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对县城市建设的一点初浅认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蓬安县第十一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提出了“建设充满实力的丘区经济强县、充满魅力的文化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为蓬安县城市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城市建设由单一的扩规扩面向注重文化内涵过渡。在城市建设中凸显文化特色,围绕旅游做文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基础,在准确定位中凸显城市新优势
蓬安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规划要依托独具浪漫的相如文化和“一江双城”优越的生态环境,将城市定位为“生态休闲旅游小城”,全力打造“中国最浪漫的休闲家园”,精心构筑“川东北最宜居的旅游城市”,凸显城市文化生态比较优势。
——坚持规划的独特性,在“精致”、“精细”上求突破。小城规划,“精致”是灵魂,“精细”是准则,“贪大求洋”最忌讳。要立足高起点,引入新理念,在城市规划上突出地域特色、人文特色、产业特色。不求规模宏大的气势,但求小家碧玉的圆润;不求富丽堂皇的华贵,但求朴素平实的雅致。从细节上体现规划的人文关怀,增强城市的亲和力,把自然美、艺术美有机结合,形成山水、城市和人融为一体的美感。
——坚持规划的系统性,在“生态”、“生动”上求领先。“生态”能够让城市“生动”起来,是提升城市品味的关键。我县只有在“生态”建设上快人一拍,超前一步,才能迅速形成新的城市竞争优势,打造城市的“生动”名片。生态、生动就是要求自然原生态风貌与现代城市建筑完美融合,让“生态”弥补城市的先天不足,丰富城市的后天缺憾,实现城市资源可持续发展。我县城市生态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充分利这些自然山体、水体、低丘缓坡等地貌特征,将规划让位于生态,让城市回归于自然,把道路延伸到田野之间,把房子建造在山水之中;将园林置于城中,将城置于园林中,形成“青山半入城,绿水绕城行”的生态环境。
——坚持规划的权威性,在“执行”、“执法”上重严肃。规划是法,不容许丝毫走样,不容许轻易更改。要通过“规划制度”来行权,城市规划一经确定,就要赋与“法”的地位,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轻意更改。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的原则,坚持城市规划统一管理,集中审批。要通过“严格执法”来立威,整合经营城市系统各部门、相如镇、河舒镇、锦屏镇、社区和社会力量,超前做好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强力查处,做到既罚又拆,不能因罚变规,确保规划一以贯之下去。要通过“阳光规划”来取信,规划部门要正确行使职能,依法行政,实现报建要求公开、规划依据公开、审批程序公开、工作时限公开、审批结果公开。让群众相信规划,支持规划,共同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二、坚持以市场运作为途径,在资本经营中激发建设新活力
经营城市就是发现城市资源,宣传城市资源,让城市成为汇聚资本、聚集人气、吸纳信息、搞活商贸的重要平台,把有限的城市空间转化成无限的经济市场,焕发城市建设的持久活力。
——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做好“以地生财”文章。规范土地储备制度,摸清城市土地规模和结构,对规划区内新增和存量国有土地、非法占地、违法供地、土地批租情况等进行全面清理,分类处置,限期收回,全部纳入县土地储备中心。规范土地供应行为,按照“统一规划、征用储备、开发整理、监督管理”的原则,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出年度土地供应总量,实行土地“半饥饿”式供应,有计划地调节土地供求关系。对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公开招拍挂出让方式供地,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
——突出两种运作模式,做好“资本运营”文章。一是行政引导模式,加强政府资金管理,强化土地储备中心的融资职能,制定建设融资运作整体方案,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对有升值潜力的地块要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培植新的黄金地段,以获取最高利润。二是多元化经营模式。放宽准入条件,培育多元化的城市经营主体。按照“投资自由、经营自主、利益自得、风险自担”的原则,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县外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租赁、承包、收购等多种方式,投资建设和经营城市道路、停车场、公园、公交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
