柱产业重点培育扶持4—5个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议公共财政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重点扶持一批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发展壮大。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大力推广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尽快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出台相关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三产资源,发展和壮大第三产业。后沟村、东阳村新农村建设要充分挖掘旅游潜力。

第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要围绕建设修文工业基地、榆次工业园区、郭家堡工业小区等,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不断扩大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容量。要消除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壁垒,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不断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的环境。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前的培训和指导,有组织地搞好劳务输出,“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有50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使劳务收入成为拉动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最后,要注重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中培育发展新的专业性产业组织,发挥协作优势,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使分散的农户真正成为组织化市场化程度高的产业链“链主”,提高农民在产业链中的受益份额。以农民为主的工商企业,也可考虑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如郭家堡纺机企业可组织纺机合作社,充分利用农民合作组织的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

(六)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农村党员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新农村目标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来完成。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南街村、晋城皇城村等明星村的实践充分证明,“农村发展快,全靠党员带”。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活都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如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等。因此,农村党组织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的要求,在思想观念、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工作制度、领导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从而有效提升基层“两委”组织建设水平。要打破过去以自然村建立党组织的传统做法,围绕产业发展和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建立党组织,这不仅是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灵不敢富、新技能不懂不会富、实力单薄不能富”的“三不”问题的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