——突破三大“围城”,做好“激活资源”文章。一是突破思想围城。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采取适度借贷融资、有偿出让城市公共权益、强化城市建设规费的足额征收管理,汇集城市建设资金。二是突破体制围城。加快事业单位改制,减少行政支出,集中财力用于城市建设。创新投融资方式,引导民间资本和县外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和管理。努力形成“政府做环境,企业搞建设,社会全参与”的多元投资建设格局。三是突破资源围城。充分盘活城市有形资产,挖掘无形资产,拓展延伸资产,对城市出租车经营权、路桥冠名权等进行招标拍卖,使城市的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通过对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自然景观等城市特有的内涵,进行发掘、利用,不断增加城市的知名度,增加城市的集聚力。
三、以打造城市精品为目标,在巧妙建设中构筑城市新景观
城市景观体现城市特色,彰显城市文化,蕴含城市内涵,要通过打造城市景观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努力建设“生态蓬安、休闲蓬安”。
——保护一江,建立城市亲水系统。嘉陵江穿城而过,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原生态风貌,是我县城市建设一笔不可多得的资源财富和最具竞争力的生态优势。依托一江,我们可以把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相融合,发展城市与发展旅游相促进,让田园风光与都市生活相得益彰。紧紧抓住打造“嘉陵第一桑梓”国家AAAA旅游区的机遇,以江为魂,以水为载,加快对旅游区江段进行综合治理和原生态风貌修复。丰富水上游乐活动,把嘉陵江金溪电站至马回电站段打造成四川最具特色,最大的江上游乐水世界,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和旅游休闲娱乐集中区,拓展县城的滨水空间,提升城市的优美灵气。
——扮靓两山,提升城市生态水平。县城内龙角山、笔架山等山体,曾经是城市建设难以逾越的障碍,但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态要求的提高,现在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像这样的“城中山”,在周边县(市)都是独一无二的,构成了县城山水交融、疏密相间的独特空间,是打造城市生态体系,提升城市竞争力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要将两山和县城至河舒、锦屏等在内的山地进行最严格的保护,禁止一切不合规划的新建房屋。同时,创意绿地建设,加快对笔架山进行公园化改造,加大保护和绿化力度,形成独特的城市绿岛景观。
——建设三镇,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随着县城的扩展,一城两镇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把县城与锦屏镇、河镇连接起来,对于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城市空间具有重大意义。锦屏镇依托蓬安中学与相如故城所在地的优势,实施“文化兴镇”战略,建设成为西南重要的教育基地。河舒镇依托工业园区、桃花村所在地和河舒豆腐品牌的优势,实施“工业兴镇”战略,把县政府办公地点迁建到河舒,建设现代工业镇,打造成我县的“工业经济中心”。县城依托传统的商贸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打造成我县的“商业中心”。
——开发四区,提升城市人居质量。坚持“办公集约化、居住小区化、市场专业化”的建设原则,控制零星建筑,实施成片开发。要集中资源加快城东精品生活小区、广场商务休闲小区,紫宛生态住宅小区和“嘉陵第一桑梓”旅游区的开发建设,既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解决城建水平不高的问题;也可避免因挤压县城空间,解决投诉多、上访多、管理难等问题。将城市建设居住的重点区域逐渐向“嘉陵第一桑梓”旅游区转移,为城东发展工业留足空间。在小区整体开发过程中可采用招商引资方式,引进开发水平高的境外房地产企业投资开发,或由县内房地产商协调利益,强强联合共同组建股份公司,按照“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分头建设”的原则,不断提高城市开发建设能力,引导我县城市建设进入新理念、新发展时代。
——塑造五街,丰富城市游购内涵。特色街道是汇聚人气、活跃商机的重要平台。一是抓住打造“嘉陵第一桑梓”旅游区机遇,把下河街建设成为民俗文化一条街,使它成为民俗手工艺品、民间特色小吃的集中区,以此汇聚人气、集聚商机、活跃经济。二是依托相如“爱情文化”,把滨江路建设成爱情一条街,为年青人提供一个谈情说爱的好去处,给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品酒、观景,体验爱情的全新空间。三是精心打造建设路商业街。分流车流量,提升商业氛围,优化广告空间布局和引进知名商业品牌,满足市民和游客的高端需求。四是依托相如广场黄金商圈,打造娱乐、餐饮一条街,进一步提升餐饮娱乐氛围。五是依托磨子街是进入景区的重要通道的便利条件,将磨子街打造成休闲步行街,提高磨子街的品味,丰富街区建设。
——建设六广场,增大城市休闲空间。广场建设至关重要,一个广场就会形成一个商业圈,辐射一个生活圈,调整一个休闲圈。蓬安目前有相如广场、电影院广场两个较大的广场和城市重要节点的小广场共五处广场。五个广场处于核心的是城东的相如广场,城中的电影院广场,现已形成了一定的商业氛围。但“嘉陵第一桑梓”旅游区的城市重要区域的城西却没有广场,如果不注意建设,就会造成城市区域发展新的不平衡,城西很容易成为城市的边缘区,不仅不利于城市管理,也不利于旅游区建设。为了形成新的城市建设亮点,提升旅游区人气,有必要在城西择地建设一个较大广场。对于城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化旅游区盈利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把磨子街打造成商业步行街创造条件。同时可以通过广场建设释放城市空间,形成绿化景观,使县城开朗、秀气、宜人。
四、以强化城市管理为手段,在优化环境中提升城市形象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积扩张、城市人口激增,城市管理对象日趋多元化,必将对传统的管理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顺应时展需要,必须推进三个转变。
——突出管理社会化,从“小城管”到“大城管”转变。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各施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共同参与。要坚持“部门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部门管理”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区所在镇、社区和居民小区三级管理作用。强化镇、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形成“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新格局。进一步明确各级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能职责,形成以部门为重点,以镇为基础,以社区为细胞的责权明确、协调高效、运行有序的城市管理新体制。
——注重管理人性化,从“强制性管理”到“人性化管理”转变。城市管理的本质是通过有效的管理,让城市成为文明和谐的大家庭,增强人们对居住城市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责任感。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示之以法,摒弃执法中冷、横、硬的作风和简单的清理、取缔的工作方法。掌握“疏堵结合”的执法思路,改简单堵截、单纯强制执法向疏堵结合、以疏为主转变。通过有效的前置介入手段,预防违法行为,努力探索管理者、执法者和相对人都能认同的行之有效的管理途径。倡导“依法行政”的执法方式。坚持严格执行执法、公正执法,又要理性执法,积极探索管理者、执法者和相对人都能认同的、行之有效的管理途径,尽可能避免与执法对象冲突,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与队伍文明程度,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坚持管理科学化,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转变。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从维护市民切身利益出发加强城市管理。从警示教育的角度出发,增设警示标牌。当前城市管理已经从强制管理到说服教育的阶段,并从说服教育到心理暗示过渡的阶段。利用警示牌将一些不良的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纠正市民不良习惯。从方便群众的角度出发,增加环卫设施。加强市场建设。合理规划市场摊点,规范市场内经营,释放市场空间,将这占道经营、场外经营的有效吸纳进市场经营。
五、以城市产业建设为支撑,在发展经济中汇聚商机人气
产业是立城之本,是兴城之基。产业支撑是城市做大做强的关键。没有产业支撑,城市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必须全面完善产业承载功能,打造适合产业发展的大平台。坚持城市建设与完善人居环境相结合,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加快城市精品住宅小区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活跃城市休闲娱乐,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降低城市生活成本,把蓬安建成居家生活的福地。坚持城市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配套,抓住全市九县市区唯一保留的省级工业园区的优势,树立工业园区建设就是城市建设的理念,优化园区产业布区、企业分布,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园区管理体制,不断提升园区产业聚集功能,把蓬安建设成为创业发展的宝地。要围绕服务民生,加快改造提升商贸、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生态休闲产业,不断拓展现代服务内容,培育和刺激新的消费热点,把蓬安建设成为商贸流通的洼地。
——必须塑造最具亲和力的软环境,靠一流服务推动产业发展。把塑造“亲和力”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主导理念。构建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建立县级领导包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及“一站式”办公、“保姆式”服务和支柱产业“绿色通道”服务制度。不断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构建诚信守诺的社会环境,社会诚信首先政府要诚信,及时兑现招商引资的各种优惠政策。搞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构建金融安全区,实现银企互惠双赢。加强社会诚信建设,营造一个重诚信、守诺言的良好氛围。构建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确保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加大对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的处理力度,树立“重商、亲商、护商”的浓厚氛围。
——必须彰显城市文化魅力,用特色文化助推产业发展。经济是城市的形,文化是城市的魂。蓬安作为司马相如故里,相如文化是我们一笔不可多得精神财富和文化宝藏。要深入挖掘,丰富内涵,进一步深化对相如文化的研究,传承司马相如身上承载的人文精神,深入研究相如文化市场化的有效途径,将相如文化迅速转化为加快城市建设的内生动力。
(作者系蓬安县委常委、副县长)
透视“城隍垭模式”
——南部县火峰乡城隍垭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启示
吴祥泉
南部县火峰乡城隍垭村位于南部县城8公里处,处南(部)洪(阆中洪山)公路旁,与洪山、朱镇、永定三乡接壤。全村幅员面积3.3平方公里,辖9个社,342户,1268人,耕地面积803亩,人均耕地0.63亩。该村从昔日“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买油盐”的落后生产方式,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好、管理好、班子好的“三好”村。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80元,高出全县1800余元;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修建了通村水泥路,形成了通乡、进村、连社、入户的交通网络;居住环境明显改善,70%的农户实施了改厨、改厕、改房屋外观形象,所有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60%农户修建了沼气池,用上了沼气炉、气饭煲,改变了脏、乱、差现象;社会治安状况较好,民事纠纷明显减少,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正大步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新农村目标迈进。城隍垭村民以“艰苦奋斗、事在人为”的拼搏精神,不断改造自我、改善环境、改变命运,闯出了农村发展的新路子,创造了农村发展的新经验,代表了农村发展的新典型。
一、转变观念,以心动促行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
解决农村发展问题,首先要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城隍垭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落后面貌的不满是新农村建设得以推进的源动力。村两委因势利导,组织群众到苍溪、广安牌坊村、龙泉驿等地参观考察新农村建设,让大家真切感受新农村的新面貌和当地农民的新生活。群众眼里看着、心里想着,加快发展、改善贫穷生活的念头和愿望十分强烈。其次是选准突破口。由于农业基础条件薄弱,该村决定对8个社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和中低产田造,该工程实施坡改梯100亩,修堡坎40条3000米,建蓄水池18个,修便民道15000米、便民渠1000米;总投资50万元,其中群众投劳1.8万个。同时,针对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村内道路条件极差,“下雨一包糟,天晴一把刀”,特别是村民买卖产品十分困难,村民迫切盼望修建一条通村水泥路的现实。灌输“要想富、先修路”的观念,组织召开群众会及村民代表议事会,投资60余万元修建了一条长达2.4公里的通村油路。2005年,该村又在全县率先实施“社社通”硬化路建设,投资230余万元修建了13公里通社水泥路。道路条件的改善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有利于生产生活资料运输,而且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选好班子,以真心聚民心,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证
1999年前,该村干部人心涣散,群众民心混乱,人均年纯收入不足700元,村社干部一年忙到头,连误工补贴都领不到。村办企业鞭炮厂爆炸,更给村上留下了近10万元的债务。1999年,城隍垭村的村民通过公推直选方式,选出了村两委班子,在支部书记胡光伦的带领下,村两委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立了“科技兴村、果业富村、基础强村”的发展思路,并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村支部书记在发展水果产业初期,因为缺乏资金,说服妻子从自家养鱼收入中拿出2万元,去龙泉驿、苍溪等地谈价格、订树苗,而家中养的鱼因为无人照管和无钱买药防治,大量死亡,损失上万元;在母亲生病期间,他对母亲说“不为群众搞点事,为他们挣点票子,我这个干部还叫啥干部呢?”他的言行打动了母亲,母亲拿出了看病的1000元钱用于村上周转。干部的言行得到群众的认可,群众无不信赖的说“有这样的干部带领我们发展,我们放心。”如今,城隍垭村不管是兴办公益事业还是搞其他建设,只要干部号召,群众全都一呼百应。2006年,村两委针对大旱情况,决定修建一座拦河堤坝,蓄水3万余方,工程量十分大,仅用时2个多月就建成。
三、村民自治,以民主换民力,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建设新农村,发展的希望在农民,发展的潜力也在农民,必须紧紧依靠村民,全面发动村民,通过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人翁地位,集中力量办大事。1999年,城隍垭新一届村两委以财务清理为突破口,理顺干群关系。通过深入社、户调查,走访群众,与老干部座谈,一笔一笔地算账,一分一厘地核实,并将清理的结果向全村村民公布,给群众一个明白,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在村务工作中,坚持做到决策让群众做主、管理靠群众参与、监督由群众实施,凡是需要村民投资投劳的公益事业都严格实行“一事一议”,让群众全面了解村级事务,主动参与村务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村级事务决策水平和落实水平。在落实重大决策上,该村始终做到“民主”两字,赢得了民心,凝聚了合力,为发展奠定了基础。如在公路建设上,由一名群众、一名党员、一名干部共同管理资金,80%以上的农户签字盖章认可,全村人平投劳15个,共筹措劳动力2万多个,分三年人平每年投资金100元,群众无任何怨言,而且是积极主动配合。同时,城隍垭村还建立了村民监督小组,负责对村财务进行监督审核,对村委会执行决定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定期组织群众对村组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城隍垭村两委把基层民主运作发挥得淋漓尽致,实现了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村民形成了合力,使得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四、因地制宜,以资源变资本,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
一个地方总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南部县大部分农村地区从交通区位来讲处于劣势,但变换角度,从生态环境来讲往往又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城隍垭村土壤肥沃,气候较好,自然生态环境极佳,适宜果树种植。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该村从实情出发,坚持发展果树种植,五次组织群众到成都龙泉驿学习。在果树栽植上,采取村上统一规划,统一放线定穴,统一栽植规格,严把栽植技术关,发展起了优质枇杷、梨、葡萄树5万多株,果园703亩(其中占地250亩,占田100亩)。为了加强果树管理,高薪聘请龙泉驿的技术员全程承包管理技术,确保3年挂果,4年丰产。村社干部率先学技术,争当技术员,亲手为农户搞果树的撑、拉、吊、秋施冬管,手把手地教群众。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有大五星、龙泉一号枇杷350亩;丰水梨、黄金梨370亩;巨峰、无核葡萄80亩;油桃、皮球桃、中华圣桃200亩;还有杏子、柚子、大枣等七个品种十多个系列。城隍垭村紧紧抓住水果产业不放松,规划了长远发展目标,今年仅果树一项人均收入达2400元。粮经比例由3:7调整到1:9,全村果树已达1200亩,基本实现旱地“无粮化”。目前,该村已经涌现出水果收入1万元以上的56户,2万元以上的9户。为了确保“果业富村”,在全村建立了果树协会,成立了果品技术服务公司,统一指导全村的果树技术,组织全村的果品销售,并注册了“兴城”牌商标。事实证明,只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就能把把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